1、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资料卡片】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统关系结成的集团,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部落联盟:以氏族为单位,几个相互通婚的氏族,组成了部落。每个部落组织的规模大小不一。由两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联盟,称为部落联盟。甲骨文: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物,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
2、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名“殷墟”,甲骨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为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夏商周更替: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掉商朝,西周建立。【本专题概述】政治制度含义: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或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2.分类: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就政体而论:有
3、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3.分期:两大阶段,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发展阶段(战国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前4751840年)【基础知识梳理】一、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 (政治制度的载体)1.时间:大约5000年前2.地点: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3.经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4.条件:农耕经济的发展进步5.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1)金属器具的使用(2)贫富分化的产生(3)文字的成熟(4)城的出现(5)礼制的初步形成二、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建立:2.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从此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传贤“禅让制” 传子“世袭制”3.商朝的建立
4、:4.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2.西周的分封制(1)含义(2)目的(3)分封对象(4)权力(5)义务(6)作用3.宗法制(1)含义(2)目的(3)特点(4)实质(5)等级关系(6)作用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 2.3.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资料卡片】蒙恬:(?前210),祖居齐国,祖父蒙骛、父亲蒙武皆为秦名将。公元前221年,在秦国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新建立的秦王朝遭到严重威胁。蒙恬奉秦始皇之
5、命,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有效地巩固了秦朝的北方边防,他的名声“威振匈奴”,终秦之世,匈奴铁骑不敢南下牧马,秦朝的北方获得了一段和平时期。 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战国末秦国政治家。年轻时当过楚国小吏,后来成为秦朝的丞相。 秦统一全国后,他反对分封制,积极维护中央集权。主张焚诗、 书, 禁私学。又以“小篆”为标准,统一全国的文字,并著仓颉篇(今佚,有辑本),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使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来他为赵高所忌,惨遭杀害。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
6、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秦汉王朝的更替: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基础知识梳理】一、“大一统”的实现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思想上:韩非子的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主观条件商秧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使秦国具备了
7、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搜罗人才;远交近攻等)2.统一的过程(1)“六王毕”(东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到前221年结果:秦王蠃政建立秦王朝 (2)四海一”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长城、直道)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灵渠、置郡)任命官吏,管辖西南夷地区(五尺道)3.历史意义:(1)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2)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中央:(1)皇帝制度创立:由来:特点:本质: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也可能会影响国家的一些重要决策。(2)三公九卿职官和职能 特点:位高权重;三权分立;不得世袭;以皇权为中心;分工明确;牵制配合;内外兼管;
8、“家天下”(3)朝议制度作用:大臣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破坏:极端的君主专制使君臣相见困难2.地方:郡县制(1)出现:(2)确立:(3)职官和职能:(4)特点:(5)意义:3.“挟书律”、“焚书令”(1)目的:统一思想,加强思想专制(2)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本质:思想专制(4)影响加强了思想专制的统治。成为秦“暴政”的典型表现,是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对中国文化而言,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课堂讨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郡县制范围划分标准与中央关系影 响特点相同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
9、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资料卡片】政体:政体是国家形式概念的一部分,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为掌握和维护自己的政权,管理国家,实现国家统治的形式。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其特点一是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中央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
10、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尚书台:东汉中枢机关。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汉成帝时,初置“尚书”员5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但台官职位卑微,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东汉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科举制: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大业元年(605)始设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
11、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唐代的科举制度在科目设置、类别划分、科试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趋于制度化。唐代进士及第后要题名大雁塔,因此后世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至宋朝,科举制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又有所变革。明清两代科举制极为兴盛,逐步发展成一种极为规范而又严密的制度体系,但与此同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因为无法顺应时代要求,考试内容一成不变、文章形式囿于八股,使得士人学问空疏、八股闭塞民智、科场分清浊流、吏治日益腐败等科举制带来的弊端日益显露。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颁布了开办学堂、停止科举的诏令,科举制度正式宣告结束。【基础知识梳理】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2、1.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2)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为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敢不足2.表现:(1)汉:三公九卿秦朝设丞相,汉承秦制,汉初丞相权力很大。汉武帝时,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频繁更换丞相;提拔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决策形成“内朝”。(2)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完善:隋唐时期分散相权的方法:三省分割宰相权力;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同于宰相。作用:三省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独尊;集思广益;提高了行政效率。 (3)宋:二府三司(分化事权)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政、财政大权。(4)元:一省二院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
13、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和民族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3.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秦:郡-县; 汉末魏晋:州-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行省制:元:路-府-州-县; 明:布政司-府-县; 清:省-道-府-县2.表现:(1)西汉: 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解除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朝:节度使和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 作用: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功的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膨胀,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行省制度:设置
14、:10个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即腹里,宣政院辖区。职能: 作用:3.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3)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 4.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三、选官制度 1.内容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时间先秦时期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依据血缘关系品德才能门第才学特点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2.科举制的作用:(1)积极: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15、加强了中央集权。 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 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严格的考试保证了一定的公平公正。(2)消极: 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四、监察体制1.内容(1)秦: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汉: 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以后历代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监狱视察执法) 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通判(监督知州) 元:御史台(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明:厂卫特务机构、都察院2.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
16、1)监察出于皇权、维护皇权(2)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自上而下垂直管理(3)以小制大 (4)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和素质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有利于监察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加强了皇权。(2)局限: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五、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表现:(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被不断分割。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促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 (4)封
17、建政治制度逐渐完善,封建法网日趋严密.【课堂讨论】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资料卡片】朱元璋(13281398) 明朝开国皇帝。祖籍为江苏沛县,其祖、父为生活所迫,一再迁徙,最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1387年,统一了全国。在位31年,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永乐帝: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
18、(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1424年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清朝皇帝一览表:清朝世系表公元纪年清朝纪年皇帝在位时间1616(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11年1627(金)天聪元年皇太极17年1636崇德元年1644顺治元年福临1
19、8年1662康熙元年玄烨61年1723雍正元年胤禛13年1736乾隆元年弘历60年1796嘉庆元年颙琰25年1821道光元年旻宁30年1851咸丰元年奕詝11年1862同治元年载淳13年1875光绪元年载湉34年1909宣统元年溥仪3年【基础知识梳理】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 直接:(2)措施:(3)影响:2.内阁制(1)原因:(2)发展过程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意义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 (3)性质: (4)作用: 3.军机处(1)原因:根本: 直接:(2)职能:(3)性质:(4)特点:(5)意义:4.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
20、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2)消极: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二、中央集权的加强1.明:废行省,设三司2.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西南实行改土归流:元代:形成土司制度 明代:开始改土归流 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三、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3.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课堂讨论】内阁制与宰相制比较制度宰相制内阁制权力来源任免职权性质影响相同点明代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比较制度明代内阁西方近代内阁性质权力作用比较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官员来源职能性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