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00.50KB ,
资源ID:68415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841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答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 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 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 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 宗法制度雏形初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

2、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权与神权结合【名师点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处于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核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与政治关系相结合。(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4)具有有森然的等级关系。(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秦朝确立)2. 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这表明西周初年A. 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B. 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C. 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D. 实行的政治制度强调

3、血缘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可知,材料强调周朝自武王之后分封诸侯,以巩固西周统治,故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旧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推断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朝的政治制度,无法推断出西周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 ,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血缘关系,而是强调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D项错误。3. 有学者指出,中国选择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从而常常把不能胜任君主这一“至圣至明”角色的幼童、白痴和昏庸无能之徒推上皇位。这段话揭示了

4、A. 君主政体的缺陷B. 宗法制度的桎梏C. 皇位世袭制的弊端D. 中央集权制的危害【答案】C【解析】【详解】君主政体主要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两种政体,可见君主政体也可是民主政治,可以避免“白痴和昏庸无能之徒推上皇位”,故排除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宗法制核心的写照,但宗法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排除B;皇帝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和皇帝独尊,所以难免将“白痴和昏庸无能之徒推上皇位”,故选C;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社会

5、进步,排除D。4.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 公平竞争B. 以文治国C. 分科考试D. 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与之前的用人制度相比,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采用相对公平客观的文化考试选拔人才,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指的是它的公平竞争,因此A选项正确;以文治国、分科考试和学而优则仕都是科举考试的理念,但只有公平竞争能够达到“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的高度,其他选项错误。故选A。5. 易中天先生在

6、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关注人物,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A.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B.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D.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将题干中对思想家的评价找到对应学派即可。体现了兼爱思想,是墨家学派。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对应的依次是墨家、道家、法家、儒

7、家,所以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项。6. 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A. 天人感应限制君权B. 反省内心恢复良知C. 格物致知在于明德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心”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提出和发展了“心学”的理论,而作为陆王心学代表的王阳明更是结合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观点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观点,强调内心反省恢复良知,故选B;A是董仲舒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C是朱熹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D是李贽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7. 春秋战国时期狼烟四起

8、,诸侯争霸。但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诸侯争霸,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都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故选A;春秋战国时期,“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排除BCD。8.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思想家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韩非子主张

9、君主以法治国B.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C.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D. 黄宗羲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D符合题意,故选D;ABC表述都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9.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C.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D.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详

10、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反清斗争,A错误。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D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势力,但台湾被清朝收复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问题,C错误。两次收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部分,都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B正确。10. 186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9486.5万海关两,到1893年增长到26799.5万海关两,晚清末年已突破84884万海关两。这说明A. 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 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 中国海关自主权日益丧失【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对外贸易额

11、不断增长,体现了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故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不一定代表中国海关自主权的丧失,故D选项错误。11. 蒋介石曾在某战区作战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该战役的历史作用是A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B. 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C. 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D.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可知,该战役是淞沪会战;由材

12、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狂妄计划,故选A;淞沪会战时国民政府“以时间换空间”的持久抗战意图不明显,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淞沪会战后中国军队仍处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排除C;D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排除。12.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盛大入城仪式时,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这一“命令”A. 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B. 旨在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C. 反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D. 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答案】D【解析】【详解】在辛丑条约中有“开辟东交民巷”为使馆

13、界的规定,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D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排除A;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的目的是为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并非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排除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C。13.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合作五种,租赁这种保留承包权而将使用权有偿转移给第三方的形式的流转约占总流转的70%,同时转包在现存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比较重要。这一现象A. 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B.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

14、 说明农村放弃集体经济发展模式D. 说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材料中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农民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指的就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故选D;土地流转没有改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排除C;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而材料的改革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特点,排除B; 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农村改革不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排除A。14.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

15、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A.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B. “摸着石头过河”C.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D.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答案】B【解析】【详解】“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体现出探索精神,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符合,B正确。A属于经济运行机制探索;C是路线政策问题,D是解释改革实质问题,均不符合题意。15.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下

16、对改革开放以来“40年”历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 废除土地公有以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B.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标志着沿海开放地带形成D. 国家给海南等第一批经济特区较大经济管理权限【答案】B【解析】【详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农业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 A;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面临严重困境,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十四大才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B;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后,又开辟了长江三

17、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故C表述不准确,排除;第一批经济特区不包括海南,排除D。16.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邓小平意在强调A. 农村改革的影响力较小B. 城市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金石C. 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全面展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全面展开,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农村改革,排除

18、A;当时城市经济改革刚开始实行,不能说是试金石,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有企业改革,C错误。17. 某学者认为,万民法不但授予外邦人公民权,以便缓和其他民族对罗马政府的不满,而且还在帝国后期改善和提高了奴隶的地位。据此可知,万民法的推行A. 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B.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矛盾C. 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律体系D. 废除了罗马的奴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万民法不但授予外邦人公民权,而且改善和提高了奴隶的地位,说明万民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缓和贵族和平民矛盾,排除B;查士丁尼法典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律体系,C 错误;D

19、不符合史实,排除。18. 在雅典,法院审判官都是普通公民,多数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加之当时法律很不完善,许多案例并无现成的法律条文可资援引,只能依靠个人的判断,难免夹杂个人的恩怨和偏见。这主要揭示了A. 城邦民主陷入危机B. 奴隶主专制的阶级性C. 司法过程的随意性D. 城邦政治的落后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反映雅典司法过程因大多数审判官法律知识的缺乏及当时法律的不完善,使得审判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材料只是涉及司法,而且雅典城邦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排除AD。19. 有西方学者以演说术为切入点,探讨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持久稳定的原因,在于民

20、众与精英之间存在持续不断的对话,正是这种对话使得雅典民众相信集体智慧比个人伟大。这一观点反映了该西方学者A. 赞美雅典居民集体统治的权力B. 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持久稳定的根源C. 肯定雅典民众的民主政治权利D. 认识到雅典演说术利于稳定封建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持久稳定的原因,在于民众与精英之间存在持续不断的对话”,可见材料是在肯定雅典民众的民主政治权利,故选C;在雅典,公民要比居民范围狭小很多,排除A;雅典民主政治持久稳定的根源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古希腊处于奴隶社会而非封建社会,排除D。20.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

21、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A.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感到担心B. 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C. 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D. 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世纪”、“英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该加拿大游客认为英国工业产生的烟雾是舒服的,“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表明她对工业革命的赞赏和肯定,反映了她对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她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担心;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

22、不能得出该游客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游客羡慕英国的环境,认为家乡的环境“单调”,并未对本国空气感到自豪。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1. 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A. 蒙昧主义思想B. 人文主义思想C. 禁欲主义思想D. 浪漫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分析】充满“人情和母爱”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昧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禁欲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而非浪漫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

23、关键字眼“人”情,体现的是人文主义。【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2. 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导致此时期欧盟总人口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A. 欧盟国家福利制度确立B. 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不平衡C.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 欧洲一体化的负面效应凸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15年欧盟人口出生率出现负增长,但是欧盟总人口却增加了,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外来人口抵消了负增长,即外来移民涌进欧盟,而人口的移动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之一,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4、D导致外来人口减少,表述错误,排除。23.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这些变化说明A. 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B. 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C.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D. 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不符合题意

25、;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问题,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A。24. 某学者说:“华夏文明的实力已经消残殆尽没有承担起继承并发扬光大历史文明的责任,甚至对悠悠历史文明予以了不可原谅的打击和破坏,是出现文明断层的根本原因。”这说明A. 要着重研究中华文明辉煌的过去B. 应该从传承的角度对待历史文明C. 史学只需注重与今天相关的历史D. 要以探索的精神去理解中华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没有承担起继承并发扬光大历史文明的责任,甚至对悠悠历史文明予以了不可原谅的打击和破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我们应该注重传

26、承历史文明,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要着重研究中华文明辉煌的过去,而是应该从传承的角度对待历史文明,A错误;史学研究也需要注重过去的历史,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探索精神的信息,无法推断出要以探索的精神去理解中华文明,D错误。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9年经济大危机使各国进出口大幅萎缩。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该法案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关税大战,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欧洲各国进口税比1929年提高60%100%,关税混战彻底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

27、史材料二1952年中国成立对外贸易部,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按经营商品实行分工,下设15个对外贸易专业进出口公司。各级外贸公司的盈利一律上缴中央财政,亏损亦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制定对外贸易的指令性计划,一切外贸活动必须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推行贸易改革,简政放权,减少中央对贸易的集权控制。到1985年,只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令性计划出口。另外,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导性计划出口,国家只下达这些产品的总出口指标,其余产品全由市场决定。各省市和部委逐步被批准建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广东和福建还享受一些特殊的外贸政策。1988年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28、摘编自赵志芳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变迁与对外贸易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关税战的目的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与20世纪80年代外贸体制的差异及原因。【答案】(1)目的:减少进口,缓解本国经济危机;转嫁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加剧了各国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秩序更加混乱;导致世界局势日益紧张,成为“二战”爆发的因素之一。(2)差异:建国初期:国家统一管理;外贸企业盈亏由中央负责;外贸遵循指令性计划。20世纪80年代:经营管理权下放地方;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机制

29、相结合。原因: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经验;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与封锁。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等外交成就使国际环境好转;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解析】(1)由材料“1930年6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可见关税战减少进口,缓解本国经济危机;转嫁危机。结合所学,影响可以答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加剧了各国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秩序更加混乱;导致世界局势日益紧张,成为“二战”爆发的因素之一。(2)由“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按经营商品实行分

30、工各级外贸公司的盈利一律上缴中央财政,亏损亦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制定对外贸易的指令性计划切外贸活动必须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可以答为: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经验;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与封锁。由“简政放权,减少中央对贸易的集权控制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可以从改革开放、国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作答。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致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每一次觉醒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并由最开始的民族意识萌发逐级深化,这成为了近代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不竭动力

31、,为中华民族实现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到抗战全面胜利的浴火重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郭金鑫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依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 论题: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萌发。阐释:古代中国只有“天下”概念而没有世界概念。在“天下”慨念体系中,其他因家非藩属即蛮夷, 中国处于无可取代的中心地位,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播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自我中心”观念,国人开始被迫“向外看”并逐步意识到了“世界”的存在和民族危亡的境地。列强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领土,索取赔款

32、,攫取利益。这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促使了民族危机意识的产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民族意识仅限于部分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社会精英,大部分普通国民对此并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示例 2 论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阐释:甲午战争和 马关条约 的签订,使中国遭受了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只有少数先进分子开始有所觉察。甲午战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亡国灭种的危机感。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进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革命运动,以期改革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示

33、例 3 论题: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阐释: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篷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期间中民族竞识空前觉醒。示例 4 沦题: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阐释:20 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绝境之中,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同事得到国内其他爱国党派的全力支持。国共两党合作满足了全国人民共御外辱的心理要求,是国人民

34、族意识觉醒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强敌的入侵促使中华民族真正凝聚成为一个战斗的整体,国人的民族意识于此时展现出巨大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炼出一个观点。首先,结合材料明确“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内涵。然后,结合其中一次民族觉醒自拟论题。最后,结合论题对应的阶段背景及典型事例来分析。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逐年的疫灾县数和疫灾面积变化图材料二 咸丰年间,湘潭举人周焕南的倡议减赋,不仅“将钱粮宿弊,大加厘剔”,使朝廷赋税数年积欠得以清完,湖南民众也得到减赋总额约50万两的实惠。同治二年广东潮、廉、琼三府及南海等

35、县在绅商组织下抗拒地方官吏利用厘捐财,引起朝廷重视。当时的上谕说:“抽厘助饷,原系一时权宜,万不得已之举,固不可任意苟敛,致怨言之兴。”广东海阳绅士郭廷集自同治三年至光绪十三年四次主持修复家乡被毁堤坝,他的后人郭兆熊继承其志。江西东乡生员刘郁典,“每青黄不接,以谷贷人至秋。收则加圆木于斗底,名虽纳息,实未有赢利也。”据郭剑鸣试析晚清灾疫防治中以绅士为中介的政治整合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疫灾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疫灾防治中绅士的做法,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特征: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元朝后期疫灾更密集;疫灾周期越来越短;疫灾县

36、数和疫灾面积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原因:战争的影响;政局的动荡;自然灾害。(2)做法:呈请地方减赋;抗拒吏役敛财;倡议建立地方公共设施;组织灾民生产自救。启示:政府切实担负赈灾防疫的总责;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倡议建立民间组织赈灾救灾;强化赈灾救灾的组织领导。【解析】【分析】【详解】(1)特征:根据元朝逐年的疫灾县数和疫灾面积变化图,可从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元朝后期疫灾更密集;疫灾周期越来越短;疫灾县数和疫灾面积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等分析总结。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战争的影响、政局的动荡、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回答。(2)做法:根据“湘潭举人周焕南的倡议减赋”得出呈请地方减赋;根据“在绅商组织下抗拒地方官吏利用厘捐财”得出抗拒吏役敛财;根据“修复家乡被毁堤坝,他的后人郭兆熊继承其志”得出倡议建立地方公共设施;根据“每青黄不接,以谷贷人至秋”得出组织灾民生产自救。启示:可从政府切实担负赈灾防疫的总责、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倡议建立民间组织赈灾救灾、强化赈灾救灾的组织领导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