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403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人民版必修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人民版 必修一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美国的“冷战”政策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脉络,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综合、比较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冷战的讲述和评述,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分析国际关系问题,进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

2、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合作讨论通过对二战后世界冷战局势形成过程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美国的“冷战”政策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2杜鲁门主义 3马歇尔计划4北大西洋公约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2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3经济互助委员会4华沙条约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分裂2朝鲜分裂3古巴导弹危机重点:杜鲁门主

3、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难点:冷战与雅尔塔体制形成与评价【教学方法】本节内容学生已从学习初中内容和时事政治中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努力创设认识历史问题的新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在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地认识问题。【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图片上人物都是谁吗?(左边的是马歇尔,右边的是杜鲁门)谁能谈谈他们是美国什么时期的人物?(二战后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马歇尔担任国务

4、卿)在他们在位期间出现了对世界带来重大影响什么事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这从而也就形成了二战后美苏长期的冷战。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美国的“冷战”政策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冷战”是美国战后霸权政策的重要体现。什么是“冷战”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明确“冷战”的定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的政策。)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想一想,为什么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在讲述“冷战”兴起原因时,建议引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

5、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来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几个大国的力量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让学生思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给学生一个自由回答的空间后,教师适当总结:战后初期,德、日、意战败国不再是国际舞台的主角,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左右国际局势的力量,但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国依附美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给学生交代这既是冷战的背景,也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同时也是

6、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背景。让学生明确“冷战”的发动在于美国。要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直接因素在于美国和苏联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出现尖锐的对立。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二战后期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做出的。其中以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最为重要。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由于兵戎相见并不符合美苏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为身受世界大战之

7、苦的世界人民所反对,因此在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经济格局分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的“冷战”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冷战”是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对抗。那么,“冷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杜鲁门主义 学习“冷战”的具体表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系列知识。概括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具体讲述可采取与学生交互性问答的方式进行。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以反共著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

8、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对于杜鲁门主义,教师可以先提问“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回答是“杜鲁门主义”,再进行明确指出,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提出了反共、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

9、着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杜鲁门主义提出的目的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公开对抗成为敌手。3马歇尔计划提问: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全面推行冷战的表现是什么?(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什么?(整个欧洲,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指出: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

10、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同学们再想一想,马歇尔计划援助对象为何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美国这样作的意图何在?思考假如苏联和东欧国家接受援助,对美国的计划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师引导下,互相讨论思考发表意见,对学生的认识作小结。)如果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参加这一计划,美国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欧洲复兴计划变成西欧复兴计划。就可把分裂欧洲的责任推给苏联,并可挑拨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假如苏联和东欧国家参加这一计划也不会影响美国的意图。因为从政治上对美国是有利的,原因是援助带有限制条件,美国可以利用援助限制条件控制苏联和

11、东欧。从经济上对美国也有利,因为东欧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是西欧、美国所需要的,这就可把苏联和东欧变成商品和原料市场及投资市场。从以上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可谓用心良苦,一箭双雕。它的实施及其本质是什么?如何评价“马歇尔计划”?然后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了西欧。让学生明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对西欧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和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

12、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传统观念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完全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是为美国对外扩张、推行霸权政策服务的。但史学界也有人对此提出新的意见,认为对待马歇尔计划,既要看到它有控制、掠夺西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支持、援助西欧的一面。4北大西洋公约对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教师要明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的战略同盟,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北约的建立矛头是针对苏联,实行集体防卫的原则,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实施冷战的手段。1949年,西方12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3、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把西欧各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尤其要指出,“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这一点正说明了北约的成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加剧了冷战的程度。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先讲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背景,让学生看书后,概括指出: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哪些?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具有什么特点?共产党

14、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壮大了力量,赢得了群众,为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内部条件.战争后期,苏军追击法西斯军队进入东欧各国,直接打击了法西斯,铲除了那里的法西斯势力,并对资产阶级武装力量进行控制,为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使国家迅速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冷战开始后,苏联又支持和帮助东欧各国清洗亲西方势力,建立了由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政府,使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巩固.由此可见,东欧各国与苏联结成社会主义同盟有其历史必然性.2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简单介绍亚洲走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国

15、家有蒙古、朝鲜、越南和中国。由于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它的道路的选择对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新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这就使得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极大加强.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3经济互助委员会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争霸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争霸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949年1月,苏联与5个东欧国家在莫斯科建立了“经济合作互

16、助委员会”,加强了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4华沙条约1955年5月5日,西方不顾苏联的抗议,批准了联邦德国参加“北约”组织的“巴黎协定”。因此,苏联在5月14日同东欧八国在华沙召开会议,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同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分裂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是怎样处理德国问题的?虽然实行了分区占领,但各占领国都想把对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 柏林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趁机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

17、,它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 德国的分裂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什么关系?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德国的分裂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分裂的根源是美国的霸权政策。两个德国的出现,对于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此德国成为两强冷战的前哨阵地,危机不断。直到冷战结束,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2朝鲜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依据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

18、是北纬38度线.经过长期的对峙,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先行成立了大韩民国。次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至此,朝鲜半岛的分裂成为事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韩国则与美国结为同盟,朝鲜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3古巴导弹危机古巴独立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

19、即发之势。经过美苏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的缩影。这种对峙与斗争一直持续了40多年。这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对冷战进行评价?关于对冷战的评价,可建议采取前后位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地评价。对冷战的评价可以是以肯定为主,也可以以基本否定为主,也可以一分为二。教师应克服那种让学生先入为主的倾向,让学生在认知冲突过程中,形成独立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答案只能具有指导性,而不能有明显倾向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求知质疑的积极性,才是目的。以肯定为主。冷战是雅尔塔体系下的产

20、物。冷战下,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方面比国联有效,联合国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肯定了国际民主原则,确立了法西斯国家非军事化;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把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战后半个多世纪世界没有发生大战,冷战下的雅尔塔体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基本否定。它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大国强权政治、大国主宰世界、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危及世界和平;侵犯中小国家领土、主权合法化,前苏军和美军分别长期进驻东欧和西欧各国;不尊重国家间的平等互利原则。在世界上导致了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危机。战后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苏介入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战后之所以未爆发大战,并非是冷战在起作用,而是美

21、苏双方认识到核军备对抗的升级会给双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进步作用,又要否定其消极作用。【课后研讨】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使馆代办GF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主张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以阻止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GF凯南从而成为冷战“遏制”政策的最早提出者。所谓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如今,冷战已经结束

22、,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美国作为遏制对象的苏联已经解体,但是,基于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的一些决策者又想继续进行它的遏制战略。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你认为美国的新的遏制战略能否行的通?试谈谈你理由和想法。思路:此题是一个开发性的讨论题。不一定非得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行不通这一个方面。学生只要讲的理由和看法值得肯定就应该与以鼓励。从本问题的思路来讲,学生可从历史的角度、从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方式、从当今和二战后国际形势相同与不同,以及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去思考讨论。【本课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向相互对峙。美国在战略重点

23、地区欧洲,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则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原因。冷战的特征就是美苏两极的对峙。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全面冷战政策的开始正式实施。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争霸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美苏“冷战”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德国和朝鲜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加剧的表现。以美苏为首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一直持续了40多年,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2课 世界多极化

24、趋势的出现【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走向联合的欧洲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学习和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和掌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问题探究综合比较归纳概括释疑阐释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迅速崛

25、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与发展【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2欧洲共同体的发展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1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1不结盟运动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与发展重点: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难点:了解多种力量的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带来的影响【教学方法】对于本课学习的方法可采用谈话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丰富的录像资料,用事实说话,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补充,运用典型史料对于重点问题进行

26、学习,提高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欧洲联盟的旗帜)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年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年月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

27、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结合教材有关欧共体的知识介绍,启发学生思考:欧洲国家为何要建立这一组织?其主要目标是什么?欧共体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欧共体的成立对欧洲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欧共体的成立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产物。欧洲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改变受美国支配的局面。同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西欧的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1951年月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

28、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1965年4月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月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2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欧共体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正朝着政治一体化发展,努力在国际上步调一致,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性质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

29、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个。欧共体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

30、弘扬联盟的个性”。1993年11月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联合的西欧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壮大了欧洲的实力,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在国际政治中成为重要的“力量中心”,使它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并挑战美国。这对维持欧洲均势与世界和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等瘤疾。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指出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欧盟的会旗于年月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

31、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月日为“欧洲日”。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1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根据教材内容可以通过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在互动问答中进行学习。结合【学思之窗】思考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要求学生概括出当时世界形势的特点: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哪些?促使其崛起的最有利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概括教材上内容指出内部因素有: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

32、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搞建设;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加快培养人才;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并积极发展电子、人造纤维等新型工业;外部因素是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日本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给我们以什么启示?日本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变化?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大变化是:1956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33、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最后指出:战后初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处于绝对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后,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教师最后强调欧共体的建立及日本崛起使帝国主义阵营出现分化。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政治上的激烈竞争,表现出西欧和日本自主性日益增强和外交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唯美马首是瞻。欧共体的建立和日本的崛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严重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

34、世界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引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为共同利益而结盟,为各自利益而斗争的国家关系实质,说明美国、西欧、日本战后关系发展的必然。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1不结盟运动对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可让学生概述教材后指出: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

35、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和不结盟。主要的意义是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决定世界的局面。有利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从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始,正式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与发展讲清中国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与发展基本

36、脉络。从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从1956年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到十年文革的巨大挫折,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最后说明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课后研讨】20世纪70年代,世界已经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随着冷战的终结,对世纪地缘政治格局前景的预测成为热门课题。当前,在有关未来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趋向问题上,有三种主要的地缘政治观盛行于美国,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三种地缘政治观是:单极论;多极论;文明冲突论(如欧洲文明、俄罗斯文明、中华文明、北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

37、明、日本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你认为地缘会对未来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产生决定性影响吗?对这三种地缘政治观,你的观点和看法是什么?谈谈你的理由和看法。思路:此题的第一问可借鉴前面所学的古希腊主政治产生与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加以理解。片面的夸大是不对的,尤其是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今天。至于对这三种地缘政治观的看法,你可以就一种观点阐述你的理由,也可就这三种观点从总体上既不是“单极”结构,也不会是“多极”结构,而是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的多元化结构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和看法可以结合本节课和下节课讲述的有关内容,密切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的现状与现实来进行分析。【本课小结】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

38、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3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东欧剧变的原因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

39、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从经济与政治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其根本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情境再现独立思考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增强把中国建设成国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一超多强”;欧洲联盟;俄罗斯的复苏;中国的崛起【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2东欧剧

40、变的原因二、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2八一九事件3阿拉木图宣言三、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1“一超多强”2欧洲联盟3多极化趋势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多极化趋势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涉及的“热点”较多,而且多个问题已在时事政治中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放录像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疑问,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师相应提供部分历史原始录像、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加深对

41、本课有关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导入新课】大家看这张图片:一个画面是大量居民涌入墙内,另一幅画面是在拆除一段墙,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大家知道这幅图片中的两个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的史实。大家知道柏林墙的来历吗?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当时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反法西斯防卫墙”横断在它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总长43公里。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象潮水一般从柏林墙的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为阻隔就这样消失了。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

42、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彻底终结。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

43、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为什么是波兰?通过放映一段有关波兰剧变的时事录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录像了解事件的基本过程。然后教师稍做介绍。在东欧各国中,波兰的情况更特殊。1956年波兰开始“民主化进程”,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手段,对波兰进行渗透。波兰有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党员也往往是教徒,天主教成为反社会主义的借用力量。恰逢此时,一名原波兰籍人士当上了教皇,他就是约翰保罗二世。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与其结成了“历史上最大的

44、秘密联盟”,行动的重点是使波兰脱离苏联集团。1988年,美国一方面对波兰政府实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为波兰反对派“团结工会”提供5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终于导致“团结工会”上台,东欧剧变即从波兰开始。2东欧剧变的原因让学生概括教材内容,教师简单讲述即可。波兰等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阻碍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群众强烈不满。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群众,丧失民心。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蜕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

45、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内、外因结合,使东欧各国共产党相继失去政权。二、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关于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可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走上解体?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在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这促成了80年

46、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2八一九事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放一段有关录像资料,教师可简单介绍这一事件的背景和经过。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日益严重。八一九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其直接导火线,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问题.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因此,出现了由一些

47、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除外)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简称: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至此联盟国家彻底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苏联的巨大变化

48、,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这一变化,既使全球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又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新动荡。在讲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到挫折时,可提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或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三、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1“一超多强”提问:“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概括后,教师概括综合讲述。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二战后的冷战局面结束,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与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同时,世界其它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冷战结束后,世界存在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

49、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超多强”的存在表明,国际格局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相互较量,这种较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大国(国家联盟)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利于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也有利于新的大国关系的建立。2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

50、,欧洲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马约”指出,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多极化趋势世界力量多极化的趋势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露端倪,在整个七八十年代,这一趋势更日见明朗.首先,世界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

51、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可逆转.除了欧洲联盟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一只重要力量外。日本也要求与自己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苏联解体后,接替苏联联合国席位和拥有与美国军事相匹敌的俄罗斯,也努力恢复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高,成为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在不断增强。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

52、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最后应使学生明确: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符合时代进步的表现,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课后研讨】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

53、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也有人认为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你同意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吗?说说你同意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同别人交流一下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思路:(1)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爱尔兰问题,中国与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

54、上的争端,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而在91l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怖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是不全面的。【本课小结】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东欧剧变到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以美苏两极对立体制为核心的旧格局已经终结,世界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时期。各种国际力量正经历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政治呈多极化的趋势。15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