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c周围的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淋巴管阻塞 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 只有B. 只有C. 只有D. 【答案】D【解析】【详解】、周围的毛细血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正确;、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
2、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正确。故选D。2. 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表示体液,表示细胞,所在的位置是 某些管道的切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B. 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会使的pH明显升高C. 血红蛋白、各种激素、尿素都可以在处找到D. 营养不良时会造成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结合人体组织局部切片
3、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为血浆,为毛细血管壁细胞,为组织液,为组织细胞,为淋巴。【详解】A、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项错误;B、长期饮用弱碱性水,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人体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B项错误;C、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能在处找到,C项错误;D、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且自身蛋白质不断被消耗,细胞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项正确;故选D。3.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
4、节B. 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C.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 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认识发展:最初人们认为只有神经对内环境稳态调节起作用,甚至在实验证据面前也囿于固有观念而不能有所突破;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促胰液素,证明了体液
5、调节的存在;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A正确;B、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B正确;C、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正确;D、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环境变化超过此限度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故选D。4.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
6、加快造成的B. 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 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详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
7、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故选B。5. 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A. 激素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调节D. 免疫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详
8、解】组织胺属于化学物质,不属于激素,因此A错误,B正确;根据题干中信息,此种调节方式未涉及到神经系统,也未涉及到免疫系统,因此,C、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组织胺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激素调节,因为组织胺不是激素。6. 垂体被称为“乐队的指挥”,因为它不仅产生生长激素和催乳素,也能调节和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 )水盐调节紊乱 体温调节紊乱血糖浓度逐渐降低 生长发育停止性腺发育停滞 体液免疫能力下降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垂体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梳理垂体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解答。【详解】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
9、成,垂体释放的,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受阻,导致水盐调节紊乱,正确;垂体能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体温调节紊乱,正确;垂体与血糖平衡调节关系不大,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不会导致血糖浓度逐渐降低,错误;垂体能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生长发育停止,正确;垂体能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促进性腺发育,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性腺发育停止,正确;垂体与体液免疫调节关系不大,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不会导致体液免疫能力下
10、降,错误;综上所述,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中的变化;故选C。【点睛】注意总结垂体参与调节的生理活动:(1)分泌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等;(2)释放激素:如抗利尿激素。7. 在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并裂解病毒侵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A. 吞噬细胞B. 效应T细胞C. 记忆细胞D. 浆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调节中,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详解】在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并裂解病毒侵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效应T细胞,B正确;A、C、D错误。故选B。8. 若在
11、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取决于电流表两极的电位变化,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详解】据图分析,图甲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
12、则为图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故选A。【点睛】本题设计较为巧妙,掌握电流表指针偏转与兴奋传导中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 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做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中括号部位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图中与的形成有关,所在的位置是内环境B. 图中结构1的末梢与靶细胞1合称为效应器C. 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一定是肝细胞D. 图中靶细胞1对靶细胞2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为线粒体,为高尔基体,为内质网,为突触小泡,为神经递质。2、而体液调节就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
13、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详解】A、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而突触小泡可以由高尔基体膜“出芽”形成,所以的形成与有关。突触间隙里充满组织液,而组织液和血浆、淋巴共同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图中所在的位置是内环境,A正确;B、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由图可知,结构1是传出神经元,靶细胞1是传出神经作用的细胞,它们合称为效应器,B正确;C、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快
14、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起到降血糖的功能,所以其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肝细胞、肌细胞等几乎全身细胞,C错误;D、由图可知,靶细胞1对靶细胞2的调节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C。10. 下图为小麦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 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表达,促进种子脱水干燥,利于种子萌发B. 发育期IAA可能参与有机物向籽粒运输与积累C. 发育与萌发过程中GA与IAA有协同作用,而与ABA有一定的拮抗关系D. 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萌发【答案】A【解析
15、】【分析】由图可知,种子发育中期,GA和IAA含量比较多,种子中营养物质快速积累;种子发育后期,ABA占优势,含水量下降,营养物质积累量不变,种子进入休眠期;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期,含水量增加,GA和IAA相继增多。【详解】种子发育后期,ABA含量升高,含水量下降,种子进入休眠期,故推测ABA促进种子休眠,A错误;种子发育期,IAA占优势,营养物质快速积累,故IAA可能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B正确;GA与IAA促进种子的发育和萌发,有协同作用,而ABA促进种子的休眠,故ABA与GA、IAA存在拮抗作用,C正确;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促进淀粉水解,水解产物葡萄糖参与氧化分
16、解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故GA可以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11. 关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类生命活动B. 赤霉素能使大麦种子在不发芽时产生淀粉酶C. 脱落酸能促进细胞分裂与果实的衰老及脱落D. 合成乙烯的部位是果实,乙烯利能加快番茄的成熟【答案】B【解析】【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
17、用共同调节;(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赤霉素能诱导种子在不发芽时产生淀粉酶;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及脱落;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不仅只有果实能合成。A、植物激素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但不能参与细胞内的各类生命活动,A错误;B、赤霉素能使大麦种子在不发芽时产生-淀粉酶,B正确;C、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C错误;D、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不仅只有果实能合成,D错误;故选B。12. 下图是小麦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多种激素含量变化,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
18、细胞分裂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B. 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C. 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D. 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说明种子有机物来源不足后,种子呼吸大量消耗有机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细胞分裂素,而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所以细胞分裂素的增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A正确;B、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同时种子的鲜重不断增加,因此这两种激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B正确;C、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
19、,C正确;D、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这是由于单糖、二糖均聚合形成多糖,并且种子的含水量下降所致,D错误。故选D。【点睛】13.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B. 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C. 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D. 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答案】D【解析】由曲线可直接看出,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低。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同;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可通
20、过增加生长素的浓度来降低该植物的脱落率。考点定位:本题以图像的形式考察考生的迁移思维及对图形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14.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B. “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 群落分层现象是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不会随着营养结构的改变而变化;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有关,水生动
21、物的分层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有关,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温度有关,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详解】A.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A正确;B. “S”型增长曲线不仅仅是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还有气候、天敌、时间、种群密度等有关,B正确;C. 随着演替进行,群落内食物链增多,营养结构复杂,但能量传递效率仍为10%-20%,C错误;D.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表现,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15.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
22、N不存在竞争B. b越大,M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 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D. M与N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b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大,说明M、N的竞争越激烈。【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错误;B、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C、d越小,两条曲线靠的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D
23、、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增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竞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关键是理解图中b和d的含义。16.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答案】C【解析】【详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24、,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及其夹角的菌体,结果正常,不会偏小,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AC选项,要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17. 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25、:A. 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 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C. 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D. 该流域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详解】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由图可知,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为
26、藻类的繁殖提供了更多的矿质元素,进而使藻类大量繁殖,B正确;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有机物较少,C错误;该流域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将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超出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导致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情况,以及运用生态平衡原理和有关背景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18. 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
27、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将对a分泌d, b分泌e有抑制作用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则d过程可发生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D.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a为效应 T细胞,b为靶细胞,c表示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
28、翻译过程)等。【详解】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中也能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T细胞,b为效应T细胞,c为靶细胞,而抗体是由浆细胞
29、分泌的,D错误。【点睛】易错选项C:人体细胞内没有叶绿体。19. 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性动物,这种动物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下树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大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大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B. 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C. 树懒蛾幼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同化能D. 三趾树懒、树
30、懒蛾和绿藻构成的生物群落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A、根据“三趾树懒上的树懒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可知,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A错误;B、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性动物,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B正确;C、树懒蛾幼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粪便中的能量,即生产者同化的能量,C错误;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故选B。20. 日前,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陈剑峰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
31、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免疫上。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和退热药的使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B. 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C.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2、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常见的稳态失调: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详解】A. 据分析,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是体温失调,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B. 退热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能发挥调节体温的作用,B正确。C. 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
33、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多选题21. 图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B. 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协助扩散C. NaHC0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D. C0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AC【解析】【分析】【详解】A、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A正确;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C、NaHC0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C正确;D、C02运输过程中,经
34、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0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组织液血浆,即肝细胞甲乙,D错误。故选AC。22. 在小鼠大脑海马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强刺激后几小时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 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强刺激处理时髙 23 倍,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突触后膜上N受体被激活后,Ca2+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B. 胞内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改变C酶空间结构C. 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通过突触后膜受体进入胞内D. C 酶被激活后促进胞内A受体转移至细胞膜上【答案】ABD【解析】【分析】图中所示,谷氨酸是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的神经递质,与突触
35、后膜上的A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变化;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活性状态的C酶促进了A受体到达突触后膜上。【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突触间隙中的 Ca2+通过突触后膜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并且其运输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的N受体,因此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图中显示,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由球形变成多边形,使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谷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并没有进入细胞内,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C酶
36、被激活后,活性状态的C酶促进细胞内A受体转移至细胞膜上,D正确。【点睛】做本题的关键是对图形的理解和分析判断,每个选项都是根据图中的变化直接作出判断,观察图中过程要仔细,例如C酶的形态的改变说明空间结构的改变并引起功能的变化。2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比较,正确的是( )A. 都具有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器官)等特点B. 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并且都分布在细胞膜上C. 植物激素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D. 动物激素调节往往受到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控制【答案】AD【解析】【分析】【详解】A、无论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的特点
37、,A正确;B、激素的受体,有的位于细胞膜上,有的位于细胞内(如性激素),B错误;C、植物激素的作用并非全部具有两重性, 如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都不具有两重性,C错误;D、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动物的内分泌腺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所以动物激素的分泌往往受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D正确。故选AD。24. 图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B. 通过蝇蛆、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C. 生态系统具自我调节能力,该系统离开了人的作用是不会崩
38、溃D. 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答案】BD【解析】【分析】该图是人工生态系统图:该生态系统内,葡萄、蔬菜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食物链把能量传给人、猪等生物,同时猪粪和人粪等进沼气池,沼渣喂养蚯蚓、蝇蛆及向葡萄和蔬菜施肥等,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经过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B、通过蝇蛆、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C、该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离开了人,该系统将会崩溃,C错误;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
39、生”原理,D正确【点睛】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建立该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主要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25.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 M时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D.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意味着生态系统在衰退【答案】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种群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
40、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详解】A. 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A正确;B. 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C.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C正确;D.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趋于动态平衡,D错误。第卷非选择题26. 下图为人体内的效应B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1)该细胞是由_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_免疫。(2)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_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
41、,如形成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_吞噬消化。(3)该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抗原不能发挥免疫作用。消灭该类抗原的途径:首先是_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_,抗原失去寄生的基础,然后再由该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答案】 (1). B淋巴细胞 (2). 体液 (3). 抗体 (4). 吞噬细胞 (5). 效应T细胞 (6). 裂解死亡【解析】【详解】图中1是核糖体,2是内质网,3是线粒体,4是高尔基体,5是细胞膜。(1)效应B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体液免疫。(2)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细
42、胞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效应B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对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抗原不能发挥免疫作用,消灭该类抗原的途径是细胞免疫:首先是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 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抗原失去寄生的基础,然后再由该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点睛】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模型图解:2三看法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7. 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下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试验结果。据图回答:(1)该实验结果显示桃果实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与细胞壁中的_降解有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的活性变化有关;也与细胞壁中的_降解有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的活性
43、变化有关。(2)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因为_。(3)依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办法应该是_,因为_。(4)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可选用的方法有_和_。(5)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_。【答案】 (1). 纤维素 (2). 纤维素酶 (3). 果胶 (4). 果胶酶 (5). A (6). A品种在成熟后,其硬度变化比较小,应耐贮运 (7). 适当降低温度 (8). 低温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延缓果实软化 (9). 用乙烯进行处理 (10). 适当提高贮存温度 (11). 叶绿素含量降低【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44、,其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纤维素一般用纤维素酶水解,果胶一般用果胶酶水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果实成熟后硬度的变化与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含量变化一致与果胶质水解产物变化相反,可见,其硬度的降低与纤维素和果胶的降解有关,而纤维素的降解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有关,果胶的降解与果胶酶的活性有关可以看出水果的硬度和纤维素的含量呈正相关,而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呈负相关。【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果实成熟后硬度的变化与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含量变化一致与果胶质水解产物变化相反,可见,其硬度的降低与纤维素和果胶的降解有关,而纤维素的降解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有关,果胶的降解与果胶酶的活性有关。(2)A品种在成熟后
45、,其硬度变化比较小,应耐贮运。(3)从分析可以看出:果实成熟采摘后要减缓变软就是要降低酶的活性,而要降低酶的活性,就要适当降低温度,从而延缓果实软化。(4)采摘后要使果实提前成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适当提高贮存的温度或用乙烯处理。(5)果实成熟过程中绿色变浅是因为叶绿素转变成了其他色素,从而含量降低。【点睛】本题考查水果的贮存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从图形中获取信息能力,难度不大。28.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1)在A图中,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属于反射弧的_,属于反射弧的_。(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
46、在a、b、c三个部位中处于静息状态的是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_结构中,它包括:_、_和_三部分。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过程为_。【答案】 (1). 感受器 (2). 神经中枢 (3). 传出神经 (4). a、c (5). 局部电流 (6). 突触 (7). 突触前膜 (8). 突触间隙 (9). 突触后膜 (10).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分析】【详解】图A是反射弧的结构,其中是感受器,是效应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
47、;图B是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c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b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1)分析A图,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表示的是突触。(2)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a、b、c三个部位中处于静息状态的是a、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3)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在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此处发生信号的转变,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29. 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
48、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2)图1中可体现生态系统有_的功能。(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_(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5)图2中丙曲线中bc段下降的原因是_。(6)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至少答2点)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
49、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填字母)产生的_催化降解。【答案】 (1). BCDEF (2). F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 E (5). 数量都减少 (6). 乙的减少,甲的增多 (7). 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 (8). C (9).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解析】【分析】由图1分析,A为大气,C为分解者,B、D、F为消费者,E为生产者,构成的食物链EFDB。由图2分析可知: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甲为三级消费者,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
50、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详解】(1)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图中B、C、D、E、F,图2中的乙表示初级消费者,相当于图1中的F。(2)图1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而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即表示E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生产者中出现白化苗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减少,导致流入消费者的能量减少,使消费者数量都减少。(5)图2中食物链植物乙丙甲,丙是次级消费者,下降的原因是乙减少,甲增多。(6)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不良后果,可利用分解者(C)产生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催化降解秸秆中纤维素,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