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84KB ,
资源ID:68383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8383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汽车三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试卷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指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须使用蓝、黑色字迹的笔在答题纸上书写。4.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

2、,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 个人观念淡漠D. 专制王权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姓氏、血脉和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和专制王权强大,故AD排除;材料强调个人对宗法观念的重视,故C项错误。2.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

3、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这表明韩非子的思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有言其处者,罪死”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故正确。他看见丞相车骑众不满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正确。“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体现出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这样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正确,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需要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3.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

4、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A. 官员素质日渐提升B. 行政效率日益提高C. 官僚机构渐趋膨胀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依据材料可知,自汉、魏至隋,地方选官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权力缩小,中央政府逐渐掌握任命地方官吏的权力,这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官员素质优劣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错误,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行政效率高低没有必然联系;C选项错误,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官僚机构膨胀没有必然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某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剧,自己也构思了几个

5、穿越故事。下列故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回到秦朝当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 回到唐朝任门下省官员,负责审议C. 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D. 回到明朝任军机大臣替皇帝出谋划策【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设有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百官奏章,下达皇帝诏令;故A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故B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宋朝设有枢密使分割宰相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C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军机大臣在清朝出现,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5.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繁荣,城

6、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但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所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这说明古代雅典A. 财政困难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 经济能力影响公民的参政程度C. 工商业发展加剧城邦的贫富分化D. 公民难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城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但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所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结合所学可知,经济能力影响了公民的参政程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城邦职务需要一定的个人财力作为支撑,并非城邦财政困难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商业发展对城邦贫

7、富分化的影响;D选项错误,雅典公民能够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A. 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B. 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 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D. 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

8、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可知,罗马帝国前后实行嫁妆婚姻制的不同,说明了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在古代罗马妇女没有公民权,排除;C项,在古代罗马妇女没有公民权,女性不可能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罗马法中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7.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权利法案的颁布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制内阁的

9、形成。依据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王权开始受到议会的限制,但国王还保留了一部分行政权力,这不是导致18世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C选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开始限制王权,不是导致18世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18世纪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已经没有实权,不能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各部部长是首相的助手。只要得到皇帝的赏识,首相便是帝国

10、全部权力的化身,就是这个帝国的监护人。”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法律文献是A. 权利法案B. 德意志帝国宪法C. 1787年宪法D. 独立宣言【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只要得到皇帝的赏识,首相便是帝国全部权力的化身,就是这个帝国的监护人。”可知,首相获得权力的前提是皇帝的赏识,说明首相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力但要对皇帝负责。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首相对议会负责,国王权力受到极大限制,不会出现这个现象,故A错误。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军权、外交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德国首相由皇帝任免,只对皇帝负责,符合题意,故B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制联邦政体,并

11、无皇帝与首相,故C错误。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排除D。9.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很多代表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这一主张A. 赋予了中央政府较大的司法权力B. 在美国宪法中基本得到落实C. 体现了美国加强中央权力的渴求D. 根植于美国久远的历史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很多代表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可知,他们主张联邦享有最高权力,体现了建立强大的中央权力的要求,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主张赋予的是中央政府较大的立

12、法权,不是司法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中并未落实该主张,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权;D选项错误,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于1776年7月4日,没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一主张受到了欧洲政治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D.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答案】D【解析】【详解】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非鸦片战争

13、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夜郎自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联系所学近代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解答。11.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

14、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答案】C【解析】【详解】“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19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正迅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在1933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

15、是利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有上述说法。综上所述,ABD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C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C。【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这类题一定要看清题干中的设问,如这一题是“解读有误”,也就是说要选择不正确的说法,为了防止出现审题失误,要注意看全选项,只要是看全选项就知道ABD都是对的,所以这会促使我们再返回去看题干的设问,就不容易出现本来明白但选错的问题了。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

16、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 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B【解析】【详解】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B正确;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输出的要求,A不符合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排除;通商口岸

17、开放应该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是甲午战争后的列强侵略特点,不是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排除D。13.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 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 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 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 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

18、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14.1873年6

19、月29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反映了中国A. 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B. 传统纲常伦理崩坏C. “天朝上国”威仪的稳固D. 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这反映出了中国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性,故A项正确;C项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故B项错误;近代条约体系从1842年南京条

20、约开始形成,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反映了外交礼仪仍然是“天朝上国”。15.陈独秀认为,在某历史事件中体现出“直接行动”的精神,即“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据此推断,该事件A.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C.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D. 标志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可以

21、反映该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判断材料中的事件是指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C项正确;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是辛亥革命的功绩,A错误;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是北伐战争的功绩,B错误;标志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是遵义会议,D错误。【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基本知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民众的怒火,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革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1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

22、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这一论述旨在说明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B. 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D.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中的信息可知中国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D正确;材料强调马

23、克思主义指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排除A;由材料“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说明是经过工人运动到农民革命的先后过程,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排除C。17.下面表格是日本统计的某一战场中的日军伤亡数字。以下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项目和时间上海方向华北方向死伤计死伤计1937年8月2341112134661523672982同年9月29日前2528980612334230062628562同年10月14日前39081584319351不明同年11月8日前91153125940374不明A. 表明中国抗战减轻盟军压力B.

24、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结果C.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D. 中共持久抗战日军伤亡巨大【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中的数据从战役时间、地点信息看,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故C正确;材料中表格主要展示出中国战场抗击日军的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抗战减轻盟军压力,A错误;1937年抗战中我国处于防御阶段,并不是主动出击,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持久抗战”的信息,排除D。18.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

25、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A. 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B.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C. 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D. 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可知游击战推动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故选D。材料的时间是“1938年2月至4月”,根据所学知识,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前属于抗战初期,以正面会战为主要方式,故A表述错误,排除A。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的标志是淞沪会战,故B与材料无关,排除B。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C。19.中共中央军委电

26、文:“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这次战役实施A.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B. 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C. 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陈邓”“徐蚌线”“徐州及其附近”“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可知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A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三大战役结束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淮海战役1949年1月10日结束,平津战役1

27、949年1月31日结束,故C错误;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D不符合材料信息。20.1954年宪法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1982年宪法在总结三十多年民族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和补充,其在“序言”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修改A. 有利于新形势下的民族平等和团结B. 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C. 说明国内普遍存在着民族歧视现象D. 是对我党过去民族政策的部分修正【答案】A【解析】【详解】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到“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调了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

28、地位,显然有利于新形势下的民族平等和团结,A正确;材料中主要是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问题,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B错误;国内普遍存在着民族歧视现象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C错误;1982年宪法中的民族政策是对过去的发展,不是修正,D错误。21.近年来,我国农村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每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参选率都会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村委领导岗位,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A. 开辟了直选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B. 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 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答案】C【解析

29、】【详解】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村委会并不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村委会的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故A项错误。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的,村民选举表明他们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项错误。村级民主选举是体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真实性。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达到90%以上,说明我国村民选举具有广泛性。故C项正确。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选举代表,属于间接行使国家权力,D项错误。22.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

30、九大报告中指出:“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这说明“九二共识”的实质是A. 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B. 回答了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性问题C. 两岸开展对话的前提坚持“九二共识”D. “一国两制”是国家统一的唯一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结合所学,“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回答了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性问题,B正确;“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表述过于绝对,A错误;两岸开展对话的前提坚持“一个中国

31、”,排除C项;D中“唯一选择”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结合所学“九二共识”的知识分析解答。23.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A. 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B.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 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D. 想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答案】A【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年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摆脱了意识形态外交的限

32、制,体现出了新中国外交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项正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是年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和年参加的万隆会议,错误;此时中国的外交并没有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错误;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扩大外交范围,并不是想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D错误。24.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A. 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B.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 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D.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答案】D【解析】

33、【详解】材料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特别强调讲义轻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在外交上的新应用,说明其外交思想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D正确;外交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外交观念,B错误;“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说法绝对,而且和材料的信息无关,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信息得出,新时期外交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以此作答。25.“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

34、了。”这体现马克思主义A.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 社会发展学说C. 阶级斗争学说D. 资产阶级革命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肯定了资产阶级创造的巨大生产力(魔鬼),但同时指出了资本主义统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属于社会发展的学说,B项正确。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与材料中“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信息不符合,A项和C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说,是论证社会发展的学说,D错误。26.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

35、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 注重群众监督作用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答案】B【解析】材料“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说明巴黎公社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巴黎公社的性质,故AC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得到马克思的指导,故D项错误。27.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A. 退出一战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B. 布

36、尔什维克党获得了执政地位C.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D.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来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是得民心的,正是因为这些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快,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说明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故选D;二月革命后俄国并没有退出一战,故A错误;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故排除和项。【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

37、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28.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A. 中国一边倒和美国扶植日本B. 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C. 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并不是因为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而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内形势需要,错误;

38、二战后出现美苏冷战,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剧了冷战局势,而中国胜利会扩大社会主义阵营,遭到美国的极力排斥,故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1947年,时间不符,故项错误;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时间不符,故项错误。29.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明美国A. 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B. 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 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D. 把欧洲一体化作

39、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美国希望欧洲在战后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复兴,由此希望通过欧洲一体化解决德国问题,所以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美国以实际行动敢于一体化的内容,因此B项错误。希望通过一体化解决德国问题,而不是让德国主导一体化,C项错误。从材料行文来看,美国并未给自己的援助设置前提条件,所以C项错误。30.多极化追求权力在国家间的多元分布,否定某一国家对权力的垄断,提倡多国协商解决问题;多极化追求大国力量的相互制衡,通过以大抑小、联弱制强的手段来阻止大国的霸权倾向。由此可见,多极化趋势A. 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 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C.

40、 消除了战争爆发的潜在威胁D. 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否定某一国家对权力的垄断,提倡多国协商解决问题”“通过以多抑大、联弱制强的手段来阻止大国的霸权倾向”表明多极化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正确;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目前尚未建立,错误;“消除了战争爆发的潜在威胁”说法绝对,排除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结束,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2小题,共40分)31.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巴

41、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

42、到处如入无人之境”。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时间大事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

43、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答案】(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解析】(1)由材料“

44、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可以归纳为: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结合所学,其基本背景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2)由材料“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可以归纳为: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结合所学,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有五四运动和国民革

45、命来看,民族主义容易振奋了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同时民族主义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民族主义要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第二小问,可以答为:民族觉醒;民族团结。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优先承担公职所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属于哪个阶级;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BC5世纪,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

46、一个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848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1924年,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由”的诸多探讨。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

47、: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观点:民主制度保障雅典人的政治自由。分析: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是雅典民主制走向辉煌的阶段。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评价: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制度以轮番而治的形式和人民主权的原则,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保障了雅典公民的政治自由和生活自由。但是,公民内部的多数原则未必代表着正确和正义,且民主原则只适用本邦成年男性公民,因此公民与非公民的个人自由都无法真正被保障。观点:以权力制衡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分析:18世纪的法国

48、正值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阶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法国逐渐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孟德斯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权分立学说是他最重要的思想。他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主张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制衡。明确提出了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的主张。评价: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为出发点,发展并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为法国的反封建斗争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观点:人的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分析: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劳资矛盾日益尖锐,欧洲掀起三大工人运

49、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深入工人群众中考察,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并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集中的表达,且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即消灭阶级差别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评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论证了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毕生奉献于谋求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观点:国家自由先于个人自由分析:20世纪20年代,欧美列强不断强化在中国的殖民利益,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军阀割据混战严重。在此基础上,孙中山

50、总结革命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评价: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既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有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选择材料中一个关于“自由”的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依据材料可得出“民主制度保障雅典人的政治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古雅典伯里克利改革的措施、影响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还可得出“以权力制衡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观点及其产生的背景和评价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也可得出“人的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的观点,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或得出“国家自由先于个人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评价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