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 ,大小:112.50KB ,
资源ID:68379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837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试题命题教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1.1950年1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到1954年,全国共建速成中学87所,招生64700余名。而在1953年第一届1680名毕业生中,有1622人升入高校学习。由此可知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 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C.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 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B【解析】【详解】建国初期,我国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适应

2、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毕业生不能解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下列对中国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 “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C. 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D. 突破“载人航天关”,是2003

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答案】C【解析】“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能标志着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3.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B. 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答案】C【解析】互联网“企业”等字眼反映了互联网使中国经济结构和

4、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生活方式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互联网发展并未完全颠覆了传统行业,也并未给所有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选项B、D说法自身均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互联网“企业”,反映的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4.王国维认为德智、德育、美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能定出孰优孰劣,因而必须“三育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德智体全体发展是在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社会主

5、义建设的新时期【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19491956年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此时并没有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计划,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57年,毛泽东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 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我国开始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遭到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主要以阶级斗争为主,故C项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故D项排

6、除。5.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得I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即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冰山原则”这种手法A. 寓含着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B. 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批判C. 体现了文学作品简约与自然D. 彰显了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学特色【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冰山原则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故A正确;B项材料不是表现批判精神,而是

7、创作原则,故B错误;C项材料不是体现作品的简约而是不直露,故C错误;D项彰显的不是美国而是海明威个人的风格,故D错误。6.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A. 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B. 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C. 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D. 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都是希望建立美好的社会,在根本观念上是一致的,故A项正确

8、;根据“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可知浪漫主义者是启蒙运动的信徒,B项中“彻底否定”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未揭示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是否同时产生的有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未揭示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内容方面的具体信息,排除D项。7.2014年10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曾被誉为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该作者创作艺术风格相似的是A. 自由引导人民B. 拾穗者C. 日出印象D. 格尔尼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绘画艺术风格。根据题

9、干材料关键信息“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二战法国被占领”,由于定势思维,此题易误选D项。但题干是在强调“普通人的生活”,即现实主义绘画。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绘画艺术现实主义绘画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A.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B.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

10、.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D. 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高,A错误;根据“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表明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普通民众乐于接受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的爵士乐,排除无关选项即可。9.19世纪,农村的人口四门八方涌向大都市;19世纪,照相机挑战了人们的视觉记忆他们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对农业不再留恋,他们对工业怀抱着亢奋的信心,他们对过去的神话史诗不再怀旧,他们穿着时髦的服装

11、,走在宽敞的城市大道他们乘坐火车到郊外旅游度假,他们从室内走向户外材料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印象画派D. 现代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19世纪” “他们从室内走向户外”判断是印象画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画派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故C正确;AB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印象派的风格特点: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同时印象派著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称为外光派。10

12、. “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A. 电影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B. 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C. 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D. 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青少年模仿电影明星的动作反映了电影对

13、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故答案为C项。AD项,题干所提供的材料表明青少年模仿的主要是明星的谈吐、姿势、举止,这些都属于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娱乐、审美,排除;B项,明星们在电影中的谈吐、举止未必都是正面的,因此也不能得出“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结论,排除。11.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A. 主张立法为民B. 强调有法可依C. 重视赏罚并重D. 关注法律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

14、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商鞅探讨的是法律实施问题。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排除A项;有法可依解决的是立法问题,材料探讨的是法律适用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可以看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排除C项。【点睛】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包括:(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本题的解答首

15、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商鞅的主要观点,然后联系选项确定正确答案。12.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 推广精耕细作B. 推动社会转型C. 抑制土地兼并D. 改变地租形式【答案】B【解析】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D。13.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

16、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A正确。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由材料“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可知商鞅变法的小家庭措施使传统“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

17、冲击。14.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 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材料前半部分材料说的秦国官员各司其职的具体情况,后半部分说明荀子对秦国强盛原因的认识。将从材料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我们就可得知:秦国官民各司其职说明其统治政策得当;荀子所言秦强盛的原因

18、“非幸也,数也”,即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虽能排除BD;将材料前后部分联系起来理解认识,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而非四位国君个个有作为所致,故排除A,选C。15.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

19、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16.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D.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答案】D

20、【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等信息可以看出,北魏政权视自己为正统,外族为“夷”,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地区的华夏正统地位,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待外族使节的措施,没有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并非只是针对南方政权,排除C项。【点睛】“夷”是我国古代中原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称呼,带有蔑称意味。北魏称呼外族为“夷”,则自己是正统的,因此材料中的这些做法表明北魏政权强调自身的华夏正统地位。17.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

21、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从材料中可以判断,此社会现象是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三长制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侥幸之人不能再侥幸了,苞荫之户不能再苞荫了,C选项符合题意。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8.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

22、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A.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时期,先后与辽、西夏签订合约,对其每年输送大量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岁币是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孱弱表现,因此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表达了王安石对北宋孱弱的愤懑。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王安石对冗兵冗官的看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王安石对改革的态度,排除D项。19.“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A. 青苗

23、法B. 均输法C. 募役法D. 市易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青苗法含义是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BCD不符合题意。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20.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 著

24、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D.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08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故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研究方向,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信息,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D项。

25、21.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A. (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B. (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C. (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D. (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的描述,分析选项,“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属于历史事实,“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属于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A符合题意;BCD均是属于对王安石变法的解释,

26、属于历史解释。22.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ACD都与材料不符。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

27、激化;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3.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提到北宋的司马光、蔡京和近代的梁启超

28、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并不一致,这是由于三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尽管司马光和蔡京都是北宋人,其实二人的生卒年代也不一致,而不同时代的背景不同,所以评价会有不同,故选C;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应该放在北宋的时代去评价,是有准确评价的,而不是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应该将之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而不能用后人的眼光去评价,故B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排除;题干仅仅是说到了对变法的评价问题,不能据此得出D的结论,故排除D。24.“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

29、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B. 增加了国民财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D. 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故A正确;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无法体现增加了国民财富,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无法体现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

30、益,排除D。25.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 )A.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B. 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C.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D.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答案】D【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及其推动下的政治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从而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31、,故D错误;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05年革命主要以工人阶级为主力,C项不符合“真正含义”的要求,排除。26.欧洲史记载:“1861年3月3日的皇帝告示使一直为农奴的农民获得自由。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A. 是一场欺骗,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是一场掠夺,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C. 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专制统治得到不断强化D. 造成了社会分化,实际上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

32、属于村社说明改革具有欺骗性;材料信息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有利于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残余的信息,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排除D。27.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A. 对农奴制进行改革B. 废除农奴制度C. 推翻沙皇专制D

33、. 维护农奴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位俄国贵族认为农奴制度是有必要存在的,即主张维护农奴制度,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表明这位贵族反对农奴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信息表明这位贵族维护农奴制度而非主张废除农奴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沙皇专制,排除C项。28.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A. 日本政府派团赴西

34、方进行实地考察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C. 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D. 政府扶植【答案】C【解析】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从英国、法国以及美国学习不同的内容,说明学习西方有重点、有侧重,C 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9.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D. 现代化改革救国之道【答案】D【解析】克里木战败,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学习西方,才有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轰轰烈

35、烈的戊戌变法。材料表明三个国家都是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来挽救国家于危亡。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克里木战争不是殖民侵略战争,排除B项;通过改革巩固自身统治,不是“革命”,排除C项。30.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 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

36、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名师点睛】倡导“文明开化”: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

37、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31.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日本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B. 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C. 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D. 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38、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者主张并非政府决策,所以CD均错;时间判断A错;联系以后的史实证明B对,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扩张32.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A. 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 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 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D. 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

39、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是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才能实现中国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政治愿望,所以材料说明的是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33.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协助)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做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A. 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B. 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C. 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D.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日本用宪法的形式规定了天皇的权

40、力,体现了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C正确;材料中涉及到议会,主要掌握立法权,没有掌握行政权,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主要体现的是天皇拥有较大的权力,可以干涉立法权和司法权,B正确;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说法绝对,D错误。34.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B.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C. 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改革一般是国家、政府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做出的主动调整行为,A项正确,故排除

41、;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这些都属于旧有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B项正确,故排除;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对生产力破坏较小,另外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因此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发展是正确的,故C项排除;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叫革命,故选D。35.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并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A. 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 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C.

42、 倒幕运动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D. 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深厚的封建色彩【答案】A【解析】由于明治政府的领导者出身于中下级武士和各藩大名,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故没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故A正确;当时日本没有形成完全的资产阶级,故B错误;人民是否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大日本帝国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属于原因,故D错误。故选A。36.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

43、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 正好相反B. 完全相同C. 部分相似D. 三者同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近代化应先实现思想的近代化,然后才制度近代化与经济近代化。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为:经济近代化,制度近代化,思想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因此中国的近代化恰与题中相反,故本题选A。考点:新文化运动维新思想37.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A.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 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D. 大量资本输出和掀

44、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对中国进行侵略, A、B、C三项都没有全面反映列强侵华的基本特征,因此都不正确。正确选项为D项。考点:帝国主义阶段侵华特征点评:19世纪末以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主要是商品输出,而19世纪末后,侵华主要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38.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

45、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A.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C.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于西方报纸中甲午战争并非是日本与

46、中国的战争,而是日本与李鸿章一人的战争的观点持“言虽稍过,然亦近之”的意见,并用史实来证明甲午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政治的腐朽没落,较为客观公正,故C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没有涉及现代化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故A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李鸿章思想的民族民主色彩,故D项错误。39.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A. 资本主义的发展B. 中国的政局C. 清政府的态度D. 中国的自然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掀起了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高潮。因此,列强侵华特征的演变

47、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故选A;相对于列强而言,BCD只是列强侵华的外部因素,不是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排除。4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这句话直接反映出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 参加一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参战D. 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答案】C【解析】【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都

48、是为各自利益而战,意大利的临战倒戈更能说明这一点。当然,对塞尔维亚来说,他所进行的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但这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答案为C。一战的参战国还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A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但是与题干内容不符,B错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垄断资产阶级服务不是为了国家人民利益而战,D错误。41.意大利在一战开始保持中立。协约国这时慷慨地提出将奥地利所占的部分领土以及战胜土耳其后的另外一些领土分给意大利。这一诱饵证明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在一个月内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这说明A. 三国同盟内部矛盾尖锐B. 战争的进程因此而改变C. 国家利益影响对

49、外政策D. 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在协约国许诺割让给被侵略国家部分土地后才加入协约国同同盟国作战,这说明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问题,A选项排除。意大利在一战中表现并不突出,改变战争进程和使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的说法有误,BD选项排除。42.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此举的直接原因是A. 苏俄退出战争B. 中国向同盟国宣战C. 美国参加一战D. 协约国力不从心【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18年3月苏德布列斯特和约签订,苏俄退出一战,德军免去

50、了东西两线作战之苦,这也为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解除了后顾之忧,A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1917年8月就已对德宣战,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美国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据所学可知,协约国是一战战胜国,D说法错误。【点睛】1918年的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间签署的和平条约。通过此条约俄国退出一战。43.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的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大象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

51、可能是A. 凡尔登战役B. 马恩河战役C. 索姆河战役D. 日德兰海战【答案】C【解析】【详解】“世纪初列强混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大象坦克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坦克在索姆河战役,故C正确,凡尔登战役、马恩河战役不符合“坦克的出现”,排除AB;日德兰海战属于海战,不涉及坦克,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世纪初列强混战”“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大象坦克的出现”,联系所学索姆河战役的史实分析解答。4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不可忘记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人民的区别,我们对前者不应寄予过高的期望。1941年12月,中共中央致电

52、周恩来,提出“日、英、美战争后,我对英美之政策,应当是建立与展开中共与英美政府的广泛的真诚的反日反德的统一战线”。这一变化是因为A. 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B.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C. 国民党投降情绪高涨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中共对英美的政策变化是在1941年12月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后,因此选项B正确;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国内因素,不涉及与英美关系,选项A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时间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明确中共对英美政策发生变化的时间,结合时间周围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解答本题。45.“沈阳亊变

53、”是向以华盛顿会议条约为代表的战后亚太地区国际体系的首次严峻挑战。日本的单方面侵略逃脱了处罚,除了受到国联的责难,没有招致各国的联合反对,正如中国的代言人频频哀叹的,日本人选对了时机。关于日本发动“沈阳亊变”的时机分析,不正确的是A. 苏联正在“勒紧了裤腰带”推进工业化B. 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C. 洛迦诺公约签订确立互不侵犯原则D. 资本主义世界关税战、市场战激烈【答案】C【解析】“沈阳亊变”即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此时苏联正在“勒紧了裤腰带”推进工业化,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正是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关税战、市场战激烈,A、B、D正确,不符合

54、题意,排除;“沈阳亊变”是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事件,不能体现互不侵犯原则,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46.在著名的美国某公共舆论研究所所做的测验中,认为苏联会在二战后与美国保持合作的人数百分比由1944年4月的50%升至6月的53%,而相信英国会与美国保持合作的百分比却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公众热切支持美苏合作B. 英国已经降为二流国家C. 重建二战后世界秩序的需要D. 苏联的国际影响力较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二战胜利前夕美国民众更多倾向于希望美苏合作,而支持美英合作比例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影响力突出,因此D选项正确。A

55、选项是对材料所述现象的变相重复而非原因;B项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材料中认为苏联会与美国合作的人数比例增多,是因为苏联的国际影响力大,和重建战后世界秩序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7.全球通史记载:“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但也正是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两支苏联军队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德军。”这座城市是A. 莫斯科B. 库尔斯克C. 斯大林格勒D. 雅尔塔【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9月中旬”“以巨大钳形包围了德军”可判断该城市为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故C正确。莫斯科战役是从年月开始,错误;库尔斯克战役是年月,错误;雅尔塔会

56、议是年月召开,错误。4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大国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属于波茨坦公告内容的是A.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B. “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C. “三国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D. “德国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义殷鉴。”【答案】D【解析】1945年7月发布波茨坦公告,内容有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故D正确;A出自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B是德黑兰会议的内容,C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排除ABC。49.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

57、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A. 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B. 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C. 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D. 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可知,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联系所学可知,这是二战前和二战开始时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和扩大,A正确;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是二战开始德国闪击波兰,苏军乘机在波兰西部占

58、领波兰,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加速了波兰的灭亡,B与材料无关;1936年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该协定确实是反共产国际,而另一方面在反共产国际的烟幕下进行其侵略扩张,麻痹了英法等国。据此分析与材料无关,C错误;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二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D与材料无关。【点睛】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50.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了历时31个月“东京审判”。期间公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

59、录48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231页的判决书。由此表明A. 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B. “东京审判”建有复杂性和严谨性C. 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D. “东京审判”根除了日本右翼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京审判历时时间长,审判次数、证人、证据、审判记录多,体现了东京审判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兼具严谨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地区集中在太平洋和亚洲地区,没有涉及欧洲,故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没有涉及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排除C;“东京审判”没有根除日本军国主义,排除D。二、材料

60、解析题51.某校高二同学学习历史必修3后制作如下大事年表,开展研究性学习。公元前500年西学东渐、孟子、百家争鸣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1500年明后期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与突破、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东学西渐、欧洲文艺复兴、牛顿经典力学形成1700年红楼梦、京剧形成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1800年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兴起魏源出版海国图志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兴起、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50年维新变法思潮空前高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进化论发表、印象主义画派出现、电影产生1900年“中体西用”文化思潮、三民主义提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现代主义兴起、量子论提出

61、、相对论形成、电视发明、计算机诞生问题:(1)此大事年表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2)据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认识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4)综合大事年表内容及以上问题信息,分析大事年表对历史学习的意义。【答案】(1)公元前500年的西学东渐;1700年的宗教改革运动;1850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00年“中体西用”文化思潮。(2)共同点: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科学等思想。(3)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认识: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反

62、映了社会生活。(4)意义:方便理清历史大事的发展线索;方便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方便理清历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之间横向发展的互动关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大事年表对历史学习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四处错误应当联系所学解答。西学东渐应当是在明朝以后出现,宗教改革运动应当是在16世纪,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世纪60年代出现“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潮。(2)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概括得出。(3)20世纪现

63、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对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联系所学从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来回答。(4)大事年表对历史学习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从对理清历史线索、理清中外历史事件和不同领域事件之间关系的影响来回答。5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

64、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

65、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解析】本题考查两税法的改革。(1)提炼材料“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乃厚赋之”即可。(2)考察材料的分析比较能力。对照两则材料,从征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有身则有庸”“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商者

66、,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思考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考点定位】选修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两税法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1)有学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材料二 1870年,日本

67、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2)依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材料三: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

68、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西方音乐、文学和会计的采用,以及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秋序的建立同时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4)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庄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依据:l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2)中心: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者的

69、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地税征收现款,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保障。(3)由外部因素引起;以天皇为旗帜,排除阻碍改革的势力;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等。(4)日本:黑船来航,受到西方侵略,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俄国:农奴制阻碍经济发展,危机四伏;克里米亚战败暴露俄国落后;农民起义;出现要求变革的呼声等。【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的依据,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教材有关俄国农奴制

70、改革的内容,从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来回答。(2)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可以依据材料中的“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分析得出。其作用可结合第一问的答案并联系所学,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为工业化提供保障等方面来回答。(3)明治维新的特点,根据“由于外部原因所产生”可以分析得出改革由外部原因引起;根据“立足于民族主义”可以分析得出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从“年轻天皇的诏书”可以分析得出以天皇为旗帜;从“加强服装、发型

71、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出文明开化、脱亚入欧;从“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建立同时并进”可以分析得出全面学习西方。(4)日本和俄国改革背景的不同点,日本“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应当联系所学从日本当时面临的民族危机来回答;俄国的“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应当联系所学从农奴制危机和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54.【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每次现代战争都是一次革命。”再没有比二战更适合从这一视角来加以总结的了。这里所指的不是军事科学的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在战争时期的巨大飞跃,而是指世界政治发生的大变革。这场大厮杀最后造成了世界格局大改组,德日意法西斯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战,结果却丧失了它们的海外帝国

72、和全部霸权;丘吉尔很不甘心地为大英帝国安排了葬礼;法国与荷兰也都丧失了自己的殖民帝国。西亚、南亚和东南亚都因大战乱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新改组,并在战后年代里通过不同形式纷纷取得独立。在中国,紧随抗日战争而来的是解放战争,一个帝国主义最为惧怕的新的革命政权在中国大陆取得了胜利。法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其影响所及动摇了集体生活的条件、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人们对社会的看法。”摘编自罗荣渠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问题的再认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的相关史实,说明“每次现代战争都是一次革命”的含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答案】(1)含义:第

73、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等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和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特点:规模大;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解析】【详解】(1)含义:依据材料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解答即可,可从促进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

74、崩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力量得到壮大、促进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等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走向独立等角度分析回答。(2)特点:根据“这场大厮杀最后造成了世界格局大改组”得出规模大;根据“军事科学的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在战争时期的巨大飞跃”得出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根据“德日意法西斯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战”得出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根据“这场大厮杀最后造成了世界格局大改组”得出对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其影响所及动摇了集体生活的条件、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得出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三、论述题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的

75、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课标或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先讲中国史,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讲亚洲各国、欧洲、美洲史,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社会之变迁,以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掌握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

76、情况,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思想,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据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摘编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论点:历史教育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论述: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

77、泽,旨在宣扬忠君爱国,维护清朝的统治;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发生,民族危亡空前严重,当时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图通过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及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唤醒广大民众觉悟并参加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6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希望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把我国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历史的纵深推进。总之,历史教育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体现了当时的国家意志。【解析】【详解】论点:根据表格信息,即不同历史

78、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历史教育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论述:根据材料“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结合唯物史观可得知,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旨在宣扬忠君爱国,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据材料“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可得出193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旨在唤醒民众的抗日觉悟,挽救民族危亡;根据材料“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时期的阶段特征,可得出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希望通过历史课堂,培养改革开放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最后,综上所述,呼应开篇论点,进行理论升华,即历史教育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体现了当时的国家意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