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356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A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济南调研)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解析:C题干中体现的是秦国国君的王位继承问题,反映了王位继承方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B项是表面现象,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分封制主要解决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主要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A项错误。2(2014昆明一模)贵族的

2、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A郡县制取代贵族领土领民的封建制度,从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同时郡县制实行后,贵族经济上完全依靠君主供养,政治上完全以君主为代表、并受到君主的严格控制,贵族的独自生存能力丧失,故A项为最佳选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这样就催生了察举制和科举制,排除B、C两项。自唐朝以后,随着郡县制的完善,只有和君主同生死、共命运的皇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的贵族整体消亡了,故行省制与贵族阶

3、级消亡已无关联,排除D项。3(2014成都模拟)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解析:A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均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主张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最顺应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最为流行,而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不能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

4、大一统,故D项错误。4(2014佛山二模)“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夫为妻纲”,“以孝治国”反映出儒家为统治者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5(2014济宁一模)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

5、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解析:D材料大意是说,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让人民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A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言过其实,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6(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

6、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C唐高祖时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时佛教位居道教之上,唐武宗时又“灭佛”,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道教、佛教的政治地位不稳固,所以排除B、D。宗教的兴亡决定于皇帝的好恶的说法不正确,排除A;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唐朝虽然尊道、礼佛,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儒学文化主流思想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是很大的,C正确。7(2014邯郸调研)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据

7、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B流民问题严重危及政府管理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解析:D题干描述了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历史现象,故D项正确;A、B两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排除;C项“缓和”说法与题干相悖,故排除。8(2014衡阳联考)荀子的思想在西汉时期大受推崇,而朱熹却认为:“荀卿(荀子)全是申、韩(法家)”,“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子思想在宋代如此待遇的主要原因是()A宋代奉理学为官方哲学B程朱理学主张人性本善C儒家思想排斥法家理论D与“存天理,灭人欲”相悖解析:B从材料看,朱熹反对荀子,更多的是批评荀子的性恶论。

8、宋代奉理学为官方哲学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人性本善”是使主张“人之性恶”的荀子思想受冷遇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理学本身就是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故C项错误;朱熹的“灭人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基础上的,恢复人的本性(即天理),故D项从属于B项。9(2014宜昌调研)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

9、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解析:B依据题干可知明代官方干预明初杂剧演出的内容,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明初的杂剧几乎只能是以正统的忠孝节义的教化戏、正统的历史戏以及空洞无物的神仙戏为主,只能在当时政治允许的范围之中进行,这体现了文化政策为政治服务,故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即有文化专制,如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10(2014年江苏历史,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

10、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B依据题干“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开放,故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依据“奉旨允行”可知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由皇帝掌握;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且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11(2014江门调研)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11、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实行土地私有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以末致富”后,为了提高地位,往往大量购置土地,“以本守之”,所以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农作物,没有反映农作物商品化的问题,也没有说战乱,所以B、C、D三项都不正确。1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

12、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解析:A题干中描述了即使是有进步思想的明清思想家,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未到全面崩溃的阶段,故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但与材料所述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虽然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中体现的是顾炎武等人的“继承”而没有显示“批判”,故C项错误;“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虽然有道理,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顾炎武等人不同程度的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现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13(2014年天津文综,12)阅读材

13、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

14、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8分)(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8分)(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15、(6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孟子的态度通过材料一中“对于农商一列平视”概括,商鞅的态度通过“有此主张始自商鞅”可以得出;认识可从商鞅对农商的地位的认识方面回答;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第(2)问,措施通过“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发”等得出;目的通过“商人势力迅速膨胀”“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等分析;其他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状况通过表格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商业得到发展,通过“全赖商税”可知其地位十分重要;政策通过材料信息“当从宽简”“参酌裁减”“细碎交易,并

16、不得收其算”等可得出。第(4)问,认识从统治者的目的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8分)(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8分)(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6分)(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6分)14(2014咸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

17、显露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的熹微晨光,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清代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材料二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也就是说,“理”就在百

18、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材料四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

19、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请回答:(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6分)(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6分)(3)材料三中,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4分)(4)综合材料一、二、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

20、一中关键信息“讲世情”“人情派”“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等来回答流派及其特点。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及绘画意境可知为文人画,特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可知其思想的最大特征,此时思想界的主流思想是理学(心学)。第(4)问依据材料一、二、三总结归纳明中叶以后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其出现的原因依据材料四中“手工业和商业繁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等关键信息回答即可。答案:(1)人情派(世情小说)。(2分)描摹人生世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世态炎凉、人间的悲欢离合)。(4分)(2)文人画。(2分)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或求抒情写意)。(4分)(3)反正统意识。理学(或心学)。(4分)(4)民主的、个性化的、世俗化的思想文化倾向(人文主义的、回归人性的思想文化倾向)。(4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