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师 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能力目标理解并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尊师重道的思想,谦虚好学的风气,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要点联系:1、知识目标的达成是为了应对高考中的文言阅读2、背诵课文是应对高考中的默写测试 第一课时一、 情境导入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课题】二、教学目标展示1、 了解作家作品,扫清字词障碍,朗读课文2、共同研习文本内容及重点研习第一小节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目标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1、作家作品、字词正音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内容见导学案预习内容)【点拨】1、唐宋八大家2、“古文运动” 3、“韩潮苏海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韩愈,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2、解题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1、朗诵点拨(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
3、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多媒体展示问题】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五、研读课文第一段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内容见导学
4、案第一课时巩固内容2、问题(!)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可以省略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老师的真正含义六巩固:当堂背诵课文第一段。七板书设计: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重点研习第二小节重点:扫清阅
5、读障碍,积累文言知识难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一、检查巩固(设计意图:检查巩固)1、检查复习,提问个别字词。2、背诵默写第一段3、翻译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研习课文第二节(一)指导朗读第二段,并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师道之不复()不耻相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则耻师焉,惑矣()君子不齿()2、 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 古: 今:所谓 古: 今:小学 古: 今:相似 古: 今:3、 重点句子翻译(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要求字字落实)。(1)句
6、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不写,导学案上有)4、 熟读本段并背诵。(以上几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文言知识)5、问题研习: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
7、“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 学于其身耻师大 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三、【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四、作业:1、导学案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2背诵第二节五、板书:对比的内容即把上表简化一下师说第三课时学案教学目标:1、落实三四两节的文言知识2、 理解文中尊师重道的思想,谦虚好学的风气,
8、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重点:完成目标1。背诵三四节难点:目标2课前导学一、 检查复习1、背诵第二自然段 2、翻译句子:(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课堂研讨一、本节课目标展示:见上面的教学目标二、研习三、四节1、指导朗读第三、四段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语 先后 古: 今: 不必 古: 今: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师: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贤:其贤不及孔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4、重要句子翻译(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9、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不拘于时,学于余。(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文言知识三、探究研习: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
10、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时代意义四、总结: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五、作业:1、完成导学案第三课时巩固练习 2、背诵全文六、板书: 师 说韩愈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分论点:反面阐述师道不复,耻师(正反对比)正面阐述圣人无常师(举
11、例)结论:倡导从师、尊师七:总结构建知网:略见导学案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_、_、_、乐、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著作,“传”是_。 (2)拓展:诗经中的“六义”是指_、_、_、_、_、_。 “四书”是指:_、_、_、_。 “五经”是指:_、_、_、_、_。2、“之”的用法: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请在用法后写出例句:(1)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12、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师”在课文中出现26次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句: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例句: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4、“其”在课文中出现了17次,用法如下,写出相应例句: (1)作代词: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