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20年9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7题,共100分,共3页。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 选择题1.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结论。这一研究过程()A.推论不合理,材料不可信 B.推论不合理,材料可信C.推论有道理,材料不可信 D.推论有道理,材料可信2.某遗址“距今6 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炭化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2、 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3.由于出土了大量文物,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寻找“夏墟”的重大发现。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 A.兽骨 B.文字 C.铁器 D.龟甲 4.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C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 D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5.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
3、服饰。册命與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西周舆服制度的形成()A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较少 B标志周朝制度走向完备C体现了礼乐制与分封制相适应 D标志专制王权日趋强化6.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4、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8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引文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农民徭役负担太重,没有劳动时间 B春秋战乱不已,农业生产遭到破坏C井田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小农经济成为东方封建制的特点9.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10.据史记记载:“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5、,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是称誉()A春秋战国时期纺织业的发达 B齐国都城临淄的繁华景象C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 D春秋战国时生产力的提高11.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 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1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A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 B助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有利于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 D推崇“立贤而不立长”13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6、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宣称“四德”“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在此,孟子强调()A正君心B义利合一C礼法并重D性本善1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词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B吸收了道法等派的合理成分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15.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
7、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B.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C.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 D.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 1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和荀子等人在各地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子夏的徒弟有李悝、魏文侯、商鞅、兵圣吴起,荀子的徒弟有韩非子和李斯。这说明()A法家是儒家的一个分支 B诸子的思想有共通之处C各学派逐渐融合成一体 D诸子思想皆根源于儒家1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而没有太尉。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丞相主管全国军
8、事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 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18.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A.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接近真相 B.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采证C.考古是认知历史的唯一有效途径 D.历史真相不可能真正被认知 19.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淹谷,千八百里。”后经学者考证,该工程为()。A.秦长城B.直道 C.五尺道D.灵渠 20.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
9、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牵制“外朝”,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21.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22.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
10、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23.传统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中将方田、粟米、均输、商功(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勾股等进行了分类,并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求解。这反映出九章算术()。A.注重运用演绎方式叙述问题 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追求C.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4.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A. 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 生产以耕织和饲
11、养相结合 D. 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5.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 )A. 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 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 D. 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26.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A. 西汉 B. 西晋 C. 唐朝 D. 北宋27.晋室南迁后,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
12、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2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 社会动荡不安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丝绸之路开辟29.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 )A. 认同汉族文化 B. 注重学以致用 C. 锐意改革旧俗 D. 潜心文学创作30.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
13、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3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32.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33.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田、和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A.井
14、田制B.分封制 C.均田制 D.郡县制34.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A.为了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改善了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C.限制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 D.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3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独尊,异己遭到排斥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正
15、统哲学第卷 非选择题3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材料二春秋各国交战材料各国交战次数大国兼并小国数目宋国与郑国52次齐桓公兼并35小国齐国与鲁国25次晋文公兼并19小国晋国与楚国22次楚庄王兼并36小国吴国与楚国24次秦穆公兼并20小国吴国与越国10次(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分)(2)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8分)(3)你怎样评价“春秋无义战”这一观点?(4分)37(1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
17、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3分)(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4分) 长春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2020年9月123456789
18、101112131415DCBDCACCBBDADC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ABBCACDCCBACAA3132333435DAACB 36.答案:(1)现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实质:分封制走向瓦解。(3分)(2)实质: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掠夺战争。(2分)影响:战争连绵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灾难。(2分)但战争也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同时通过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分)(3)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给人民带来灾难,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2分)另一方面,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观点是片面的。(2分)37.答案(1) 方案: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8分)(2)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分)(3)关系:董仲舒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思想,其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了道家、法家等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