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第五十八中-学年高三(上)10月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向齐、晋等国朝聘30次;滕、薛等国朝聘鲁国超过30次。相反,周桓王位23年间曾五聘于鲁。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A. 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B. 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C. 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D. 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称之为朝聘,而春秋时期各国相互朝聘,反映了各诸侯国通过定期遣使的方式访问以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对西周朝聘礼仪文化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齐、晋称霸诸侯,鲁国朝聘齐、
2、晋以依附大国而生存,地位并非举足轻重,排除A项;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反映周王室依然具有影响力,排除B项;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2. 下列对图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官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三省长官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B.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大权独揽C. 门下省是执行机构,不参与任何决策D. 三省职责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联系所学可知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责任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D;A是清朝军机处的特征,排除;唐朝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诏书的草拟和颁发,并不是最高的行政机关,B错误;尚书省是执
3、行机构,C错误。3.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A. 转嫁了财政危机B. 缓和了阶级矛盾C. 减轻了农民负担D. 增加了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募役制使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故选C;募役制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错误;材料强调募役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4、除;募役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4. 1528年,意大利人卡斯蒂廖内的廷臣之书出版,并很快在欧洲流行开来。下图为其在书中描绘的完美廷臣应具备的三种基本品格。其主张明显受到了A.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B. 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C. 科学革命的影响D. 启蒙运动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卡斯蒂廖内的廷臣之书对完美廷臣应当具备的品格更多的是关注个体本身的素养,并未有神学色彩,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结合材料时间和地点可知,其显然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A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科学革命强调的是科学精神,在完美廷臣的三种品格中,并未体现
5、出科学精神的影响,排除C;启蒙运动兴起时期是在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5. 你认为导致由图1向图2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矛盾的消除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推动C.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影响和促进D. 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被驱除出社会领域【答案】B【解析】【详解】观察左图,当时德国的权力结构是金字塔形状教皇处在权力的顶端,而到右图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权力上升,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推动欧洲宗教改革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既勾结又斗争,矛盾不可能消除,故A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否定天主教权
6、威,故C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只是要实现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构建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需要的宗教,宗教神学没有被彻底驱除出社会领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 如表是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导致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控制了大西洋上的贸易B. 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C. 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海外市场广阔D.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1786年186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降低商品税率,取消贸易限制法令,取消贸易垄断权,鼓励自由贸易。依据表格时间可知,当时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7、,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D正确;英国打败荷兰是在17世纪,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A;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是在17世纪,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B;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是在18世纪中期,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C。7. 以下是近代英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统计据此可知A. 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 世界市场产业分工形成D. 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在各个地区呈现不同的增长速度,这反映出世界市场产业分工形成,不同的地区成为英国不同领域的对外贸易出口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英国
8、的殖民霸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外贸出口额,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内容,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8. 下表是欧美四国生铁、钢、煤产量的统计数据。其中,丁国是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1891年间,欧美四国中英国在1871年的生铁、钢、煤的产量应该是最高的。由表格数据可知,丁国是英国,故A正确;法国的钢铁产量是四国最低的,故甲是法国,故B错误;德国在欧洲仅次于英国,丙是德国,故C错误;美国后来居上,在1891年的钢铁产量超过了英国,乙是美国,故D错误。9. 1782年,英国首相诺斯下台前夕在给乔治三
9、世的信中悲叹:“现政府的命运已绝对地且无可挽回地被否定了狂潮如此凶猛不可阻挡,陛下深知,在这个国家,圣上不可蓄意反对下院所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决议。”诺斯旨在说明,当时英国A. 内阁为国王所控制B. 王权荡然无存C. 封建势力依然强大D. 议会权力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内阁得不到议会(下议院)的支持就要解散,议会在英国具有绝对崇高的地位,即使是国王也不敢轻易去反对它,故选D项;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排除A项;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国王仍是国家的元首,依然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
10、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10. 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背景是A. 国民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C. 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D. 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1925年正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因此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D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A排除;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排除B;国民大革命时期并未进行全面土改,排除C。11. 卢沟桥事变后,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
11、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施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壮举A.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B. 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C. 建立了合理的工业布局D.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全面抗战开始后,工业向后方迁移,高校师生也转移至西南西北等大后方,这样有利于保存实力,持久抗战,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A正确;题干所列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排除B;工业内迁能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但是并未建立起合理的工业布局,排除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12. 晚清一位留美幼童回忆被招选时的情景,说:“有一天,一
12、位官员来到村里,问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后来当地有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有些报名的人撤销了申请”。这主要说明当时A. 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B. 政府一直重视儿童留学教育C. 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D. 西方文明对中国影响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流言的影响,有些报名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撤销了申请,这说明时人对西方不了解,仍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西方文明对中国影响有限,故选D;A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B项不符合清末的史实,排除B;政府招募幼
13、童赴美留学,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排除C。13. 下图是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单位:国家数)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A. 西方国家普遍衰落B.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C. 新兴独立国家崛起D. 联合国影响力的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联合国内亚非拉国家的数量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新兴独立国家崛起有关,故选C;二战后西方国家并没有普遍衰落,排除A;两极格局瓦解是在90年代,排除B;图示内容仅反映了联合国会员国数量的变化,无法说明联合国影响力的增强,排除D。14. 下表是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从应
14、用研究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表。该表反映出A. 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B.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C. 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D.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越长科技含量越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的科技成果并非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并非紧密结合,故C项不符合题意;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未必越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 1953年元且,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化一这是我
15、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住益。”为此,新中国致力于A. 恢复发展城市工业经济B. 领导实施“一五”计划C. 抵制西方国家在华资本D. 推进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人民日报强调了工业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为此新中国政府从1953年开始领导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大力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故选B项;1952年年底,我国城市工业经济已基本恢复,故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西方国家在华资本实施没收
16、,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的政策,故排除C项;三大改造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与题干强调的“工业化”主题不符,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7、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答案】(1)状况: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2)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解析】【详解】(1)“状况”,依据材料一信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方战乱、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等角度说明。(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
18、广泛的群众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规模、程度、影响等角度对比材料一分析得出。如规模扩大,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況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目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
19、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1)依据材料及所学,指出导致“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2)依据材料及所学,简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答案】(1)原因: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管理。(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
20、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近代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解析】【详解】(1)“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需结合所学内容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阻碍传统的路上丝绸之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进步、政府的支持鼓励等方面进行总结。(2)根据“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等信息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能够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方近代社会的转型和推动世界的进步与发展。18. 华夷观念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
21、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别,形成了华夷观念。华夷观念使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们明确了“诸夏”与夷狄之间的边界。在先秦儒家看来,如果说诸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上可以相互影响,那也应该是用华夏文化引导“夷狄”。先秦儒家的这一观念为汉以后历代儒家继承了下来。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多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实现的。与华夏文明认同,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实现历史进步的基本路径,而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文明认同的结果,便是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华夷之间的差异,但却从来不知道各民族之间在道德价值上是平等的。中国人对于民族平等
22、的认识是从近代晚些时候开始的。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黄兴等人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登五族于一堂,合四远以为国,泯种族之界,无主属之分”。近代思想家虽然认识到了民族平等的意义,但却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没有能力把民族平等变为社会生活中的事实。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加以说明。(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平等观念出现的原因。为什么近代中国未能将民族平等变为现实?(3)依据所学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实现民族平等的。【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开始强调华夷之别;历代儒家学者主张用华夏思想引导“夷狄”,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
23、文化进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文化基础。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学习汉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促进了鲜卑族文化的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为隋朝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清朝时期,统治者学习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2)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灭,华夷之别的观念受到冲击;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也使中国人逐渐接受民族平等的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受到西方控制(或中国近代失去了民族独立),无法实现民族自决、各民族
24、共同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实现民族平等。建国以后,党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别,形成了华夷观念。华夷观念使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们明确了诸夏与夷狄之间的边界”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开始强调华夷之别;“应该是用华夏文化引导夷狄先秦儒家的这一观念为汉以后历代儒家继承了下来。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多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实现的”可以得出历
25、代儒家学者主张用华夏思想引导“夷狄”,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进步;“与华夏文明认同,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实现历史进步的基本路径,而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文明认同的结果,便是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可以得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文化基础。第二小问的举例,结合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元朝和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及其影响分析说明。(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近代中国时代特征从列强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民主思想的影响分析。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列强侵略等方面分析。本小问的实现,结合所学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4宪法以及民族政策等方面分析。19. 20
26、世纪60年代初,雷峰在日记中写道:“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雷峰认识的理解。【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对雷峰的认识进行论述。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奉献的角度论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角度论述。结合三位人物的卓越贡献和拼搏精神进行论述从张秉贵作为普通劳动者扎根基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角度论述;从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角度论述;从黄大年作为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角度论述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劳动观和价值观。(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路是:首先,概括雷锋的认识;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认识进行解读。“认识”,依据材料和雷锋生活的时代得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奉献精神。“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充分调动各阶层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雷锋在这一时期被官方宣扬,充分体现了这时期国家建设的社会大环境。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三位人物,如张秉贵是售货员,王进喜是石油工人,黄大年是科技工作者,三人虽然在不同的岗位,但是都体现了奉献精神。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结合自己的劳动观和价值观简要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