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1952年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人把总路线比
2、喻为“一体两翼”,一体是实现工业化,两翼是农业、手工业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B小明的父亲拿着土地证高高兴兴申请入社(合作社) C当时全国出现了一片建设的热潮D民族资本家害怕改造,不断破坏工厂设备,藏匿财富 解析:选D。民族资本家有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另外专政的工具使其很难进行破坏等行为。3下表主要反映了 ()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机床产量食品加工纺织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年增长率60%1970%3520%354%870%750%370%470%A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期间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
3、的建立 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析:选A。从上表中,钢铁业、机床业属于重工业,而食品加工、纺织业、棉花产业等属于轻工业,从其各自的年增长率可以看出应选A项。B、C、D三项从材料的表格中看不出来。4陈云说:“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上述措施()A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B使经济建设转为以轻工业为主C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D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该模式不可能活跃
4、商品市场,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当时我国所有制正在进行改造,但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粮食、食用油、棉花”“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说明是计划经济模式,故D项正确。5 “北京大学自称在半个月内完成680项科研项目,超过了过去三年科研项目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技术科学,有5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半个月之后,有报道说北大的科研成果达到了3 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处在 ()A维新运动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 D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半个月完成项目数的变化明
5、显呈现倍数增长,速度过快,和实际情况不符,属于“科研放卫星”,联系所学可知符合“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时间不对,不符合题意。 61959年春,山东曹县县委规定发给农民每人每天半斤口粮,但经过各乡留“机动粮”、各队扣除“夜餐粮”、给做重活的多配一点之后,老人、小孩和半劳力每人每天就只有三两粮食了。就连粮食问题在全国不甚突出的陕西省也是“人人喊饿”。发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左”倾错误的发展C西方的经济封锁 D人口快速增长解析:选B。1958年,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犯了“左”倾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
6、局面的出现。虽然自然灾害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但人为因素更为重要。故选B。7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析:选C。从材料中看不出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更看不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故B项错误;从报纸内容由“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变为“登载如何养猪”可以看出,中央的关注焦点由阶级斗争开始向经济方面转变,故
7、C项正确;因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关注的改变,而没有提到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故D项错误。 82005年人民日报报道:2004年,深圳每平方千米土地产生了175亿元的GDP和6 000万元的税收,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2005年上半年,深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每万元GDP的耗水量下降了13%,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材料不能体现出()A深圳的发展不仅有速度还有质量B深圳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低能耗、高产出的良性循环C深圳用具体的实践有力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含义D深圳成为国内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深圳不仅经济发展快,而且能耗大幅下降,A、B、C是对深
8、圳经济发展的正确评论。材料没有反映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9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经济成分1978年198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776%597%集体经济224%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056% 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 B C D解析:选A。把握时间信息“19781987年”以及表格标题“工业总产值”,可知此时尚未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也没有涉及农村经
9、济体制改革,故排除,正确。10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解析:选A。材料信息反映了指令性计划的产品的减少,这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日益减少,即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故A项正确。1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
10、,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时间“1992年”来判断,符合史实的只能是D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93年2月各地相继取消了城
11、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和所学史实,粮食定量供应制度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生产短缺,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生产逐年大幅度攀升,已经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因此党中央才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1978年,整整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 0007 000万左右,城
12、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材料二 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时期城镇总人口增加量人口移动人数劳动力移动人数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劳动力移动年平均人数19821990年8 7156 5103 20881440119911995年4 9793 9012 02078040419962000年10 73210 2375 7322 0301 146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 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
13、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6分)(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
14、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供的数据信息判断可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原因时可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文革”和改革开放的进行等。第(2)问从材料二图表中的信息可知人口流动的特点,分析原因时注意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3)问有利因素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国内因素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层面说明;国际因素可从时代的主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等角度分析说明。第(4)问的解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文革”时期城市化发展停滞,原因是“文革”动乱,经济建设遭破坏;1978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加
15、快,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2)特点: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城市实行改革,城市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3)国内因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加入WTO,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国际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4)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增加农村的投入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经济外交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关系到国际经济协调、世界和平与经济
16、可持续发展的外交政策和行为。经济发展了才使国家的政治安全得以维护,而一国的经济外交,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周永生经济外交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
17、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材料三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外交的基本特征。(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8分)(3)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
18、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8分)解析:第(1)问考查材料阅读和归纳能力,从材料中经济外交的内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即可归纳经济外交的特征。第(2)问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是识记题,把握时间信息即可,有利因素从材料可以直接找出。 第(3)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答案:(1)经济外交活动为本国利益服务。(2)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3)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