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2课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材料启蒙学者们认为,按照他们的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之后,一切“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
2、夺战争”。贫富的对立变得更加尖锐,工业的迅速发展反而造成了群众的赤贫化。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以最丑恶的形式表现出来。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解读】这条资料叙述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
3、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也没有实现,大革命后出现的动荡,混乱,灾难的局面,完全不是人们所期望的。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注释】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材料于连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不时地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曾经是他的行为准则。这种矛盾性导致他在追求人身自由、心灵自由的过程中最终陷于对自由的困惑与迷惘
4、之中。像于连这样崇尚拿破仑,追求自由平等的人,如果处在拿破仑时期,他的成功是可能的。然而他却生不逢时,生活在复辟王朝时期,生活在“到处是伪善”的“自私的沙漠”中。此时,他除了扮演伪君子,再没有别的成功之路了于连对自由的困惑,就其文化内涵来说,是对理性原则指导下的近代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怀疑。人文主义者和启蒙主义者都认为人的高贵在于其理性;人在理性原则指导下可以改造社会,消除人类社会的恶,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就像浮士德,不管魔鬼如何引诱作恶,却始终向善趋善。于连也曾经是理性主义的追随者,爱真理,为自由而奋斗,但现实告诉他,人的理性克服不了自私的本能,“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现
5、实无法改变,自私的本能也就是人自身存在的对人类发展的永恒的破坏力。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解读】本段材料通过对司汤达作品中关键人物于连追求自由的困惑的分析,揭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尤其是19世纪早期三大工人运动大爆发,使人们在追求浪漫主义的时候遭受当头一棒的重击。人们特别是思想敏锐的作家开始思考社会的变故,他们用锋利的笔头真实地再现社会的众生万象,力图真实的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同时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注释】于连
6、,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作品通过他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复辟王朝对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的摧残。复辟王朝时期,这里指的是法兰西第一帝国即拿破仑帝国被推翻后复辟的封建波旁王朝。波旁王朝统治时期,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使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不断遭到破坏。浮士德,是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的主人公,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前进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2现代主义文学材料欧美现代派文学又称现代主义文学,它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几个主要文学流派。现代派文学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从思想内容来说,它们几乎
7、都是表现所谓“现代人的困惑”,即表现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那种陌生、孤独痛苦情绪。20世纪以来两次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都对欧美各国为数众多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对腐朽、丑恶的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又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格格不入,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深陷迷途,他们的内心充满难以名状的迷惘、困惑。现代派文学正是这一部分人的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从哲学思想来说,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各种反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如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
8、,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对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它们提供了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的理论根据。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说,现代派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它们反对文学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反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强调表现人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在艺术手法方面,现代派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手法,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语言的鲜明性,他们的作品往往是故事情节怪诞,时序颠倒,人物形象模糊抽象并喜欢使用隐晦难懂的象征性语言。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解读】本段材料从现代文学产生背景、哲学源流、文学发展历史和艺术手法四个方
9、面介绍了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是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艺迥然不同的许多思潮流派的总称。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0、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而不厌其烦地写某一固定的物;没有脉络,颠倒跳跃、多角度、多层次;语言无逻辑、或句法残缺、或以声音替代,晦涩难懂。20世纪的世界文学1列宁的文化革命理论材料1923年初,列宁指出:“我们面前摆着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这种机关,我们在五年来的斗争中还来不及也不可能来得及认真加以改造。我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要是完全实
11、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但是他们错了,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但是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们是文盲)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
12、基础),对于我们说来,都是异常困难的。”摘自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论合作社【解读】列宁关于文化建设问题和苏维埃政权文化政策问题的观念,通常被称为列宁的文化革命理论。列宁认为,文化革命的实质就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根本变革,变革之结果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确立。文化革命应该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确立),二是社会的文化革命(文化成为人民的财富和事业)。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已在苏联确立,对苏联来说主要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以便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是使文化成为人民的财富和事业。2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以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论述材料在我们俄国,在内政方面,社会主义苏
13、维埃共和国即俄国境内各民族的自由共和国联邦的新的国家制度,现在已得到最终的确认不容讳言,(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是很大的。资产阶级会使出一切手段,不惜孤注一掷来破坏我们的团结。当然,劳动人民没有管理的经验,但是这一点吓不倒我们。现在展现在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面前的,是已经变成全民财产的土地,无产阶级一定能够根据社会主义原则组织新的生产和消费。过去,人类的全部智慧、人类的全部天才所进行的创造,只是为了让一部分人独享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成果,而使另一部分人连最必需的东西教育和发展也被剥夺了。然而现在一切技术奇迹、一切文化成果都将成为全民的财产,从今以后,人类的智慧和天才永远不会变成暴力手段,变成剥
14、削手段。这些我们是知道的,因此,为了实现这一最伟大的历史任务,难道还不值得去工作,还不值得献出全部力量吗?劳动者一定能完成这一宏伟的历史任务,因为在他们身上蕴藏着革命、复兴和革新的尚未苏醒的伟大力量。1918年初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闭幕会上的讲话【解读】列宁论述了产生于新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新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在实现文化革命的过程中的特点。列宁强调指出了资产阶级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阶级内容和社会使命上的本质差别。与资产阶级文化相反,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为无产阶级、为社会主义而进行的阶级斗争任务服务。它的基础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它属于人民,并为全体劳动人民创
15、造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使文化财富的分配和需求方式有所改变,即文化由上流社会的所有变为人民群众的财富。精神生产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劳动大众积极参与了精神方面的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3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讲话材料文化任务不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解决得那样迅速。应当懂得,现在前进的条件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在危机尖锐化时期,几个星期就可以取得政治上的胜利。在战争中几个月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在这样短的时期要取得文化上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并且应该根据这个较长的时期来规划我们的工作,表现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列
16、宁全集第三十三卷【解读】本段材料揭示了列宁对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看法。列宁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按照一定程序长期进行的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工程性建设,不能急躁冒进。纵观列宁的著作,他没有为文化任务的完成期限作出过任何具体的指令。4社会主义文学材料社会主义文学主要是指以苏联文学为典型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另外也应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那些出身无产者甚至资产者的作家创作的主要反映无产阶级斗争生活的那一部分作品。社会主义文学是19世纪产生的欧洲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它既重视文学的思想性,同时又非常重视文学的艺术性。与以往资产阶级文学否认文学之阶级性的虚伪态度不同,这种文学旗帜鲜明地申明
17、文学的党性原则,高度强调文学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为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服务。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所指出的:“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一部统一的、伟大的、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社会主义文学主要以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创立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题材,描绘和讴歌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展示无产阶级的世界现和人生理想。社会主义文学以苏联为主要阵地,以高尔基等为主要代表。刘炳范外国文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解读】本段材料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学,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学与资本主义文学的区别。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
18、史的新纪元,也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文艺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迅速发展,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已进入了成熟和繁荣阶段。5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材料(1)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无产阶级作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从最广大的无产者的角度出发,以旗帜鲜明的无产阶级情感,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广大劳动者所遭受的苦难及其明确的革命要求,真实地描绘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生活。(2)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无产阶级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革命斗争,又积极地为现实斗争服务,能起到鼓舞人们革命斗志的巨大作用。
19、(3)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无产阶级作家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自觉地把文学创作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密切结合,其作品真实地反映出资本主义衰亡、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势不可挡的历史发展趋势,跳动着时代的脉搏。(4)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无产阶级文学是广大无产阶级及全体劳动人民的文学,它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与要求、表现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己任。无产阶级作家们大多是置身于革命洪流的革命者,同广大劳动人民共呼吸、同患难,高度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去创作、去呐喊。(5)创作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无产阶级作家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真实描绘出资本主义衰
20、亡、社会主义兴起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同时又以充满着无产阶级理想主义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式,来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对未来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给人以巨大的精神振奋与鼓舞。刘炳范外国文学史【解读】社会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有别于资产阶级文学的崭新艺术形式,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世界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有自身鲜明、独特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是:遵循列宁提出的文学党性原则,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接受共产党领导,负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吸收其他艺术流派有生命力的表现手法;具有多样化的民族形式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内容。6苏联文学及
21、其沿革材料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伴随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不断深入,苏联文学亦得到了发展与繁荣。苏联文学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艺术写照,它以崭新的主题、人物与创作手法,标志着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对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与进步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苏联于1991年解体,但苏联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和文学遗产将与世长存。20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等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高尔基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则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以亲身经历向大家讲
22、述了保尔柯察金由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英雄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历程。小说感情真挚。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以真实的笔触塑造了正面的英雄形象,被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53年斯大林逝世,随着苏联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中出现了一股被称为“解冻”的文学现象,它是以作家爱伦堡1954年5月发表在文学杂志旗帜上的一个中篇小说解冻为标志的。尽管这并不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是由于它首先突破了斯大林时代那种描写工农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爱情和个人幸福问题作为小说的主题,因而赢得了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小说的标题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象征。此后,创作题材趋于多样化,既有展示普通
23、人日常生活和命运的作品,也有引起争论或批评的作品。从而造成文坛活跃与混乱并存的局面。张玉书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解读】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最好写照。斯大林时期,“革命文学”占据主导地位,斯大林逝世,“解冻文学”应运而生,一改“革命文学”的固定模式,将个人感情作为文学的主题。苏联文学的沿革变化,既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伟大思想性变革,又反映了苏联文坛活跃与混乱并存的局面,特别是其所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苏联社会深层次变化的风向标。7 20世纪亚非文学材料亚非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长期以来处于封建状态,近代以来又大多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
24、界大战,更使许多亚非国家遭受了深重的灾难。这一切为亚非各国的民族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各国的民族文学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亚非各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深刻矛盾的主题,反映了亚非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表达了亚非人民要求独立、自由和民主的迫切愿望。随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亚非地区的无产阶级文学也登上了文坛,成为亚非文学队伍里一支新的生力军。这进一步增强了亚非现当代文学的战斗性。现当代亚非文学的许多作家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后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创作中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西方文艺观点、文学理论、文学形式、创作手法表现本民族的文学内容。正是这种融合性才揭
25、开了民族文学的新篇章。同时,这一时期西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介绍到亚非国家中,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亚非新文学的发展。刘炳范外国文学史【解读】本段材料揭示了亚非文学随时代变迁呈现出的鲜明特点:殖民地时期,亚非现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无产阶级革命和政党产生后的时期,亚非地区的无产阶级文学得到巨大发展。现当代亚非文学具有东西融合、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8 20世纪的拉美文学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帝国主义国家对拉美的控制,因而使各国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马列主义在拉美得到迅速传播。战后,美国加紧了对拉美的扩张与侵略美帝国
26、主义的侵略和拉美各国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使得劳动人民的生活迅速恶化,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变得日益尖锐起来。1929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拉美各国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也使本来就处于贫困线上的工农群众进一步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各国的民族运动便以汹涌之势发展起来。30年代后半期,德、意法西斯国家加紧向拉美扩张势力,一些国家出现法西斯组织。二战期间,拉美各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并以人力和物力支援了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与此同时,拉美各国的工业和出口贸易都有大幅度增长。但是美帝国主义趁德、意、英、法势力在拉美的削弱,极力向拉美渗透和扩张力量。美国政府极力控制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和军事
27、力量,同时大力扶植各国的反动势力,建立傀儡独裁政权,操纵各国的政治,甚至还通过内部颠覆和军事入侵等方式。对拉美国家的内政和外交进行粗暴的干涉。所有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拉美各国人民反美反独裁的斗争。进入50年代以后,拉美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以空前的规模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浪潮,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反映。张玉书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解读】拉美文学的发展就是拉美人民的民族斗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推行金元外交,大力向拉美进行资本输出,因而拉美人民主要是反对美国的经济控制,发展民族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把拉美变为自己称霸世界的后方基地,不惜动用武力颠覆他国政权,公开扶植亲美势力,因此拉美人民又开始了反帝反独裁的斗争。-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