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263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4年高一历史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使西方文化参透到国民生活中。B.中国近代社会和思想的进步以及城市的发展。1、变化原因二、网络纲要A.衣着:_后,“洋装”和“洋布”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的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B.饮食:鸦片战争后,在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C.住房: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居民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2、物质生活一、动荡

2、中变化的近代生活A.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_”、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B.辛亥革命时期,“_”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C.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的婚丧仪式变得简约文明。3、风俗习惯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B.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变化原因A.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 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较低。B.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以前二、新中国的社会生活A、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B、饮食:到_年已经基本解

3、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C、住房:城市中的高楼鳞次栉比,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D、休闲: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物质生活3、改革开放以后风尚:注重 、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提高。1、西方物质文化的涌入。2、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3、近代以来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三、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三、重点拓展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1)衣着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再到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饮食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再到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

4、康。(3)住房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风俗变化时期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布衣满汉美食粗食深宅大院普通民居婚姻包办迷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洋布洋装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三中全会前衣着朴素灰蓝色调为主款式单一食物简单凭票供应住房拥挤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三中全会以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四、同步训练学业测试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

5、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最具代表性的是( )。A.近代旗袍 B铁路 C.京剧 D.电影3.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同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4.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

6、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5.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 新式教育的出现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 B C D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998-1900年 B.1901-

7、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7.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C自由、平等的精神D西方文化尚未动摇8.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是(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卫星传送技术的进步C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D电视价格的优惠9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C政府实行安居工程,城镇住

8、房宽敞舒适 D人们生活总体差别不大10. 2009年6月1日,“限塑令”已走过整一年。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77. 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的实施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 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这再次说明( )。A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 B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C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D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11.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

9、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材料三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陈旭麓中国近代

10、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4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 高考训练12. 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这说明A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B章太炎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 D章太炎属于封建顽固派13.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

11、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 B. 工业文明的影响C. 攀比世风的结果 D. 交通运输的发展1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1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16.“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

12、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17.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18.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

13、明20.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2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22.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

14、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2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2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

15、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5.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实行计划供应体制日常生活用品短缺购销矛盾非常突出城乡差别逐步扩大A B C D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26(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27(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

16、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2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

17、著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BCD29(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31.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 C D3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

18、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8分)(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5分)五、默写反馈时期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三中全会前三中全会以后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w.w.k.s.5.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