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易错点1关于选官制度的认识误区1.魏晋时期,各级官学普遍衰落,开馆授徒的私学也十分有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士族的各种家学却全面繁盛,由此造成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远远少于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这说明当时()A.选官标准与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B.教育被士族阶层垄断C.寒门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被关闭D.儒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官学、私学普遍衰落,而士族家学全面繁盛,导致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在社会上占据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强调被选拔者的门第出身,适应了当时的教育发展状况,故A正确;B说法错误,当时官学、私学仍然
2、存在;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寒门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受阻而非被关闭,故C说法绝对;材料反映不出儒学的发展状况,排除D。2.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解析】选C。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为世家大族服务的,官吏的选拔把持在门阀之家的手上,庶民阶层大多已经接受了这一社会现实,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C正确;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错误;南北朝时期
3、,世家大族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故B错误;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D错误。3.下表为唐书中所记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朝科举制()进士出身士族寒族小姓子弟分布比例71%16%13%A.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B.使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C.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D.使人才选拔的范围缩小【解析】选A。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根据材料可知,进士的出身有士族、寒族、小姓子弟等阶层,但士族最多,说明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A符合题意。士族垄断仕途与材料不符,B排除。有一些寒门子弟和小姓子弟考中进士说明科举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使人才选拔范围扩大,D排除。易错点
4、2“三教合一”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关系4.隋文帝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这些主张()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C.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D.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解析】选D。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认为“佛法深妙,道教虚融”,认为这三教“万善同归”“殊途共致”,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D正确。材料反映了隋文帝认为儒家思想是治国之本,排除A。B说法错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思想,排除。“佛法深妙,道教虚融”,说
5、明三教之间的思想并不趋同,隋文帝认为这三教虽然“殊途”,但是可以达到共同的“咸降大慈,济度群品”的目的,排除C。易错点3对隋唐文化全面辉煌的理解5.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解析】选C。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正确;A比较片面;B“完全
6、”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相互调和,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6.文物是活的历史。下列是关于唐三彩的一组文物图片,作为历史材料,它们()展示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有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是唐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A.B.C.D.【解析】选D。本题考查唐代的文化。材料中的唐三彩属于陶器,和瓷器制作无关,故错误;三组文物都涉及胡人和骆驼,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和胡人的形象成为唐三彩中的元素,体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特点,故符合题意,选D。7.从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
7、发现的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A.民间印刷成为印刷业主导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发展D.官营雕版印刷业的发达【解析】选B。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科技。材料中的“刻家”是指专门从事雕版印刷的人家,“刻家”多,说明了民间印刷业的发展,故B正确;根据“雕版印刷品实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雕版印刷,但不能说明民间印刷成为印刷业主导,故A错误;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故C错误;“家”实际上反映的是私人经营,故D错误。8.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下列对此
8、分析不正确的是()A.说明了民族交融的加强B.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传播C.反映了盛唐文化的包容性D.外来文化冲击了汉文化的主体地位【解析】选D。材料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反映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加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传入中原地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少数民族文化出现在唐诗和唐三彩中,反映了盛唐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外来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外来文化冲击汉文化的主体地位,故D错误,符合题意。1.(2021江苏合格考)魏晋时期,大、小中正官多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垄断,他们以“家世”“阀阅”评定品级。这表
9、明,此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A.军功B.品德C.门第D.才学【解析】选C。依据材料“魏晋时期”“他们以家世阀阅评定品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是门第,故C正确;A是先秦时期的选官标准,排除;B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D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2.(2020辽宁合格考)唐朝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最受重视。下图是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贴,“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唐朝”“进士及第”“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选D;世袭制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
10、传承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B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C是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3.(2020海南合格考)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A.提高了宰相地位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C.削弱了君主专制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解析】选B。根据“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以看出宰相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轮换,这不利于宰相专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B正确,排除A;这一方法加强了皇权,排除C;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D。4.(2020海
11、南合格考)下图描绘了古人劳动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A.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B.享誉世界的制瓷业C.官府控制的对外贸易 D.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甘肃嘉峪关地区农耕的场景,因此该图可用于研究古代劳动人民传统农业,A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人民农耕的场景,没有体现制作瓷器的信息,无法用于研究制瓷业,B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人民农耕的场景,因此该图可用于研究古代劳动人民传统农业,而不是用于研究对外贸易,C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人民农耕的场景,没有体现城市布局,无法用于研究整齐划一的坊市制,D错误。5.(2020海南合格考)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隋
12、唐五代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这反映了()A.农业经济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C.土地制度改变D.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A。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隋唐五代全国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说明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材料并没有指出水利工程兴修的区域,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土地制度的变化无关,排除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叶以后,排除D。6.(2020山东合格考)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千金方D.
13、唐本草【解析】选D。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选D;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排除;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排除。1.(2021湖南新高考T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解析】选A。据材料“白居易(772-846)”“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可知,晚唐时期,地方官吏俸
14、钱高出部分不受中央控制,这与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相符,A正确;据材料“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地方官吏俸钱高出部分不是合法收入,而非强调中央官吏受到控制,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地方官吏俸钱高出部分不是合法收入这一史实,并未涉及中央财政状况,C错误;据材料“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可知地方官吏俸钱在诗中有记载,因此地方官吏贪腐并不隐秘,D错误。2.(2020北京新高考)“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
15、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3.(2020天津新高考)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
16、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解析】选C。北宋时由北朝民歌整理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木兰诗中,载有“策勋十二转”这一唐代奖赏军功的说法,由此可知木兰诗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唐代的奖赏军功这一新的历史内容,故C正确;北朝民歌木兰诗中虽有反映唐代奖赏军功的内容,但记载的并非“政治制度的变迁”,A错误;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加工发展而成,不是宋代文人的创作,B错误;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经唐代传诵,宋代加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错误。4.(2020海南新高考)下表唐诗(摘录)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由上表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解析】选D。材料分别体现了农民、渔者、淘沙客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故选D;材料涉及下层人民生活,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排除B;材料强调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不涉及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