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219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后作业(七)一、选择题1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非其他选项制度的弊端,九品中正制到后来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往往选拔不到真才实学的人,故D正确。世官制,是西周的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是血缘,排除A。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是孝廉,排除B。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是才学,排除C。答案D2东汉以来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动,许多衣冠世家

2、日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官位、族姓与文化结合更加紧密,以致出现了许多世代公卿、世出名士的家族。这表明()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家族成为选官主要标准C选官制度出现更替迹象 D九品中正制度已经形成解析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此时选官的主要标准还是察举制的品行,故排除B;依据材料,东汉以来,家族势力日益影响选官制度,出现了察举制向九品中正制转变的迹象,故选C;魏晋时期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故排除D。答案C3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A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

3、率 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解析材料“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材料中的变化也就说明了对官员才能的重视,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故B项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4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A推行科

4、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B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解析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第一级是分封制结束,郡县制出现,第二级是察举制,第三级是科举制。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由封建政权走向士人政权再走向科举选官,这有利于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体现了政权基础逐渐走向大众化和民众化的特点,故选B。推行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史上即被称为士人政府,所以A错误。趋向只是第一级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能代表全部,排除C。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就成为正统思想,当时处于第二级,不能影响到第一级,故D

5、错误。答案B5钱穆先生说:“汉代的选举,是从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开放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所以,就此点论,我们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又进步了。”据此可知,唐代的政治进步主要体现在()A公开竞选彰显了政治上的民主性B选官制的改进有利于人才的流动C门阀势力的衰落使政治更加公平D任人唯贤是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解析根据材料“唐代的开放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可知,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故B项正确;政治上的民主性与封建专制不符,故A项排除;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

6、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上公平性,故C、D项错误。答案B6三省制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演变为中书门下制,原来政事堂仅是开会的地点,后改称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直接指挥和处理日常政务。这一变化()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确保了唐朝政权长治久安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使政事堂成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总理机构,这相对于三省分权制衡来说,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央机构的调整与对地方的控制无关,C项错误。答案A7对比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到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B以分权形式实现集权C官僚机

7、构职能的变更 D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解析甲图反映的是三公九卿制,乙图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一分为三,体现了通过分化宰相的权力以达到加强专制皇权的目的,故选B。明朝朱元璋才废除丞相,排除A。官僚机构职能的变更属于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属于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答案B8西汉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前不预知。光谓:“此内朝事也,无关外朝也。”这表明当时的丞相()A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B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C开始接受内朝官员的监督D已逐渐丧失皇帝对他的信任解析根据材料“此内朝事也,无关外朝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用内朝牵制外

8、朝,削弱丞相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故A正确。B项中“完全失去”说法过于绝对,武帝时期丞相地位依然较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接受内朝官员监督的信息,而是强调丞相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排除C。材料并没有表明丞相失去皇帝的信任,排除D。答案A9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的亲近和

9、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答案B10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赋的实行()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解析更赋是指政府拿到

10、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故A错误;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这一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11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

11、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和商业受到压抑,所以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故排除A项;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故排除B项;唐代的赋税改革便利了赋税征收,征收货币的做法也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D项。答案C12唐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颁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户调随乡土所产,交纳绫、绢、絁(絁:shi,一种粗绸)各二丈,绵三两。规定每丁每年服役20天,如果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规定()A客观上有

12、利于手工业的发展B不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C体现农民的赋役负担极其沉重D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的赋税制度。根据“每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可知唐代的租是以丁为征税标准的,故排除B项;题意无法体现农民赋役负担的轻重和该制度瓦解的原因,故排除C、D项;在租庸调制中,户调要缴纳纺织品,也可以通过缴纳纺织品免除徭役,这些都有利于纺织业的发展,故选A。答案A二、非选择题13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

13、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复古乡举里选”“崇贤,举善而教”可知是汉代实行察举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归纳回答;第三小问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注重门第和察举制注重才德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从考试科目、考试方式、试卷命制以及被废除等角度

14、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进步性和局限性分析回答。(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以及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制度:察举制。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影响: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局限性:后期束缚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社会进步。(3)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14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

15、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16、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中“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并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来回答。(2)依据材料二中“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信息归纳来回答。(3)依据材料三中“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