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下)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B. 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C.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D. 内环境中的丙酮酸氧化分解供能,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A错误;B、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因此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B错误;C、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进入肾小管,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D、线粒体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考生
3、识记本部分内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B. 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C. 温度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D. 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的含量,A正确;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是进入细胞内液,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B错误;C、
4、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正确;D、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3.人体注射狂犬疫苗后,机体发生相关免疫应答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狂犬疫苗B. T细胞增值分化并分泌淋巴因子C. 浆细胞迅速增殖并分泌抗体D. 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注射狂犬疫苗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由于抗原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
5、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狂犬疫苗),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C、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D、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C。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 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
6、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各项理化性质都保持定值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
7、)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B、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D、内环境稳态是指各项理
8、化性质和成分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D。【点睛】内环境稳态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考生在理解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要求能列举出具体生活实例。5.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组织水肿,又称浮肿。下列情况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减少B. 受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C. 一次性吃糖太多引起血糖升高D. 某种疾病引起淋巴循环受阻【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是组织液过多,证明其他部分的水分都转移到组织液中,造成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有两条,一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二是血浆渗透压降低。【详解】A、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
9、白减少,使得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毛细血管破裂会使得血浆中的蛋白质流入组织液中,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同时血浆渗透压降低,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C、一次性吃糖过多使血糖升高,会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不会造成组织水肿,C错误;D、淋巴循环受阻使得组织液中的某些物质无法进入淋巴,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6.平静状态下,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和CO2浓度关系分别是(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10、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进行分析回答。氧气和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特点是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详解】氧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血浆,经组织液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细胞呼吸产生CO2经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体外,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A正确。故选A。7. 下列生产或实验过程中,不能使用吲哚乙酸的是A. 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进生根B. 处理西瓜花蕾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C. 处理去雄的番茄
11、花蕾育出无籽果实D. 处理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使其继续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植物生长素的调节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的下端,促使其加快生根,A正确;B、三倍体无籽西瓜是通过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的,B错误;C、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培育出无籽果实,C正确;D、生长素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能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
12、胞体积促进生长,D正确。故选B。【点睛】几种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产生部位生理作用生长素幼根、幼叶,幼芽及发育中的种子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生根赤霉素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的组织和器官里促进细胞生长,引起植株长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根尖)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乙烯植物各部位,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8.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 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 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C. 麦芽糖的水解D. 碳酸氢盐的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
13、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据此答题。【详解】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B、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发生在宿主细胞内,B错误;C、麦芽糖的水解发生在消化道内,C错误;D、碳酸氢盐的形成发生在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故选D。9.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递质甲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后会使K外流B. 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C.
14、神经递质甲可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D. 神经递质甲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外流,A
15、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据此可推测: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C、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可见,神经递质甲可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C正确;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神经递质甲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D错误。故选D。10.研究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小麦植株内源激素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16、蒸馏水10 mg/kg20 mg/kg30 mg/kg细胞分裂素(CTK)(mg/kg)0.020.030.050.04赤霉素(GA)(mg/kg)0.500.410.320.44叶绿素含量(SPAD值)50556156A. 多效唑在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上具有两重性B. CTK可能促进叶绿素合成,GA可能抑制叶绿素合成C. 多效唑能改变内源激素水平,使叶绿素含量增加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
17、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详解】A、与对照组相比,多效唑在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上都是促进作用,A错误;B、从表格中可知,与对照组相比,CTK可能促进叶绿素合成,GA可能抑制叶绿素合成,B正确;C、多效唑能改变内源激素水平,使叶绿素含量增加(均大于50),C正确;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
18、用的结果,不同激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故选A。11.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A、B分别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参与B. 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升髙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的范围更广泛【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
19、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分析题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详解】A、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A错误;B、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桨渗透压升高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升高,而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器官是下丘脑,B错误;C、血浆p
20、H在7.357.45之间,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D、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的范围更窄,D错误。故选C。12.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有两部分B. 图中e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C. 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D. 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
21、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详解】A、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二营养级的遗体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是下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A正确;B、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B错误;C、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C错误;D、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故选A。13.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黄鼬是其天敌。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黄鼬种群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C.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D. 田鼠的种群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制约逐渐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长后维持稳定,不再增长,说明其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详解】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B、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B正确;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
23、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C错误;D、在田鼠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密度对其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故选B。【点睛】14.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共同的特点是( )A. 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 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D. 发挥作用后都会被灭活【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关于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的产生、分布和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正确;B、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不需要受体,B错误;C、动物激素的本质有的是氨基酸衍生
24、物,有的是固醇类的,神经递质也不全是蛋白质,所以不需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错误;D、激素、神经递质会在作用后被迅速被灭活或分解,抗体发挥作用以后是和抗原一起被清除,不是灭活,D错误。故选A。15.让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B. 生活中与患者握手易感染HIVC. 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D. 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艾
25、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A正确;B、与患者握手不会感染HIV,B错误;C、HIV为逆转录病毒,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C正确;D、HIV可通过血液传播,故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
26、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D正确。故选B。16.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正常免疫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过敏反应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是指人
27、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详解】(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是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形成的过敏反应;(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是免疫缺陷导致的,(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是自身稳定功能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是自身稳定的
28、功能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属于正常免疫。综上上述五种反应依次属于,B正确。故选B。17.下图表示某人体内一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B. a细胞是通过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 a细胞和吞噬细胞的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不同的D. 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导致患者体内红细胞数目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细胞能产生抗体,应为浆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处理掉。【详解】A、该
29、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B、a细胞为浆细胞,是通过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错误;C、a细胞和吞噬细胞均来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故其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C错误;D、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导致患者体内红细胞数目减少,D正确。故选D。18.若在图甲所示的神经纤维上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如图乙)依次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取决于电流表两极的电位变化,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引起电流计指针偏转,根据此信息回答。【详解】当刺激未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
30、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所示,所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A正确。故选A。19.关于反射活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B. 高等动物的反射需要脑或脊髓的参与C. 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 有的反射活动不需要神经递质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脑或脊髓是低级中枢,高等动物的反射需要脑或脊髓的参与
31、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成反射最少是两个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必需要有神经递质参与。【详解】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正确;B、高等动物的反射需要脑或脊髓的参与,比如: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B正确;C、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正确;D、完成反射最少是两个神经元参与,至少有一个突触,反射活动必需要有神经递质参与,D错误。故选D。【点睛】识记反射的基本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0.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32、 从图中可以看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B. 膜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C. S点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的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D. S点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由Na+大量内流引起【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详解】A、受刺激部位就和邻近的未受刺激部位形成电位差,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受刺激部位流向受刺激部位,在膜内由受刺激部位流向未受刺激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然后向两端依次传导,A正确;B、膜内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错误;C、
33、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外表现为正电位,膜内表现为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时,该受刺激的部位就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负,膜内由负变正 但未受刺激的部位仍保持原状,C正确;D、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由Na+大量内流引起,D正确。故选B。21.去甲肾上腺素(NR)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R继续分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NR即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B. NR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内流C. NR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R继续分泌属
34、于反馈调节D. NR既可以作用于突触后膜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说明兴奋在突触双向传递【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去甲肾上腺素(NR)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一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所以既可以参与神经调节,也可以参与体液调节。【详解】A、NR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一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故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B、NR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促进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NR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R的继续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D、NR既可以作用于突触后膜又
35、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但作用于突触前膜时抑制NR继续分泌而不是传递兴奋,所以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双向传递,D错误。故选D。2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B. 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中C. 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D. 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大脑皮层的高级
36、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详解】A、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B、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在手指,但效应器是手臂肌肉,B正确;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C正确;D、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D正确。故选A。【点睛】23.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
37、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B.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答案】A【解析】【分析】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具体地说:促进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转变成糖原或者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变成糖,总的说是减少血糖的来源,增加血糖的去路,使血糖含量降低。【详解】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
38、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如活动缓慢,甚至是休克,再给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从而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24. 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A. 生长激素、胰岛素
39、B.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C. 胰岛素、性激素D. 性激素、生长激素【答案】B【解析】【详解】激素的化学本质包括三种:蛋白质(多肽类):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这类激素易被消化酶分解而破坏,一般采用注射法补充,不宜口服;固醇类: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这类激素口服后可以被吸收;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口服后也可以被吸收。所以本题可通过“饲喂法”。故选B。25.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某些情况下,靶细胞也可能是分泌细胞B. 这种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速度比较慢C. 一种分泌物只能作用于一种细胞D. 分泌物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
40、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分泌细胞分泌某分泌物,通过体液的传送然后作用于靶细胞,该种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据此分析。【详解】A、如果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为甲状腺,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A正确;B、图示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B正确;C. 不同激素的靶细胞有所区别,如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为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而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组织细胞,故分泌物不一定只能作用于一种细胞,C错误;D. 激素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能调节靶细胞的生理活动,D正确。故选C。26.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体内
41、失水过多,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
42、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错误;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错误;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正确。综上正确。故选D。【点睛】27.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抗体一般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B. T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过程C. 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抗原裂解死亡D. 体液免疫中,当记忆细胞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
43、后,会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主要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则是由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把抗原暴露出来,最终抗原的消灭还是依靠抗体。【详解】A、抗体一般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A错误;B、T细胞既能参与体液免疫分泌淋巴因子,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增殖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C、效应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而不是抗原,C错误;D、当记忆细胞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进行二次免疫,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D正确;故选D。28. 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A. 只有体液免
44、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B.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C. 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仅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癌细胞仅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 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A、人体特异性免疫分两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主要依靠淋巴B细胞,在发生分化后释放抗体与抗原结合,再由吞噬细胞处理,这里体液免疫依靠B淋巴细胞;至于细胞免疫,依靠淋巴T细胞,在分化后与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其中的抗原,再由抗体与之结合,同时T细胞会释放淋巴因子以增强其杀伤力。故A错误;B、特异性免疫就是指第
45、三道防线,即体液和细胞免疫。至于第一道防线是指皮肤、黏膜等的物理性抵御措施;第二道防线指溶菌酶、吞噬细胞等的化学性抵御措施。故B错误;C、不同病原体,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参与程度不同。故C错误;D、病毒感染后先经体液免疫阻止其传播,再经细胞免疫将侵入细胞的病毒暴露于体液中,最后与抗体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故D正确;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类型等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9.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的共同点是( )A. 具有传染性B. 都是针对自身的细胞和器官C. 属于免疫过强D. 都是针对体外物质的反应【答案】C【解析】【
46、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产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自己”,将自身的细胞和组织当做抗原来攻击,两者都属于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导致的免疫异常。【详解】A、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不具有传染性,A错误;B、自身免疫病针对自身的细胞和器官,但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针对过敏原,B错误;C、两者都属于免疫过强造成的免疫异常,C正确;D、自身免疫病并没有针对体外物质,而是在攻击自身的细胞和器官,D错误;故选C。30.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液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A. 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 免
47、疫缺陷病、痉挛C. 免疫缺陷病、肌无力D. 过敏反应、痉挛【答案】A【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疾病。【详解】病人血液中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能够消灭乙酰胆碱受体,使得乙酰胆碱失去结合对象,这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乙酰胆碱失去结合对象,所以兴奋无法传递到突触后膜,效应器无法兴奋,表现出肌无力。故选A。31. 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的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后,根据实验结果绘出如图所示柱状图,分析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该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B. 该实验设置了不同浓度间的相互对照C. 种子的浸泡时间和温度都能影响本实验的结果D
48、. 本实验可以得出该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根据柱状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该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A正确;B、该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设置了不同浓度间的相互对照,B正确;C、种子的浸泡时间和温度都是实验的无关变量,但是都能影响本实验的结果,C正确;D、由于该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所以本实验无法得到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的结论,D错误。故选D。32. 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中合成的B. 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作用相同D. 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作
49、用可受乙烯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并不是蛋白质,故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A错误;B、生长素的运输不一定是极性运输,如成熟的组织中可以发生非极性运输,B错误;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一定相同,低浓度是促进生长,当高浓度时可能会抑制生长,C错误;D、各种植物激素是相互联系,共同调节的,当生长素增加时,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当乙烯增多时,能抑
50、制生长素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D。33.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 环境因子只能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C. 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D. 适当喷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答案】B【解析】【分析】该诗句主要描写了植株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激素的调节,但植物激素调节只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A正确;B、环境因子也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影响
51、植物的生命活动,例如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或蛋白质结构来影响生命活动,B错误;C、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可以促进成熟的果实脱落,所以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正确;D、2,4D是生长素类似物,适量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落花落果,D正确;故选B。34.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B. 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C. 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答案】B【解析】【分析】全球环境问
52、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A正确;B、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B错误;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D、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正确。故选B。35. 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植物激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是对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集中体现
53、B. 脱落酸和赤霉素对植物体的作用具有相互拮抗的特点C.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中,沾蘸法适用于蘸取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D. 油菜开花时因气候原因未能完成正常授粉,可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减少损失【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不同植物激素直接的关系、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综合性考查,回忆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及作用关系、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
54、的促进作用,A错误;B、脱落酸和赤霉素对植物体的作用具有相互拮抗的特点,如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而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C、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中,沾蘸法适用于蘸取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于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适用于浸泡法,C错误;D、因油菜收获的是种子,而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可得到无子果实,故对于以收获以种子为目的的植物无法用生长素来减少损失,此种方法一般用于茄果类,D错误。故选B。36.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可用乙烯利催熟香蕉B. 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
55、增加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D.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但效果不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详解】A、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乙烯相同功能的化学物质,具有催熟作用,A正确;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B正确;C、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促进种子产生-淀粉酶,C正确;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D错误;37.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
56、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 丰富度比甘蔗田大D. 植物没有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甘蔗田种植作物较单一,杂草地中物种较多,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该杂草地动植物均具有分层现象;在弃耕的甘蔗田中形成了杂草地属于次生演替。【详解】AC、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变得复杂,A错误;C正确;B、在该群落中动物存在分层现象,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B错误;D、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即植物存在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C。38.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
57、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 开展生态旅游B. 发展畜牧业C. 增加木材产量D. 改善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1荒漠化;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4水土流失。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故选D。39.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58、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 利用小动物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
59、;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故选B40.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B.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 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D. 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大鱼吃同种小于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详解】A、群落只有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最终演替成森林,A错
60、误;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错误;C、大鱼吃同种小于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C错误;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其物质越来越丰富,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故选D。【点睛】识记群落的演替的种类及特点, 理解种间关系的具体内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4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B. 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 某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雄性个体远远多于雌性个体时,该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D. 可根据当前种群的性别比例情况,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
61、析】【分析】生态中的一些数据往往都是可以在范围内波动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种群的每个数量特征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比如种群密度直接体现种群数量的大小,四个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数量。【详解】A、种群密度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是一个动态平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B、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C、如果一个种群中的雌性个体远远少于雄性个体时,种群的性别比例破坏,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数量减少,C错误;D、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而不是性别比例,D错误。故选B。4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
62、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 小于92只B. 大于92只C. 小于161只D. 大于161只【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有题意可知,该题调查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数量为X,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即50/X=13/42,可得X=161;又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即第二次捕获的标
63、记数减少,故所得是X应该比实际值大,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选C。考点:标志重捕法点评:明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4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B. 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D. 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6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A正确;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C、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C错误;D、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D正确。故选C。44.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 一定能固定CO2C. 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 一定是植物【答案】D【解析】【详解】A、生产者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第一营养级,A正确;B一定能固定CO2B、生产者都能固定CO2,是自养
65、生物,B正确C、生产者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固定CO2,C正确;D一定是植物D、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D错误。故选D。45.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 能量和营养级B. 个体大小与营养级C. 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 个体数量与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由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效率为10%20%,这样的能量金字塔说明了能量和营养级的关系,能量金字塔应该指消费者捕食生产者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也可以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自下一营养级流向上一级的过程。【
66、详解】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因此能量金字塔是用来说明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A正确。故选A。46.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正确的叙述是A.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B.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D.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
67、: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来自生物和无机环境,A错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防治害虫的方法有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47. 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 当
68、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中,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详解】A、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中,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A错误;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会引起七星瓢虫的数量增加,这样蚜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
69、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进而使到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当甲状腺含量过少,又反过来可以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D正确。故选A。48.下列有关醋酸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醋酸菌是异养真核生物B. 醋酸菌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C. 醋酸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D. 醋酸菌的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1、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
70、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杆菌。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详解】A、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A错误;B、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B错误;C、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C错误;D、醋酸菌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则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D正确。故选D。49.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B. 缩短食物链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D. 生态系
71、统的成分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会崩溃。一般组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详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A正确;B、缩短食物链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C
72、正确;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D正确;故选B。50.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且盐水要没过全部菜料B. 要选择密封性良好的泡菜坛C. 检验乳酸产生不可用品尝法D. 制作泡菜所用的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答案】A【解析】【分析】泡菜制作用到的菌种主要为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细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在发酵过程中需要营造严格的无氧环境。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需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详解】A、泡菜的制作过程中,盐水的配比为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A错误;B、泡菜制作要防止杂菌污染,营造
73、严格的无氧环境,所以要选择密封性良好的泡菜坛,B正确;C、由于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所以不可直接品尝,C正确;D、制作泡菜用到的菌种为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51.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图中、是由免疫失调引起糖尿病的两种机理,其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细胞中能够分类包装和运输抗体的细胞器是_。甲细胞可以产生不同抗体的根本原因是_。(2)图中乙是_细胞,抗体Y1与该细胞相应受体结合,使该细胞对_的敏感度降低,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图中抗体Y2与丙细胞上的_受体结合,使乙细胞产生的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从
74、而使血糖浓度升高。(3)乙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丙细胞,促进细胞_,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4)图中所示糖尿病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可以通过注射激素进行治疗的是_(填数字)。有一种青少年型(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乙分泌的激素含量正常,该病的病因最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填数字)。【答案】 (1). 高尔基体 (2).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胰岛B (4). 葡萄糖 (5). 胰岛素 (6).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自身免疫病 (8). (9). 【解析】【分析】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mg/100mL。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需要神经
75、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在内分泌系统中,胰岛素是现在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则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几种激素。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两类激素的作用,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水平。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它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还可使促进脂肪分解。【详解】(1)图中甲细胞能分泌抗体,属于浆细胞,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能够分类包装和运输抗体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不同浆细胞产生不同抗体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
76、)图中抗体Y1与乙细胞相应受体结合,使该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导致血糖(葡萄糖)浓度过高,说明乙细胞是胰岛B细胞;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Y2与丙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乙细胞产生的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3)乙细胞产生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丙细胞),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4)图中所示糖尿病是由于自身产生的抗体对抗细胞,影响正常代谢,属于自身免疫病;过程是因为影响了胰岛素的合成而引起糖尿病,所以可通过注射激素进行治疗;患者血液中乙分泌的激素含量正常,说明产生激素的细胞是正常的,发病原因最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
77、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52.某研究小组切取某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下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断的弯曲程度(角),测得数据如下表。据此回答问题。分组甲乙琼脂块左右角/度20.49.09.1(1)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这种运输的方向是_。(2)上图中琼脂块中的_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浓度_(填等于,高于或小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_(填快于或者慢于)右侧,形成角。(3)据表可知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所引
78、起的角,原因是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_,但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答案】 (1). 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2). 生长素 (3). 高于 (4). 快于 (5). 基本相同 (6). 小于【解析】分析】分析图表:甲、乙两组的自变量为胚芽鞘尖端是否被云母片完全阻隔。甲组的胚芽鞘尖端无云母片阻隔,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既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也能从尖端向下运输到琼脂块;乙组的胚芽鞘尖端因云母片的完全阻隔,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但能从尖端向下运输到琼脂块,所以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基本相同,但明显低于甲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胚芽鞘
79、之所以弯曲生长,是因为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只能沿着与胚芽鞘的接触面向下运输,造成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分布不均匀。【详解】(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2)图丙中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角。(3)表中信息显示:乙组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导致乙组琼脂块左、右部分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左侧的量几乎相同,但明显小于甲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左侧的量,所以乙组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组琼脂块所引起的
80、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以及生长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53.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图中ABDE共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_,碳元素主要通过_(填上序号及名称)途径进入生物群落。其中过程表示_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之外,还可来自于_。(2)图中丙和丁的关系是_。该食物网中,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8kJ,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计算,则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_kJ的能量。(3)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某种绿色植物
81、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_调节来实现的。【答案】 (1). 生物群落 (2). 光合作用 (3). 分解者的分解 (4). 化石燃料的燃烧 (5). 捕食和竞争 (6). 1104 (7). 自我调节 (8). 负反馈【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图:A和C之间是双箭头,而且BDE都有指向C的箭头,故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图中共有四条食物链:甲乙丁戊,甲乙丁丙戊,甲乙丙戊,甲丙戊。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详解】(1)根据试题分析:图中A
82、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图中ABDE共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光合作用。其中过程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之外,还可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2)图中有4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戊,丙和丁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的能量,按最长食物链,10%的传递效率来算,即:甲乙丁丙戊,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8kJ,则戊至少能获得的能量为:110810%10%10%10%=1104kJ。(3)若由于某种原因造
83、成了某种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4.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图是果醋和果酒发酵装置示意图,分析回答: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2)在用葡萄制作葡萄醋的发酵过程中,充气口应该打开,要向发酵瓶中通入空气,原因是_。(3)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
84、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_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4)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_,再进一步转变为_。发酵过程中,用_证明的确有醋酸生成。【答案】 (1). 线粒体 (2). 醋酸菌是好氧菌 (3). 1825 (4). 色素 (5). 缺氧、呈酸性 (6). 乙醛 (7). 醋酸 (8). pH试纸检验发酵前后的pH【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图,其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的;排气孔
85、的作用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详解】(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2)由于醋酸菌属于好氧细菌,在用葡萄制作葡萄醋的发酵过程中,充气口应该打开,要向发酵瓶中通入空气,保证醋酸菌正常的生命活动。(3)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4)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进一步转变为醋酸,发酵过程中,用pH试纸检验发酵前后的pH,可证明的确有醋
86、酸生成。【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55.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某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别倒入等量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下图。(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
87、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_;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_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3)在腌制过程中,坛中溶液量会增加,原因是_。(4)图中数据表明,泡菜在腌制的第_天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腌制到第_天以后再食用可以较好地避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答案】 (1). 比色法 (2). 重氮化 (3). 玫瑰红色染料 (4). 杀菌除氧 (5). 乳酸菌 (6). 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7). 7 (8). 14【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在1、2、3号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都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88、,其中在1月7日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到1月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在泡菜腌制的初期,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乳酸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长繁殖受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又有所下降。【详解】(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和除氧;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3)由于盐水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植物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因此腌制过程中泡菜坛中的溶液会增加。(4)由图可知,1月7日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高,到1月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腌制过程中的第7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14天比较好。【点睛】对泡菜的制作过程、原理及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记忆并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是本题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