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备选题库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云淡风轻说废名韩晗“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这是一代文宗周作人先生对同时代另一位作家的回忆。毋庸置疑的是,周作人与此人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感情甚笃的多年师生。虽然“额如螳螂”或许有点夸大,但“声音苍哑”却是事实。这位“貌奇古”的作家,就是废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短短的两句诗,让一个叫冯文炳的少年,有了“废名”这个听起来比较怪异的笔名。作家似乎很多都是孤独的,废名也不例外。废名的孤独,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隐忧与暗伤。废名的孤独,一直是文学研究界的课题。毕竟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作家,应该都具备充满阳光的外相,譬如鲁迅
2、的激情、施蛰存的时尚、郭沫若的奔放与朱自清的浪漫,废名与他们一道,缘何低调若此?废名的内敛、孤独,似乎也应了他的文风,淡定、清爽,如竹林中的一缕甘泉、一片白云,飘然而过,除却轻风,不留半点痕迹。自古英雄不恋家,仗剑独行走天涯,这仿佛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存状态。而废名却对家乡黄梅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谊,每每遇到人生抉择时,就主动回家休养,寻求出路。最有名的一次,废名回到家乡时适逢抗战军兴,当时他在北京穷困潦倒,其师周作人在“伪北大”供职,主动致信邀请他来北大。废名不但不为所动,还只身跑回黄梅老家,在黄梅一所中学执教,借此糊口。家乡对于废名,宛如大地对于巨人安泰一样,可以赋予其超群的智慧、思考的
3、能量与无与伦比的清丽文笔。废名在这份孤独中,自在坦然。纵观废名的一生,不计得失,淡泊名利,构成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帮助好友冯至编辑创办“不谈国事”“不为无益之事”的骆驼草期刊,还是屡屡发起“聚餐会”或“沙龙”,他都积极买单付账,而不顾自己是否还有买米买菜的余钱。哪怕当年从北京大学被下放到吉林大学,他也无怨无悔,只要能摆下一张书桌,就是废名的逍遥世界。废名笃信禅宗,这让他本身的孤独又增添了一份平淡,从他的师承关系上看,他的精神导师当是笃信佛教的周作人。周作人的苦雨斋也是废名的精神港湾,冬烘烛下参禅悟,扫雪烹茶读佛经,这是周作人最为欣赏的生活方式。深受周作人影响的废名,在生活方式上,
4、也与周作人极其相似。有人说,废名学佛但不信佛,因为废名本身是佛;我说,废名学佛但不信佛,是因为废名知晓,他无法成佛,只好以平淡之心,远远观望。恬淡返璞的废名,也有因佛而怒的时候。发怒,是佛家一大忌讳,废名却易怒,这似乎也印证了废名并非真正的佛教徒。废名最著名的一次发怒,乃是因为另一位学者熊十力。两人对于佛经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一言不合,废名竟然冲上前去,与熊十力扭打起来,周围的学生都无法把他们扯开。但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多年以后,两人依然是学术界的患难之交。废名先生的照片,我基本上都看过。他很少穿西装,经常穿一袭白衫,在瘦削的脸庞下,白得清澈透明。白色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亮丽的一抹颜色,汨罗
5、江畔屈原的头巾、阮籍的玉佩、竹林中郑板桥的长衫、唐伯虎的扇面,还有李玉的一捧雪都是清白如玉、透明如水的白。废名也欣赏这种白,这种白,似乎也合了废名的性格。一个优秀的作家,依靠的是精神的延续以及作品的流传。废名做到了这点。哪怕他的名字已被人遗忘。废名独特的田园诗风以及他洒脱恬淡的性格,像一个潜伏的灵魂一样,游弋在现代人与当代人的思绪之中,构成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书评人车前子说,废名是孤独的海岛,所谓寂寥忧伤,全被潮水般的激情包裹。我说,云淡风轻,恬淡自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废名。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许多作家似乎都是孤独的,废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孤独和内敛一如
6、他淡定、清爽的文风。B周作人和废名是感情甚笃的师生,但因为废名在穷困潦倒时拒绝了周作人让他去北大的邀请,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不满。C废名笃信禅宗,恬淡返璞,却也易怒,曾因对佛经的不同看法和另一位学者争执扭打,产生罅隙,直到多年后他们才恢复交往。D废名也许已被人遗忘,但他的诗风及性格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依靠着作品的流传,他成为优秀的作家。E文章语言自然流利而充满诗意,形象地展示了废名人格、性格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对废名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因为废名在穷困潦倒时拒绝了周作人让他去北大的邀请,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不满”的说法无中生有。C项,文中说“这
7、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多年以后,两人依然是学术界的患难之交”。D项,依靠的还有精神的延续。【答案】AE2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结尾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一般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作用。内容上,一般会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本文结尾“我说,云淡风轻,恬淡自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废名”照应题目“云淡风轻说废名”,同时从总体上概括了废名的特点。【答案】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总结全文,概括出废名总的特点:云淡风轻,恬淡自然。3作者在文中突出表现了废名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_【解析】本题考
8、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通读全文,从前往后逐一筛选废名的性格特点即可。第三、四段提到了废名的内敛孤独;第五至七段提到了废名对家乡的依恋;第八、九段写废名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第十至十三段写废名笃信禅宗,易怒;第十四至十六段写废名洒脱恬淡。【答案】内敛孤独;对家乡难以割舍;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笃信神宗;洒脱恬淡;易怒。4作者对废名的塑造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对文章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大体的把握,然后结合具体的段落进行回答。组织答案时,既要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又要从文章中找出佐证。【答案】侧面描写,开头用周作人对废名的回忆侧
9、面描写废名的形象。对比手法,“鲁迅的激情、施蛰存的时尚、郭沫若的奔放与朱自清的浪漫,废名与他们一道,缘何低调若此”。将之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突出废名的孤独。类比手法,“家乡对于废名,宛如大地对于巨人安泰一样,可以赋予其超群的智慧、思考的能量与无与伦比的清丽文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废名对故乡的依恋。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废名是孤独的海岛,所谓寂寥忧伤,全被潮水般的激情包裹”,写出了废名的忧伤之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成舍我的几种精神成思危父亲离我而去已有七年多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活跃在我的记忆里,有时还会悄然进入我的梦中。但是当我真要提笔写这篇纪念他的文章时,却深感思绪纷杂,不知
10、从何处下笔。父亲1898年出生于南京下关,五岁开始跟祖父学读书和写字。由于当时家境贫寒又迁徙不定,他只能靠发奋自学。他特别喜好作文。当他15岁被正式聘为外勤记者时,他只在“旅皖第四公学”读过一年半书,在章兆鸿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此后他在记者、编辑和自由撰稿人的生涯中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因文笔犀利、才华出众而得到陈独秀、李大钊、王新命等人的赏识。1918年父亲报考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时,因他既无学历又只会中文,无资格参加入学考试,经当时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批准,先当旁听生入学听课。他经半年苦读英文等科目后,就通过考试获准转为正式生。此时他为了解决生活困难,经李大钊介绍进北京益世报当编辑,靠半工
11、半读完成了学业。据父亲说,他于1921年从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后,靠着超常规的工作和节衣缩食,终于在三年后靠着他辛勤积累的200块大洋,办起了一张自己的报纸世界晚报,一年后又办起了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以后又陆续创办了南京的民生报(1927年)、上海的立报(1935年)等,还在1932年创建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才三十多岁就已取得了他事业上的成功。父亲一生刚强正直,从不屈服于强权恶势。他所以选择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亲自看到神州日报的记者方石荪为我的祖父成心白辩白冤屈的作用。他从15岁开始当记者后,就用他的笔抨击军阀的残暴统治,为平民百姓打抱不平。父亲在南京办民生报时,曾有记者了解到汪精
12、卫的亲信彭学沛贪污渎职的劣迹。彭学沛是我母亲的姑父,有些亲友劝父亲不要刊登。但他认为主持公道是报纸的职责所在,还是义无反顾地在报上公开揭露。汪精卫见后大怒,就让彭学沛向法院控告成舍我和民生报妨碍名誉。开庭之日父亲亲自出庭答辩,慷慨陈词,终于迫使对方撤诉。但汪精卫怀恨在心,终于借故将父亲逮捕并关押了40天,还责令民生报永远停刊。父亲被释后汪精卫又派人对他说,只要他向汪写一封道歉信,汪就可以收回成命。父亲当场严词拒绝,并说:“我可以当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1959年,国民党的宣传部长陶希圣曾找他谈:“上面有意要让一些过去在大陆上有声望的报纸在台湾出版,你不是一直想恢复出版
13、世界日报吗?你最好直接给蒋公写封信。”但父亲回答说:“这封信我不能写,因为世界日报一向是民营报纸,我一旦写信给蒋公,他必然会对我有所要求,我也必然要对他有所承诺,这就束缚了我办报的手脚。因此我只能正式向政府申请出版世界日报,而不能给蒋公写信。”据说陶向蒋汇报后,蒋大发雷霆,亲笔批示道:“此人不宜让他在台湾办报。”父亲曾对我说,他到台湾后仍不改初衷,仍然很“大胆”,主张新闻自由、民主政治。1955年他就曾以“立法委员”的身份对“国大代表”龚德柏及“立法委员”马乘风(两人均因批评台湾当局而被秘密逮捕)的“失踪”案,向“行政院长”俞鸿钧提出质询,要求保障人权及言论自由。他所创办的“世新大学”在70年
14、代大胆容纳了王晓波等一批被台湾当局列入“政治观察名单”的学者,成了台湾的“政治思想犯大本营”。更有甚者,我的继母韩镜良女士的前夫是因“匪谍罪”而被台湾当局处决的,而父亲却不避嫌疑,于1969年与她结婚,也使一些人感到惊奇和不解。父亲从小就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不苟言笑。他时常鼓励我们要独立自强,不要依赖父母。1979年我与他见面时,他说对子女实行“三不干涉”政策,即一不干涉子女的政治倾向,二不干涉子女的职业选择,三不干涉子女的婚姻家庭。我想,正因为他对子女志向的尊重,才使得我们五个子女各有发展和成就,从而也体现了他对我们最深沉的爱。这样开明的父亲恐怕在当今世上也是少有的。(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成舍我五岁开始随父亲读书和写字,特别喜好作文,后在章兆鸿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刻苦努力,以文笔犀利得到陈独秀等人的赏识。B成舍我北京大学毕业后,节衣缩食,奋发图强,以一己之力用200大洋先后办起了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可谓事业有成。C成舍我选择新闻职业主要是受神州日报记者方石荪的影响。成舍我大义灭亲,公开揭露彭学沛,并拒绝道歉,造成民生报永远停刊。D成舍我坚持不给蒋介石写信是为了捍卫新闻自由;“世新大学”容纳了一批被台湾当局列入“政治观察名单”的学者,说明成舍我主张民主政治。E本文通过作者对父亲成舍我先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的描述,展现了
16、一位新闻先驱者的独立精神,以及他刚正不阿和开明包容的品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原文为成舍我在他的早期生涯中“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因文笔犀利、才华出众而得到陈独秀、李大钊、王新命等人的赏识”。选项中缺漏“才华出众”,信息不完整。B项,“用200块大洋先后”错误,200块大洋只是世界晚报的启动资金。C项,“拒绝道歉”不是停刊原因。【答案】DE6本文是从哪些角度介绍成舍我的?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的第二段写了成舍我的求学经历,第三段写成舍我的办报经历,第四、五、六段介绍成舍我当记者时的表现,第七段写成舍我对孩子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回答问题时,可以从成
17、舍我在求学时的经历,在办报、当记者时的表现以及对孩子的要求四个方面进行概括。【答案】求学。发奋自学,刻苦攻读,五岁开始读书写字,15岁学写文章,半年学会英语,由北大旁听生转为正式生并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创业。超常规的工作,节衣缩食,艰苦创业,三十多岁就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为人。刚强正直,不屈从于强权恶势,敢不与汪精卫、蒋介石这样的当权者合作。对子女。鼓励子女自立自强,既严格要求,又充分尊重子女的自由。7成舍我一生刚强正直,不屈从于强权恶势,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问题时注意筛选文中体现成舍我刚强正直、不屈从于强权恶势的内容,从文中看,这
18、些品格都集中体现在成舍我担任记者时。比如第四段,成舍我揭露自己的亲戚、汪精卫的亲信彭学沛的贪污渎职约劣迹,不考虑强权、不怕坐牢等;第五段,不同意给蒋介石写信使恢复出版世界日报;第六段,在台湾主张新闻自由、民主政治,敢于向当局提出质询等。【答案】义无反顾地在报上公开揭露汪精卫的亲信彭学沛贪污渎职的劣迹。面对汪精卫派人让他写一封道歉信,汪就可以收回民生报永远停刊成命的要求,他当场严词拒绝。面对国民党的宣传部长陶希圣希望他直接给蒋公写封信的建议,他拒绝了,认为这会束缚自己办报的手脚。到台湾后仍不改初衷,仍然很“大胆”。质询“失踪”案,要求保障人权及言论自由;让“世新大学”成了台湾的“政治思想犯大本营
19、”;毅然与韩镜良女士结婚,不避嫌疑。8成舍我三十多岁就已取得了他事业上的成功,既有主观努力,也有他人帮助。请结合文章,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问题时注意分析主观努力和他人帮助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比如,从别人帮助的角度看,文章第二段写了成舍我读书时受到老师章兆鸿的帮助,做记者时得到李大钊等人的赏识,报考北京大学得到陈独秀的批准,经李大钊的介绍进入北京益世报当编辑等;从个人努力的角度看,写了成舍我五岁开始学习,在家境贫寒中奋发努力,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等。答题时,可就其中一个观点进行分析,比如认为他人帮助重要,就写出有关他人的帮助的内容
20、即可。【答案】(示例一)事业成功离不开个人努力。成舍我家境贫寒,奋发自学。入北大旁听,半工半读完成学业。节衣缩食,独立办报。(示例二)他人的帮助在成就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成舍我五岁开始跟祖父学读书和写字,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旅皖第四公学”读书时,在章兆鸿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报考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经当时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批准,先当旁听生入学听课。李大钊介绍他进北京益世报当编辑,解决了生活困难,靠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臧克家曾忆梁实秋:面白而丰,风度翩翩张洪刚1930年,“国立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校长是五四时期老作家杨振声先生。杨振声办学
21、民主,风度翩翩,请来的大批教师都是学术、文化界一时才彦。1930年,臧克家以臧瑗望的名字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1930年4月,闻一多和梁实秋应杨振声的邀请,一同到国立青岛大学执教。梁实秋在外文系开设了英文、欧洲文学史、戏剧入门、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文艺批判等课程,还担任了其他系的公共英语课老师。据臧克家回忆:“记得,1930年我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后二年改为山东大学),入的是您做主任的英文系。您面白而丰,夏天绸衫飘飘,风度翩翩。”臧克家对梁实秋先生的莎士比亚研究印象也颇深。入校后,臧克家学中文的兴趣比学英文的兴趣更大,申请转中文系。当时,想转到中文系的人太多,全被拒绝了,当臧克家忐忑不安地站
22、在闻一多先生身旁自报姓名时,闻先生十分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告诉他记得他的杂感。据臧克家的同学蔡文显的儿子蔡宗周在梁实秋书赠的条幅记梁先生与蔡文显的一段师生情谊中写道:“记得父亲生前说过臧克家原先入学是英文系,同父亲同系,后根据臧克家的要求,经闻一多同意调到了中文系就读。”从此,臧克家成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臧克家转到中文系后,除了学好功课外,就是向闻一多先生和他的诗学习。闻一多和梁实秋是同学,又是最要好的朋友,往来甚密。再加上梁实秋又是臧克家的英文老师,这样一来,臧克家与梁实秋也建立了很深的师生情谊。上世纪20年代末,梁实秋和鲁迅在上海滩发生了激烈的论战,震撼了整个中国文坛。有一次在
23、课堂上,有的同学问梁实秋他与鲁迅笔战一事,他笑而不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上四个大字:“鲁迅与牛”。同学们莞尔而笑,梁实秋神情自若。这情景,给臧克家的印象很深。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就梁实秋在国立青岛大学兼任图书馆长时撤除鲁迅著作一事问臧克家,他回答说:“我想不会的,也是不可能的。”就这事臧克家为梁实秋做了最好的证言。1933年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梁实秋很快就以“烙印”为题写了评价文章,并对臧克家“不曾因同情心的热炽而抛弃艺术的立场”表示了赞赏。上世纪80年代初,梁实秋从香港给臧克家寄来两本书,这两本书是梁实秋的偏见集和游美杂记。臧克家在致梁实秋先生一文中回忆道:“忽然收到从香港寄来
24、的一个大卷,很费劲地把它拆开,原来是您的大著!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真有点又惊又喜。可惜下面寄出的地址写得不清楚,而且被我拆成碎片,想回信也无处投寄了。从插页上看,您和师母登山涉水,游兴甚浓,心宽体壮,只是头白了。”1987年,当臧克家得知了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的消息后,于11月3日写下致梁实秋先生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实秋先生,我特别想念您。自从1934年,我毕业离开青岛之后,隔山隔水,暌违已有五十三年之久了。人不见面,思念却难断。您的行踪,偶尔从新闻报道中得到星星点点,这也聊慰我情我虽步履蹒跚,但愿意奉陪您,游览颐和园,荡舟北海上,参观规模宏伟的新落成的北京图书馆,互相扶持登上八达岭,纵目长
25、城,如果精力充沛,可以看看这几年出土的珍贵文物,特别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我可以陪您吃吃东来顺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鸭来吧,来吧。”梁实秋先生于1987年11月3日在台北逝世,生前没有看到这封信,巧合的是臧克家写完信的时间与梁实秋逝世的时间为同一天,这可以说,是臧克家送给梁实秋最后最真挚的礼物。(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臧克家以臧瑗望的名字考入了这所学校的外文系,但他对外文不感兴趣,最终转入了中文系。B杨振声是五四时期老作家。他任校长时,请来的大批教师都是学术、文化界一时才彦,其中包括闻一多和梁实秋。C在国立青岛(山
26、东)大学的梁实秋在外文系做教授,开设了多门与英文有密切关系的课程,并且还担任了其他系的公共英语课老师。D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人就梁实秋在国立青岛大学兼任图书馆长时撤除鲁迅著作一事问臧克家,臧克家的回答中的“我想”也体现了他对老师的怀疑。E文章以充满深情的语言,记叙了臧克家与梁实秋交往的一些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段真挚的师生情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他对外文不感兴趣”错,文中说“臧克家学中文的兴趣比学英文的兴趣更大”。C项,“开设了多门与英文有密切关系的课程”于文无据,比如“戏剧入门”“文艺批判”等未必就是与英文联系密切的课程。D项,没有“怀疑”,“我想”是臧克家对自己观点
27、的肯定。【答案】BE10文中写臧克家转系这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臧克家转系,是文中的一个过渡。正是因为转系,才使臧克家与梁实秋建立起很深的师生情谊。解答此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这一段文字进行分析,全面概括其在文中的作用。【答案】臧克家转系这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揭示原因的作用。臧克家因为对中文的兴趣大而转系,闻一多最终同意他转系。这样,臧克家才有幸成为闻一多的学生,而闻一多与梁实秋又是好友,所以他才能够与梁实秋建立很深的师生情谊。11文章最后两段引用的臧克家的文章和信件表达了臧克家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_【解析
28、】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人物情感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分析臧克家文章、书信的具体内容,从相关内容中概括情感。比如在文章中,臧克家回忆了收到老师寄来的两本书时他的情感是“又惊又喜”;再如在书信中,臧克家热情地邀请老师回大陆探亲等,表现了臧克家对老师的关心、想念;等等。【答案】对梁实秋寄来他的大作的惊喜和感谢之情。因为邮寄地址不清,不能给老师回信的遗憾之情和对老师的关爱之情。对老师梁实秋的想念之情和希望梁实秋到大陆来探望的急切心情。12梁实秋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意分析有关梁实秋的
29、事情以及体现的人物品格等。比如梁实秋和臧克家之间的友谊,再如梁实秋关于与鲁迅的笔战的态度以及梁实秋给臧克家寄来他写的书等,由此可以分析概括出梁实秋的相关品格。【答案】师生关系密切。在国立青岛大学,梁实秋与他的学生臧克家关系密切,建立了很深的师生情谊。心态平和、坦然。有学生问梁实秋他与鲁迅笔战的事情,梁实秋在黑板上写上“鲁迅与牛”来自嘲,表现其平和、坦然的心态。肯定、赞赏后进。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后,梁实秋很快就写了对烙印的评价文章,表达了对后进的赞赏和肯定。不忘师生情谊。梁实秋在香港期间,还不忘记给学生臧克家邮寄自己的书,体现出作为老师对师生情谊的珍重。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30、。郭沫若的“崛起”邹士方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之一,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河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五四时期闻名遐迩的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
31、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所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进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
32、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皋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年1月宗白华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沫若凡有诗寄去。宗白华毫无保留公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郭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
33、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槃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它。”“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的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
34、,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才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宗白华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涛集,是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
35、位。B学灯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D宗白华用新诗栏取代新文艺栏,大量发表当时并无名气的郭沫若的诗作,打破学灯编辑的惯例,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热情。E这篇传记通过记述宗白华发现郭沫若并扶植他“崛起”的故事,既赞扬了宗白华的伯乐之功,也肯定了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才华。【解析】A项,“宗白华美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错,根据文意,是女神奠定了郭沫若的地位;B项,“同等重要
36、”于文无据;C项,郭沫若在学灯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唤起了自己的“胆量”。【答案】DE14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应注意筛选宗白华对郭沫若所做的事情。比如,宗白华面对郭沫若陌生的名字,没有看轻其作品的实际价值,激发了郭沫若的写作热情;大量发表郭沫若的作品,促使郭沫若“诗兴大发”;宗白华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也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由此进行分析、归类,即可得出答案。【答案】提供机会。宗白华看重新诗,在学灯上开辟新文艺专栏刊载新诗,后来又取消新文艺栏而代之以新诗栏,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舞台,并以惊人的气魄接
37、二连三地大量发表郭沫若的诗作,给了郭沫若向世人展现才华的机会。慧眼识珠。宗白华不重郭沫若的名气而看重作品的实际价值,并且敏锐地判断出郭沫若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力。欣赏指点。宗白华欣赏郭沫若的诗作,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创作意见,既鼓舞了郭沫若,也帮助了郭沫若提高创作水平。15对于郭沫若的诗,宗白华从哪些方面予以了评价?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的主要信息集中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要注意把握宗白华给郭沫若的信件中对其诗作的评价内容。比如“自然的清芬”“雄丽”“意味浓深”“诗意诗境”等,然后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分类概括即可。【答案】风格方面,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内容方面
38、,富于哲理,意味浓深。形式方面,嫌简单固定,欠流动曲折(曲折优美)。意境方面,偏于雄放直率,宜作雄浑大诗。1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是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筛选出文中郭沫若成功的具体原因。从全文看,郭沫若的成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如宗白华对郭沫若的赏识、给郭沫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等;二是主观方面,比如郭沫若自身的努力、具有创作才华等。由此可以得出答案的四个方面:成功要有伯乐,成功要有自己的才华,要有成功的舞台,成功需要别人的帮助和自我的提升等。【答案】一
39、个人的成功,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才华。郭沫若不仅具有爱国的热情,还有过人的胆量和惊人的创作才华,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慧眼识珠的伯乐。宗白华不重名气只重才情的选诗标准,发现了郭沫若,给了他知音般的理解,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给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决定性的转折。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宗白华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他开辟专栏刊载新诗,大量编发郭沫若的诗作,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罕见的现象。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得到帮助,并不断提升自我。宗白华不仅给郭沫若提供舞台,还品评鉴赏郭沫若的诗,赞扬其特点长处,也指出其缺点不足,为郭沫若提升自我指明了方向。(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
40、其中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曼德拉:传奇依旧曼德拉1918年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地区的姆卫佐村,他是考撒族人,小名豪利沙沙,意思是“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曼德拉的父亲是泰姆布部落最高首领的参事,并在一个由白人政府监督的咨询委员会里供职。曼德拉亲眼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父亲给曼德拉讲述了许多非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母亲则常常向他讲述考撒人的道德典故。从这些故事里,曼德拉习得了考撒人古老的智慧以及族人之间的责任和关爱。在曼德拉九岁那年,父亲离世。曼德拉随后被泰姆布王朝的摄政王收养。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追求
41、更高理想的冲动最早就是从这里萌芽的。在自传漫漫自由路中,他坦言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诱惑:“我本来不想有钱、有地位、有名声或者有权力,但是一个新世界焕然展现在我面前。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忽然时来运转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被许多事物所诱惑,我也不例外。”摄政王的仁慈和部落的民主议事规则对曼德拉影响极大。摄政王夫妇把曼德拉视为己出,把他当作未来的部落接班人精心培养。曼德拉和摄政王的孩子们一起上学、玩耍,亲兄弟姐妹。摄政王还经常将曼德拉的母亲和妹妹接来王府陪伴曼德拉。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使曼德拉养成了宽厚、温和的个性。少年曼德拉还经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摄政王宣布会议开始后,便一言不发,听由到
42、会的每个人轮流发言。有些发言批评摄政王的,但不管批评多反激烈,摄政王从不为自己辩护。大家发言完毕后,摄政王再进行总结,寻找大家的共识,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进去。如果没有达成共识,下次继续召开会议,一直到达成共识为止。这种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在日后曼德拉建设南非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管敌人或竞争对手的抨击多么激烈,曼德拉一直耐心倾听,一遍遍地讨论,直到形成共识。因此,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并不全是西方的传播和赐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非洲本土的政治智慧。16岁成人礼后,曼德拉离开了王府,在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上初中: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英语是唯一教学用语,课程都与英国和基
43、督教有关。学校向学生灌输英国白人至上文化,但同时也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19岁时,曼德拉进入希尔德顿预备学校,这里给曼德拉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著名考撒族游吟诗人姆卡伊对学校的造访。姆卡伊从白人专用的门走进来,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者。这一幕对于曼德拉来说就像“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21岁时曼德拉进入福特海尔大学,这是当时唯一的黑人大学。正是在这里,曼德拉结识了后来在非国大担任领导的马修斯教授和贾巴乌教授。这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上世纪40年代的南非,黑人的处境越发艰难,曼德拉已难以在冲突日益激
44、烈的白人统治者和黑人觉醒者之间保持超然态度。期间,有两件事深深影响了曼德拉。第一件事是,一天曼德拉和同学正站在邮局外面,一位傲慢的白人官员走过来,要求曼德拉的同学进邮局为他买几张邮票。当时,任何白人都可以让任何黑人为自己办事。虽然受到了这个白人官员的威胁,但是这位同学仍然坚决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曼德拉深受触动。另一件事是,曼德拉被提名为福特海尔大学“学生代表委员会”候选人,此时由于学校粗暴拒绝了学生要求改善伙食和参加更多的学校管理的建议,学生代表会议决定抵制选举“学生代表委员会”的正式投票,校方两次强行组织选举,曼德拉都被选上了,但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结
45、果,他被开除了。沮丧的曼德拉回到摄政王府。他不仅没有听从摄政王的建议重新回到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斯堡。至此,曼德拉彻底摆脱了羁绊,站在了一个崭新但异常曲折的新起点上。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第一段不仅写了曼德拉出生的时间、地点、父母,还特别写到并解释了他的小名,目的是增强作品的真实性。B曼德拉在摄政王府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受到新事物的诱惑,他想要尽快离开王府,去外部世界追求更高的理想。C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既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精神的影响,也和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共识意识有很多联系。D文中“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
46、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姆卡伊的行为和言辞给曼德拉的思想带来的冲击。E本文采用了一般传记的写法,以曼德拉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为线索,叙述了曼德拉早期的生活经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A项,写到并解释小名,目的是领起下文,概括曼德拉一生的特点“不安分”;B项,“他想要尽快离开王府”原文无据;E项,只是“以曼德拉的成长经历”为线索。【答案】CD18文中说“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根据曼德拉的一生,分不同的阶段即:学生代表时期,被开除之后,以及他自传中对自己的描述三个方面归
47、纳概括即可。【答案】他在自传中坦言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诱惑,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有追求更高理想的冲动。他作为学生代表,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最终被学校开除。他被开除后不仅没有重回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斯堡。19结合全文,概括本文选取和组织材料的特点以及这样处理的好处。_【解析】本题考查深度思考文本的写作特色的能力。作为人物传记,在选材方面,一定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一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对人物的成长有重大作用的事件来写,本篇文章也具有这一特点。在组材方面,要么按照时间顺序,要么按照空间顺序等等,本文从曼德拉出生的时候写起
48、,明显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完成的。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更好地凸现文章的中心,展现人物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的思想变化等。【答案】特点:从选材角度看:选取了对曼德拉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来写。从组材角度看: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好处:这种处理方式,使全文材料丰富而又重点突出;能很好地揭示曼德拉的成长过程及其思想性格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中心。20哪些生活经历对曼德拉日后建立民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_【答案】他幼年时期亲眼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这种抗争精神可以算是对曼德拉民主思想的启蒙。他少年时期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从部落的民主议事规
49、则中领略到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他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游吟诗人姆卡伊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者,大学的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他的黑人同学拒绝为白人官员买邮票,这件事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黑人与白人之间日益激烈的冲突,更强烈地意识到了黑人反抗的必要性。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顶着橡树的牛犊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8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流亡国外20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利钦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
50、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1965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1967年,索尔仁尼琴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苏联作家协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
51、无奈之下在法国发表,两部作品一问世,立刻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的抗议。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受到苏联当局的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1973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
52、作之一。4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美国当局以为他不喜欢极权主义,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揶揄苏联。1974年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楂和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但他们惊恐地发现,索尔仁尼琴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在演讲中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这样的言
53、论让邀请者很尴尬。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的牛犊那样,横冲直撞。1994年,受叶利钦总统邀请回到俄罗斯,原来遭禁的作品陆续在国内出版。归来的他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让当局异常难堪,1998年拒领叶利钦颁发的圣安德烈勋章。在索尔仁尼琴心中没有权威,只有正义和真理。叶利钦在回忆录中写道:“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
54、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也因如此,1994年之后的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全世界成千上万人把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总结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
55、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摘编自索尔仁尼琴:俄罗斯良知,有删改)【注】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一2008年),苏俄著名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1970年,他以揭露抨击苏联时政的古拉格群岛一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当局驱逐出境。1994年返回俄罗斯,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俄罗斯国家奖。2008年8月逝世,享年89岁。被誉为“俄罗斯良知”。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索尔
56、仁尼琴虽然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宠辱不惊,无论是获得国际性声誉还是流亡国外,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表现出独立的批判精神。B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既给索尔仁尼琴带来了声誉,也让他遭到批判,这说明小说的主题存在争议。C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来还因此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D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民众中获得了广泛支持,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E索尔仁尼琴的文学作品揭露了苏联时期的社会问题,表达对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思想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解析
5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中,“既给索尔仁尼琴带来了声誉,也让他遭到批判,这说明小说的主题存在争议”错,原文只是说“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C项中,“后来还因此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E项中,“思想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的说法于文无据。【答案】AD22索尔十二尼琴为什么被誉为“俄罗斯良知”?请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索尔仁尼琴之所以被誉为“俄罗斯良知”主要是因为他的创作和思想。文中在叙述索尔仁
58、尼琴坎坷经历时穿插了许多评价索尔仁尼琴精神品质及其意义价值的文字,将其中相关信息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并梳理归纳即可得出答案。其中精神品质方面的关键词包括“使命感”“捍卫真理”“敢讲真话”等,意义价值方面的关键词包括“知识分子的代表”“赢得支持”等。【答案】有强烈的使命感,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一生都在为国家前途开“良方”;永远捍卫正义,抨击时弊,公开讲真话;是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赢得了俄罗斯广大民众的支持。23材料中几处引用别人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篇人物传记在写法上除了正面叙述
59、索尔仁尼琴的经历、品质之外,还多处穿插引用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旨在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和人物形象,同时,还具有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的作用。答题时,应将这些要点分条归纳,不可遗漏。【答案】侧面评价和正面叙述相结合,使传主形象更丰满;从不同角度高度赞扬索尔仁尼琴,突出他的影响力;丰富材料内容,增强感染力。24索尔仁尼琴说自己是“牛犊顶橡树”,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在准确全面地把握索尔仁尼琴精神品质的前提下,联系文本材料对其经历遭遇的叙述来分析。索尔仁尼琴的精神品质主要体
60、现在反对强权和暴力,矢志不移地追求真理,这就是“牛犊顶橡树”的内在含义。对于“牛犊顶橡树”的体现的归纳,就是将文本中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品质的事迹进行概括。 【答案】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矢志不移地追求正义和真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具有勇于批判的独立精神,如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批判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不畏惧权威,对斯大林不敬,批评时政,拒领叶利钦颁发的勋章;尽管受到劳改8年、作品在国内遭禁、流亡国外等各种打击和磨难,仍不改初衷。微写作(十三)题目要求风采展示某校学生会要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小组。研究的内容分别是:李白、鲁迅、史铁生、三国演义等作家或作品。请为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
61、招小组成员的启事。要求:内容应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简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报名办法。语言有个性,具有鼓动意味。200字左右。你感动于桃园三结义的情义吗?你感叹于卧龙凤雏的神机妙算吗?你感慨于七星灯下孔明死于五丈原吗?我们“三国研究组”现正式招新,希望聚集一干“三国迷”共品三国中的各个人物形象,对其中主要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进而感受那乱世中的快意情仇。通过讨论、研究,我们能体会、学习作者对人物精准、饱满的描摹,更能增加我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我们小组没有门槛,只要你热爱三国,就快在本周之内来高三x班找xxx报名。期待每周三中午看到你的身影,期待与你畅谈三国,期待你的参与。还在等什么?快来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