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省19所名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新起点)联考历史试题命题学校:山东师大附中 审题学校:临沂一中 章丘四中 邹城一中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答案】A考点: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
2、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概念。材料所讲的“领地国家”是在西周。而B、C、D都是封建制度王朝。所以答案选A。2侯建新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侯建新观点的是A改变了欧美选官制度 B带来社会公正与公平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答案】D考点:科举制度。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说明科举考试没有突破封建制度的藩篱,没有体现近代化的内涵,故D正确。3.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
3、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答案】C考点:闭关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历史基本发展规律掌握。题干的核心观点是古代王朝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是一种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心态。先用排除法,A项不符合史实,因为直到清朝仍是这种心态,而英国早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进行工业革命。B项只涉及中国周边民族,而题干还包括外国。D项显然错误。这种心态恰恰是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的,统治者不了解外部形势,盲目自大。故选C
4、项。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A社会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D全球史观【答案】D考点:考察史观问。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孤立分散发展到走向整体 世界的过程,题干反映的历史分法正是全球史观的体现。5.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
5、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答案】A考点:据题干材料,可知每年正月开张,四月蚕农繁忙,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非常活跃,实质上说明了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6.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
6、业生产削弱的趋势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 B C D 【答案】C考点:北宋社会经济。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符合题意。故选C7.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7、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女分工明确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 B C D【答案】D考点:题干材料“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反映了当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并且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明确。与当时小农经济脆弱性的特点不符。8.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和房屋”(即相邻关系)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涤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材料主要表明该法A维护私有财产 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 C协调邻里关系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答案】A考点:十二铜表法。题干反映十二铜表法中关于“土地和房屋
8、”的规定详细,把房屋严格限定在自己土地范围内,说明该法维护私有财产,A项正确;BC项可以从题干中体现出来,但并不是该法的核心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9.“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答案】C考点:1787年宪法。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美国1787年宪
9、法一方面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又防止因中央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而出现的专制独裁,因此对联邦政府的权力实行分权。故选C。A项错误,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B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说的是对政府的监督;D项错误,总统拥有实权。10.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答案】B考点:近代民主革命。从材料中“敌军密集”可知此时敌人集中力量进攻山东地区,由此可判断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10、A是指三大战役,C是指挺进大别山,D是指淮海战役,都与题干不符。11.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答案】C考点:新中国历史。根据图片信息“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卫兵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文革”时期的历史,故对应时间为19661976年。12.材料一: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材料二:1971年尼克松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
11、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对这两段互相矛盾的材料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反映了美国外交原则将革命性转变 B证实了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必然性C见证了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建交 D预示了中美关系将有实质性的突破【答案】D考点:中美关系的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960年的时候。尼克松是敌视中国的政策,但是到了70年代“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可以看出尼克松为两国关系的改善进行了努力,预示了中美关系即将获得突破。13.“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
12、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中观点一致的有 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 B C D【答案】D考点: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不属于民族解放运动的范畴。故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因此正确,故选D。14.“(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
13、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作者认为的“求变之风”是指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中国振兴 D日本崛起【答案】A考点:材料“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是指资本主义民主精神,“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以及“20世纪80年代”可以判断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故A项正确;15某思想家认为: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奴隶。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观点体现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信仰得救 C理性主义 D天赋人权【答案】C 考点:启蒙运动
14、。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强调了人的理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16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答案】C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建立,工厂之
15、间需要自由的竞争,使得过去的特权公司逐渐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了,经济思想因为工业革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而A表述错误,材料主要阐述的是本国的经济的思想的变化,并未涉及到国际竞争;B表述错误,生产组织的变化指的是有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D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合。故正确答案为C。17. 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D宗
16、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对宗教改革的认识。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517年1546年) ”和所学史实可知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人们激烈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这使宗教改革演变为激烈的社会改革运动。所以应选A。18.下列有关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议会是立法机关 B国家元首有权解散两院C议院由两院组成 D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答案】B考点: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解散众议院时须经参议院同意。所以答案选B。191933年5
1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答案】A考点:罗斯福新政。紧急救济法令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A项正确;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这两项措施是关于失业救济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提到如何促进就业,因此排除B项;也没有提到以工代赈、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排除C、D项。故选A。20二战后,丘吉尔在中立国瑞士发表了一篇演讲 欧洲的悲剧。文中,丘吉尔极力呼吁
18、欧洲各国捐弃前嫌,携手共渡难关。丘吉尔认为,欧洲要想从势如累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建一个欧洲大家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丘吉尔极力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B丘吉尔主张和苏联一道建设欧洲大家庭 C这一反思和欧洲整体实力的下降密切相关D表明丘吉尔反对冷战,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答案】C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思想是吸取了近代欧洲长期战乱的背景,进行的反思,同时也是因为欧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实力下降,需要团结起来维护自己安全的需要,故选C。21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
19、上述观点的是A商鞅“重农抑商” B北魏推行均田制C北宋“不立田制” D张居正“田赋征银”【答案】B考点: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材料所揭示的是国家要稳固必须要先养人,即稳 定民心,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北魏至唐所施行的均田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经 济措施。故应B。 22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A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
20、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 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B。 23.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B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C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D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答案】B考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A项错误,中国民主革
21、命的开端是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C项错误,国民政府抗日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前;D项错误,和平谈判后国民党并未遵守,渡江战役随后开始。24下表为 1962 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对此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B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完成 C 困难局面得到遏制,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D .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答案】C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探索建设。1962年经过八字方针的调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从表格可以看出,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回升,故选C。25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
22、“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 苏联解体【答案】D考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局势的综合认识。第一个阶段“界线分明”显然是指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世界变平”应指两极格局结束,故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AB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的,当时还是处于国际对峙时期;C项是说的经济方面,和材料国际关系关系不大。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共
23、50分2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
24、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
25、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党名发起人在会议中所占席数政治派别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统一党程德全24旧官僚民主党汤化龙24立宪派(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4分)(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5分)(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各党派
26、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4分)(4)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4分)【答案】(1) 出版书籍;设立医院;传播宗教;开设学校。(4分)(2) 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2分)原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及社会思想、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文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3分) (3) 政治局面: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民主共和成为潮流。(2分)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官僚参与其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受到掣肘。(2分) (4)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或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民主共和成为主要潮流
27、;政党政治活跃;思想文化:西方文化及习俗传入中国并逐渐被民众接受。(4分)(答对2点得4分)考点:近代西学的传播与中国的民主实践。(1)这题需要结合材料一来回答,所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占总数的30%”、“新豆栏医局,重要场所”、“一批先前已经入教、供职其中”、“办起学校和医所”、“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各一所”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2)社会现象:由材料二中的“趋洋附西”即可得出答案。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中西之间的交流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即可。(3)政治局面:根据材料三中的“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就可以得出答案。说明:从材料四的议
28、席分配名额数,可以说明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地位,可分别从立宪派旧官僚和革命派两方面来看,另外还要看到辛亥革命带来的趋势,也能说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的潮流。(4)发展趋势:材料一提供的是社会生活和习俗方面的趋势,后边的几个材料主要提供的是政治方面的发展趋势,再结合所学将经济方面的趋势写上就可以了。27.(17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材
29、料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材料四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
30、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3分)(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8分)(3)推断材料四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角度。请分别用此两种角度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6分)【答案】(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地区)为中心。(3分)(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2分)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
31、往范围的不断扩大;明末清初,传教士东来,西方地理知识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或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光投向世界。(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分)全球史观: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革命史观: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2分)考点:本题从史观史学研究角度考查对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认识。(1)依据材料一“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
32、欧史学”概括材料二,从对世界认识的范围、神学观念、民族观念等角度说明其局限。(2)抓住“认知视野”、“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等信息,根据材料说明变化;结合世界和中国有关历史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3)根据所学的史观方面的知识可以知道,1962年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体现了阶级斗争史观,是按照阶级斗争进行划分的,1992年的体现的是同一时期东方和西方的对比,体现的是全球史观。用史观分析抗日战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是全球史观;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角度进行分析是革命史观。
33、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二 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
34、也”。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4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
35、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10分)【答案】(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2分) (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4分)(答出2点可得4分)(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2分),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6分)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等。(1)从材料“左(轻
36、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可以看出此时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重视商业,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2)从材料“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分析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3)依据材料分析其论据,作出回答。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则须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全面考虑作答。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省19所名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新起点)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5 ADCDA 61
37、0 CDACB 1115 CDDAC 1620 CABAC 2125 BBBCD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 (1) 出版书籍;设立医院;传播宗教;开设学校。(4分)(2) 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2分)原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及社会思想、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文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3分) (3) 政治局面: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民主共和成为潮流。(2分)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官僚参与其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受到掣肘。(2分) (4)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或进一步)
38、发展;政治上:民主共和成为主要潮流;政党政治活跃;思想文化:西方文化及习俗传入中国并逐渐被民众接受。(4分)(答出2点可得4分)27. (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地区)为中心。(3分)(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2分)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明末清初,传教士东来,西方地理知识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或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光投向世界。(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全
39、球史观(整体史观)(2分)全球史观: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革命史观: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2分)28. (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2分) (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4分) (答出2点可得4分)(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2分),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