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生物适应性月考卷(六)(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疏松B. 中心体在细胞分裂前期会移向细胞两极C
2、. 分裂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 能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答案】D【解析】【分析】根尖包括四个分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可以分裂增生。【详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A错误;B、高等植物细胞中无中心体,B错误;C、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D、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可以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产生ATP,D正确。故选D。2. 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方法、思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利用了假说演绎法B. 现代分子生物学将基因
3、定位在染色体上应用了荧光标记法C.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的设计思路是相同的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答案】D【解析】【分析】1、假说演绎法: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主要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得出结论。2、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观察各自作用。3、1941年鲁宾和卡门(美国),将H218O2和 C18O2分别给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发现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详解】A、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通过研究果蝇
4、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正确;B、现代分子生物学通过荧光标记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正确;C、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地去研究它们的作用,C正确;D、鲁宾和卡门(美国),将H218O2和CO2给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18O2,将H2O和C18O2给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 ,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该实验中用到的18O为稳定性同位素,D错误。故选D。3. 图表示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晴天相比连续阴雨天对A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大B. 光照强度为12k
5、lx时,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同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不同C. 光照强度为7klx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是相同的D. B植物在6klx时降低CO2的浓度,一段时间后C3含量降低,C5含量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表示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A植物的呼吸速率为4mg/h.单位叶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6mg/h.单位叶面积;B植物的呼吸速率为2mg/h.单位叶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为6mg/h.单位叶面积。【详解】A、由图可知,A植物的光饱和点较高,而B植物的光饱和点较低,则A为阳生植物,B为阴生植物,故与晴天相比连续阴雨天对A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大,A正确
6、;B、由图可知,光照强度为12klx时,光照强度相同,但两植物光合速率不同,可能是两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不同,固定的光能不同,B正确;C、光照强度为7klx时,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相同,但由于两植物的呼吸速率不同,所以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不相同,C错误;D、B植物在6klx时,光合速率达到了饱和,此时若降低CO2的浓度,则CO2的固定速率减小,生成C3的速率降低,短时间内C3的还原速率不变,即C3含量降低,C5含量升高,D正确。故选C。4. 图表示某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分裂后产生了基因型为AbY的精子,则说明该细胞减数分裂过
7、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B. 如果处于某个分裂时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则该时期细胞中只有1个染色体组C. 如果处于某个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出现两条X染色体,则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 如果分裂后产生了一个AbXW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可能是ABXW、abY、aBY【答案】D【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2、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形成2种类型4个精细胞。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如果有1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4种类型4个精细胞。【详解】A、如果分裂后产生了基因型为AbY的配
8、子,有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也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B、果蝇体细胞有有两个染色体组,配子中有一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如果处于某个分裂时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已经完成了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如果细胞中着丝粒没有分裂,则该细胞为一个染色体组;如果着丝粒分裂,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有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所以这时有两条X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含有X染色体的细胞也会出现两条X染色体,C错误;D、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分裂
9、后产生了一个AbXW的精子,则与该精子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是ABXW,来自另一个次级精美细胞的两个精子是abY;如果发生了交叉互换,分裂产生了一个AbXW的精子,则与该精子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是ABXW,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子是abY、aBY,D正确。故选D。5. 普通小麦的六个染色体组来自三种二倍体植物,可表示为AABBDD共42条染色体,二倍体黑麦染色体组的组成为RR共14条染色体。现用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下列判断错误的是(相同字母表示的染色体组来自同种植物)( )A. 杂交后代为四倍体,且是可育的B. 杂交后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8或56条C. 普通小麦的形成
10、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D. 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能得到一个新品种【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该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详解】A、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和RR,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BDR,无同源染色体,表现为不可育,A错误;B、杂交子代中多数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217=28条,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282=56条,B正确;C、据题干信息“普通小麦的六个染色体组来自三种二倍体植物”可知: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D、
11、杂交产生的幼苗(基因型为ABDR)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一个新品种(AABBDDRR),D正确。故选A。6.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已知在男性群体中大约有8%的人患有此病,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b的基因频率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通过B超检查来确定某胎儿是否患有该病B. 在女性群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小于XBxbC. 在人群中b的基因频率等于0.08D. 红绿色盲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答案】C【解析】【分析】人的红绿色盲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男性中8%患病,则XbY=0.08,Xb=0.08,男性中b的基因频
12、率和女性中相等,女性中Xb=0.08,则人群中Xb=0.08,XB=0.92。【详解】A、B超只能观察到发育是否畸形,红绿色盲不能通过B超检查来确定某胎儿是否患有该病,A错误;B、在女性群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0.920.92=0.8464,XBXb的基因型频率=0.920.082=0.1472,在女性群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大于XBxb,B错误;C、根据分析,人群中b的基因频率等于0.08,C正确;D、红绿色盲患者的双亲可以是正常色觉,如XBXbXBY后代有一定几率生出患病男孩,D错误。故选C。7.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钼酸钠溶液中的钠离子后,能使液泡内的花青素由
13、紫色变成深蓝色。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物质X会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_(2)物质X会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其可能的机理是_(请写出两种假说)。【答案】 (1). 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分为三组,编号甲、乙、丙;甲组置于钼酸钠溶液中,乙组置于物质X加钼酸钠溶液中,丙组置于物质X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细胞中细胞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合理即可) (2). 物质X会与运输钠离子的载体蛋白发生结合,从而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物质X会导致运输钠离子的载体蛋白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物质X会抑制细
14、胞呼吸,从而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物质X会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则实验的自变量为X的有无,因变量为钠离子的运输速率,可通过观测花青素的颜色进行验证。【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物质X的有无,因变量为钠离子运输速率,实验指标为花青素的颜色,且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分为三组,编号甲、乙、丙(无关变量一致,故实验材料应完全一致);甲组置于钼酸钠溶液中,乙组置于物质X加钼酸钠溶液中,丙组置于物质X的溶液中(单一变量原则,只有X不同);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
15、录细胞中细胞液颜色变化情况(观察因变量,即液泡颜色)。(2)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故据此推测物质X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可能原因应从载体和能量两个方面考虑,有以下原因:物质X会与运输钠离子的载体蛋白发生结合,从而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物质X会导致运输钠离子的载体蛋白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物质X会抑制细胞呼吸,从而抑制钠离子的主动运输过程。【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主动运输的特点,并能结合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作答。8. 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能与密码子中的A、U或C互补配对。回答下列问题:(1)tRNA是_(填“单”或“
16、双”)链RNA分子,其在细胞核中是通过_过程合成的,其分子结构中_(填“有”或“没有”)氢键。(2)tRNA参与了基因表达中的_过程,参与该过程的核酸分子还包括_。(3)某种氨基酸由多种密码子决定,据此可推测运输该氨基酸的tRNA可能有_(填“一种”“多种”或“一种或多种”)。【答案】 (1). 单 (2). 转录 (3). 有 (4). 翻译 (5). mRNA、rRNA (6). 多种【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tRNA上含有反密码子,正常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遵循A与U、G与C配对的原则,而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该碱基I可以与A、
17、U或C互补配对。【详解】(1)tRNA是单链RNA分子,是通过转录形成,其结构为三叶草型,含有少量氢键。(2)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tRNA参与翻译过程,参与翻译过程的还有mRNA和rRNA。(3)某种氨基酸由多种密码子决定,而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说明运输该氨基酸的tRNA可能有多种。【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RNA、密码子、反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了解与I配对的碱基种类,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9.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能将胞内合成的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滤泡腔的胶体中,在滤泡腔中与碘离子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碘化的甲状腺
18、球蛋白会被滤泡上皮细胞重吸收,在溶酶体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甲状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摄取碘离子的运输方式为_,该细胞将胞内合成的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滤泡腔中的运输方式为_。(2)甲状腺激素能_,从而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3)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4)人体长期缺碘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原因是:一方面,缺碘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从而使滤泡上皮增生;另一方面,缺碘还会导致_,从而使滤泡腔内胶体体积增大,导致甲状腺肿大。若孕妇在怀孕期间缺碘,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尤其对_的发育影响最大。【答案】 (1). 主动运输 (2). 胞吐 (
19、3). 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 (4). 几乎全身的细胞 (5). 增多 (6). 滤泡腔中的甲状腺球蛋白没有碘化,不能被滤泡上皮细胞重吸收 (7). 脑(神经系统)【解析】【分析】1、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过程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形成成熟的分泌蛋白。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形成具有一定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1)无机盐离子进入细胞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蛋白质出细胞运输方式是胞吐,所以甲状腺滤泡吸收碘的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该细胞
20、将胞内合成的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滤泡腔中的运输方式是胞吐。(2)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3)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体内的几乎所有的细胞。(4)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加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另一方面,缺碘还会导致滤泡腔中的甲状腺球蛋白没有碘化,不能被滤泡上皮细胞重吸收。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转录和翻译过程
21、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10. 某雌雄异株植物红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仅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在该植物纯合红花种群中发现了一株白花雄株,研究发现该白花雄株的出现是某一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所导致,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是指_。(2)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属于_(填“显性”“隐性”或“显性或隐性”)突变,且突变基因来自_(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或母本”)。(3)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属于_(填“显性”“隐性”或“显性或隐性”)突变,
22、且突变基因来自_(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或母本”)。(4)请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探究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位置(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和结论)。_【答案】 (1).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 显性 (3). 父本或母本 (4). 显性或隐性 (5). 母本 (6). 实验思路:用该白花雄株与红花雌株杂交,观察并记录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预期结果和结论:若子代中红花雌株红花雄株白花雌株白花雄株=1111,则控制该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子代全为红花植株或子代中雄株全为红花,雌株全为白花,则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解
23、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2.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详解】(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2)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目中某一亲本发生突变可以判断该突变应属于显性突变(
24、若为隐性突变,某一亲本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其后代基因型为Aa,隐性突变基因a无法表达)。纯合红花种群可以判断父本和母本基因型相同,都为aa,因此突变基因可以来自父本或母本都有可能。(3)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突变基因若来自父本,则突变基因只能传递给后代中的雌性个体,所以突变基因应来自母本,该突变属于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都有可能。(4)为了探究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位置,可设计如下实验:实验思路:用该白花雄株与红花雌株杂交,观察并记录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预期结果和结论:若子代中红花(aa)雌株红花(aa)雄株白花(Aa)雌株白花(Aa)雄株=1111,说明亲本组合为Aaaa,则控制该对
25、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子代全为红花植株,说明亲本组合为XaYXAXA,则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突变;若子代中雄株全为红花,雌株全为白花,说明亲本组合为XAYXaXa,则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突变。【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概念、突变为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的判断、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判断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 草食动物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素分解菌。科研人员对家兔新鲜粪便中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分离和筛选,
26、其实验流程如下:粪便取样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划线培养将得到的菌株接种于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加入刚果红染料进行筛选。回答下列问题:(1)纤维素分解菌能分解纤维素的原因是其能合成_。(2)从家兔新鲜粪便中分离并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最好在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原因是_。(3)在涂布培养或划线培养时所用培养基均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其中蛋白胨可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是_。在制作该培养基时应使用的灭菌方法是_。(4)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其机理是_。(5)加入刚果红染料一段时间后将其倒去,然后加入_溶液,15分钟后倒掉该溶液,在培养基上周围有_的菌落即为纤维素分解菌
27、形成的菌落。【答案】 (1). 纤维素酶 (2). 无氧 (3). 家兔新鲜粪便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大多为厌氧菌 (4). 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5). 高压蒸汽灭菌 (6). 该培养基允许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同时会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长 (7). 氯化钠 (8). 透明圈【解析】【分析】1、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28、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详解】(1)纤维素可以被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分解菌自身可以合成纤维素酶,所以纤维素分解菌才能分解纤维素。(2)家兔肠道中为无氧环境,家兔粪便中的纤维素分解菌是厌氧型细菌,所以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筛选,以确保筛选到的是肠道中的细菌。(3)蛋白胨含多种有机物,可以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制作该培养基时一般采用高压
29、蒸汽灭菌法。(4)酶具有专一性,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的细菌能够分解利用纤维素。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则产纤维素酶的细菌可以生存。其它不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细菌因缺少碳源而死亡。(5)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因此加入1mol/L氯化钠溶液洗去多余的刚果红染料后,周围纤维素已经被分解的部位会出现透明圈,即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为纤维素分解菌形成的菌落。【点睛】考察重点:实验室微生物的培养和
30、分离。【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 孕妇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RV)会引起胚胎发育的多种畸形和新生儿多器官、系统的病变,抗风疹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准确检测出RV,如图为制备该单克隆抗体的实验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1)过程的目的是_。(2)过程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该过程常用的化学诱导因素是_。(3)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喋呤阻断。鼠的B淋巴细胞有上述两种途径,但一般不能增殖,鼠的骨髓瘤细胞中没有S途径,但能不断增殖。根据该原理,在培养基中添加氨基喋呤能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原因是_。(4)过程通过多次筛选出的细胞甲为_,依据的原理是_。(5)过程为扩大培养
31、,可采用的方法有_(答出两点)。(6)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_。【答案】 (1). 使小鼠产生能分泌抗风疹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 (2). 细胞融合 (3). 聚乙二醇(PEG) (4). 骨髓瘤细胞没有S途径,D途径被阻断,其不能增殖;B淋巴细胞不能增殖;杂交瘤细胞的D途径被阻断但可通过S途径合成DNA,不断增殖 (5). 专一抗体呈阳性的细胞 (6). 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 (7). 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 (8).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解析】【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1)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
32、;(2)得到相应的B淋巴细胞;(3)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4)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这种杂种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5)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6)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2、分析题图:表示向小鼠体内注射风疹病毒抗原,使小鼠产生免疫应答,产生能分泌抗风疹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表示诱
33、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表示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表示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是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详解】(1)过程表示向小鼠体内注射风疹病毒抗原,目的是使小鼠产生免疫应答,产生能分泌抗风疹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2)过程表示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采用的技术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该过程常用的化学诱导因素是聚乙二醇(PEG)。(3)当在培养基中添加氨基喋呤后,由于骨髓瘤细胞没有S途径,D途径会被氨基喋呤阻断,其不能增殖;B淋巴细胞本身就不能增殖,杂交瘤细胞的D途径虽然被氨基喋呤阻断但可通过S途径合成DNA,不断增殖,所以在培养基中添加氨基喋呤能筛选出杂交瘤细胞。(4)过程是根据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出专一抗体呈阳性的细胞,即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5)过程是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或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克隆化培养。(6)单克隆抗体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的抗体相比,最主要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动物细胞工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动物细胞培养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对小鼠注射抗原以产生相应的淋巴细胞,然后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后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