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生 活 与 哲 学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1)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现实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不能称之为实践。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4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
2、“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5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等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6(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7(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3、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8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强调客观物质性,是相对于意识活动而言的,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点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相对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言的,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是统一的,不能用这一特点去否定另一特点。实践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二者是一致的,不能用实践的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排除单个人活动的存在,只是指这种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实践的三
4、个特征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的。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考点3 1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无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播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1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就是读书和实践,通过读书可接受间接经验。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世界上的客观事物种类万千,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同时进入认
5、识的领域,成为认识的对象。科学研究的任务一般说来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及其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13实践的发展必然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迫使人们去研究、去解决,以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人的错误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的,但实践不是错误认识产生的根源,脱离实践是产生错误认识的重要根源。1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1)认识对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认识工具: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15(3)认识能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
6、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16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世界上的客观事物种类万千,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同时进入认识的领域,成为认识的对象。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创设必要的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包括实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等。17实践的发展使可能不断地转化为现实。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去进行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即通过实践在变革对象的过程中感知其现象,进而把握其本质。认识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根本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7、但不能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20(2)实践是如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
8、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并不矛盾,它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2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与实践: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2盲目的实践是指受到错误意识指导的实践,这种实践必然导致失败的结果。不受意识指导的实践是没有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
9、求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3例 (2010广东卷34题)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24【分析】材料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答案B25认为“实践就是实际”实际与实践,这是两
10、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用时要准确把握,不能混用。(1)区别:含义不同。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相对应的概念不同。实际叫客观实际,属于已存在的东西,它相对于主观愿望而言。实践属于物质性活动,相对于认识而言。26外延和地位不同。实际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实践的对象,是人们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实践是人们在某些理性认识指导下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的全部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社会认识的基础。27(2)联系:实践离不开实际,没有脱离实际的空洞实践。实际也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其现实意义。二者都具有客观性。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只有把它们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认识或改造世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