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年高一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二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岳麓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000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一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二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岳麓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一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二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岳麓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一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二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岳麓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一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二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岳麓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战争时,鲜卑贵族驱使汉人为其打头阵的状况,这反映了当时鲜卑族和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答案:B2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解析:“征调赋敛,靡有止矣”主要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掠夺。答案:B3“州郡之民,或因年俭

2、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弃卖田宅”可知,当时土地抛荒的现象很严重,因此政府推行了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答案:A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A项不是封建化措施;B项是汉化措施;C项不是具体的汉化措施,只是体现了政治中心迁移

3、对鲜卑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D项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C改姓氏籍贯 D三长制解析:“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反映的北魏当时实行宗主督护制,坞堡主隐瞒户口,不向中央如实汇报,常常发生把五十、三十户上报为一户的情况,来躲避向中央缴纳的税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答案:D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

4、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A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A7(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语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语而不说鲜卑语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语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语的官员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规定不是绝对的,对年轻人实行严格控制;而对三十岁以上的人,则相对放松。答案:B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5、,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A项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B项和D项与当时事实不符。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9(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

6、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6分)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对

7、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

8、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二孝文慨幕华风,力变夷俗,始迂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魏书材料三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在政治上将要进行哪一重大举措?他为何要这样做?(6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人们对孝文帝上述重大举措的不同态度或观点。你对孝文帝这一举措持什么态度或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种态度,但是注意论据要能充分的证明所选的论点。答案:(1)举措: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地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

9、,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时常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位置上,平城偏北,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区。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改革的深入进行,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态度及理由:答案一:同意材料二的观点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否定态度。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面否定了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使鲜卑族走向衰亡。答案二:同意材料三的观点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肯定态度。孝文帝迁都洛阳,赢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取得了成功,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答案三:以上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辩证态度。第一种观点否定了孝文帝迁都的历史作用;第二种观点忽视了迁都对鲜卑族在保留民族特色方面的消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