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78KB ,
资源ID:679491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94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4.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历史材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四).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4.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历史材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四).doc

1、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弃医从政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解读】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民爱国运动,推动了当时日趋激烈的维新思潮。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已经有相当的觉悟”,更加认真考察和剖析日益腐败的清朝政府,认为只有推翻满清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曾向友人表示:“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这也促使孙中山从“医人”转变

2、为“医国”之路。材料显示:孙中山已经从时局中抓住了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看出改革政治才是救国救人之根本途径。他对清政府已非常失望,有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趋向。体现了他投身政治和报国救民之决心。【注释】济:对困难的人给予帮助。陈少白:原名闻韶,后改名白,字少白,号夔石,广东新会人。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兴中会革命史要是陈少白于1929年完成的,主要记述了兴中会的革命历程。2上李鸿章书当今风气日开,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之采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治国之大本。只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

3、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事,保我藩邦。伏维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择施行,天下幸甚。孙中山全集第一卷【解读】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于1894年1月所写,先后经陈少白和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等作文字上润色。定稿后,6月偕陆皓东赴天津向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投书,未获接见。这是一篇赶超西方国家的建设宏图,它产生在一百多年以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借鉴价值。它是孙中山热切希望改变中

4、国社会思想和行动的最初反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看出当时清政府“中体西用”政策之弊端,呼吁政府能采取自上而下的中央政治变革。孙中山希望得到李鸿章的提携,以便能帮助积弱的清政府获得新生。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正是维新运动趋于高涨的年代,改良主义在那时还有其毋庸置疑的先进性,孙中山提出的一些建议大抵没有超出当时维新派的议论范围,还没有突破改良主义的束缚。同时也应该看到,孙中山当时确实孕育着推翻清朝,革新政治的倾向。【注释】管见:谦词,指自己的意见。刍荛:旧时提供意见的人谦称自己。佐治:辅助,治理之意。孙中山全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大陆上首次编辑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收录

5、了孙中山执笔的各种著作、电函以及口述的书文等,均属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第一手资料。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兴中会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孙中山全集第一卷【解读】这段材料为郑东梦所著

6、檀山华侨中杨刚存所写中国革命党在檀小史(转录何宽藏原件)。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受到很大的刺激,深刻地认识到了李鸿章之流的贪鄙。加之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严重的民族危机再次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严酷的现实消除了孙中山对清朝政府中某些人物的幻想,进一步激发了他的革命意识。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的火奴鲁鲁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材料显示:孙中山对清政府彻底绝望,强烈谴责了清朝政府的罪行,指出了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中国传统的会党形式所展开的反对清政府的第一个革命组织;它是从改良中国社会的屡次失败中首先觉醒的民间的组织;它

7、是反对腐败的清政府、志在推翻封建制度、创立合众政府力量的集聚地;它使中国革命史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中国革命再也不是散乱而无组织的了。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第一次向中国人民表露了推翻清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注释】因循:遵照旧制之意。抚膺:义愤填膺。四百兆:为四亿之数。4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一个大型集会上,同盟会正式宣告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这个团体通过了黄兴起草的章程,选出了三十个人来领导三个部,它们是仿效美国政府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东京被指定为总会所在地,在五个地区部门之下设立各省分会。湖南人把他们自己的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献

8、出来作为新的组织的机关刊物。这样,同盟会就初步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政党的一切特征的党一个等级制的结构,一个纲领,一个宣传机构和一个行动计划。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解读】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愈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绝望于清朝政府,这时,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分子,革命积极性日趋高涨。从材料可以看出:同盟会已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革命团体。在普遍性和广泛性方面,打破了以各省为界限组织革命团体的惯例,它是真正统一的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同盟会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秘密会社的封建宗法习气得到了彻底消除。这说明它已经具有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

9、形态。同盟会有着全体成员认可的党章、党纲和其他各种规定。这使革命者目标明确,使革命组织在严明的纪律约束下呈现出整体的力量。同盟会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注释】黄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他文武全才,既有彪炳一代的功勋,又有斐然成章的文采,著有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5辛亥革命材料一武昌起义成功后,组建新的革命政权的任务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照原定的程序,革命成功之后,即建立军政府,由都督任军政府首脑。这样,10月11日上午,当武昌城的战斗基本结束之后,革命党人便聚集到谘议局开会,商议建立军政府,但在确定军政府都督的人选时遇到了难题。黄兴、宋教仁

10、、孙中山等都不在武昌就提议推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大家一致表示赞成,都督人选就这样定了下来。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材料二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故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进行恫吓。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随后,南北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同“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4

11、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总统的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此,国家政权全部被袁世凯夺去,成立仅三个月的南京临时政府结束。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解读】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从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考察辛亥革命,对这一20世纪中国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远历史变革作了深入细致的描述。武昌起义的胜利,是在全国革命条件成熟时取得的,反过来,又推动了全国革命的高涨。革命推动了全国各地的起义和暴动,汇合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巨大洪流,最终推翻了反动的清王朝。材料显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动这次革命迅速走向高潮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革命中也表现得十

12、分突出:面临着如此广泛和迅猛发展的革命高潮,资产阶级革命派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同盟会组织很不健全,缺乏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纲领和把革命推向前进的革命步骤。他们害怕帝国主义出面干涉,又恐惧农民群众把反封建斗争深入下去对自己不利。他们希望赶快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尽量缩短革命的历程,取得廉价的胜利。资产阶级的立宪派在革命形势高涨的压力下,把自己乔装打扮成革命的拥护者,利用自己在各省咨议局中所取得的地位,千方百计地钻进革命政权中,窃取革命果实。他们和旧军阀官僚勾结在一起,施展种种阴谋诡计,最终窃取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

13、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步。【注释】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于1909年开始在各省设立的地方咨询机构,是各地方采集舆论的场所,实际上不能行使依法应享有的权力。宋教仁: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与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1913年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派人将其暗杀,时年仅32岁。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县夏店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黎元洪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北洋军阀时期曾任北洋政府总统。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著名立宪派人士。1918年出国考察,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遇刺身亡。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1912

14、年3月10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洪宪。1916年6月6日,这位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终于在举国上下的唾骂声中死去。6颁布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孙中山只能寄希望于用法律来约束袁世凯。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约法在颁布之前,具有与宪法同等的效力。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关于政府组织形式,约法规定,中华民国

15、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待国会成立后参议院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使;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等;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样,政府组织形式就不是总统制,而是采取内阁制,这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国的实现,真可谓用心良苦。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解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南北议和即将达成,清帝退位在即,临时大总统将由北洋军阀头子、专制野心毕露的袁世凯继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束缚袁世凯的手脚,防止他的专制,匆忙制定出临时约法,企图以

16、此来保卫中华民国。从临时约法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机构权力关系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这较之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于皇帝和各级行政长官个人,无疑是历史上的大进步。资产阶级分权制度,在革命前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在革命后则有防止专制主义复辟和个人独裁的进步作用。它是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和政治稳定的有力工具,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临时约法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成果,是中国立法史上仅有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的国家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法地位。【注释】参议院:北洋政府议会,最初为一院制,后

17、改为两院制,前者名参议院,后者名国会。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7宋教仁之死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对时局有些心灰意冷。而同盟会负责人之一的宋教仁,仍然对通过政党的“合法”活动,在国会里争取多数就可以掌握实权抱有幻想。1912年2月15日,他以同盟会为基础,与官僚政客组成的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四个小政党合并改组而为“国民党”。当北京第一次国会举行选举时,国民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所得的议席占了绝对的多数。这是袁世凯所不能允许的。3月20日,在袁世凯授意下,赵秉钧派遣特务武士英在上海沪宁车站枪杀了正要北返的宋教仁,发生了震动全国的“宋案”。尚明轩孙中山传【解读】军阀统治下是无法

18、实现民主共和制度的,宋教仁的一厢情愿的做法一方面导致了他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揭露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这则材料说明:袁世凯窃取政权后,革命分子大多对他抱有一定的幻想。“宋案”的发生也揭露了袁世凯所标榜的“赞同共和”完全是自欺欺人,真正目的是为了个人独裁。【注释】赵秉钧:字智庵,河南汝州人。曾任北洋军巡警特务头子,中日甲午战争后成为袁世凯的爪牙。8孙中山与“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从血淋淋的教训中看出袁世凯的真实面目,决心武力讨袁。孙中山的主张,遇到了国民党反袁军事准备未完成的不利情况,因而,开始时并没有得到国民党上层领导人的支持。先是黄兴不同意,坚持要通过法律程序,查明真相;后来,胡汉民又

19、以“时机未至”拒绝首先在广东宣布独立,陈其美等也以没有海军防守,反对先在上海举兵独立。他们的迟疑不决,忍辱退让,使袁世凯的气焰益发嚣张。1913年6月,袁世凯派兵南下进攻国民党人。在北洋军阀的进攻威胁面前,南方各省国民党人不得不仓促应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举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了。战争开始后,南方各省讨袁军却不是北洋军的敌手。这时涣散无力的国民党,已经失去号召力,不可能广泛地发动和组织群众了。就是在军事上,起兵讨袁的各省之间也缺乏统一指挥,而帝国主义又积极出来支持袁世凯,德国还派了军官,出动了军舰,帮助袁世凯军队作战。所以,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军队的猖狂进攻下,形势越来越

20、不利,独立各省一个个先后被北洋军攻陷。9月1日,国民党人据守的最后一个主要据点南京陷落。这样,“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就完全失败了。尚明轩孙中山传【解读】“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为了从袁世凯手中夺回辛亥革命果实所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这段材料显示了:孙中山从“宋案”中看出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但是大多数革命党人却犹豫不决。国民党内部组织涣散,凝聚力不强,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线。国民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是最大的弱点,要想取得真正的胜利,还要依靠自己的军队。帝国主义与军阀相互勾结也给革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若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同时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注释】胡汉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

21、。1911年11月广东独立时被推为广东都督,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陈其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字英士,浙江吴兴人。1915年2月在上海策动武装反袁,遭袁世凯忌恨,1916年5月18日在上海寓所被袁派人刺杀。李烈钧:原名烈训,又名协和,字侠如,号侠黄,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1915年12月,李烈钧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秘密回到昆明,25日与唐继尧、蔡锷揭起护国讨袁旗帜,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9“二十一条”“二十一条”要求分为五号。第一号,关于山东省四款,要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给他国,准许日本修建自烟台(或龙口)连

22、接胶济路的铁路,增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为商埠。第二号,关于“日本国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享有优越地位”,共七款,要求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日本人有居住往来、经营矿山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延长至99年。第三号,关于汉冶萍公司,共两款,要求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开采。第四号,关于“切实保全中国领土”一款,要求中国政府允准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第五号,共七款,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的建筑权让与日本

23、。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日本人在中国有传教之权,等等。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解读】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和日本代表日置益秘密谈判,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从“二十一条”的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在向山东省进行经济扩张,同时,还意味着要把战略要冲的山东省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为瓜分中国作准备。日本要一手操纵和控制中国当时最大的铁矿山和炼铁企业。日本要把我国东北和内蒙变成它的殖民地。日本意欲控制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从而达到最终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的目的。【注释】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由汉

24、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0护国运动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恢复君主制度,自称“皇帝”。此举遭到全国上下一片声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揭露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并联络各方力量进行武装讨袁。西南地区的新军阀唐继尧,在滇军广大官兵坚决反袁的推动下,秘密进行着反袁的筹备工作,随后又受到梁启超、蔡锷等进步党人的怂恿,于1915年12月25日,首先宣布云南独立,爆发了反袁运动,也就是“护国运动”。他们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捍卫共和国国体为宗旨,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热烈支持下,护国军和各地反袁军经过艰苦战斗,击败了北洋军。贵州、广西、广

25、东、浙江、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相继响应,纷纷起义,参加护国讨袁。海外华侨也纷纷发表宣言、通电,进行声讨。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的心腹将领也开始分裂。被迫无奈下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在众叛亲离、楚歌四起的情况下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护国运动取得了胜利。尚明轩孙中山传【解读】材料显示:“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民心,复辟帝制已经没有市场。袁世凯如此做法,只是在作茧自缚。讨袁的主力军队依然是军阀,因此护国运动虽然胜利,但是仍难以摆脱军阀统治的局面。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不允许帝制的复辟,即使是袁世凯的嫡系力量也对复辟不满,袁世凯逆世界潮流的复辟是必然失败的。【注释】唐继尧:云南省会泽人,1905年参加

26、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参与发动云南起义。不久,堕落为封建的西南地方军阀,成为云南地方实力派的核心人物,滇系军阀的头子。梁启超:近代思想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因参与戊戌变法而成为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民国初年军事家,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后在讨袁护国运动中出任第一军总司令。11第一次护法运动段祺瑞重新上台后,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倒行逆施,在短短的一年中导致了多幕丑剧督军团叛乱、张勋复辟、临时约法和国会遭到遗弃。严酷的现实使得孙中山意识到“不良之因素一如既往,仍在从内部危害中国之命脉”。孙中山决定在广州树起

27、护法义帜。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军政府,召开了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副元帅。孙中山苦心孤诣地培植这支部队,在财政上积极支持。但是1918年初,西南军阀和政客妄图架空和取代军政府,孙中山与之进行了斗争。由于军阀的勾结,孙中山于1918年5月向国会辞去大元帅一职,并发表通电,追述了护法运动的短促过程,痛切地指出发人深省的客观存在:“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下旬,孙中山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至此告终。张磊孙中山论【解读】张磊所著孙中山论研究探讨了孙中山一生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第一次护法运动虽然在广东失败,但孙中山亲创的援闽粤军却在闽西南打下一片

28、江山,建立了闽南护法区,在一段时间内取代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大本营和根据地。这使孙中山在艰苦卓绝之中,看到了新的希望,预见到光明的未来。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主法制是不可能在军阀统治下实现的。军阀之间矛盾重重,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是不能取得护法胜利的,军阀的性质也决定了它不会全力支持孙中山。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但在一系列的失败下,他彻底看清了军阀的本质,也使他明白了创建自己的军队的重要性。【注释】段祺瑞:北洋军阀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袁世凯下台,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并逐步接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军政大权。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武昌起义后,在南京屠杀民众数

29、千人,顽抗革命军,败后退至徐州一带。为表示效忠清王朝,所部禁剪辫子,时称“辫子兵”。1917年6月,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3 000辫子兵,借“调停”于6月14日进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张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陆荣廷:旧桂系军阀首领,原名亚宋,字干卿,广西武鸣人。护法运动中,指使桂系军阀、广东督军莫荣新等阻挠、破坏护法运动,策动改组护法军政府,排挤孙中山,终使护法夭折。促成国共合作12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3年1月初,俄共与共产国际决定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支持民族革命运动和弃吴联

30、孙。1月26日,俄共代表越飞在上海与孙中山发表了关于中俄关系的联合宣言,即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该宣言中,孙、越在中俄关系上初步达成以下意见:1孙中山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可以成功之情况也”。越飞完全同意孙中山的见解,并且以为中国最急最要的问题是实现民国的统一,获得国家的独立。俄国则可以给予援助。2为明确中俄外交的平等地位,孙中山要求越飞重申1920年9月27日俄国对中国通牒列举的原则,即俄国政府准备且愿意抛弃帝政时代中俄条约之基础,另行开始中俄交涉。3中东铁路维持现状。4越飞正式向孙中山宣称:“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意思与目的,在外

31、蒙古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缘为中国实际利益与必要计。”孙中山全集第六卷【解读】陈炯明的叛乱使孙中山看到依靠军阀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同时,俄国革命的胜利,使他看到了希望。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是苏俄真正联孙的开始,并答应给予孙中山两百万金卢布经济援助的要求,但苏俄对孙中山的西北计划不作明确表态。公开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是越飞的主张。这又与越飞此前在北京未能打破中俄会议僵局的两大课题(外蒙撤军、中东铁路)有关。材料显示:在苏联的斡旋下,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孙中山愿意接受苏联的建议,同时他也对苏联有一定的防备之意

32、。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受苏联支配的地位,而苏联看重的也是当时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苏联的援助也不是全无代价的。【注释】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越飞:阿道尔夫阿卜兰莫维奇越飞,俄国革命家,布尔什维克政治家,苏联外交家。1922年7月,越飞被任为驻华全权代表。到中国后在上海与孙中山会面,后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开始发展国民党与苏联及共产党的合作关系。13第一次国共合作材料一1923年6月中旬,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辩论以后,在马林的压力下,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决议,这项决议变

33、成了为进行党的活动的铁的组织的一部分。代表大会规定,中国共产党必须集中其全部活动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应当承认国民党是运动的领导和核心,国民革命运动正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组织发动起来的;应当允许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应当在工人中间,特别是在农民中间加强和扩大国民党的影响;应当采取主动措施把国民党改造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性的政党。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材料二讨论中,包括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在内的大多数代表均不赞成在国民党章程里增加禁止“跨党”的条文。廖仲恺指出:“加入本党的人,是否诚意来革命的,此外即不必多问。”共产党员之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是与我们同做国民革命工夫的”。这样,大会通过

34、对国民党章程的讨论,就正式确认了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解读】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原先一直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并极力争取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却使孙中山越来越失望。孙中山从困境中沉痛地感觉到过去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军阀势力是靠不住的。与帝国主义的态度相反,苏俄政府并不因为孙中山遭到失败而改变对他的支持。在陈炯明叛变时,苏俄政府的全权代表马林正在广州,同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问题。孙中山下决心采取联俄政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当时还不太

35、成熟,对权力的要求不大,但是已经有了防备国民党之心。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意见不一,但是支持的力量还是占据多数。也显示出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国共两方终于求同存异,走向合作。【注释】马林:原名斯内夫利特。1920年8月列宁任命他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在马林的推动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人。1927年4月,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度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1938年12月离开重庆,经越南河内去南京,发表“艳电”,公开与日本合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汉奸之一。廖仲恺:原名恩煦,字仲恺,广东归善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

36、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14孙中山与黄埔军校黄埔建军的酝酿,可以上溯到1921年末。其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见了准备北伐的孙中山。在涉及广泛内容的会谈中,马林提出了“要有革命的武装核心,要办军官学校”的建议。这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陈炯明的叛变中,孙中山明白了建立军队的重要性。在1924年召开的标志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下令筹办军校。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一间新型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建立起来。它的成立为革命武装培育了大批军事、政治骨干。同时在军校中一些黄埔师生在革命征程中跨进得更远,对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

37、不可磨灭的贡献。张磊孙中山论【解读】孙中山在一系列的失败后,认识到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的重要性,在苏俄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下,1924年在黄埔创建了军校。材料显示:黄埔军校的诞生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孙中山先生为它的诞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亦有共产党员进入黄埔军校,这为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培育了难得的人才。【注释】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黄埔,通称黄埔军校。15孙文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

38、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文三月十一日国闻周报第2卷第9号【解读】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胜利后邀请孙中山北上“早日莅都,指示一切”。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这是他病逝前的遗嘱。从遗嘱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总结四十年革命经验,希望给后继者留下可供参考的借鉴。要求国民党人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尤其要促成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实现,显示了他殷切的爱国之心。16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材料一1894年,攻读医科刚刚毕业的中

39、国学生,就把自己置身于反对统治其国家250年的清王朝的斗争。孙中山不顾可怕的挫折和屡次的失利,在这场斗争中坚持了17年之久。在1913-1924年他投入了反对袁世凯和每一个继起的北京政府的斗争,在偏远的南方,他组织了三次地区性的敌对政权。人们对于一种虚无缥缈、似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能够这样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这是需要惊人的自信和热忱的,而且还需要对自己事业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孙中山确实具有这种执着顽强的决心。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材料二我们称孙中山为“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这是因为,在他实现爱国目标的努力过程中,他的事业的绝大部分,都是以受挫沮丧为标志的。他取得了两次伟大的胜利,其中一次他

40、不及亲睹就谢世了。孙中山的一生,是一部梦幻被击碎了的、色彩黯淡的历史。但这是被历史本身显示出来的记录,而不是当孙博士提出每一项新的计划时就可以预见得到的记录。他负重驱驰,一往无前,也许是因为得到他妻子和同志们的支持,因人心的趋向和局部胜利的推动,受到完成事业的曙光在前的鼓舞。不过,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面对如此频繁的挫折沮丧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只能设想为:他是被一种持久不衰的信心所支撑着的!这里既包括孙中山对他的事业的信心,也包括他本人的自信。他为他的中国之梦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这就是他的同胞们尊崇他的原因!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解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披荆斩棘、鞠躬尽瘁,他矢志不渝,虽然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和屡次的失败,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终其一生不曾动摇。他不愧为中国革命的先驱。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