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746.50KB ,
资源ID:67908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908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抗击血源性肝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做出决定性贡献。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组成丙型肝炎病毒的碱基仅有4种B. 丙型肝炎病毒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C. 丙型肝炎病毒经高温或化学物质处理后会失去侵染能力D. 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属于寄生生物。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遗传物质为RNA,由

2、4种核糖核苷酸构成,含有A、U、G、C四种碱基。【详解】A、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组成病毒的碱基有A、U、G、C四种,A正确;B、丙型肝炎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B正确;C、丙型肝炎病毒经高温或化学物质处理后,蛋白质会变性,使其失去侵染能力,C正确;D、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D。2. 下列有关生物体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彻底水解之后,得到的产物是不同的B. 性激素在体液调节中发挥作用,其元素组成与磷脂的不同C. 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D. 多聚体水解的过

3、程,需要水分子参与并消耗一定量的ATP【答案】B【解析】【分析】1.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多糖的单糖是单糖,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糖是核苷酸;2.细胞中的物质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有机物含碳,能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其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属于能源物质;无机物不含碳,分子小,不能燃烧,如水、无机盐;【详解】A、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由单糖(葡萄糖)组成的多聚体,故彻底水解之后,得到的产物是相同的,A错误;B、性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在体液调节中能发挥作用,其元素组成为C、H、O,而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显然二

4、者的组成元素不同,B正确;C、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与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而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与其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有关,C错误;D、多聚体水解的过程,需要消耗水分子,但不消化能量,D错误。故选B。【点睛】3. 托马斯施泰茨等三位科学家在原子水平上显示了核糖体的形态和功能,他们的研究证实,在核糖体的肽链形成区域内没有蛋白质只有RN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核糖体的亚显微结构B. 细胞分裂间期核糖体的活动较分裂期更为活跃C. 催化氨基酸脱水缩合的酶可能由核糖核苷酸组成D. 人体不同细胞中核糖体的数目取决于遗传物质的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核糖体:(1)形态

5、分布: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内质网上(除红细胞外的所有细胞);(2)成分:RNA和蛋白质;(3)作用:合成蛋白质场所,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作为膜蛋白、输出细胞质的蛋白质;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由细胞本身使用。【详解】A、要观察到核糖体的亚显微结构,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来完成,A正确;B、有丝分裂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发生在间期,因此细胞分裂间期核糖体的活动较分裂期更为活跃,B正确;C、在核糖体的肽链形成区域内没有蛋白质,只有RNA,由此推测催化氨基酸脱水缩合的酶可能是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C正确;D、人体不同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具有相

6、同的遗传物质,不同细胞中核糖体的数目不同取决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故选D。【点睛】4. 植物液泡膜上的水通道蛋白(TIPs)是运输水分子的通道,可使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研究发现TIPs在植物细胞内只分布在液泡膜上,可作为标记物用于识别不同植物或组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TIPs只能输送水分子,不能输送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B. 破坏TIPs的结构,不直接影响植物细胞中葡萄糖的转运C. 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TIPs输送水分子跨膜运输需消耗能量D. 用荧光染料标记TIPs可实现对植物细胞中液泡位置的定位【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液泡膜上的水通道蛋白(TIP

7、s)是运输水分子的通道,可使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跨膜运输”,说明水分子的运输方式可以是协助扩散;“TIPs在植物细胞内只分布在液泡膜上,可作为标记物用于识别不同植物或组织”,说明用荧光染料标记TIPs可实现对液泡位置的定位。【详解】A、“水通道蛋白(TIPs)是运输水分子的通道”,不能输送其他物质,A正确;B、“水通道蛋白(TIPs)是运输水分子的通道,不能运输葡萄糖,因此破坏TIPs的结构,不直接影响植物细胞中葡萄糖的转运,B正确;C、“水通道蛋白(TIPs)是运输水分子的通道,可使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跨膜运输,”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TIPs在植物细

8、胞内只分布在液泡膜上,可作为标记物用于识别不同植物或组织”,说明用荧光染料标记TIPs可实现对液泡位置的定位,D正确。故选C。【点睛】5. 下图为癌细胞呼吸过程中主要物质变化,为相关生理过程。研究发现,氧气充足时,癌细胞仍主要依赖效率较低的糖酵解途径供应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癌细胞的糖酵解途径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发生B. 过程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C. 过程产生的ATP可用于癌细胞主动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D. 通过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增殖,可作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思路【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即糖酵

9、解过程;是有氧呼吸二、三阶段;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详解】A、癌细胞的糖酵解途径,即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发生,A正确;B、过程是有氧呼吸二、三阶段,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B正确;C、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氧气充足时,癌细胞仍主要依赖效率较低的糖酵解途径供应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可知,通过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增殖,可作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思路,D正确。故选C。6. 水熊虫是一种被称为不会灭绝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在遇到危险时,其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甚至完全变干,而安全以后恢复正常。能在沸水、固体冰块、

10、放射线以及真空环境中生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不会灭绝的水熊虫体内细胞也会发生衰老和凋亡B.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随细胞不断长大而降低C. 干燥条件下,水熊虫的新陈代谢并未真的完全停止D. 完全变干的水熊虫体内没有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2、细胞衰老和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活动,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详解】A、衰老和凋亡伴随生物的整个生命历程,“不会灭绝”的水熊虫体内细胞也会发生衰老和凋亡,A正确;B、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因此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随细胞不

11、断长大而降低,B正确;C、在遇到危险时,其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甚至“完全变干”,而安全以后恢复正常,因此干燥条件下,水熊虫的新陈代谢并未真的完全停止,C正确;D、“完全变干”的水熊虫在安全后恢复正常,其体内有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D错误。故选D。7. 真核细胞中的mi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它能识别靶mRNA并与之发生部分互补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BC12是一个抗凋亡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该基因的表达受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调控。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miRNA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可能是使靶mRNA降解而抑制翻译过程B. mi

12、RNA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在细胞凋亡、个体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 细胞内的RNA均由DNA转录而来,只有mRNA携带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息D. MIR-15a基因缺失会导致BCL2基因表达产物增加,降低细胞癌变可能性【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miRNA能够绑定目标mRNA上的互补序列,可见其通过阻断翻译过程来进行基因表达调控。【详解】A、由miRNA的功能可推测,其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可能是使mRNA水解,导致其没有翻译的模板,不能进行翻译过程,抑制翻译过程,A正确;

13、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miRNA可以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因此miRNA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在细胞凋亡、个体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正确;C、细胞内的RNA均由DNA转录而来,mRNA作为DNA信使携带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息,tRNA和r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但本身不携带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息,C正确;D、若MIR-15a基因缺失,则无法合成miRNA,无法调控BCL2基因的表达,使BCL2基因表达产物增加,抑制细胞凋亡,所以细胞癌变的可能性上升,D错误。故选 D。8. 下图甲、乙表示某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丙、丁表示另一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分

14、析错误的是()A. 甲细胞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四个细胞中可发生基因重组的只有图丙B. 若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染色体和出现在子细胞中的概率相同C.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D. 由丙细胞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其体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答案】C【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不同的子代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产生成熟生殖细胞。2、在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仍存在,但没有

15、联会、分离,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3、根据图象中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甲是进行有丝分裂后期,乙正常的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细胞每一极含有颜色、形态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B、有丝分裂的母细胞和子细胞中含有相同的染色体,若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染色体和均会出现在子细胞中,B正确;C、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样染色体的联会,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D、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由此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

16、动物,其体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的理解。根据细胞中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以及同源染色体是否发生联会、分离可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9. 将马蛔虫(2N=4)的甲、乙两个精原细胞核DNA双链用32P标记,接着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细胞进行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乙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分别对乙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的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其结果一致B. 甲有丝分裂中期与乙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DNA数量相同C. 甲在第1个细胞周期后,全部细胞均含32P,且

17、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4D. 甲在第2个细胞周期后,有50%的细胞含32P,且每个细胞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32P标记后置于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1、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含32P的单链和一条不含32P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两条链都不含32P,一个是一条链含有32P,有丝分裂后期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是1 /2 。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18、1 /2 1。2、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32P的单链和一条不含32P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32P。【详解】A、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所以分别对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的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其结果一致,A正确;B、甲有丝分裂中期与乙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DNA数量相同,均为4N,B正确;C、甲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DNA分子数为4,且4个DNA分子都含有一条含32P的单链和一条不含32P的单链,C正确;D、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后

19、,每个DNA分子都含有一条含32P的单链和一条不含32P的单链,第2个周期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 /2 1,D错误。故选D。10. 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棕色和黄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多对棕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棕色,则说明棕色为隐性B. 1对黄色个体交配,若子代有棕色个体出现,则说明黄色为显性C.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棕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则说明棕色为显性D. 若该种群棕色与黄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

20、基因频率不等【答案】C【解析】【分析】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表现型,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A、多对棕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棕色,则说明棕色亲本为隐性纯合子,棕色为隐性性状,若棕色为显性性状,亲本可能均为杂合子,会生出黄色个体。A正确;B、1对黄色个体交配,若子代有棕色个体出现,则新出现的

21、性状为隐性性状,黄色为显性性状,B正确;C、由于哺乳动物的后代个体数量有限,判断显隐性关系,不能直接通过比较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种生物个体的数量多少来确定,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棕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则不能说明棕色为显性,C错误;D、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该种群棕色与黄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D正确。故选C。11.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大熊猫为原型设计。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某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大,雌雄数量相等,可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

22、,b的基因频率为4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纯合子约占3/7C.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明显不同D. 若某个体在发育过程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则该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答案】C【解析】【分析】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自由交配的后代中,BB=60%60%=36%,Bb=260%40%=48%,bb=40%40%=16%。【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

23、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纯合子概率BB/BBBb,约为36%(36%+48%)=3/7,B正确;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相同,C错误;D、若某大熊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该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遗传给后代,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遗传给后代,D正确。故选C。12. 亨廷顿舞蹈症(HD)患者是由于致病基因序列中的三个核苷酸(CAG)发生多次重复所致。基因传给后代时,重复的次数会发生变化。某HD家系图(图1)及每个个体CAG重复序列扩增后,电泳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24、 可以判断出HD一定不是伴Y染色体的遗传病B. 若HD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只能是显性遗传病C. 患者减数分裂过程中CAG序列的重复次数可能增加D. 可据图推断,发病早晚与CAG重复次数的多少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2)诱发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没有以上因素的影响,细

25、胞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是发生频率比较低,这些因素只是提高了突变频率而已。(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4)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从系谱图中看出父亲得病,但有女儿未得病,所以该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为女患者,也不是Y染色体遗传病。【详解】A、从系谱图中看出父亲得病,但有女儿未得病,所以该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为女患者,也不是Y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B、从系谱图中看出父亲得病,但有女儿未得病,若HD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只能是隐性性遗传病,B错误;C、-1、-3、-4、-5是-1的孩子,所以推测在-1

26、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H基因中CAG的重复次数会增加,C正确;D、-1暂未发病,-3、-4、-5发病且重复次数多,可推断,发病早晚与CAG重复次数的多少有关,D正确;故选B。13. 科研工作者发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毒蛋白基因B和豇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以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为亲代,自交得到F1(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F1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 若F1表现型比例为3:1,则B、D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

27、上C. 若F1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亲代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D、A、aBD、aD. 若F1表现型比例为3:1,则亲代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D、A【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可知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D植株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BDaaBDA=1111,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

28、比例为9331,A正确;B、B、D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AaBD植株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BDa=11或aBDA=11,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31,B正确;C、若F1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aBD植株产生配子的类型为ABD、a、aBD、A,C正确;D、若F1表现型比例为31,则B、D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亲代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D、a或aBD、A,D错误。故选D。14.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 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可实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 某生物染色体上某片段发生重复使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这属

29、于有利变异C.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D. 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考查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其意义的理解。理解各种可遗传变异的实质,比较各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意义,即可解答该题。【详解】A、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可实现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正确;B、某生物染色体上某片段发生重复使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对生物的生存不一定有利,B 错误;C、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C正确;D、基因突变导致

30、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D正确。故选B。【点睛】15. 生态学家赫奇森曾说过:共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A. 生态指无机环境,进化的主体是生物界B. 生态环境变化引起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舞台为表演者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机会D. 生态仅仅提供表演的舞台,与进化的方向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

31、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3、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态指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的演变,A错误;B、生态环境变化引起变异,如果没有改变遗传物质,就不会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

32、舞台为表演者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机会,C正确;D、生态指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不仅仅提供表演的舞台,还与进化的方向有关,D错误。故选C。【点睛】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下图表示线粒体蛋白的转运过程,与细胞核密切相关,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T蛋白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通过差速离心法,可将线粒体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来B. 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过程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C. 过程参与合成T蛋白的细胞器由蛋白质和RNA组成D. 推测该种抑制性药物最可能抑制了图中和过程【答案】C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是转录过程,表示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是翻译过程,表示

33、T蛋白和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形成TOM复合体,表示TOM复合体的协助下,M蛋白可进入线粒体内,并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详解】A、通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因此用该方法可将线粒体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来,A正确;B、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过程为转录过程,需要DNA分子发生解析,因此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因为此时染色体没有高度螺旋化,呈细丝状,易于解旋转录,B正确;C、表示翻译形成蛋白质T的过程,该过发生在核糖体上,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C错误;D、题中显示,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T蛋白明显增多,说明药物最可能抑制了图中过程,D错误。故选CD。【点睛】17.

34、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其宿主细胞是肝细胞。HCV复制产生的新基因组RNA与各种结构蛋白包装成新的病毒,经胞吐的方式离开“现任宿主细胞”,再去感染“后任”宿主细胞。科学家以“移花接木”的思路成功开发了治疗丙肝的药物某种核苷酸类似物,能阻止HCV的复制。下图为HCV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NS5B识别+RNA上的起始密码子后才能启动过程B. +RNA与-RNA都可以作为HCV的遗传物质C. 各种蛋白与+RNA包装成新病毒并离开细胞与高尔基体有关D. 核苷酸类似物药物能“蒙骗”过RNA聚合酶代替正常原料掺入【答案】AB【解析】【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

35、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图中过程为RNA复制过程,NS5B识别+RNA上的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后才能启动过程,A错误;B、结合题意可知+RNA才是HCV的遗传物质,B错误;C、各种蛋白(衣壳蛋白和结构蛋白)与+RNA包装成新病毒需要以胞吐的方式离开宿主细胞,该过程的发生于宿主细胞的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D、根据题意可推测核苷酸类似物药物能“蒙骗”过RNA聚合酶代替正常原料掺入,进而抑制了病毒RNA的复制过程,D正确。故选AB。【点睛】18. 研究发现,Rub

36、isco酶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功能上属于双功能酶。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叶肉细胞中,Rubisco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 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C3C. 当胞间CO2与O2浓度的比值减小时,不利于植物进行光呼吸D. 提高局部CO2浓度可抑制光呼吸,增加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量【答案】C【解析】【分析】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

37、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它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呼吸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提高抗逆性而形成的一条代谢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可知,植物叶肉细胞中,Rubisco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正确;B、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催化C5与CO2反应,产物是C3,B正确;C、当O2浓度较高时,胞间CO2与O2浓度的比值减小,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呼吸,C错误;D、分析题意可知,提高局

38、部CO2浓度可抑制光呼吸,增加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量,D正确。故选C。19. 生物体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部位可以进行配对联会,非等位基因部位不能配对。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分别出现下图至系列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均可以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只能表示染色体变异B. 为染色体片段的增加或缺失,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加C. 变化均可能导致细胞中基因数量的增加D. 所示变异类型只能在联会时发生,则各阶段都可发生【答案】B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dF基因变为KL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中基因e和基因G的位置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中上面一条染色

39、体多出一段或下面一条染色体少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或缺失);多了一条染色体,称为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图中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A错误;B、中上面一条染色体多出一段或下面一条染色体少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或缺失);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个别染色体的增加,B正确;C、(可能表示重复)和(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变化均可能导致细胞中基因数量的增加,C正确;D、图示变化均为染色体变异,各阶段都可发生,发生于细胞分裂过程中,D错误。故选BC。20. 在老鼠中,基因B决定黑色素的沉积,其隐性等位基因b在纯合时导致棕色表现型;基因A决定毛尖端黄色素的沉积,其隐性等位基

40、因a无此作用;基因C决定色素的形成,其隐性等位基因c则为白化基因,三对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已知基因型为C_A_B_的鼠为栗色鼠,C_A_bb的鼠为黄棕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型都为CcAaBb的鼠杂交,后代可有5种表现型B. 基因型都为C_A_B_鼠杂交,后代最多有27种基因型C. 两栗色鼠杂交,可能出现9331的比例,也可能出现934的比例D. 两栗色鼠杂交,若后代都是栗色鼠,则说明双亲中至少一方是纯合子【答案】ABC【解析】【分析】基因型为C_时表现为有色,cc_时表现为白化;C_A_B_时为栗色,C_A_bb时为黄棕色,C_aaB_时为黑色,C_aabb时为棕色。

41、【详解】A、根据分析CcAaBb鼠杂交,cc_时表现为白化;C_A_B_时为栗色,C_A_bb时为黄棕色,C_aaB_时为黑色,C_aabb时为棕色,子代有5种表现型,A正确;B、C_A_B_的鼠杂交,当其基因型为CcAaBb时,后代有基因型27种(333=27种),B正确;C、如果两鼠的基因型是CcAaBB,则后代C_A_BBC_aaBBccA_BBccaaBB=9331,栗色黑色白花=934,如果基因型是CCAaBb,则后代CCA_B_CCA_bbCCaaB_CCaabb=9331,后代栗色黄棕色黑色棕色=9331,C正确;D、两栗色鼠C_A_B_杂交,若后代都是栗色鼠可能都是杂合子,例如

42、CcAABB和CCAaBb,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 21. 科学研究发现,某蛋白A位于内质网膜上,能与蛋白S结合,使Ca2+进入内质网腔内,Ca2+可以通过内质网与线粒体间的特殊结构进入线粒体内,通过调控有氧呼吸的过程,影响细胞内脂肪的合成。下列图甲是某细胞膜局部亚显微结构图解,图乙是该细胞内脂肪合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某同学判断该细胞最可能为动物细胞,其判断依据是_。(2)据图甲分析,细胞膜上蛋白质F具有_和_功能。该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被荧光染料处理后可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被照射区域可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被“漂白”区域

43、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3)据图乙分析可知,Ca2+进入线粒体内,通过调控有氧呼吸第_阶段反应,进而影响脂肪的合成。研究发现,细胞内蛋白S基因突变后,细胞中脂肪的合成会减少,试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4)以蛋白S基因突变体为材料,利用蛋白N(可将Ca2+转运出线粒体)证明“脂肪合成受到线粒体内的Ca2+浓度调控”的研究思路是_。【答案】 (1). 图甲细胞膜的组成中有胆固醇 (2). 运输 (3). 催化 (4). 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运动的结果(或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动恢复) (5). 二 (6). 蛋白S基因突变,细胞吸收钙离子减少,丙酮酸生成柠檬酸受阻,柠檬酸减少,脂肪合成

44、减少 (7). 抑制蛋白S基因突变体的蛋白N表达(或“敲除蛋白N基因”),检测线粒体内Ca2+浓度变化,观察脂肪组织的脂滴是否有所恢复【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图是某细胞膜局部亚显微结构图解,其上含有胆固醇,可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该细胞膜上的蛋白质F能够催化ATP水解为ADP和Pi,同时利用释放的能量转运K+和Na+的跨膜运输;乙图中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A,能与蛋白S结合,使Ca2+进入内质网腔内,Ca2+可以通过内质网与线粒体间的特殊结构进入线粒体内,通过调控有氧呼吸的柠檬酸循环过程,影响细胞内脂肪的合成【详解】(1)某同学判断该细胞最可能为动物细胞,其判断依据是图甲细胞膜的组成中有胆固醇

45、。(2)据图甲分析,细胞膜上蛋白质F能够催化ATP水解为ADP和Pi,同时利用释放的能量转运K+和Na+的跨膜运输,故蛋白质F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该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被荧光染料处理后可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被照射区域可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由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故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运动的结果(或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动恢复)。(3)据图乙分析可知,Ca2+进入线粒体内,通过调控柠檬酸循环过程,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进而影响脂肪的合成。研究发现,细胞内蛋白S基因突变后,细胞

46、中脂肪的合成会减少,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蛋白S基因突变,细胞吸收钙离子减少,丙酮酸生成柠檬酸受阻,柠檬酸减少,脂肪合成减少。(4)以蛋白S基因突变体为材料,利用蛋白N(可将Ca2+转运出线粒体)证明“脂肪合成受到线粒体内的Ca2+浓度调控”的研究思路是抑制蛋白S基因突变体的蛋白N表达(或“敲除蛋白N基因”),检测线粒体内Ca2+浓度变化,观察脂肪组织的脂滴是否有所恢复。【点睛】本题属于图示图解类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辨认图中所反映的出的生物学结构、图像,理解图像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联想和运用与图中信息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准确答题。22. 科学研究发现,某盆栽植物存在气孔突变体,气孔突变体可能使气孔

47、发育不良,亦可使气孔开放能力更强。科研小组欲探究适宜条件下某气孔突变体在不同光照强度(molm-2s-1)下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molm-2s-1),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光照强度0300600800100012001400突变型植株-53.35.611.712.813.113.5野生型植株-53.34.36.56.56.56.5(1)气孔的开放程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_反应阶段,据表分析可知_植株更适合在强光下生长。(2)试分析光照强度为1400molm-2s-1时,突变体植株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植株,可能的原因是_。(3)叶绿素b/a的比值可作为植物利用弱光

48、能力的判断指标,研究人员发现遮光处理提高了野生型植株中叶绿素b/a的比值。可以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验证该结论,得出结论的实验现象为_。(4)如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密闭透明玻璃装置,他们要利用该装置检测盆栽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请帮他们改进实验装置,并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_。【答案】 (1). 暗 (2). 突变型 (3). 该突变体为气孔开放能力更强型,植株对CO2的吸收增加,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增强,合成的有机物增多 (4). 遮光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大于非遮光组 (5). 在盆栽植物侧加入CO2缓冲液,用氧气传感器检测有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的增

49、加量和无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的减少量,二者相加计算出真正光合速率【解析】【分析】1、据表格信息可知:突变型植株在强光下光合速率更高,故其更适合在强光下生存。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以及矿质元素的量。【详解】(1)气孔的开放可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故气孔的开放程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据表格信息可知突变型植株在强光下光合速率更高,故其更适合在强光下生长。(2)结合图表信息可知:该突变体气孔开放能力更强,植株对CO2吸收增加,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增强,合成的有机物增多,故光照强度为1400molm-2s-1时,突变体植株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植株。(3)

50、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叶绿素a呈现蓝绿色,叶绿素b呈现黄绿色,如果遮光处理提高了野生型植株中叶绿素b/a的比值,则遮光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大于非遮光组。(4)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若利用图示装置检测盆栽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可在盆栽植物侧加入CO2缓冲液,用氧气传感器检测有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的增加量和无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的减少量,二者相加计算出真正光合速率。【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光合作用速率的探究实验,旨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准确把握题图信息并能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23. 研究发现,细

51、胞周期的控制有三个关键点:从G1期到S期,从G2期到M期,从中期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蛋白有关,细胞分裂过程中,蛋白质复合物(APC)、分离酶(SEP)、保全素(SCR)是调控的关键因素,其中分离酶(SEP)能将黏连蛋白水解,蛋白质复合物(APC)是细胞周期从中期到后期的调控因子。分离酶(SEP)的活性需要被严密调控,保全素(SCR)能与分离酶(SEP)紧密结合,并充当假底物而阻断其活性。细胞分裂过程中三种物质的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情况下,小鼠受精卵细胞以_分裂方式,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_,从而保证亲子代细胞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该分裂过

52、程中黏连蛋白被水解的时期是_。(2)在人类细胞中,分离酶在分裂间期时被阻挡在细胞核外,如果此时核膜的通透性发生不恰当地改变,最终会导致无法保证DNA平均分配,其原因是_。(3)根据题中信息,推测蛋白复合物APC在细胞周期中的具体作用是_。(4)细胞分裂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周期相关分子信号的启动,研究发现蛋白Numb 参与细胞周期进程的调控。为了研究Numb蛋白的功能,研究者对实验组细胞(通过干扰 RNA以抑制Numb蛋白的表达)和对照组细胞(不作处理)中处于各时期的细胞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G1SG2M(分裂期)实验组34%29%28%9%对照组34%29%34%3%请据表分析,Nu

53、mb蛋白与细胞分裂进入_期有关,说明理由:_。【答案】 (1). 有丝 (2). 复制并均分到子细胞中 (3). 有丝分裂后期 (4). 核膜的通透性的改变,使分离酶进入细胞核内,水解黏连蛋白,使得姐妹染色单体提早分离,使得染色体分配混乱,导致DNA无法平均分配 (5). APC在分裂中期将保全素(SCR)分解,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6). M (7). 因抑制了 Numb 蛋白的表达,使得实验组中 G2期的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 组,而 M 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解析】【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

54、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列期,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列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1)前期: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纺锤体解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形成;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详解】(1)正常情况下,小鼠受精卵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通过有

55、丝分裂,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并均分到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亲子代细胞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据题干信息“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蛋白有关”结合有丝分裂过程可知:黏连蛋白被水解的时期是是在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2)结合题干信息及“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蛋白有关”“分离酶(SEP)能将黏连蛋白水解”可知:若核膜的通透性的改变,使分离酶进入细胞核内,水解黏连蛋白,使得姐妹染色单体提早分离,使得染色体分配混乱,导致DNA无法平均分配。(3)据题干信息“蛋白质复合物(APC)是细胞周期从中期到后期的调控因子”,可进一步推知APC在分裂中期将保全素

56、(SCR)分解,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的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4)实验目的为研究Numb蛋白的功能,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组的G2期时间变短,M期时间边长,结合题干信息可推知Numb蛋白与细胞分裂进入M期有关,原因为因抑制了 Numb 蛋白的表达,使得实验组中 G2 期的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 M 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规律,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图信息分析作答。24. 倒位是遗传研究中利用较多的变异类型。例如ClB品系果蝇可用于隐性突变的检测。ClB品系果蝇有一条正

57、常的X染色体(X+)和一条含ClB区段的X染色体(XC1B), 其中C表示染色体上的倒位区,可抑制X染色体间交叉交换,增强了ClB区段的稳定性;l基因导致雄性果蝇胚胎致死;B为显性棒眼基因,正常眼由b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1)C区段的存在,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_变异。可推测,倒位通过影响_过程抑制X染色体间交叉交换,使ClB区段稳定存在。(2)自然状态下是否存在基因型为XC1BXC1B的果蝇,为什么?_。(3)ClB品系果蝇用于隐性突变的检测实例如下:正常眼的雄果蝇(X+Y)A经一定量射线辐射后,与ClB品系的雌果蝇(X+XC1B)杂交,再让F1的棒眼果蝇与某果蝇杂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

58、突变性状,以判断果蝇A的染色体是否发生隐性突变。请分析:利用射线处理正常眼个体的受精卵不一定能直接获得想要的突变个体,原因是_。F1的棒眼果蝇为_(填“雄性”或“雌性”),所占比例为_。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时应该选择_(填“雄性”或“雌性”)个体进行观察。【答案】 (1). 染色体结构变异 (2). 同源染色体联会 (3). 不存在,含有l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不可能产生的雄配子,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的雌性个体 (4).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 (5). 雌性 (6). 1/3 (7). 雄性【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

59、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1)据题干信息可知:C表示染色体上的倒位区,故C区段的存在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后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故倒位通过影响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抑制X染色体间交叉交换,使ClB区段稳定存在。(2)据题干信息“l基因导致雄性果蝇胚胎致死”可知含有l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不可能产生 XClB 的雄配子,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 XClBXCl

60、B 的雌性个体。(3)因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故利用射线处理正常眼个体的受精卵不一定能直接获得想要的突变个体。设正常眼的雄果蝇(X+Y)A经一定量射线辐射后,基因型变为X?Y,据题干信息可将杂交过程表示为P:X+XClBX?YF1:雌性X?XClB、X?X+、雄性X+Y、XClBY(死亡),雌果蝇提供的XCIB配子与Y染色体结合,由于含有l基因,会导致雄果蝇胚胎致死,因此存在的棒眼个体一定为雌性;其所占比例为1/ 3 。P:X+XClBX?YF1:雌性X?XClB、X?X+、雄性X+Y、XClBY(死亡),F1中雌果蝇为正常眼X?X+和棒眼X?XClB,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Y,由

61、于ClB存在时,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故X?XClB不会交叉互换,X?X+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又由于杂交后代中雄果蝇染色体来源于F1(X?XClB)雌果蝇,而F1棒眼雌果蝇(X?XClB)中的X?的来自于亲本的被X射线照射过的雄果蝇,故隐性突变可以在子代雄性中显示出来。即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时应该选择雄性个体进行观察。【点睛】本题需重点掌握染色体异常个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相关知识,能利用分离定律解决遗传学的事例问题,并且题量大,需要考生认真分析。25. 果蝇的眼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现有一

62、只纯合红眼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的表现型及数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红眼(只)粉红眼(只)白眼(只)雌果蝇60200雄果蝇301040(1)某同学根据上表数据判断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判断依据是_。(2)F1代的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为_,F1代雌果蝇可产生_种类型的配子。(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断,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是_。若是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理论上所得数据与上表数据的不同点有_。(4)实验室欲确定上表中一只白眼果蝇的基因型,请从上述杂交过程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_(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得出结论)。【答案】 (1). 红眼:粉

63、红眼:白眼=9:3:4,该比例是9:3:3:1的变形 (2). 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 (3). 4 (4). B、b (5). 粉红眼只在雄果蝇中出现,数值为30;白眼性状在雌雄果蝇中都有出现,数值各为20 (6). 实验思路:让待测白眼果蝇与F2中的粉红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若后代三种眼色都有出现,则该果蝇基因型为AaXbY;若后代只出现红色和白色两种眼色,则该果蝇基因型为AAXbY;若后代只出现粉色和白色两种眼色,则该果蝇基因型为aaXbY。【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已知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眼,即在有B的前提条件下

64、,有A为红眼,没有A为粉红眼,而表格中雌雄性的红眼与粉红眼的比都是3:1,说明A、a在常染色体上:而白眼只在雄果蝇中出现,说明B、b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亲本相关基因型为AAXBXB、aaxbY;子一代基因型为AaXBXb、AaXBY。【详解】(1)据表格数据可知:雌雄个体中红眼:粉红眼:白眼=9:3:4,该比例是9:3:3:1的变形,故两对基因独立遗传。(2)由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相关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子一代基因型为AaXBXb、AaXBY,即F1代的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为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F1代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可产生AXB、AXb、aXB、aXb4种类型的配子。

65、(3)格中雌雄性的红眼与粉红眼的比都是3:1,说明A、a在常染色体上:而白眼只在雄果蝇中出现,说明B、b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是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应遵循伴性遗传的规律,则理论上所得数据与上表数据的不同点有:粉红眼只在雄果蝇中出现,数值为30;白眼性状在雌雄果蝇中都有出现,数值各为20。(4)欲确定上表中一只白眼果蝇的基因型,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AAXbY和aaXbY,故可设计实验如下:让待测白眼果蝇与F2中的粉红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若后代三种眼色都有出现,则该果蝇基因型为AaXbY;若后代只出现红色和白色两种眼色,则该果蝇基因型为AAXbY;若后代只出现粉色和白色两种眼色,则该果蝇基因型为aaXbY。【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学会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出亲本基因型及显隐性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把握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