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罢除丞相 设立内阁 设军机处 六部直属皇帝A.B.C.D.【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属于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D正确,A、B排除;军机处是在清朝雍正年间设置的,错误,C排除。2.(金榜原创题)有学者曾在海外华人中记载,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
2、危矣。”这反映了郑和 ()A.七下西洋实践了“天朝上国”的理念B.船队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C.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D.这一言论和东南边患日益严重有关【解析】选C。由“财富取之海洋”可知郑和的海洋财富意识,由“危险亦来自海上”可知郑和的海洋忧患意识,由“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可知郑和的海洋主权意识和开放意识,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实践“天朝上国”的理念,故A错误;郑和远航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故B错误;明朝初年东南倭患并不严重,故D错误。3.(2021聊城高一检测)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明朝廷对走私茶叶者的处罚也非
3、常严厉。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型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解析】选D。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有利于中原地区和边境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通过经济交往密切了民族之间的往来,有利于中原王朝边境的稳定,D正确;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A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且当时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在北方,B排除;闭关锁国政策主要针对海外交流,C排除。4.如表为明朝末年天灾情况,对这些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1626年5月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
4、了神秘的大爆炸,数万房屋尽毁,死伤两万余人1626年前的十多年间全国南北各地几乎年年发生大水灾、旱灾和蝗灾、瘟疫。“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1643年北京、天津地区瘟疫大爆发,“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A.土地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B.说明古代王朝的更迭有一定历史规律C.奠定“人定胜天”理论的重要历史依据D.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加速了明朝灭亡【解析】选D。从材料“全国南北各地几乎年年发生大水灾、旱灾和蝗灾、瘟疫”“北京、天津地区瘟疫大爆发”可以看出,明末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自然灾害频发,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
5、及土地的开发,排除A;材料只涉及明朝,不能得出规律,排除B;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5.钱穆指出,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绝不可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在清代是取得了”。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 B.行省制度的沿用C.中央集权的发展 D.内阁制度的确立【解析】选A。依据材料“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绝不可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在清代是取得了”可知在清朝皇帝的个人意志对国家主旨影响扩大,说明君主专制日益强化,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C排除;内阁是在明朝设立的,D排除。6.(金榜原
6、创题)据统计,我国古代官员假日和办公时间,唐代一年共有五十三天的节庆假日,元代规定有十六天的节庆假日,明清时期,节庆假日比元代还少。官员办公时间的增多本质上反映了()A.需要有公务员处理的政府职责逐渐地增加B.分权与制衡降低了各级公务员的办事效率C.专制王权的强化使皇帝更像一个严厉的主人D.以文取仕的科考制度弊端在明清日益凸显【解析】选C。注意限定信息“本质”,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唐代、元代、明清时期官员阶层假日减少,办公时间增多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符合题意;A属于表象,排除;分权与制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7.(2021天津高一检测)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
7、制、盟旗制等管理地方。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并设驻藏大臣。这说明清政府()A.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B.全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一致性C.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D.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地、新疆、西藏等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故选A;材料体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多样性,而不是一致性,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事务管理法制化,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故排除D。8.乾隆曾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8、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这反映了当时 ()A.人口增殖带来社会危机 B.土地兼并引发民众贫困C.中央集权激化社会矛盾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解析】选A。根据“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可知随着人口增多,有可能带来“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的后果,说明人口增殖过多隐藏着社会物资不足的社会危机,故选A;根据“食之者众”可知乾隆皇帝担忧的是人口的增殖过多,而非土地兼并、中央集权,排除B、C;自然经济出现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结构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有较大的上升,而水稻种植业的地位则相对有所下降。在太
9、湖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桑争稻田”的现象。以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A.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量减少C.农业生产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D.普通农户的家庭收益急剧降低【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这说明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A正确;明清时期江南人口增加而非减少,排除B;经济作物比重上升不等于农业生产衰退,这是结构调整,排除C;经济作物种植能够增加收益,因此其种植面积扩大,排除D。10.右图为明清时期的养正图解书影。“养正”是明清最初级教育蒙学的基本价值。所谓“蒙以养正”,是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将古代
10、至宋明时期的思想精华传授给学生。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 ()A.全面夯实儿童的基础知识B.标志理学开始走向生活化C.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D.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解析】选C。根据材料“蒙学的基本价值”“是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将古代至宋明时期的思想精华传授给学生”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重视人的先天根基,通过启蒙教育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而不是夯实儿童的基础知识,A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的蒙学通过启蒙教育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无法得出理学开始走向生活化的结论,B错误;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养
11、成,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D错误。【拓展延伸】程朱理学的特点(1)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强化纲常伦理,注重伦理道德。 (2)使儒学思辨性增强,哲学化、世俗化。(3)适应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成为官方正统。11.明末冯梦龙自己科举未中,但出版了很多与科举有关的畅销书,而且还出版了不少通俗文学,包括戏曲、歌谣、小说、笑话集等。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考试关注通俗文化B.文人价值出现根本转折C.社会文化需求多元化 D.文人入仕途径改变【解析】选C。从材料看出社会关注科举文化或通俗文学,分析得出当时社会不再是以科举文化为重,说明文化需求多元,故选C;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并非关注通俗文化,排
12、除A;B错在“根本转折”;明清时期的选官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D。12.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农书授时通考是乾隆皇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流传很广。据此可知,这些成就 ()A.归功于商品经济的繁荣B.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解析】选D。材料“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体现的是政府对当时科技著作总结的支持,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4分)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
13、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
14、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商业发展的表现。(14分)(2)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归纳出粮食产量增长;根据材料一“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
15、作物”归纳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一“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归纳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根据材料一“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归纳出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第二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归纳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根据材料二“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归纳出商人资本雄厚;根据材料二“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归纳出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二“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归纳出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第(2)题说明,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可得:市民
16、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2)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14.(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
17、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从盛唐到明末1 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
18、,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特点;根据材料一“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根据材料一“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可知,明清小说崛起过程艰难。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可知,明清时期正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根据材料一“
19、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清小说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第(2)题,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可得出实用性、发展空间小、动力不足。第二问影响可从中国古代领先世界、近代落后于世界两个角度进行总结。答案:(1)特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崛起过程艰难。原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2)特点:实用性强,不重视理论研究;发展空间狭小,动力不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并影响西方文明进步;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并逐步落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