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青岛第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1. 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制,产生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而在当时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的随葬品就是权贵阶层的生活表现,故答案为B;A只能表明当时开始种植水稻,
2、不能说明贫富分化,A错误;C表明当时城市建造的水平,错误;D表明古遗址距今的时间,不能表示贫富分化,错误。2.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如图)中能反映出的农耕时代特征是?A. 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B. 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C. 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D. 种植作物,兼有饲养家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落是由居住区、陶窖场和墓地组成。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环绕,中心有大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房子,因此体现的是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3. 汉代有学者说,“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
3、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A. 带有浓郁的神权色彩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D. 最高权力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体现的是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的特征,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排除。故选A。4. 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A. 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 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C. 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D. 巩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
4、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通过授土授民实现了封邦建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相对于商朝,西周分封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并未体现宗法分封制对“天下一家”文化认同心理形成的影响;B选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君主的专制集权;D选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大一统。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初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答案为B;战国时期掌握实权的为各国国
5、君而不是卿大夫,A错误;工商业发展是达到富兵强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不是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C错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而周王室代表着落后的奴隶主,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错误。6.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西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原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融合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王室衰微,晋国内乱,秦国偏安一
6、隅,楚国自置,只有齐国到中原地区举行会盟,一些诸侯小国便欣然应允,材料内容体现了周王室衰微,但不代表西周王室对诸侯失控,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周王室衰微,晋国内乱,秦国偏安一隅,楚国自置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诸侯争霸的局面,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齐、楚、秦、晋的状态,没有体现中原王朝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所述其他几个强国没有参与争霸,导致齐国一国参与中原会盟而称霸,体现了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错误。7. 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
7、拥护,这说明孔子A. 注重社会和谐B. 强调以民为本C. 主张以德治民D. 宣传克己复礼【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治理民众,故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有利于社会和谐,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指民为重,君为轻,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B项错误。D项是孔子礼的体现,与材料强调以德治民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结合孔子思想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详解】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8、”,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A. 宇宙时空B. 君主权力C. 社会秩序D. 个人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倡导礼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老子无为而治是为统治者提出治国主张,墨子兼爱非攻也是在维护社会秩序,韩非子以法治国也是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这四者都是着眼于社会秩序,C项正确。“礼、无为、兼爱、法治”均不体现宇宙时空,A项错误。题干均是主张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和对待臣民,并非强调君主权力的大小,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个人价值的大小或实现与否,D项错误。9.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突出表现在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铁制农具和农
9、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从世卿制发展到任官制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伴随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形成,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制逐渐被军功爵制取代,正确;专制体制在秦朝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错误;正确,故选A;专制体制在秦朝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错误,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解答。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
10、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A. 创立皇帝制B. 建立三公九卿制C. 推行郡县制D. 颁行“推恩令”【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新皇帝废除分封制度,设立郡县制度,故C正确。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不是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排除AB;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削藩而颁布的,但并没有废除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排除D。【点睛】本题学生容易在D项上纠结,故本题最关键的文字信息是“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 这
11、一处。11.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如果官员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那么就会被免职,这区别于周朝的官位世袭的贵族政治,是官僚制度确立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当时秦朝的社会秩序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如果官员失职,将被免职,并不是说当时的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直接反映出秦朝注重提高官员的责任感,不符合“从侧面反映出”,
12、故D项错误。12. 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 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B. 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C.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 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所谓“最深远影响”指的是对后世产生的较长时间的影响。由此可知,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应该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以及拓展了疆域等都是对当时的影响,故ABD错误。13. 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
13、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项错误。14.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董仲舒的思想A. 强
14、调春秋“大一统”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 趋向“独尊儒术”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分别体现了:道家、儒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即可知糅合了多学派思想。故B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5.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孝文帝旨在说明A. 迁都洛阳的必要性B. 徙居平城的必要性C. 移风易俗
15、的必要性D. 文武兼治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体现的是孝文帝强调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主要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6.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B.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C.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D.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16、题干信息“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成为门阀政治”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B项正确。A项,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故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提到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身而非经济基础,故排除。D项,材料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标准,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排除。17. 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 皇权不断加强B. 长期处于分裂C. 外戚势力衰落D. 皇权相对削弱【答案】D【解析】分析
17、】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要专权是皇权缺乏制约的产物,宦官借助皇帝的信任,利用、控制皇帝,用皇帝的权利来达到权倾朝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皇权相对较弱,排除A,故D项说法正确。西晋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18. 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这说明A. 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 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C. 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 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
18、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等信息可知,在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有频繁的交流和融合,导致唐朝皇后、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后裔,故C选项正确;材料“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并不代表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没有体现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没有体现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故D选项错误。19. 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时间阶段数量(单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
19、举制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67强薄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A.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C.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A项正确;B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使相主要在地方,
20、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20.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
21、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21.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是后人对秦汉、隋唐制度的基本概括。这里的“制”和“规”是指A. 封邦建国;三公九卿和察举制B. 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C.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D. 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承秦制”主要指的是汉代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唐袭隋规”主要指的是唐朝对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继承,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2. 秦汉时期,丞相是
22、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B.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门下”在发展过程中权力在不断加大,到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使丞相的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AB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行使丞相职能,到明朝时期废丞相
23、、设内阁,丞相才退出了权力中枢,故排除D。故选C。23. 新唐书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该史料A. 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 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 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D. 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可知,唐朝租庸调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该史料指出了两税法出现的原因,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24、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故排除C项。24.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
25、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2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A. 汉朝B. 魏晋南北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以“门第”为选官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答案为B项。汉朝实行察举制,唐宋时期实行科举制,排除A、C、D项。26.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
26、“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A. 注重实验B. 理论探究C. 注重实用D. 适可而止【答案】C【解析】“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体现出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注重实验”、“理论探讨”是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故AB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27.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
27、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28. 据学者研究,唐朝
28、“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对比材料中不同种藩镇的类型可知,由朝廷任命并且帮助朝廷稳固统治的藩镇占据多数,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藩镇帮助唐王朝延续了统治,故选D;多数藩镇对朝廷是有上供的,特别是东南型藩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并未控制朝廷的财政收入,排除A;材料并
29、未提及藩镇之间相互进行的战役次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河朔型藩镇是拥重兵以自立的,它们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排除C。29. “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成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A. 词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发明B. 词的格调不高,为士大夫不耻C. 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D. 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可知,词是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故C选项正确
30、;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词的繁荣发展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由谁来发明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词的发展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没有强调词适合的群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的关系,没有强调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30.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答案】D【解析】宋代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并且受受通判节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
31、赋税是转运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拥有封地,官位不可世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州官”是指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产物。31. 南北朝时期草书盛行,但在北方却多有体的“魏碑”,魏碑字形方正,规矩庄重,大多出现在寺院碑刻、造像题记,摩崖刻石中。这反映出当时A. 楷书出现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 佛教盛行D.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答案】C【解析】【详解】“魏碑体”是北魏时期出现的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根据材料“大多出现在寺院碑刻、造像题记,摩崖刻石中”,说明当
32、时佛教盛行,故选C选项;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不选A选项;经济重心南移是指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故不选B选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不选D选项。32.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A. 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B. 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C. 深受儒家伦理影响D. 注重运用辩证施治方法【答案】C【解析】 由“上以疗君亲之疾”“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说
33、明古代医学研究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故选C;古代医学研究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古代医学研究的领域,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古代医学方法问题,排除D。33. 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A. 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路州县”是北宋管理地方的机制,从“军、民、财、刑”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这一机制的设立明显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有效控制,D正确;宋代这一措施解除了地方财权等,不易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A错误
34、;古代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模式,这些措施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错误;地方机构的增加,官员的俸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错误。34. 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A. 陈桥兵变B. 澶渊之盟C. 靖康之变D. 绍兴和议【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故C项正确。A项,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与题干不符
35、,排除。D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35.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答案】A【解析】【详解】司马光、蔡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故A项正确;后人
36、的评价不一定就更具有正确性,排除B项;三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共同指出了其变法积极及局限的方面,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较准确的评价,排除C项;变法只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并不是核心,排除D项。36. 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其出发点是A. 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B. 巩固契丹的奴隶制度C. 为了笼络汉族地主官僚D.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蕃汉分治”是为了适应汉族和契丹族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实施的,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蕃汉分治”有笼络汉族地主官僚的目的,但不是其出发点,故C项错误。37. 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写道:
37、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由此可见元代行省A. 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 完全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C. 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D. 赋予了地方极大的自主权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行省制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选项C正确;材料强调了行省结合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者的优点,选项A、D单纯强调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者有利于地方自主权,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根据材料“
38、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可知,行省最终成为地方行政单元,选项B排除。38. 宋代城市游民研究一文中写道:“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变革与转型的时期,与前代相比,城市的经济功能更加凸显。”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农业失去基础地位C. 打破了坊市界限D 城市人口日渐增多【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变革与转型的时期,与前代相比,城市的经济功能更加凸显。”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城市的发展突破了坊市界限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更加凸显,C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B选项排除
39、;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点睛】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周至唐严格限制,坊市分开;宋元明清-放松限制,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39. 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A. 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中南方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后期超过了北方,这一现象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政治中心仍然在中原一带,没有转移,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0. “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
40、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句话评价的应是A. 荀子思想B. 董仲舒新儒学C. 程朱理学D. 道家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性恶论等,并未探讨世界本原问题,与材料信息“世界本原”“思辨色彩”等不符,故A错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主要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并未探讨世界本原问题,与材料信息“世界本原”“思辨色彩”等不符,故B错误;程朱理学主张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理,先有理而后有物,并认为“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主张“存理去欲”,从而使儒学
41、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与材料信息“世界本原”“思辨色彩”等相符,故C正确;道家学说虽主张道是世界的本原,但是主张清心寡欲,超然出世,与材料信息“把世界本源、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不符,故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弟叔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司马迁管蔡世家材料二 史记中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宋史中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
42、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对“秦”制以及“宋”对“唐”制的继承与发展情况。(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制度:分封制。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2)汉朝:继承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发展郡国并行制、(汉武帝)中朝制度宋朝:继承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发展设“二府三司制”,建禁军,派文臣做知州管行政,转运使管财政,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
43、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详解】(1)制度:材料“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体现的是分封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当时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2)继承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发展了郡国并行制和中朝制度;宋朝继承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发展了二府三司制、文官做知州、转运使管财政和设置通判监督等。(3)创新:根据材料“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可归纳出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根据材料“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
44、到地方”可归纳出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45、。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答案】(1)察举制:以德行为主;九品中正制:
46、以门第为标准。(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新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扩大官吏人才来源。(3)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解析】【详解】(1)选官制度及标准:根据所学可之,科举制诞生之前,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德行为主;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可知,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是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根据所学可知,选官制度是为政府选拔人才,而隋朝新立,因此科举制诞生是新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阶层流动、中央集权加强、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等角度回答即可。(3)特点:根据材料“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可知,古代选官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文官选拔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根据材料“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知,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