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824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1讲 文言实词.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讲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考查角度一:多义词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

2、的”意思。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典题探究【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

3、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

4、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1(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解题思路:“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A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着箭阵前冲”。冒,

5、解为“顶着、迎着”。答案:A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流矢中左胁,怒不拔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浩与吴玠大破之ABCD解题思路:郭浩斩杀的是夏人,是与夏人打仗时的事,为乱的是老百姓。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郭浩

6、、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解题思路:文中说吴玠、郭浩审问得到不同的口供,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没有说“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解题思路:“虑”是担忧的意思;“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参考答案:我

7、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解题思路:“招辑”,招抚集聚;“规置”,规划安排。参考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宋徽宗时,曾经率领百余名骑兵到达灵州城下,夏人用千余名骑兵追击他,郭浩亲手斩杀夏二名骑兵,带首级而还。后来跟随种师道进军并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葺平砦水源,使我军无水饮用,郭浩率领数百名骑兵夺回被侵占的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箭阵前冲,被乱箭射中左胁,郭浩大怒没有拔出,用力呐喊,擒获敌人后才停止;各路军跟从他追击,敌人逃

8、跑而去,他因此战而闻名。郭浩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后,经过种师道的举荐,被钦宗召见并议论有关政事的问题,郭浩上奏说道:“金人连年征战在外,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乡的念头。我请求带领轻兵从小路赶往滑台,等到敌军渡过一半时,可以趁机攻击他们。”适逢朝廷在是和是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异议,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皇帝又问西边的战事,郭浩说:“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不久夏人果然进攻泾原路,并攻取西安州、怀德军等地。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又全部丢失。建炎元年,郭浩任原州知州。建炎二年,金人攻取长安,守卫泾州的大臣夏大节弃城而逃,郡中的人也投降了。郭浩到达泾州郡的

9、时候是半夜时分,带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抓住一名金军俘虏,放他回军中时对他说:“替我对你的将领说,我是郭浩,想打的话就来决一死战。”金兵于是退兵而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侵犯梁州、洋州,侵入凤州,进攻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往增援,杀伤、俘获敌人达万人。郭浩升迁为邠州观察使,又调任兴元知府。难民在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又调任为利州知州。金人用步兵、骑兵十余万人攻破和尚原,进军并窥伺川口,杀到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敌军。吴玠追查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中与敌国勾通的事,与利州审讯的情况不一致,因此与郭浩的意见相左,朝廷于是调郭浩任金州知州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十分残破凋敝,人口所剩无

10、几,郭浩召集逃亡流落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其他地方因为穷困依靠朝廷供给,只有郭浩积攒余钱十万缗来资助户部,朝廷嘉勉了他,凡是有所奏请,都可以直接上报。绍兴九年,又改任金州、洋州、房州的节制。绍兴十四年,受到皇帝的召见,任命为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方法归纳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敲,仔细辨别。1语境分析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其

11、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

12、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5成语对应法。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

13、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对点训练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喜爱。B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C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倍:增加一倍。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草木的根。B肉

14、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鄙陋,见识浅,庸俗。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病:生病。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兵器,军械。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礼不辞小让辞:推辞。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趁着,凭借。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的确。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占据,把守。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举:_(2)目:_(3)清真:_(4)移:_2翻译这一段文字。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

15、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过:_(2)傍:_(3)不者:_(4)嘿然:_(5)息:_(6)录:_(7)乡使:_(8)寤:_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

16、女与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书:_(2)语:_(3)信:_(4)白:_(5)佳:_(6)咸: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考查角度二:通假字通假字指文言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中,“直”通“值”,为同音通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为同音通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中,“被”通“披”,为音近通假。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通假字往往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典题探究【典题】阅读下面

17、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1(考点题)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C戴发

18、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解题思路:B项,童:通“同”,相同。答案:B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解题思路:D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答案:D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尚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

19、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方法归纳通假字的辨析方法1增加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

20、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直”(“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供”),“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取”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内”通“纳”)等。2更换偏旁辨析法。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

21、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这样的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辩”(“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3取消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

22、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旨”)等。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对点训练一、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张良出,要项伯四、阅读下面文言

23、文,完成第12题。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节选自史记)注:鲁哀公:鲁国国君。贰过:犯同样的错误。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发尽白,蚤死“_”通“_”。今也则亡 “_”通“_”。2翻译这一段文字。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典题探究【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 题。家有

24、名士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

25、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

26、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1(考点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解题思路:“就”,常见的文言词义为“靠近、接近”,如“金就砺则利”。C项“唯当就蚁封耳”可译为“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答案:C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虽兄弟

27、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浑曰:“何如我?”卿家痴叔死未ABCD解题思路:是王湛的父亲王昶认为王湛有奇异的才能,是很了解他;是武帝对王湛的不理解。排除有的选项。答案:A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解题思路

28、:A项,“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略不过叔”,意思是大多不去看望叔父。答案:A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解题思路:(1)有两处省略,“(王湛)剖析入微”,“叹(其)不能测”。关键词有“因”“共”。(2)关键词有“具”“如此”。(3)关键词有“辄”“以”“调”。参考答案:(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

29、调侃他。参考译文:王湛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大多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候他来。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回答起来言语辞令很不错,出乎王济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止都变得严肃恭谨。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王济的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

30、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叔父:“喜欢骑马吗?”他叔父说:“也喜欢呀。”王济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难以估量,他的长处绝不只一种。【邓粲在晋纪中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没有人了解他,即使是兄弟和宗族里的人,也认为他痴呆,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奇异的才能。父亲王昶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他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看望他,看见床头放着周易,他对王湛说:叔父用这干什么?曾经看过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许会看看罢了。今日应当跟你谈谈。王湛于是同王济一起谈论周

31、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王济生性喜欢马,并且他所乘马是良马,他内心很喜欢它。王湛说:此马即使走一小段路,它的力量也不能承受。近日看见督邮的马,一定胜过此马,只是它没有养好罢了。王济要来督邮的马,用谷喂了十几天,与王湛比试。王湛未曾乘马,仓促间上马便驰骋,步骤与王济没有不同,但马没有决出高下。王湛说:现在在车路直行,怎么能区别马的高下?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于是靠近蚁封小道让马盘旋,王济的马果然倒了,王湛赏识人才也是这样。”】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找到一个叔父。”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

32、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道:“你家的傻子叔父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自从发现了这个叔父,后来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父不傻。”称赞叔叔实际上有良好的素质。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中说:“王济有鉴别人才的能力,他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才能。当时人评价王湛向上与山涛相比显得有些不足,向下与魏舒相比就绰绰有余。”】方法归纳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理解的一类词语。词的古义不能与今义混为一谈。考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33、,把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识记古今异义词的主要方法是勤于积累,加深理解记忆,尤其要明确古今异义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及特定含义。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考生须区别记忆。类型示例词义的扩大“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词义的缩小“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词义的转移“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中“从容”古义指文采华丽的言辞,今义指不慌不忙,十分镇静。古今义已经没有了必然联系。词义的强化“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

34、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则是褒义词。名称说法的改变“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对点训练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二、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C暮去朝来颜色故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5、)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四、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

36、,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张岱注:三江:在浙江绍兴北,曹娥江之西。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古义:_今义:_(2)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古义:_今义:_(3)龟山一挡,轰怒非常古义:_今义: _考查角度四: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近几年课标全

37、国卷虽然没有为词类活用单独设考点,但是文言文试题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它,实词词义推断及文言文翻译其实都对词类活用做隐性考查,因此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应该作为文言文复习的一个重点。典题探究【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乐毅为燕破齐B或谗之昭王曰C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D遣使立毅为齐王解题思路:C项,“服”是使动用法,其他为一般动词。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南面而王耳”的“王

38、”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B今楚(指项羽)强以威王此三人(三个秦降将,章邯等),秦民莫爱也。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韩信)之王乎?D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解题思路:B项使动用法,A、C、D三项和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答案:B参考译文:乐毅替燕国打败了齐国,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在齐国还没有攻下的有两座城,不是因为乐毅的力量攻不下来,(而是)因为他想长久地依仗军兵的威力来使齐人折服,从而达到自己面南称王的目的罢了。”燕昭王把进谗言的人斩了,派遣使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敢接受,发誓以死效力。方法归纳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39、类型及规律例句译法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其一犬坐于前(狼)像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依据,按照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在(当),每名词作动词后面有宾语或补语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军霸上(鸿门宴)(1)译作“动名”:服,穿

40、(衣)戴(帽);军,驻军。(2)换成动词:德,感激;面,面对着。(3)译作“介名动”:东,向东突围;食,有食物吃;衣,有衣服穿。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常活用面山而居(愚公移山)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形容词作动词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亲,亲近;远,疏远;多,有很多;少,有很少;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前面有能愿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前面有助词“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

41、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2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类型例句译法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动宾使宾动(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活,救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形宾使宾形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名宾使宾为名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形宾以宾为形名词的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名宾以宾为名对点训练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人。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万千:千变万化。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D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坚固的铠甲。二、对下列句子

42、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幸而偶我偶:婚配,匹配。B吾从而师之 师:学习。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响:像回声。D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三、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

43、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史记滑稽列传)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道飞其鹄(名词用作动词)B造诈成辞(形容词用作名词)C出而饮之(使动用法)D财倍鹄在也(名词用作动词)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少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寻擢监察御史,累迁中丞。张昌宗引妖人迎占,计不轨。彦范谏曰:“昌宗谬横恩,

44、苞祸心,亿测天命,皇神降怒,自擿其咎。逆而不诛,社稷惧亡。请付三司考治。”不纳。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禁兵。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等千骑五百人讨贼。令湛就东宫迎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噪,时武后处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后闻变而起。彦范进曰:“天意人事归李氏。臣等谨奉天意,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后乃卧,不复言。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上书戒帝曰:“伏愿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深居宫掖,修阴教以辅佐天子。”帝孱昏,狃左右,不能有所省纳。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虑不利诸武,

45、而韦后雅为帝宠畏,且三思与蒸乱,因为帝画策。未几,罢彦范等政事。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寻出为洺州刺史,改濠州。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阴令郑愔告变,诬彦范等同逆,乃贬彦范泷州司马。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帝震怒,三思曰:“此殆彦范辈为。”诏有司议罪。大理卿裴谈请即诛斩,家籍没。帝业尝许以不死,遂流瀼州,禁锢终身。三思又请夷彦范等三族,帝不从。三思乃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睿宗即位,彦范等并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谥曰忠烈。(节选自新唐书桓彦范传,有删改)注: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主刑狱。1(考点题)对

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付三司考治考:审查,拷问。B修阴教以辅佐天子 修:讲习。C而韦后雅为帝宠畏 雅:娴雅。D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 朝:上朝,朝见。2下列语句,能体现桓彦范以国事为重的一组是()以门荫调右翊卫逆而不诛,社稷惧亡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榜于道,请废之遂流瀼州,禁锢终身AB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彦范向武则天弹劾张昌宗的不轨行径,但是他的上疏,如同泥牛入海。B桓彦范等率御林禁兵斩关而入,杀死易之等,逼武则天归还帝位给中宗。C桓彦范被加官特进封扶阳郡王,这是中宗对他作为匡复唐室功臣的一种嘉赏。D

47、桓彦范被贬为濠州刺史,又遭武三思陷害,被终身流放到瀼州,途中被武三思假托君命派人杖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为帝画策。未几,罢彦范等政事。(2)三思阴令郑愔告变,诬彦范等同逆。参考答案对点训练考查角度一:多义词一、D解析:“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结构一致,“倍”应与“五”用法相同,在此不能作动词,应作数量词,译为“一倍”。二、C解析:病:困苦,困乏。三、A解析:辞:讲究,计较。四、1(1)推荐。(2)评论。(3)清纯、真实。(4)改变。2山公推举阮咸为吏部郎,评论他说:“清纯真实,少欲求,操守坚定,任何事物都不能改变他。”五、(1)拜访。(2)通“旁”,旁边。(3)如果不这

48、样的话。(4)不说话的样子。嘿,通“默”。(5)通“熄”,灭。(6)录用,此处指邀请。(7)当初如果。乡,通“向”,从前;使,假如。(8)通“悟”,醒悟,觉悟。参考译文: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

49、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六、1(1)书信。(2)告诉。(3)使者,指门生。(4)禀报。(5)通“嘉”,嘉许、赞赏。(6)都。2(1)只有一位郎君,在东床上光着肚子躺着,好像没听到选婿的消息一样。(2)便去打听这个人,原来是王逸少,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参考译文:郗太傅在京口时,派遣门生给王丞相送去一封书信,要求选一位女婿。王丞相告诉郗太傅的使者:“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生回来告诉郗太傅说:“王家的各位郎君都值得赞赏,听说来挑选女婿,都作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只有一位郎君,在东床上光着肚子躺着,好像

50、没听到选婿的消息一样。”郗公说:“这个人正好。”便去打听这个人,原来是王逸少,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考查角度二:通假字一、A解析:B项,“倍”通“背”;C项,“取”通“娶”;D项,“颁”通“斑”。二、A解析:B项,“有”通“又”,“车柔”通“煣”;C项,“知”通“智”;D项,“生”通“性”。三、A解析: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要”通“邀”。四、1答案:蚤早亡无解析:“蚤”可以根据“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得出,“亡”可以根据“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得出。2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

51、)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一、D解析:D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为省名,其他三项古今同义。二、A解析:A项,“可以”,古今义均为“能够”;B项,“生人”,古义为“活着的人”,今义为“陌生人”;C项,“颜色”,古义为“容貌”,今义为“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D项,“成立”,古义为“成人自立”,今义指“理论、意见等有根据,站得住”。三、D解析:A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

52、”,今义为“保养身体”;B项,“众人”,古义指“一般人,普通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C项,“寄托”,古义为“托身,安身”,今义为“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无穷”古今义都是“没有穷尽,没有限度”。四、B解析:A项,“不能”,古义为“不及,不到”,今义为“不能够,不可以”;B项,“须臾”,古今义都是“一会儿”;C项,“爪牙”,古义为“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义为“帮凶”;D项,“江河”,古义为“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五、(1)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2)古义:跑。今义:行走。(3)古义:不同平常,非比寻常。今义:十分,

53、极。参考译文:从以前的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今年是暗涨潮。”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戊寅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在一张桌上。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

54、。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先辈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考查角度四:词类活用一、C解析:C项,“至”为动词用作名词,指“到达的人”。二、B解析:B项,“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三、B解析:例句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状语,向下;B项,名词用作动词,喂奶;C项,名词作状语,向西;D项,名词作

55、状语,亲手。四、A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五、A解析: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此处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用作动词。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进献鸿鹄。出了都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好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

56、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不料它离开我飞走了。我想剖腹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六、1C解析:雅:一向,素来。2B解析:桓彦范做官的原因;武三思所为;桓彦范被诬陷,遭流放。3C解析:表面看来是尊宠功臣,但

57、从“令朝朔望”可知,这其实是削夺他们的实权。4(1)于是为中宗出谋划策,没多久,解除彦范等(参与)政务(的权力)。(2)三思暗地指使郑愔向朝廷告发,诬陷彦范等共同谋反。参考译文: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年少时因祖先的功勋调任为右翊卫,升为司卫主簿,不久提拔为监察御史,多次升迁官至中丞。张昌宗勾结妖人占卜祈求鬼神,图谋不轨。彦范进谏道:“昌宗欺诈额外的皇恩,心里怀着害人的恶意,胡乱预测天意,天神降怒,揭露他的罪恶。谋逆而不被惩罚,国家恐怕要灭亡,请把他交给三司拷问。”(他的谏言)不被采纳。张柬之将诛杀张易之等,推举他共同商定计策。于是,让彦范、敬晖担任左、右羽林将军,把禁军交付他们带领。神龙

58、元年正月,桓彦范、敬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等千骑五百人讨伐祸国之人。让李湛到东宫迎接中宗到玄武门,彦范等攻破城门闯入皇宫。士兵们都擂鼓呐喊,当时武后在集仙殿,(彦范等)在廊下斩杀易之等。武后听到政变坐了起来。彦范进谏道:“上天的意旨要政事归还李氏。臣等恭谨地接受天意,希望陛下传位,万世不绝,这是天下(苍生)的幸运。”武后就躺下,不再说什么了。第二天,中宗恢复帝位,任彦范为侍中,并封为谯郡公,赏赐实封五百户。彦范上书劝诫中宗:“希望皇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不要居正殿,干预朝廷政事。应当深居内宫,讲习女子的教化来辅佐天子。”中宗孱弱昏聩,亲近身边的侍从,不能有所省察,接纳他的意见。当时武三思因为武后被

59、贬而心怀怨恨,考虑这件事对武氏家族不利,而韦后一向为中宗宠信敬畏,三思与韦后淫乱,于是为中宗出谋划策,没多久,解除彦范等(参与)政务(的权力)。五月,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让他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不久外调为洺州刺史,改任濠州刺史。王同皎谋划诛杀三思,事情泄露,三思暗地指使郑愔向朝廷告发,诬陷彦范等共同谋反,于是贬彦范为泷州司马。三思又写下韦后不为人知的恶行,在路边张贴,请中宗废掉韦后。中宗震怒,三思说:“这一定是彦范那些人所做。”(中宗)下诏有司审理他的罪过。大理卿裴谈请求立即诛杀彦范,家产户口没收入官。中宗曾已许诺他不死,于是就把他流放到瀼州,终身禁锢。三思又请求夷灭彦范等三族,中宗不从。三思就派周利贞假托君命杀掉他。周利贞追到贵州,遇到彦范,就把彦范绑在竹板上拖来拖去,皮肉全部脱落,再用棍杖杀了他,时年五十四岁。睿宗即位,彦范等人的官爵一同被追复,赏赐实封二百户,交付给他的子孙,谥号为忠烈。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投稿可联系QQ:10845918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