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8 评价驳斥类主观题【真题示例】(2019全国卷T40(1)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 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
2、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0分)【解题现场】思路一:审设问明确是什么。结合观点找出辨点
3、:辨点1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村落会不会变化辨点2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村落一定消亡吗辨点3如果让传统村落不消亡,应该怎么做思路二:审材料结合理论析观点。信息传统村落文化特色、意义(不能消亡的原因)信息传统村落面临的困难(可能消亡的原因)信息国家保护举措(不会消亡的举措、要求)思路三:信息+信息+信息回应辨点。答辨点1面临困难会变化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答辨点2传统村落特色、作用不能消亡(未必消亡)答辨点3国家保护创造性保护、利用焕发生机思路四:组织答案。(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1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2分);(2)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2分);(3)随着
4、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2分);(4)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分),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1分),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1分)。【思维模板】1.思考切入点:切入点1:分解设问,审清辨点,以防漏答。切入点2:“辨”“析”“评”三字。(1)辨:观点正误,或正误的条件。(2)析:用理论说明正、误原因(依据)。(3)评: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表明自己的态度。切入点3:按照下列解题思路来作答。(1)“是什么”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2)“为什么”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的
5、危害。(3)“怎么办”不同主体(如党、政府、消费者等)准备怎样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注意:回答时先答原理,结合材料要全面,辨析要明确角度、态度鲜明。2.答题流程:评分细则:第(1)条: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与政治、经济具有交融性/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3分),文化反作用不合题意、无分。第(2)条:区域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地方特色(2分)。第(3)条:根据答案给2分。第(4)条:答案中三点答任意两点,给3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得3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1分。答题规则:规则(1)辨是非:对观点逐词、逐句全面分解、分析,明确正、误之处。“辨”要简明准确
6、、划清层次、找准辨点、作出判断。规则(2)析理由:调动符合要求的理论,对各个辨点正、误原因进行分析。“析”要全面完整,肯定合理,指明错误,补充不足。规则(3)做总结:综合前面辨析,下结论评价,或阐明应该的观点、措施。“结”要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合乎逻辑。规则(4)看限定:一是知识有无限定;二是全面辨析还是只肯定合理或驳斥错误;三是看材料是否蕴含分析的角度或论据。规则(5)遵逻辑:组织答案时,要对多个辨点,或多个分析的原因,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答案(如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等)。考场练兵体验技法 1.(14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消费市场潜力迎来集中释放。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2
7、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据初步统计,在疫情发生以来,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达到190多亿元,这些促进消费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实现了聚积人气、增强信心、提振消费的目标。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有人认为,发放消费券是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的有效方式。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发放消费券能够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增强消费信心与动力,扩大消费需求,对促进消费产生一定作用。但发放消费券是短期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问题。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
8、提,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此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国内市场供给、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和缩小收入差距、倡导正确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等,也会促进消费扩容提质。2.(12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针对不同发展时期面临的不同就业压力,及时采取不同的就业政策,改革就业管理体制。从2002年开始确立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展,再到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演进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
9、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升级。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8年年底,全行业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57万家,帮助2.28亿人次劳动者实现了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就业形势长期稳定,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对稳定经济社会全局和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大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妥善应对就业问题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有人认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是政府的责任。
10、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劳动技能,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和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广泛吸纳就业人员,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古代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中国古人对于生活环境,大到城邑园林,小到家居的选择、规划和建设,都追求生态和谐。然而,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也曾产生“
11、征服自然”的想法,忽视对自然的保护,酿成环境灾难。破坏自然的惨痛教训让人们醒悟。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20世纪80年代初,保护环境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有人说:“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就能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形成绿色发
12、展理念,需要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等朴素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还必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还要学习和借鉴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些为抗击疫情而舍小家的“最美逆行者”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防控医院的建设者、公安干警、每天奔波巡查的基层干部以及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其他人员他们都
13、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人生中最精彩的,也是最美的韶华篇章。义无反顾的逆行,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实注脚。春暖花开的彼岸,一定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后的美丽新世界。有人说:“只要有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精神,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运用辩证唯物论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坚持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精神,能激励和增强人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2)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顶层设计,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完善的制度作保障。(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的
14、科学态度相结合。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既要坚持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精神,又要结合各地实际依法、科学防控。5.(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材料,有人得出结论:“企业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对此观点加以辩驳。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企业家创新精神关系到企业的成长能否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该观点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应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因此,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当成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错误的。企业家应立足企业自身实践,顺应市场潮流,形成正确的经营战略,勇于创新,才能使企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