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要点整合夯基础课堂探究破重难课堂对点达标练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阶级关系:“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思想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学派的墨子。(4)法家学派的商鞅和韩非子。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百家
2、争鸣”局面的出现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生活时期和主要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2)主要思想和活动: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即“六经”。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2孟子和荀子(1)孟 子:发 展 了 孔 子“仁”的 思 想,主 张 实 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2)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和“王道”。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伦理观上主张“人之性恶”。(3)评价:
3、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仁政民本性本善仁义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的政治主张;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无为而治2韩非子(1)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的韩非子。(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治理论诸子百家的
4、历史地位师生互动 1 孟子和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相比,有什么新特点?师生互动 2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无所作为吗?提示:吸收道家和法家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提示:不是。因为老子的“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师生互动 3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师生互动 4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最受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更稳固地统治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提示:法家思想主张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政权的建立和
5、巩固。法家主张“变法革新”,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从而巩固其地位。1孟子主张“仁政”,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实质上都是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试一试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们的思想确实包含了一定“仁”的思想,但其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点是如何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其实质是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只不过这种手段是一种怀柔手段。上述观点产生错误的关键在于没有透过表面现象看清其实质。2孟子的“仁政”与孔子的“仁”没有区别。3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含义是一样的。试一试 这种说法错误。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
6、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试一试 这种说法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一:材料二: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季羡林说和谐人生材料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材料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请分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
7、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了怎样的“和谐”思想?(3)材料三反映了老子怎样的治国思想?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一思想?(4)结合材料四,分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有哪些。(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和道家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思想。提示:(1)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大变革,所以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3)治国思
8、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认识:老子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妄为,不胡作非为。(4)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大一统的趋势。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5)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要顺应时势和民心。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提示:(1)原因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大变革。阶级关系:“士”阶层
9、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现实需要: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2)意义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b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 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c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
10、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正确理解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内涵。提示:派别主张内涵道家主张“无为”,希望退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反映了面对春秋奴隶制度崩溃、战乱不断的社会局面,人们消极、没落的情绪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反映了随着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挽回奴隶制统治的愿望儒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主张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的观点派别主张内涵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
11、唯贤体现出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希望社会安定的愿望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3.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提示:(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
12、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例 1(2018浙江卷)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B解析 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符合墨家思想主张。A 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 B 项正确;C 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错误;D 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错误。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
13、:“克己复礼为仁。”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荀子非相请分析:(1)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何不为统治者推崇?(2)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3)怎样正确认识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4)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提示:(1)“克己复礼”的实质是西周时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民,爱
14、惜民力,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2)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众,并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的思想,但荀子也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3)孟子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4)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主张为和平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1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提示:(1)思想体系及特点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
15、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其方法论是“中庸之道”。政治思想:强调“仁”和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察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2)对孔子思想核心的评价“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提示:(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
16、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3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提示:人物伦理观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孔子性相近“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较保守孟子性善论“仁政”“施仁政于民”“
17、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荀子性恶论“仁义”“王道”“君舟民水”主张社会进步相同点都提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 2(2018北京卷)“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C解析 从材料“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可以看出商朝时期“王”代表军事首领权力,体现的是军事手段,但是从材料“以力假仁者霸
18、以德行仁者王”可以看出孟子不认为军事手段是有效的措施,而应该选择实行德治,实行德治可以“称王”,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B 项是道家学派的观点,与材料信息不符;D 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1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各派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当时出现了近百个学派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C解析:“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虚指,强调派别很多,并不是指一百个学派。2“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B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主张。“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19、有不下”表达的思想主张是“性本善”,提倡“性本善”的是孟子。A、C、D 的主张与之不符。3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A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 A 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由法家韩非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 B、C、D 三项错误。4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
20、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其含义是说,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 A 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 项错误;C、D 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5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C解析:本题考查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的比较。孔子的“
21、仁”“为政以德”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C 项正确。教育思想只有孔子能够体现,故排除 A;农本思想、重农抑商都无法体现,故排除 B、D。6下列漫画绘述的思想主张类似于诸子百家中的()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B解析:柔能克刚、小国寡民是道家的思想。7“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B解析: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 项符合题意。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材料二: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
22、故不务德而务法。君主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韩非子材料三: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中国焦点 2006为您揭晓了答案,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名的是孔子。(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分别提出的治国策略。(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位于第一名的依据。假如你是投票者,你还会选择哪位人物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答案:(1)儒家:以德治国;法家: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依据:孔子思想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列举:孟子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生平主要事迹。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