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教师版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叟(shu)庶(sh)人千乘(shn)B不餍(yn) 遗(y)其亲 宋牼 (kng)C构(u)兵 说(shu)而罢之 然而不王(wn)D孳孳(z) 蹠(zh) 利与善之间(jin)【答案】B(A.叟:su;C.说:shu;D.间:ji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A(B身:自己;C.去:去掉
2、;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答案】BD(BD都当“用”讲;A用来;C连词“来”)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B蒙故业,因遗策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D深追先帝遗诏【答案】BD(BD死人遗留下来的A遗弃;C丢失,损失)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D吴广以为然【答案】B(例句与B都当“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
3、的样子;C表示答应,是的;D正确)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之徒与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答案】C(A弟子:B白白地;题干与C都是“类”的意思;D空)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B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D孟子数落宋 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 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答案】C(C项中“孟子说理喜欢开门
4、见山”是对的,可后半部分“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国君接纳的原因”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是孟子的重仁义轻利的主张不合时宜)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8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B
5、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国:国家【答案】C(餍:满足)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鸡鸣而起A不远千里而来B亦有仁义而已矣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答案】A(A项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B项,助词,而、已、矣三个助词连用,加强语气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10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王何必曰利?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C王曰:“何以利吾国?”D孟子遇于石丘【答案】C(C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11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答案】A(“绝对不要考虑利”说法错误按孟子的观点,他是强调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