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733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B. 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C. 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D. 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民主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可以享有民主的主要是公民,梭伦改革规定公民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少来享

2、受一定的权利,雅典人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正确;梭伦等级制度动摇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工商业者参与政权,不符合题意,B排除;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表明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不符合题意,C排除;梭伦改革打击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A。2.古代雅典陶瓶中有一幅画画面真实地记录了梭伦改革后雅典少年积极学习手工技艺的场面.梭伦积极提倡这些少年学习手工技艺,主要是为了( )A. 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B. 打击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C. 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D. 改变雅典社会的产业结构【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提倡学习手工技艺,主要是为了

3、促进雅典手工业的发展,进而带动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故选 C 项。材料所体现的信息与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无关,故可排除A;梭伦改革是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的,所以B的说法违背史实,故可排除;雅典是以工商业立国的城邦,采取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不会改变其产业结构,故D的说法是错误的。3. “梭伦的改革很受欢迎,但没有完全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现状是取消债务奴隶制 公民按照财产分为四个等级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部分公民获得“观剧津贴”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公民获得“观剧津贴”是伯里克利改革的内容,故与题意不符。属于梭

4、伦改革的内容,所以应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4.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用于经商,而是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 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 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 社会动荡,无法经营【答案】B【解析】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足以证明这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度量衡不统一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吕相自身就是商人足以证明商人并未消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无法经商而

5、是重农抑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 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符合“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符合“知利而不知义”。商鞅变法虽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它有着材料中所说的局限性,如轻视教化和道德,故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了商鞅对待商业的政策,故错误;所以答案选C。 6.下列有关商鞅变法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B. 贵族没

6、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C. 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D. 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三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答案】D【解析】【详解】商鞅变法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三个以上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商鞅变法对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不符合题意,A排除;商鞅变法规定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不符合题意,B排除;商鞅变法将全国分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C排除。故选D。7.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

7、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都有利解决社会矛盾 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改革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项;只有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故排除项;三者改革都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故项正确;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享受权利,打破了世袭特权;而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的官员的世袭,科举制度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故项正确。所以答案选择A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中国古

8、代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卓尔不群的雅典梭伦改革8.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这实际上是A. 废除土地私有制B. 均田制的雏形C. 实行方田均税法D. 大规模推行均田制【答案】B【解析】【分析】由“413年”“计口授田”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均田制的雏形,故B项正确;当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C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是在孝文帝变法后,“大规模”与材料信息不符。【详解】9.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

9、为()A. 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 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C. 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 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信息“这对农民其实是一种剥削的手段”可知,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消极影响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北魏政权将无主的荒地作为露田授给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农民的经济剥削,故选D。A是土地制度,排除;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是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10.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10、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而且孝文帝上溯至黄帝,说明其目的在于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选项B正确;拓跋氏原本就是皇族,选项A排除;更改皇族姓氏不能推动整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选项C排除;鲜卑族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地位高于汉族,排除D。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其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 巩固了北

11、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此题审题的关键是“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关键是政治格局。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只有一个是有关政治格局的影响,所以D符合题干要求;A是从经济上;B是从封建化上;C是从巩固自身统治上。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2.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

12、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A. 主张儒佛合一B. 注重经义策论C. 抨击科举制度D. 抨击当朝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要选拔一些注重经义策论的务实人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儒佛合一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安石并未抨击科举制度而是想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变法需要的实用人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安石也未抨击当朝统治,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A. 青苗法B. 免役法C. 市易法D. 均

13、输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均输法规定政府采购物资的原则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减轻了运输的负担,节省了大量开支,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D正确;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出钱或谷物给农民,农民到期缴纳一定的利息,A排除;免役法规定农户出资,由政府雇人代其服役,B排除;市易法下政府设置市易司,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C排除。故选D。14.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

14、.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 青苗法、募役法D. 免役法、更戍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保兵知警守”指的是保甲法,“河淤开亿顷”指的是和水利有关的农田水利法,故选A;“保兵知警守”指的是保甲法,与将兵法、青苗法和免役法无关,排除BCD。故选A。15. 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A. 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 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 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D. 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

1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更加符合新兴产阶级对财富的追求的愿望,故D正确。16.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上帝,不必通过教会和教会,不必参加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

16、革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17.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 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B. 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C. 人本主义思想D. 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答案】B【解析】“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体现出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B正确;A、C和D错误。18. 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B.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C.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

17、人”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体现的新教思想是人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信仰得救,而不必去求助于教会的教父或者他人,宗教改革主张人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不用依靠教会和教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体现了罗素的认识。故答案选择A项。D项强调的内容则是教皇所代表的封建教会以救赎仪式为表象,但实质是对人民的剥削这一行为的理论基础的质疑,即教皇拥有帮人洗脱罪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考点:本题以罗素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调动知识的。能力。点评:关于欧洲宗教改革,要注意从其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等方面来掌握。19.“欧洲近代的黎明时分

18、,商业的繁荣促成了世俗情感和理想的释放。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令人赏心悦目,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广大地区的宗教改革则震撼人心。”“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从实质来说是A. 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 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C.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 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宗教改革的实质就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故ABC排除,D项正确。20.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

19、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这段话说明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即()A. 俄国农奴制度以奴役人为己任,是不道德的B.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C. 农奴制的俄国不能保卫国家安全,危机日益加深D. 农奴制已成众矢之的,已被判处死刑【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无论从社会良心、当代工业发展需要还是从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农奴制都是必须结束的,即材料强调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只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是对题意的重复,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1.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

20、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A.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D.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因克里木战争惨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因黑船事件开始明治维新,中国因受侵略开始戊戌变法,这三国都是遭受近代资本主义强国冲击后才开始在国内进行改革的,故论文的主题应当涉及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的变革,故B项正确。A项,资本主义的扩张及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侵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题干无直接联系,排

21、除。C项,三国的改革都涉及到了政治体制,而工业革命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近代化,排除。D项,俄国政治上不属于亚洲国家,且戊戌维新后中国并没有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排除。22.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木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发展缓慢B. 俄国农奴制的落后C. 新思潮的冲击D. 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原因在于俄国农奴制的落后,所以到1861年俄国爆发了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故选B。23. 1861年俄国废

22、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A. 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B. 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C. 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 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农民对地1861年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强制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这说明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选B。A项明显错误,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C项错误,农奴的人身自由得到确认,地主不能干涉农奴的生活;D项彻

23、底解放说法明显错误。考点:1861年改革点评: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因此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24. 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 )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从

24、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俄国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法律大全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均符合题意,因此选D。考点:俄国农奴制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

25、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详解】25.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 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

26、谈”意在强调农奴也获得了人身自由,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完全摆脱”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统治,并未结束沙皇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6.“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皆超绝东洋。移之,移文明开化之风于我国,将使我国民迅速进步到同等化域。”与此信息直接相关的是A. 洋务运动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C. 明治维新D. 戊戌变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无不超绝东洋”可知材料中的“我国”应该是东洋国家,且主张学习欧美各方面的文

27、明,可以得知应该指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日本的主张,故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文明开化。27.据世事见闻录记载:“三井家在江户有3座大店铺,雇佣着1000多名伙计。据说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黄金2000两以上才算好生意。黄金2000两,也就是白米5000袋。5000个农民一整年的辛苦耕种,才能缴上贡米5000袋此外,三井家还有许多田地,租地收入每年多达黄金2万两江户以外,三井家在大阪等地方都有分店;此外,还有分布在各藩的经销店”这段材料反映了A. 日本重农抑商B. 资本主义萌芽C. 日本商业发展D. 封建统治动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我们可知,日本商业发展的情况,没有反映抑制商

28、业的措施,也没有提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其标志是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动摇。所以应选C。考点:近代世界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28.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呼、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B.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实力和地位有所上升C.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史料

29、的能力,从材料中诸侯对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体现;C、D项说法不合史实,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并非封建统治基础。故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29. 明治维新中,天皇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将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员直接管理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将大名集中东京居住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治维新中,天皇在政治上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项均是其重要措施,同时宣告四民平等,废除封建身份等级

30、制度,但天皇权威不可动摇,保留了浓厚的君主制色彩,所以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答案选C。考点:明治维新的举措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治维新内容的识记能力,涉及对变法或维新运动内容的考查,具体措施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除了准确记忆每项具体内容之外,还应关注每项具体措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利弊。30.马克思说的:“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是针对A. 明治政府的“废藩置县”措施B. 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措施C. 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措施D. 明治政府的“近代天皇”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用暴力的方法”并结

31、合明治维新的措施可知,这指的是明治政府利用政权的力量设立一些近代企业,即“殖产兴业”。B正确;废藩置县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不是向近代生产方式过渡,A排除;文明开化是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是生产方式的进步,C排除;天皇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代表,D排除。故选B。31. 明治维新诸措施中,能够体现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这一目的的有( )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的军队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明治政府的权力,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统治,改革土地制

32、度,承认土地私有是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实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的军队是维护统治的军事措施,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A、B和C排除。32.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A. 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B.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D.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明治维新中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经济,经济中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选B。A项说的是政治改革;C项和新兴地主阶级关系不大,是发展工业生产;D项是思想上,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明治维新点评:明治维

33、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的利益。33.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封建社会转变资本主义社会,故正确;明治维新中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改变了半割据状态,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正确;明治维新中

34、政治上实行四民平等,使得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故正确;明治维新在文化上实行文明开化,使得资本主义文化一定程度取代了封建文化,但是仍然保留了封建残余,故错误。故D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4.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B.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

35、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B项。A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不属于“解放作用”,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的事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排除。35.1898年,光绪帝发布“自开商埠”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并且着重强调“

36、不准划分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清政府“自开商埠”反映出A. 近代中国自强努力的探索B. 商埠成功阻止了列强侵略C. 清末新政的经济成效有限D. 列强的经济侵略深入内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清政府借助自开商埠维权。这反映了清政府探索国家富强道路的努力,故答案为A;B项说法程度夸大,是一定程度上,而非“成功阻止了”,排除;清末新政的时间是1901到1911年,时间不对,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华中、西南和西北等地的信息,例如被迫开放的口岸,D项排除。3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

37、,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A. 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B. 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C. 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D. 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可以看出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故D项正确。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经世致用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维新派在文教方面的改革,故C项错误。37.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

38、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B.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 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

39、误。38.“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这说明A. 欧洲统治地位动摇B. 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世界C. 世界联系更加紧密D.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的统治地位动摇的信息,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排除B;“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表明

40、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故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无关,排除D。39.1918年3月至7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这些攻势的直接目的是A. 夺取战略主动权B. 逼迫英法联军投降C. 振奋德军的军心D. 扭转同盟国瓦解的趋势【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1918年德国在西线发动四次大规模进攻,其直接目的是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A正确;此时德国处于劣势,无法直接逼迫英法联军投降,B排除;振奋军心是为了夺取战略主动权,C排除;扭转同盟国瓦解的趋势不是其发动大规模进攻的直接原因,D排除。故选A。40.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

4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下列史实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B. 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革命C. 一战后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国家体系D. 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答案】C【解析】【详解】这一观点指的是一战后欧洲的全球霸权并不安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国家体系主要是二战后的史实,主要涉及20世纪40-70年代。时间不符,无法支持其观点,故答案为C项;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欧洲列强整体实力削弱,导致欧洲相对优势减弱,不利于

42、维护欧洲的全球霸权,A项排除;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革命,这加剧欧洲内部动荡的风险,不利于维护欧洲的全球霸权,B项排除;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欧洲形成竞争关系,冲击了欧洲的全球霸权,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例如,这一观点是一战后欧洲的全球霸权更加风险;其二,据此逻辑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欧洲的全球霸权是建立在其实力全球领先的基础上,一战削弱欧洲整体实力,俄国十月革命可能导致欧洲各国因爆发革命而再次削弱。外部日美崛起,欧洲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削弱。总之,与一战前相比,欧洲实力在全球的领先程度大大降低了,导致

43、其维护全球霸权的难度提高和风险加剧。41.阅读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行业1914年7月和1918年7月的雇佣女性人数之差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1914年7月1918年7月金属+424000925化学+640002039服装440006876政府机构+223000347A. 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B. 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C. 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D. 英国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可知,一战时期各行业的从业比例都增大,其中政府部门、金属和化学行业增长显著,成因是一

44、战促使与战争相关的行业迅速发展,而战争造成人力短缺,促使妇女大量进入生产部门,A正确;据材料可知,没有反映英国社会观念变化,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妇女从业情况,与英国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无关,D错误。42.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A.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B.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C. 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D.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答案】

45、C【解析】【详解】根据“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可知,一战使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故本题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催化新技术的产生”,排除A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妇女的信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并联系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分析解答。43.凡尔赛和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主要是指A. 美国利益未得到满足,反对该条约B. 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滋长C. 该条约损害中国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约D.

46、 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削弱【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战胜国与战败国在巴黎召开国际会议,在会议中签订了以制裁德国为主的凡尔赛和约;德国由于受到苛刻的制裁,国内民族复仇主义滋长,这为后来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美国”“中国”没有滋生罪恶的种子,排除AC。D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排除。所以选B44.1920年1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主持了国联的成立大会,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并没有加入国联。美国没有加入国联的原因不包括A. 凡尔赛体系没有在最大限度上符合美国利益B. 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C. 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D. 国际联盟在当时未能

47、发挥任何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美国之所以没有加入国联,是因为凡尔赛体系没有最大限度地符合美国利益,并且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他们反对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事务中去,由他们控制的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45. 1927年6月,法国外长白里安向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建议法美缔结一项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但美国对白里安的态度反应冷淡,主要为了是避免()A. 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B. 引起英国的强烈抗议C. 造成法美结盟的既成事实D. 刺激德国的扩军备战【答案】A【解析】【分析】美国认为,如果与法国单独签约,容易被人误解为美法结盟,也会因此而卷

48、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这是美国不愿接受的。故A正确。【详解】二、材料分析题46.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49、。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解析】试题分析:(1)结

50、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通过比较材料,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共同作用可以答为: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

51、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7. 【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北宋初期差役法存在严重弊端,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以免役法代之。阅读下列树料: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宋史食货志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

52、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三 苏徹认为,差役法“衙前之害,自熙宁以前,破敗人家,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久矣”。但是“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差役制度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指

53、出王安石对差役法做出的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何在?(3)据材料三,概括苏辙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给役不均;官僚、大地主不服役;徭役繁重,存在规避现象;抑制农业生产发展;激化社会矛盾。(2)调整:政府雇人服役;纳钱代役;均平服役。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态度:两者各有利弊;应兼行差雇,从民之便。注意:政策制定要兼顾多方利益,关注社会公平;制度设计要符合社会实际等。【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由“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可以

54、看出给役不均;由“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可以看出官僚、大地主不服役;由“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可以分析出徭役繁重,存在规避现象;由“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可以分析出抑制农业生产发展;由“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可以分析出激化社会矛盾。(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由“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以分析出政府雇人服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纳钱代役;由

55、“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可以分析出均平服役。第二问由“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可以分析出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另外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和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分析出另一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三的叙述不难概括出两者各有利弊;另外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可以分析归纳出应兼行差雇,从民之便。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政策的

56、制定要兼顾多方利益,并且都侧重于关注民生。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差役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募役法的启示。【详解】4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57、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日本变政考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

58、原因。【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为目,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挽救腐败的清王朝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君权强大。(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改革过程中应对危机的措施失当等等。(答对其中4点即得满分)【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针对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人民不满情绪高涨,由材料“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

59、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乱机遍伏”,可见康有为上书的主要意图是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要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又要指出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 阶级的局限性。(2)由材料“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惟中国风气未开”,可见康有为主张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理由结合所学,可知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但中国风气未开。(3)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从维新派阶级局限性,脱离人民群众、顽固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方面作答。可以答为: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

60、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败因【详解】4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材料二英法等列强在签署非战公约时,都提出了所谓的“保留条件”。英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关于废弃战争可作为国策之工具,使我想提醒阁下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与完整,对我们的和平和安全具

61、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英国政府在过去曾极力说明干涉这些地区是不能容许的。保护这些地区免遭攻击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项自卫措施。必须清楚了解到:英国政府是在明确理解到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才接受新条约的。法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每个国家都应保留有合法的防御权;如果一国破坏了它的不进行战争的保证,则所有其他国家应自动解除义务;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联盟约洛迦诺协定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以上材料均摘自非战公约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简评其积极意义。(2)依据材料二回答英法两国参加非战公约最主要的“保留条件”是什么。它们提出

62、的“保留条件”的实质是什么?而它们各自的借口又是什么? 【答案】(1)原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积极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2)在必要条件下,放弃履行非战公约的义务,发动战争。实质:英法可以视自身的情况【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原则:依据材料一中的“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些内容可概括出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是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

63、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纠纷。积极意义:依据材料从非战公约提出在国家的战争权和国际法方面进行分析。(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正确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保留条件”:对材料二进行分析可知,在不损害英法等国的利益下,是全履行非战公约的义务,如果在必要条件下,放弃履行非战公约的义务,发动战争。实质:依据材料二中的“一项是自卫措施”、“保留有合法的防御权”等内容可概括出这一实质是英法可以视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非战公约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借口:依据材料二中的“英国政府是在明确理解到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才接受新条约的”、“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联盟约、洛迦诺协定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这些内容可概括出其借口是“自卫”或“防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