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732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 35 题,每题 1.2 分,满分 42 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A.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 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 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D. 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反映了分封制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很大,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

2、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故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改变意在A. 减少决策失误B. 建立强有力监察系统C. 加强君主权力D. 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等信息可以看出,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管。强化了君主权力,故C项正确;“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

3、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无法起到减少决策失误的作用,排除A。B项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项。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但不一定有效,故D项错误。3.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A.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 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D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

4、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4.1376年,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了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一年后,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上述史实可以说明A. 明太祖全力模仿元朝的政治制度B. 明初政制构建有取法唐宋的特点C. 明太祖废相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 明初基于政务繁忙而设立了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了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

5、都指挥使。一年后,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可知,明朝使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进行分权并立,改变了元朝的行省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取法唐宋的特点,B正确。材料体现了明太祖改变了元朝的制度,A错误。材料体现了明朝在地方制度的变化,没涉及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的中央制度的变化,排除CD。5.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

6、度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雍正年间制定的“冲繁疲难”制度不仅打破了天下州县官尽由吏部选用的权力格局,而且更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选用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变化,故AB项排除。6.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B. 传统农业的经营

7、方式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7.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

8、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A. 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 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 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 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促进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

9、卖加剧,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租佃制,与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与否无关,故B选项错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但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故无法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故C选项错误。8.在宋代,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就选择富有者为妻;更有甚者,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变化B. 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C. 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下降D. 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是商品经济十分繁荣的时期,官僚士大夫与富

10、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反映人们思想观念、婚姻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并非道德水平滑坡,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官员待遇下降,也不能说明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排除CD。9.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A.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B.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C. 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D. 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可知明清

11、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清时期一直坚持的政策,并未松动,B选项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重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选项排除。10.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说明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C. 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 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

12、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平息倭患”主要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此时是16世纪,世界也因新航路的开辟而日益连在一起。故答案为C项。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排除; D项,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

13、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 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 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巩固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消除了”“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2.老子谴责“

14、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 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 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 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13.战国中后期

15、,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A. 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 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 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 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的交流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

16、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定于一”“乱莫大于无天子”,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4.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A. 强调天人合一B. 倡导大一统观C. 劝君主行仁政D. 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体现了统一思想,其原因主要是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并且蕴含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天人合一、劝君主行仁政和宣扬君权神授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

17、,排除ACD项。15.宋代一些史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但欲通知古今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这种观点A. 受到理学发展影响B. 有利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C. 开启通史编撰的潮流D. 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批评重事轻义的史学传统”和“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可知,宋代的史学观念强调义理,“以史明理”,把史学作为求理的手段,这是受到宋代理学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确立,故B项排除;中国古代通史编撰潮流并非宋代开启,故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家义利观,故D项排除。16.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

18、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A. 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B.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C. 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说明儒家文化追求名利的功利化倾向,故A正确;明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B错误;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排除D。17.明代某思想家指出:“身也者,天下万物之本”,认为“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提出“尊身”、“爱身如宝”等主张,这一主

19、张A. 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B. 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C. 彻底批判了理学纲常思想D. 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答案】A【解析】【详解】“尊身”、“爱身如宝”体现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一主张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A正确;古希腊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尊身”、“爱身如宝”体系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不能反映“个人主义”泛滥,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尊身”、“爱身如宝”,联系所学人文主义的含义分析解答。18.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人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

20、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A. 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B. 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C. 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D. 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统治者在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不是从侧面反映的,而是直接反应的,排除B项;劝善思潮出现,实质上说明现实社会中非善思想的出现,世风日下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在说宗教的实用性,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侧面”去思考问题,学生注意要理解其含义,不能从直观上去选择。19.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意大利的北部诸城市都先后成立了公社,这些公社

21、战胜了封建主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他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的政策,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材料意在说明A. 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B. 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根本原因C. 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D. 城市的新发展与新文化的相互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中世纪意大利的的城市自治运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阶级的形成,并对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采取保护政策,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答案为C;“最早出现文艺复兴”和“根本原因”无法体现,排除AB;D选项相互作用无法体现,排除。20.伏尔泰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

22、阶级,另一个是贫困阶级。”他在哲学词典中对“平等”作了如下解释:“除非有无限数量的人一无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据此推知伏尔泰A. 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C. 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D. 思想观念由激进变为保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伏尔泰强调富人阶级、贫困阶级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平等是社会自然存在的现象,这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的剥削辩护,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伏尔泰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伏尔泰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伏尔泰思想观

23、念由激进变为保守的过程,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另一个是贫困阶级”,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21.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C.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D. 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和“当

24、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等信息可以看出,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反对君主专制和个人独裁,故答案为A项;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发展蓝图,他们的主张也不能反映出民主共和精神,排除B、C项;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没有资产阶级的产生,排除D项。22.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 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答案】B【解析】【

25、详解】根据题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可知,王国维强调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特色,说明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王国维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而是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排除A。C项是题干表象,无法体现题干是内涵,排除。D项说法错误,与题干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23.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A.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B. 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C. 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D.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

26、们精神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结合所学,宋朝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出现适应士大夫和富民需要的文人画,和平民喜爱的通俗画,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并没体现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排除C。24.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A. 仍沉浸在

27、天朝上国迷梦之中B. 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C.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D.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时期官员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仍停留在“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西方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B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仍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没有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联系所学“中体西用”思想分析解答。25.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

28、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 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B.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C. 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D. 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答案】D【解析】【详解】张之洞的劝学篇继续鼓吹“中体西用”思想,以此解决社会问题,在知识分子中仍然产生极大影响;而戊戌变法主张变法自强、救亡图存,说明这一时期的救国思想观念新旧交杂,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影响,排除A项;主张“中体西用”,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落后,排除B项;甲午战败标志中体西用思想破产,排除C项。26.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

29、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该现象表明A. 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B. 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C. 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D. 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派在思想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实践上极力推祟孔教,说明维新派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反映出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故D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B项不符合“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

30、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宗旨,C错误。27.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A. 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 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C 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D. 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可以看出,材料表达了康有为变法革新的决心,但也体现出康有为的固执与缺乏变通,不能有效争取更多实权派的支持,这表明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个例,“矛盾不

31、调和”表述绝对,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是1898年开始的,故C项排除;维新变法思想没有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点睛】“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是关键信息。28.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A. 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B. 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C. 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D. 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陈独秀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国民“最后”(最重要)的觉悟,又强调“国民性质行为”的改善是“根本之救亡”,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及特

32、征,可知这是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在宣扬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而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君主专制已被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B项时间不符,排除;陈独秀并非呼吁改革社会习俗,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宣传社会主义”,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分析解答。29.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说明A. 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B. 社会主要矛盾

33、发生改变C. 民族危机影响时代主题D. 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所引发的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提高,引发了对国家未来出路的思考,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和民族意识,而非民主意识,故A项排除;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仍为北洋封建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30.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A. 提升了向西方学习的水平B.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C. 扩大了民主与

34、科学的影响D. 促使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把反帝和救国结合起来,并且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学习西方思想,无法体现提升了向西方学习的水平,排除A;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排除C;甲午战后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1.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

35、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 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B. 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D. 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说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A、D选项解读正确;“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说明B选项解读正确;C选项解读不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32.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

36、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A. 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C. 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D. 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时的言论表达了其促进民主,和平建国的思想,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相关内容,A错误;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B错误;1945年8月15日,日本已经宣布投降,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联系所学重庆谈判的背景分析解答。33.

37、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A. 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C. 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D.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我国国情,我国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要把我国建设成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

38、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排除;材料“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表明我国实行“两步走”的战略,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排除;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排除。34.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A. 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B. 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 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D.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

39、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C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错误。35.现代派文学集中笔墨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四种基本关系上的扭曲与变异,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颠倒、错位、扭曲和脱节。因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腐蚀作用而造成。材料意在说明现代派文学A. 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蕴B. 侧重对客观现实的摹写与再现C. 以非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D. 注重

40、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形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现代派文学集中笔墨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四种基本关系上的扭曲与变异”“因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腐蚀作用而造成”可知,现代派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往往带有深刻的现实批判的味道。故答案为A项。B项,侧重对客观现实的摹写与再现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中“现代派文学”不符,排除;CD项,材料不能体现以非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也不能体现注重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形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共四题,36 题 14 分;37 题 14 分;38 题 18 分,39 题 12 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提醒国人:“中国如果强盛

41、起来,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要济弱扶倾”,“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我们现在要 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摘自 1906 年孙中山民

42、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勾勒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而凝练成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归纳在此纲领引导下,他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的贡献。(2)依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内涵和民权主义的特点,并指出孙中山所设想的政体与西方国家相比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特别强调这种变化的理由。(3)为了完成材料三中的“民族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何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43、【答案】(1)纲领:三民主义。贡献: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促成国共合作。(2)内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变化:从“三权分立”到“五权分立”。理由:一是鉴于欧美各国三权分立之后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一缺陷;二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使民众和社会易于接受。 (3)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作用:推动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中国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解析】【详解】(1)纲领:根据“恢复民族的地位”“要济弱扶倾”,联系所学得出三民主义。贡献:根据

44、所学可知,1905年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924年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2)内涵:根据“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得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特点:根据“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得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变化:根据“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得出从“三权分立”到“五权分立”。理由:根据“我们现在要集合

45、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分析得出。 (3)发展:根据“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致苏俄遗书”,结合所学可知,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推动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家庭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房子和家中的物品是私人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家庭空间的扩大和日益功能化,人们对住宅的态度和感觉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卧室的增加是一种隐蔽和亲密意

46、识发展的标志。当家人和被邀请的客人想聚在一起聊天、弹奏音乐的时候,厅的扩大,就使得这种更加丰富的休闲时光变得可能。书房也作为富人和知识分子寻求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出现了。只有最富裕的人,才住在拥有多个专门房间的大宅里,他们的吃饭和睡觉都有专门的家具和饰品。据【美】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整理材料二 20世纪初,“革命”观念冲击了时人对家庭的思考,1904年丁初我就号召闺阁中的女子革命!革命!家庭先革命!秋瑾不仅提倡“革命当自家庭始”,而且身体力行她随后与丈夫离婚,东渡日本,实际参与政治革命。章太炎观察到:“今信仰国家者”“惟信仰国家为文明”。在“国”的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爱国心的层级大为提升,而

47、爱一己一家一乡的观念则渐被视为偏私。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家庭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欧洲和中国家庭的特征有何明显不同,并说明中国家庭特征形成的原因。【答案】(1)变化:空间扩大,日益功能化;装饰和用品越来越考究;注重知识追求。特征:早期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对现世享乐的追求。(2)不同:欧洲的家庭注重个体(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中国的家庭社会性大大加强(或回答国家、民族的角度)。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近代经济发展的推动;西学东渐和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解析】【详解】(1)变化

48、:根据“家庭空间的扩大和日益功能化”“更加丰富的休闲时光”“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出现”“专门的家具和饰品”等材料信息,可得出欧洲家庭发生的变化;特征:根据材料说明上述变化反映的社会特征。(2)不同:根据材料“家庭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等信息,以及材料二中“革命观念冲击了时人对家庭的思考”“爱国心的层级大为提升,而爱一已一家一乡的观念则渐被视为偏私”等信息,对比可得出二者的不同;原因: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中国家庭特征形成的原因。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

49、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我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

50、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属于英国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民族在世界范国内率先实现工业化,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民主政治树立了样板。英国的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模式,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渐进道路的可行。英国对现代世界的贡献与其稳重的行为方式一样令世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是现代世界的开拓者。钱乘旦、陈晓律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与隋唐时期的中国在文化影响力上的主要异同,

51、并指出二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不同贡献。【答案】(1)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2)同:都有制度的传承与创新;都具有强大的时代影响力。异:隋唐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典范,近代英国是工业文明的样板。隋唐中国文化影响力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特点,近代英国文化影响力具有和缓、平稳、渐进的特点。不同贡献:隋唐中国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中国文化圈”,对东亚邻国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将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为西方的民主政治树立了样板,是现代世界的开

52、拓者。【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得出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据材料一“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据材料一“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得出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据材料一“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得出隋唐大一统的局面;据材料一“隋唐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得出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2)第一小问异同,据材料一“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材料二“正是这个民族在世界范国内率先实现工业化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得出都有制度的传承与

53、创新;据材料一“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材料二“正是这个民族在世界范国内率先实现工业化,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民主政治树立了样板”得出都具有强大的时代影响力。据材料一“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得出隋唐中国文化影响力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特点,据材料二“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得出近代英国文化影响力具有和缓、平稳、渐进的特点。第二小问不同贡献,据材料一“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

54、、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我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得出隋唐中国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中国文化圈”,对东亚邻国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材料二“但正是这个民族在世界范国内率先实现工业化,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民主政治树立了样板可以说,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是现代世界的开拓者”得出近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将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为西方的民主政治树立了样板,是现代世界的开拓者。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和宋在

55、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钱穆先生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要求: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认识。(要求:观

56、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认识:唐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理由:在唐代封建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的政治:二府三司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消灭了贵族制度,开放社会等级,官僚政治逐渐完善。经济:打破唐坊市制度、纸币的出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佛、道、儒思想融合,理学的产生,宋词繁荣,市民文化兴起。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评分细则:观点明确、恰当、准确得。论述准确、逻辑清晰,且能史论结合 ,并能从多角度来加以论述,言之成理 。【解析】【详解】认识:结合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表现唐宋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理由: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唐宋时期体现社会变革的史实中找出理由,如政治方面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贵族政治逐渐消失,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经济方面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被打破,坊市制发展为街市制,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发达等;文化方面,儒家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理学的形成,词曲与话本等市民文学兴起等,结合唐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角度的重大变革说明唐宋时期是重大变革时期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