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695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0年春季开学摸底考试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本试卷共150分,时间150分钟,分卷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拍照上传.卷(选择题)共 80分一、成语(共10题,每题2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B. 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C. 人们提到瞿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D. 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望文生义,危言危行是指正直

2、的言行。C“求全责备”后面不能接宾语。D望文生义,“下里巴人”多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意义和道理。B. 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C. 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D. 大多数的隐士是孔子曾提倡的“道不行派”,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潜,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A项“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不合语境。B项“鱼龙混杂”比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

3、人混杂在一起。结合”地摊上的东西”,不合语境。C项“因人成事”是指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成事。和“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矛盾。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B. 心理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内经一书中,就有了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者重要作用的系统总结。C. 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D. 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4、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刻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肤浅,无真知实学比喻印象不深刻,与后半句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矛盾;C项,“粗茶淡饭”,简单的饮食,形容生活简约,而句中是说在地主家所吃食物之差,不合语境;D项,“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多用于贬义,而句中是形容人物性格的和蔼,属于褒义的语境,故情感色彩不当;B项,“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句中是说心理思想的研究历史悠久,符

5、合语境。故选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B. 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C. 王军和李刚是男篮的主力队员,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场上配合得非常好。D. 他们两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

6、,应有尽有,语境是说展览会展品之丰富,符合语境; B项,“相敬如宾”相处如待宾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语境是形容朋友之间,使用对象不当;C项,“两小无猜”,男孩女孩天真无邪,一起玩耍,没有嫌猜,语境中“王军和李刚是男篮的主力队员”,两人都是男子,使用对象不当;D项,“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或盟约,语境是说“他们两人在拜把兄弟”盟誓,对象不当。故选A。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只要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一定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奇迹。B. 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C. 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

7、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D. 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B项,“今非昔比”指今天与过去不能相比,形容变化巨大,而语境要表达的是现在不如过去的意思,故不合语境,应该用“今不如昔”;C项,“果不其然”指果然,强调不出所料,然而句子前面是说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后面却说“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前后表意相反,故使用不当;D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

8、示不同意或否定,而句意是说对小错误不重视,认为是小事,不合语境,应该用“不以为意”;A项,“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从没有过的,也指空前的,句中形容创造出的奇迹,符合语境。故选A。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一目了然。B. 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我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使大家明确党的农业政策,做到胸有成竹。C.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D.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

9、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一目了然”,一眼就可看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而语境是说对他的底细非常了解,不合语境,应改为“了如指掌”;B项,“胸有成竹”,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比喻熟练有把握,侧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而此处应是说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不合语境,应该改为“心中有数”;C项,“翻云覆雨”,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贬义词,语境说的是诗歌创作的气势,情感色彩不当;D项,“任重道远

10、”,意思是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符合语境。故选D。7.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今年1月4日,武汉商场黄金柜台发生一起震撼人心的持枪抢劫案。B. 老王总是心直口快,党同伐异,对有缺点的同志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C. 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D.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个有如坐春风之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震撼人心”是“使人受到很大的震动或教育”,是褒义词,应改为“骇人听闻”。B项,“党同伐异”是“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就加以攻击”,老王指出同志的缺点不是“打击”

11、。D项,“如坐春风”是指受到教育和感化,不是迎着春风的意思,此处望文生义。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B.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C. 有人说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D. 她并不是真正关心矿上的生产,上次来,就只在选煤的地方,走马观花看了一遍。【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A项,“莫衷

12、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使用不当。B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勇气,感情色彩不当。C项,“莫逆之交”,彼此志同道合,有深厚的友誼亦指情投意合的朋友。结合“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分析,不合语境。D项,“走马观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使用正确。故选D。【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

13、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伙歹徒竟敢在这样的闹市区公开作案,简直让人觉得( )。培养一种风格,学习某种打法是需要时间的,不能 ( )。他俩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依然 ( ),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别人都很难过,有的低着头,有的抹着泪,唯独他,端坐在那里, ( )。A. 不可思议 操之过急 鞠躬尽瘁 神情自若B. 不可思议 一蹴而就 呕心沥血 神情自若C. 义愤填膺 操之过急 鞠躬尽瘁 无动于衷D. 义愤填膺 一蹴而就 呕心沥血 无动于衷【答案】A【解析】【详解

1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选择。“不可思议”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第一空,结合前面“竟敢在这样的闹市区公开作案”可知,此处是突出这伙歹徒行为的无法理解,应使用“不可思议”。“操之过急”,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第二空,根据语境“培养一种风格是需要时间的”可知,此处是强调做事情不能过于急躁,应使用“操之过急”。“鞠躬尽瘁”,不辞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强调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15、呕心沥血”,耗尽心血,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第三空,语境强调他俩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竭尽心力献身教育事业,应使用“鞠躬尽瘁”。“神情自若”,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多指非正常情况下的表现;“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第四空,根据前面“别人都很难过,有的低着头,有的抹着泪,唯独他,端坐在那里”可知,这里是突出他在这种情境下的表现和原来一样,应使用“神情自若”。故选A。10.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1)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 的行为如不停止,将自毁自己的生存空

16、间。(2)某公司非法占地,终于 ,所建37幢别墅式建筑被主管部门勒令全部拆除。(3)制造120京广铁路爆炸案的罪犯终于 ,被逮捕归案。(4)他不在村里安心劳动却跑到城市来乞讨,自找苦吃,真是 。A. 玩火自焚 自作自受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B. 作茧自缚 自作自受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C.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自作自受D.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自作自受【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作茧自缚”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坏的后果,语意比“自作自受”重;“玩火自焚”玩弄火者,自身遭焚,比喻作恶多端的人终无好下场;“自作自受”由自己的不良行为招

17、致的后果,应由自己承担。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诗歌鉴赏(共10题,每小题3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南海旅次【唐】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B. 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

18、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C. 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D. 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19、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错误,由第四句“故园谁遣有书来”中“有书来”可知,应是收不到家书,颔联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故选B。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注】若为:犹言怎堪 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

20、一项是( )A. “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B. “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C. 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D. 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

21、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错误,“春天”错误,“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意思是“料想明年,青草瘴气泛滥,江水上涨时,你就可以经过夏口湓城北归”,这是设想友人北归,并非是作者送别之时,根据首联“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中“秋月”可知,送别的时候应该是秋天。故选B。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水调歌头赋三门

22、津【金】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注】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B.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

23、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兼备。C.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D. 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24、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错误,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是说砥柱山上除了鸟儿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突出砥柱山的高峻艰险,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也是突出赤壁的高险,所以属于“正用”;同时这里的“危”应是“高高”的意思。故选C。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幽 居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

25、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蹇劣:笨拙。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B. 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C. 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D. 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

26、平和冲淡、清新质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这处细节描写”错误,由“夜来过”的“夜”和“过”字,可知这是诗人的感

27、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并非“亲见”;“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来描摹形象,是白描手法,不是细节描写。故选B。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自贻杜牧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注】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彩缋:彩色的绘画。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

28、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B. “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C. 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D. 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

29、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遗憾”理解错误,“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是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表达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故颈联应是诗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并非“遗憾”。故选D。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刘著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

30、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注】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B. 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 “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D. 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

31、,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错误。“倒流河汉”,等于说吸尽银河,暗中融化了李贺“酒酣喝月使倒行”的意境

32、,痛饮淋漓,忘乎所以,恨不得令银河倒流,让辰光倒转,把自己的一腔郁闷,驱除个干净,然而,酒入愁肠,化作的毕竟是相思泪。由此可知,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并非“开怀畅饮”。故选C。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西塞山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爨(cun):烧火做饭。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

33、,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B. 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C. 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D. 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

34、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颈联化实为虚”错误,从诗中来看,前两联都是实写,颈联“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由实景转入虚景,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黄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

35、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这属于“由实入虚”的手法。故选B。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蓦山溪汪莘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问湘灵,拄杖斜阳里。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注】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湘灵:湘水之神。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风玉露

36、”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B. “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C. “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D. 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

37、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沉稳和意气风发”错误,“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岩上忽孤云”流露出孤独愁绪;“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从全篇来看,这首词既有对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对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感叹,可见诗人内心是矛盾的,所以“意气风发”错误。故选C。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对这首诗中

38、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指不违背诺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39、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错误,这属于曲解诗歌意思,根据“闲居少邻并”中的“闲居”与下句的“草径入荒园”可以猜测得知,“少邻并”的意思是很少有邻居挨着。故选B。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注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对这两首诗的字

40、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 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 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

41、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景象”错误,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

42、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而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故选B。三、古代文言文阅读(30分,每小题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晁错,颖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

43、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兵。”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44、,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di) 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qin限制)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2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

45、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B. 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C. 绐载行市 绐:欺骗。D. 吾亦恨之 恨:痛恨。2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组是( )A. 上发兵以御之 杀之以应陈涉B. 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 其意不在错也 齐国其庶几乎D.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错为人峭直刻深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独有斩错则兵

46、可毋血刃而俱罢A. B. C. D.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B. 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书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C. 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D. 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答案】21. D 22. A 23. C 2

47、4. C【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D项,“吾亦恨之,恨,痛恨”错误,前面邓公指出景帝的做法不可取,“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认为景帝错杀晁错会“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景帝的反应是“喟然长息”“公言善”,可见景帝应是为自己的做法感到遗憾,故“痛恨”与文意不合,“恨”应解释为“遗憾”。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

48、法相同的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来;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后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大概;D项,第一个“且”,“而且、况且”,后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然后分析所给的六个句子,找出与晁错死因无关的句子,排除这些句子所在的选项。不是晁错死因:“错为人峭直刻深”

49、是晁错为人的特点,“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刘氏安矣,而晁氏危”是晁错父亲的话,意思是你这样做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排除这三个句子所在的选项。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错误,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文中只是提到“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之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

50、诛错为名”,只是提到做法,但是没有提到“削弱诸侯”这一结果。故选C。【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

51、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

52、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

53、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

54、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二)文言文阅读(本题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

55、,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

56、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2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

57、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58、确的一项是( )A.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B. 王涣扫除积弊,境內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维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答案】25. B 26

59、. D 27. D【解析】【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意思是“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明确意思之后,再根据语法、句式、句首发

60、语词、句末语气词进行断句。根据语意,“涣少好侠”是“王涣从小喜欢行侠”意思,“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尚气力”承前省略主语“王涣”,语意完整,前面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敦儒学”中的“敦”是“重视”的意思,后面带宾语“儒学”,中间不能断开,且“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是并列关系,句式结构一致,中间应分别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26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61、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京”单用时,可以指国都,但“师”单用时,没有国都的义项。故选D。【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属无中生有。原文最后所说的“不得旋踵”的意思是“绝不畏避退缩”,“而文理不及之”的意思是“任峻在断案条理方面比不上王涣”,这些内容都不能得出“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的结论。故选D。【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

62、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

63、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到京师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来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任用主簿镡显来纠正过失补充遗漏,臣不过是捧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因此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任命他为温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恶狡猾的人,时间一长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路边过夜。其中有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了,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的事。王涣在温县担任三

64、年县令,升为兖州刺史,他以法律治理兖州各郡,德化和声威得到广泛推行。后来他因为拷问妖言妄论不符合实情而被定罪。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担任洛阳县令。(王涣)处世公平正直,施政时能做到宽严适中。那些长期诉讼的冤案疑案,历经几任县令都没有断决的,根据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王涣)没有不巧妙地弄清案情真假,消除大家的疑惑的。他还能用奇谋异术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妙的计谋。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

65、子,放上祭品。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被掠夺,所以前来报答他的恩德。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信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都能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绝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

66、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三)文言文阅读(本题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荣,宿迁人。初冒父名江。从魏国公徐达战灰山、黑松林。为总旗,给事燕邸。雄伟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云卫百户。从起兵为前锋,屡立战功。徇山东,与朱荣帅精骑三千,夜袭南军于滑口,斩数千人,获马三千,擒都指挥唐礼等。战滹沱河,夺浮桥,掠馆陶、曹州,大获。还军救北平,败平安军于平村。杨文以辽东兵围永平,江往援,文引却。江声言还北平,行二十余里,卷甲夜入永平。文闻江去,复来攻。江突出掩击,大败之。时南军驻宿州,积粮为持久计。成祖患之,议绝其饷道。命江将三

67、千人往,趑趄不行。成祖大怒,欲斩之。诸将叩首请,乃免。渡江策功,以前罪不封。永乐八年从北征,以游击将军督前哨。败阿鲁台于靖虏镇。师还为殿,即军中进左都督,遣镇辽东。敌阑入杀官军。帝怒,命斩江,既而宥之。倭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讫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势,请于金线岛西北望海埚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十七年六月,瞭者言东南海岛中举火。江急引兵赴埚上。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贼入伏中,炮举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贼。贼走樱桃园空堡中。江开西壁纵之走,复分两路夹击,尽覆之,斩首千余级,生擒百三十人。自是倭大创,不敢复入辽东。诏封广宁伯,禄千二百石,予

68、世券,始更名荣。寻遣还镇。明年四月卒。赠侯,谥忠武。(节选自明史刘荣传)2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B. 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C. 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D. 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29.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69、,爵位由皇帝封赐。B. 倭,指矮小,是中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倭寇指侵犯我国沿海边境的日本海盗。C. 辰和酉,都属于地支。中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以天干地支表示。D. 石,量词,文中表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也可表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荣深于谋略,用兵诡诈。他夜袭南军,出其不意;与杨文作战时,他扬言回北平,诱使杨文上当,然后半路折回,杀得杨文措手不及。B. 刘荣疏漏酿祸,差点被斩。他大败阿鲁台,升职后镇守辽东,被敌人混入,杀死了不少官军,皇上大怒,下令斩他,过后又宽恕了他。C. 刘荣重创倭寇,保境安宁。倭寇屡次

70、进犯中国沿海地区,他依据地形,设下埋伏,全歼倭寇。倭寇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不敢再犯。D. 刘荣战功赫赫,享尽尊荣。他最初因身材高大且有谋略,受成祖器重,后来随成祖南征,屡立战功,生前被赐伯爵,死后追封侯爵。【答案】28. B 29. C 30. A【解析】【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意思是“倭寇的三十余艘船抵达,

71、停泊在马雄岛,登岸奔向望海埚。刘江依山埋设伏兵,另遣将领断其归路,以步兵迎战,假装退却”,明确意思之后再根据语法、句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进行断句。如“至”是动词,意思是“到”,主语是“倭三十余舟”,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别遣将”的目的是“断其归路”,二者关系紧密,“以步卒”修饰“迎战”,二者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B。【29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72、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中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以天干地支表示”错误,应该是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没有用“天干”表示。故选C。【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刘荣杨文上当后,半路折回”与原文不符,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江声言还北平,行二十余里,卷甲夜入永平。文闻江去,复来攻。江突出掩击,大败之”,此处“江”即“刘荣”,是刘荣当初“冒父名江”,文中可以看出刘荣扬言回北平,走了二十几里后

73、就折回,以逸待劳,并不是杨文上当后才折回。故选A。【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刘荣,宿迁人。起初冒用父亲的名叫江。跟随魏国公徐达

74、在灰山、黑松林作战。后来任总旗,在燕王的宅邸做事。他身材高大而多有智谋,成祖很器重他,授予他密云卫百户之职。他跟随燕王起兵做前锋,多次立下战功。攻取山东时,与朱荣一起率领精锐骑兵三千名,夜晚在滑口袭击南方军队,斩杀数千人,获得三千匹马,擒获都指挥唐礼等人。战滹沱河时,他夺取浮桥,占领馆陶、曹州,缴获很多。撤回军队救援北平时,在平村击败平安的军队。杨文率辽东军包围永平,刘江前往救援,杨文领兵退走。刘江扬言要回北平,走了二十余里后,收起铠甲连夜潜入永平城。杨文听说刘江走了,又来攻打永平。刘江突然冲出发动袭击,大败杨文的部队。当时南军驻扎在宿州,积蓄粮食作持久打算。成祖很担心,商议决定断绝敌人的运粮

75、通道,命刘江率三千人前往,但刘江拖拖拉拉地不出发。成祖大怒,要斩了他。众将帅都叩头求情,才免了他的罪。渡过长江后登记功劳,因前面的罪而不给他加封。永乐八年随从皇上北征,以游击将军身份督率前哨军。在靖虏镇击败阿鲁台。回师时他殿后,就在军中晋升为左都督,派去镇守辽东。敌人混进来杀死官军。皇上大怒,下令斩了刘江,过后又宽恕了他。倭寇多次在海上劫掠,向北抵达辽东,向南到达浙江、福建,沿海各州县多遭到侵害。刘江审度地形要势,请求在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构筑城堡,设立烽火台,以整齐严明的军队等待倭寇。十七年六月,瞭望的人说东南海岛上举起了火。刘江急忙领兵赶赴望海埚上。倭寇的三十余艘船抵达,停泊在马雄岛,登岸奔

76、向望海埚。刘江依山埋设伏兵,另遣将领断其归路,以步兵迎战,假装退却。贼人进入埋伏地区,大炮轰击伏兵跃起,从辰时战到酉时,大败贼寇。贼寇逃到樱桃园的空堡中,刘江放开西边的包围让他们逃走,然后分两路夹击,将他们全部歼灭,斩杀一千余首,生擒一百三十人。从此倭寇受到严重打击,不敢再进入辽东。诏令封他为广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给予世袭诰券,这时开始改名为荣。不久派他回到镇守之地。第二年四月他去世。赠侯爵,谥号“忠武”。卷(主观题)(共70分)四、名句默写(10分)3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2)醉翁

77、亭记中,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_,_。(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_,_。(5)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答案】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2). 随君直到夜郎西 (3). 野芳发而幽香 (4). 佳木秀而繁阴 (5). 醉翁之意不在酒 (6). 在乎山水之间也 (7). 入则无法家拂士 (8).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9). 则素湍绿潭 (10). 回清倒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

78、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本题可以关注如下信息,“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根据这些提示信息回顾名句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芳”“幽”“繁”“拂”“湍”“潭”。五、写作(60分)32.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材料一 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第二轮规则选手将根据现场抽取的图片内容,进行一分钟的即兴描述,一分钟后,这张图片将进行

79、缩放,展示更多的信息,选手将通过图片上的全新信息,进行一分半的即兴论述。材料二 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王嘉宁所抽题图材料三“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董卿(于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第二轮点评选手王嘉宁时所说。)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自然是永恒的奇葩。她捏造出梅花的秉性,“众芳摇落独萱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绘制出别致风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往今来,文字记

80、录了自然的绮丽,它在纸面上自由挥洒,将大自然的变迁与奉献永载史册。我们后人手捧沉甸甸的书籍,恍若置身其间,不由得用心来体会自然的心跳。自然赋予人类生命,让人类得以欣赏如此的壮美景致。她为我们嵌上一对宝石,这是明亮的天窗,让我们用眼睛看自然。她为我们调制出奇妙的香气,茉莉的清香、玫瑰的芬芳,使我们心旷神怡。她教会鸟儿唱歌、教给溪流作曲,让我们聆听到动人的旋律,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她还亲手将一颗殷红的心放入我们的胸膛,使我们能够感知自然的节奏、感受生命的跳动。自然同时又慷慨给予人类珍宝。她无数次涌出一股股灵动的生命之泉,她送给人类不计其数的矿产。她还叮嘱大地疼爱人类。于是,大地母亲展现出最宽容的一

81、面,以最宽阔的胸襟承载了万物、接纳了人类。一本本史册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动人场面与唯美境界,那段时间里,人类懂得回报 ,天地一片和谐,万物都生活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如今呢?自然为人类倾尽了心血,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她把能给的都给了。而我们呢?我们似乎是受宠若惊,我们似乎在她的溺爱中失去了理智,我们在她的庇护下竟开始胡作非为,将利爪伸向了自然。我们不但毫无节制地向她索取矿产、石油和水源,甚至还肆无忌惮地将有毒气体排到空中、将浑浊的污水注入江河。自然会很难过:她的美丽将要毁在人类手里。她辛苦捏造的鲜花要枯萎,她精心绘制的风光要残缺,她沥尽心血雕刻成的山河要垮塌。一切的壮美绝伦就要毁灭在人类手里。为何

82、她倾心养育的人类会这样对她?终于,宽容的大地开始为自然的遭遇抱不平,她不间断地用各种方式给人类以警告。我们的心还在跳动吗?如果在,就让我们恢复良知。我们总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自然对我们的恩情已远远甚于滴水。如果我们不能立即还天空以蔚蓝,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还大地以绿色,如果我们不能现在就让自然回到鸟语花香,那么我们人类将遭到自认无情的惩罚。无数的书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如果我们人类能觉悟、能悔改、能尽自己的举手之劳,那么自然就能回到最初、恢复她从前的花容月貌。让我们在品味书香的同时,感悟自然的沧桑,引领更多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和睦,人类定会受益,自然也必

83、将成为人类永恒的奇葩。【解析】【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具体过程:所给的材料是三则。材料一是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

84、决赛第二轮规则,材料二是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抽到的两幅图,图一是在广袤的草地上蓝天的映衬下,一只凶猛的熊虎视眈眈地看着朝它举起枪的猎人;图二是这只凶猛的熊和举着枪的猎人同时处在跷跷板的两端。很显然,这张图是表达人类与动物的统一对立的关系。如今新型冠状病毒的极度扩散,恰是我们人类极需反思的问题,杀死动物吃掉它们,我们不但征服不了自然,反而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自然法则告诉我们人类和动物应当和谐共处。这幅图片是借图呼吁人类唤醒内心的良知。材料三是针对以上两幅图主持人精彩的点评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即便你占尽了优势,也不可能是

85、为所欲为的。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不仅仅人和熊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大自然生物圈的变化时刻提醒着人类需要克制自己的无限欲望,万物的发展都是处在平衡状态。所以,请人类放下手中的猎枪,收起那不该有的欲望,人类和自然的平衡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持。推而广之,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平衡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持。【立意】作文可从“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平衡等方面进行立意。【素材】我们应该改正我们的认知,摆正与自然的关系。以往人们总是主观的认为要创建人类社会,必然要与自

86、然界对抗到底,将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受这种陈旧无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开始乱伐森林、乱捕动物、乱垦草地可是这些暴力行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泥石流,地震,洪涝,干旱,风沙接踵而来经过了亿万年的演变,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一直保持着一份自然平衡,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的生命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持续发展,和谐有序便是发展的前提。一旦某些生态遭到了破坏,打破了这一份和谐, 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要承担起自然平衡的责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就要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伦理道德之教育,用人类智慧与理性来约束、限制无限索取的欲

87、望,控制放荡不羁的野蛮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

88、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关系”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人打破自然的平衡后,遭到自然的惩罚的表现,进一步论证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平关系的重要性。然后指出如何保持两者的平衡关系。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

89、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