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学习总结一、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
2、代杰出的政治家。二、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然后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可用下列图示表示:三、怎样评价贞观之治?既要注意到积极意义,也要注意到其阶级实质。1积极意义: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
3、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四、应怎样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确立中央对西藏的册封制度;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2)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
4、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3)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闭关政策开始推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可怕的伏笔。五、准确评价历史人物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判,否则,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
5、景,那就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2确定评价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3防止以偏赅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是时势造就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个性特点对事物有一定的影响力。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2“秦以前,民皆以金
6、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3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对它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点B兴兵备战和强国主张C不夺农时的让步政策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4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年代福建莆田直隶宝坻湖北川汉康熙十五年(1676)192丁0丁康熙二十五年(1686)88丁22丁24丁康熙三
7、十年(1691)58丁10丁14丁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5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BCD6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
8、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彊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9、。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D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以吏为师,私学不可能教授律令。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2B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秦以前”与“秦以来”,此指秦朝统一前后。为什么秦统一后群臣不敢用玉制印?可见,“玉玺”是皇权的象征。3B本题属材料型逆向选择题。材料中“国以人为本
10、”体现A;“凡事皆须务本”体现D;“不夺农时”体现C;且根据材料中“若兵戈屡动其可得乎”可知B项表述错误。故选B。4A从时间上可以判定1676年清政府为平定三藩叛乱而不能进行正常的人口统计。5C解答本题的简便方法是使用排除法。的表述明显错误,这里的“中国”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一定是一个国家的称谓,绝不是指中原地区。由此,排除A、B两项,明显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如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又称为日清战争。尼布楚条约是第一个边界条约,维护国家主权。6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解析可依据材料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7(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解析第(1)问要求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康煕帝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据材料一中的“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可获取经济方面的战略意图:增加财政收入;从材料二中“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可提取政治方面的战略意图: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从材料一中“民生得宁,边疆永安”提取军事方面的意图:保证海防安全。第(2)问从材料三中选取有效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概括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