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336KB ,
资源ID:67613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61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能力练7 突破新型化学电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能力练7 突破新型化学电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1、突破新型化学电池(建议用时:40分钟)1碳呼吸电池的原理如图所示,已知草酸铝Al2(C2O4)3难溶于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装置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B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2O2e =2CO2C每生成 1 molAl2(C2O4)3,有 6 mol 电子流过负载D随着反应的进行草酸盐浓度不断减小C该装置属于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A错误;原电池正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CO22e =C2O,B错误;每生成 1 molAl2(C2O4)3,负极就有2 mol铝失电子,共失去6 mol 电子,所以有6 mol 电子流过负载,C正确;根据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可知,该电池总

2、反应式:2Al6CO2=Al2(C2O4)3,从图示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草酸盐浓度保持不变,D错误。2一种光化学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式为AgCl(s)Cu(aq)=Ag(s)Cu2(aq)Cl(aq),下列关于该电池在工作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子的运动方向:Pt外电路Ag内电路PtB生成108 g银,转移的电子为1 molCCu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DCl由正极迁移到负极A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Pt经导线移向正极Ag,不能进入溶液中,A错误;原电池中银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AgCl(s)e=Ag(s)Cl(aq),则生成1 molAg即108 g时,转移的电子为1 mol,B正确;

3、铂作负极,负极上Cu失电子生成Cu2,则Cu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正确;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Cl由正极迁移到负极,D正确。3(2021福建厦门一中高二月考)科学家报道了一种新型可充电钠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电时,X极为负极B充电时,Na向Y极迁移C电极材料中,单位质量金属放出的电能:NaLiD放电时,Y极反应式为CaFeO3Nae=CaFeO2.50.5Na2OB根据放电工作原理图可知,放电时,X极上Na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A正确;充电时,原电池的负极X电极连接电源的负极作阴极,则Na向X极迁移,B错误; Na和Li都失1个电子,则电

4、极材料中,单位质量金属放出的电能:NaLi,C正确;放电时,正极Y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CaFeO3Nae=CaFeO2.50.5Na2O,D正确。4水泥在固化过程中自由水分子减少并形成碱性溶液。根据这一物理化学特点,科学家发明了电动势法测水泥的初凝时间。此法的原理如图所示,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CuAg2O=Cu2O2A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负极材料是银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u2OH2e=Cu2OH2OC测量原理示意图中,电流从Cu经过导线流向Ag2OD电池工作时,溶液中OH向正极移动B在该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是铜,铜作负极,A错误;铜为负极、Ag2O为正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u2OH2

5、e=Cu2OH2O,电流从Ag2O经过导线流向铜,B正确,C错误;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D错误。5热激活电池可用作火箭、导弹的工作电源。一种热激活电池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作为电解质的无水LiClKCl混合物受热熔融后,电池即可瞬间输出电能。该电池总反应式为PbSO42LiClCa=CaCl2Li2SO4Pb。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式:Ca2Cl2e=CaCl2B放电过程中,Li向负极移动C每转移0.1 mol电子,理论上生成20.7 g PbD常温下,在正、负极间接上电流表,指针不偏转D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为PbSO42e=PbSO,A项错误;放电过程

6、为原电池,故阳离子向正极移动,B项错误;每转移0.1 mol电子,生成0.05 mol Pb为10.35 g,C项错误;常温下,电解质不能熔化,不能形成原电池,故指针不偏转,D项正确。6(2021江苏如皋校级月考)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水系可逆ZnCO2电池,将两组阴离子、阳离子复合膜反向放置分隔两室电解液,充电、放电时,复合膜层间的H2O解离成H和OH,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膜是阴离子交换膜,b膜是阳离子交换膜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4OH2e=Zn(OH)C充电时多孔Pd纳米片附近pH升高D充电时Zn与外接直流电源正极相连,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复合膜中H2O解离成H

7、和OH,根据图中复合膜中H通过a膜、OH通过b膜可知,a膜是阳离子膜,b膜是阴离子膜,A错误;原电池放电时,Zn为负极、多孔Pd纳米片为正极,负极上Zn失去电子生成Zn(OH),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4OH2e=Zn(OH),B正确;原电池中Zn为负极、多孔Pd纳米片为正极,充电时Zn为阴极、多孔Pd纳米片为阳极,阳极上HCOOH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CO2,电极反应式为HCOOH2OH2e=CO22H2O,消耗OH、多孔Pd纳米片附近pH减小,C错误;原电池充电时为电解池,原电池的正极与外加电源正极相接,负极与外加电源负极相接,即充电时Zn与外接直流电源负极相连,D错误。7利用太阳能电池,

8、将CO2 转化成燃料气体(CO),用可传导 H的固体作电解质,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a为阳极Bb的电极反应式为CO22e2H=COH2OC产生 11.2 L O2,导线中转移2 mol电子DH由质子交换膜的左侧向右侧迁移C太阳能电池将CO2转化成燃料气体(CO),发生还原反应,通入CO2气体的b电极为电解池的阴极,电极反应式为CO22e2H=COH2O;水生成氧气的电极a为电解池的阳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水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氧气,所以电极a为电解池的阳极,A正确;由装置图可知,b电极上得电子生成CO,结合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到电

9、极反应式为CO22e2H=COH2O,B正确;阳极a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每生成1 mol O2,导线中转移4 mol电子,若导线中转移2 mol电子则生成0.5 mol O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但该选项没有指明状态,所以0.5 mol O2的体积不一定为11.2 L,C错误;左侧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生成了H,右侧阴极电极反应式为CO22e2H=COH2O,消耗了H,所以电解池工作时H由质子交换膜的左侧向右侧迁移,D正确。8(2021平城区校级期中)国内某科技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Li电池体系,该体系正极采用含有I、Li的水溶液,负极采用固体

10、有机聚合物,电解质溶液为LiNO3溶液,聚合物离子交换膜作为隔膜将液态正极和固态负极分隔开(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I在水溶液中为黄色,则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甲乙A图甲是电池充电工作原理图,图乙是原电池原理图B放电时,Li从右向左通过聚合物离子交换膜C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D充电时,阳极液态电解质溶液的颜色变深C“电池的正极采用含有I、Li的水溶液,负极采用固体有机聚合物”,并且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则图乙是原电池,甲是电池充电工作原理图,A正确;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由负极移向正极,即Li从右向左通过聚合物离子交换膜,B正确;放电时,原电池负极

11、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不是得电子,C错误;充电时,阳极反应是原电池正极反应的逆反应,即阳极反应式为3I2e=I,I在水溶液中为黄色,则充电时阳极液态电解质溶液的颜色变深,D正确。9(2021广西南宁月考)以完全非碳的Pd包覆纳米多孔金(NPGPd)为一体化催化剂的可再充AlCO2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其正极采用纯CO2作为活性材料,放电时生成碳酸铝和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电时,铝箔失去电子生成Al3,Al3移向正极B放电时,电流由正极经负载、铝箱、电解质,回到NPGPd电极C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2Al2(CO3)33C12e=4Al39CO2D电池放电和充电时的总反应式为2Al6CO2Al

12、(C2O4)3D该电池中Al电极为负极,纳米多孔金电极为正极,负极反应式为Al3e=Al3,放电时,阳离子移向正极,即铝失去电子生成Al3,Al3移向正极,A正确;放电时Al电极为负极,纳米多孔金电极为正极,电流由正极负载负极铝箱电解质回到NPGPd电极,B正确;原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4Al39CO212e=2Al2(CO3)33C,充电时为电解池,发生的反应为原电池的逆反应,即阳极反应式为2Al2(CO3)33C12e=4Al39CO2,C正确;AlCO2电池放电时生成碳酸铝和碳,不是生成草酸铝,充电时碳酸铝和碳反应生成铝和二氧化碳,D错误。10(2020全国卷)科学家近年发明了一种新型Z

13、nCO2水介质电池。电池示意图如下,电极为金属锌和选择性催化材料。放电时,温室气体CO2被转化为储氢物质甲酸等,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4OH=Zn(OH)B放电时,1 molCO2转化为HCOOH,转移的电子数为2 molC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2Zn(OH)=2ZnO24OH2H2OD充电时,正极溶液中OH浓度升高D由题给装置图可知,放电时负极锌失去电子后结合OH生成Zn(OH),负极反应为Zn2e4OH=Zn(OH),A项正确;放电时,正极上CO2得电子生成HCOOH,CO2中C的化合价为4,HCOOH中C的化合价为2,1 mo

14、lCO2转化为1 mol HCOOH,转移2 mol电子,B项正确;充电时阴极上Zn(OH)参与反应得到锌,阳极上H2O参与反应得到氧气,电池总反应为2Zn(OH)=2ZnO24OH2H2O,C项正确;充电时,阳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2H2O4e=O24H,氢氧根离子浓度降低,D项错误。11(2020全国卷)一种高性能的碱性硼化钒(VB2)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其中在VB2电极发生反应:VB216OH11e=VO2B(OH)4H2O。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负载通过0.04 mol电子时,有0.224 L(标准状况)O2参与反应B正极区溶液的pH降低,负极区溶液的pH升高C电池总反

15、应为4VB211O220OH6H2O=8B(OH)4VOD电流由复合碳电极经负载、VB2电极、KOH溶液回到复合碳电极B由题给信息知VB2电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则VB2电极为负极,复合碳电极为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4VB211O220OH6H2O=8B(OH)44VO。由上述分析知,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则电路中通过0.04 mol e时,正极有0.01 mol O2参加反应,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224 L,A项正确;由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可知,该电池工作时,负极区溶液的pH降低,正极区溶液的pH升高,

16、B项错误;由上述分析知,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4VB211O220OH6H2O=8B(OH)44VO,C项正确;电流与电子的流动方向相反,电流从正极出发,沿负载流向负极,再经过溶液最终回到正极,D项正确。12(2020山东等级考)微生物脱盐电池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能源装置,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获得电能,同时可实现海水淡化。现以NaCl溶液模拟海水,采用惰性电极,用下图装置处理有机废水(以含CH3COO的溶液为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负极反应为CH3COO2H2O8e=2CO27HB隔膜1为阳离子交换膜,隔膜2为阴离子交换膜C当电路中转移1 mol电子时,模拟海水理论上除盐58.5 g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B根据题意,可得放电时的电极反应,负极(a极):CH3COO2H2O8e=2CO27H,正极(b极):2H2e=H2,A项正确;该电池工作时,Cl向a极移动,Na向b极移动,即隔膜1为阴离子交换膜,隔膜2为阳离子交换膜,B项错误;电路中转移1 mol电子时,向a极和b极分别移动1 molCl和1 mol Na,则模拟海水理论上可除盐58.5 g,C项正确;电池工作时负极产生CO2,正极产生H2,结合正、负极的电极反应知,一段时间后,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D项正确。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