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596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第一册 专题一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2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调整措施西汉:a.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b.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唐代:a.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b.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

2、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图示解史(1)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2)外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易错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变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3、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3)科举制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地方:全国划分

4、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发展: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4)作用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图示解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1历代行政区划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两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2.元代行省的设置(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

5、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辨析比较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概念辨析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主题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史料一汉

6、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破解该史料的关键。史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的举措。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

7、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解读史料二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史料中“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依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答案特征:行省

8、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答案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日益集中于中央。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9、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主题二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唐代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史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解读史料二中“这两种制度”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作者认为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

10、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特点。答案(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主题三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11、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

12、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2012年T29,古代中国专制政治发展特征(趋势)2013年(卷)T41,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史变迁2014年2015年(卷)T25,汉代外戚干政(卷)T25,汉代地方吏治2016年(卷乙)T26,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卷甲)T25,科举制(卷丙)T25,汉承秦制例题(2016新课标全国卷乙,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

13、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思路点拨定位知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解读题干信息:宋太祖封建专制帝王;宋太祖闷闷不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主旨: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辨析选项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答案A答题技法运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情境型选择题(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

14、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把握材料主旨。(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所学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1(2016新课标全国卷甲,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15、A项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形式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2(2016新课标全国卷丙,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

16、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3(2015新课标全国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

17、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4(2015新课标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

18、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5(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节度使”是唐代设置的地方军政长官,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根据题干材料中“节度使”和“中书省”信息可推断为唐

19、代,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信息,故可排除。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A汉高祖认识到了秦亡之根本原因B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C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D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答案B解析西汉初年,汉高祖错误吸取秦亡教训,认为秦是由于没有分封子弟以致孤立而亡,因此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后来造成“王国问题”,事实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国家统一,故A、D项错误;“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说明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故B项正确;C

20、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2(2017芜湖调研)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可知由于武帝推恩导致本末俱弱,使得王莽生奸心,故A项正确。3(2016北京顺义期中)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A中央政

21、府的权力削弱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宋代通过分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积贫积弱的祸根是由冗兵、冗官和冗费共同造成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官职增多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虚设其官”说明官僚队伍膨胀,故D项正确。4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答案B解析“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22、“三岁一易”说明中央为遏制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5(2017揭阳测试)“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答案C解析首先判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材料得出,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6历代名臣奏议

23、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不是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较大,故B项错误;元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在行省制下,中央政府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元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7(2016武汉期末)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

24、象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 D军机处答案B解析秦朝三公九卿制下,太尉是虚设,军权实际日常掌握者是皇帝,不符合题干“正常”“最能反映”的要求,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中央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8(2016全国名校高三联考)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

25、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不符合唐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代并未出现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中“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说明皇帝、中书门下等顶层制度的建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故C项正确;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组成,故D项错误。9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6、答案C解析材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项。10(2016昆明模拟)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答案C解析“汉朝的革命”主要是实行察举制,实现了选贤

27、任能,改变了汉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11(2016乐山期末)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 D科举制答案B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2(2016河北百校联盟高三联考)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

28、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说明世卿世禄制的终结,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完善于西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皇帝权力,削弱相权,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推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6长春高三模拟)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

29、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注

30、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解析(1)根据材料一“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门下缴驳”“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二“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析回答。(3)根据材料三“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14阅

31、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人知名不可虚求,故还修其身。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

32、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都把考选和任用之权收归中央政府,“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又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进而致富成为大地主,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3、(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答案(1)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再结合“乡举里选”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今立中正,定九品”“随世兴衰,不顾才实”“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重门弟;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第(3)问,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得出儒学地位提高;据“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得出选官权收归中央;据“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得出统治基础扩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