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576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 2 专题二 2 5 高考命题点五 探究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命题点五探究题考纲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设题角度主要有: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题型一意蕴式探究题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命题点,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情感意蕴类题的命题切入

2、角度具体如下:命题角度具体阐释人物形象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分析细节局部透过散文的细节局部描写,分析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赏析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语言表达通过散文中的语言描写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赏析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以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时代背景分析文本的时代意义怎样确定是情感意蕴类题型题干示例(2018

3、浙江卷)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2015山东卷)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2015江苏卷)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其他设问方式:(1)请探究的丰富意蕴。(2)结合现实,谈谈的积极意义。(3)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5)请探究文中蕴含着作者对的哪几层感悟。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意蕴”“意义”等字样(2)题干中有“探究”“探析”“看法”等字样怎样解答情感意蕴类题荷塘月色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要点答案启示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

4、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1.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2.解读情感时需要从文本所写内容、作者所处时代、作者的用意等多方面思考1(2015江苏卷)阅读比邻而居(文本见高考命题点一题型一命题角度二“高考试做”),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审题判断:题干中的“探究”“画线句”“意蕴”等字眼,表明本题是“意蕴式探究题”。借鉴思考:荷塘月色解读情感的思路。我的答案:详解精析:对“意蕴式探究题”,需要从作品角度、作者角度、读者角度等方

5、面思考:答题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作品角度端午到了,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各家在这一天却都弥漫着相同的艾草味,表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作者角度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想通过对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艾草香中,仿佛油垢也一点点消除,空气都被洇染成青色,艾草的熏烟将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升华,从象征意义看是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读者角度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气息,品味邻里之间浓浓的包容,达到心情的宁静。此点可答可不答参考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

6、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分角度”“分层面”解答意蕴式探究题“意蕴式探究题”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1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1)从不同角度发掘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做多侧面的探究。具体来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2)从不同层面发掘就是要对文本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就

7、是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探究。(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一般来说,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做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

8、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解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题型二标题式探究题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出色的标题往往与标题中词语的使用艺术和恰当使用的修辞手法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同时还能够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怎样确定是标题类题型题干

9、示例(2018北京卷)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015福建卷)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2014天津卷)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明辨题型其他设问方式:(1)请探究题目蕴含了哪几层深意。(2)作者以为题的意图是什么?(3)题目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题目”“标题”等字样(2)题干中有“探究”“探析”“理由”等字样怎样解答标题类题课文荷塘月色的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要点答案启示课文荷塘月色,作者在月下绕着荷塘而行,围绕着荷塘和月色

10、展开描写,其主体内容就是先写月光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以“荷塘月色”为题,使文章线索明确,结构清晰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2(2018北京卷)阅读水缸里的文学(文本见高考命题点一题型二“高考试做”),完成后面题目。(6分)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审题判断:第一问考查标题的“寓意”,需结合标题的象征义作答。第二问考查标题的表达效果,可从标题含义、写作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结构思路、手法及读者等角度切入回答。借鉴思考:荷塘月色

11、中题目表达效果的分析。我的答案:详解精析:本题实则是问本文标题的深刻寓意。作答本题第一问,应该从文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语句,如第段中的“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第段中的“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第段中的“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萌芽了作者的文学梦”“水缸是作者童年精神世界的寄抚”。又如第段中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从一只水缸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是作者的创作源泉”等。作答第二问,思考这个标题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影响、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思考,“水缸里的文学”,这种奇妙的

12、表达,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想象力的标题,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参考答案寓意:“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效果: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虚实结合,凸显主题。标题类题目往往有两个命题角度:理解标题含义和赏析标题的作用(效果),不论哪种命题角度,答题时都需要“六思考”:思考角度具体阐释标题含义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主旨义等)写作内容思考标题是否

13、点明了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解答时要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解答时,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情感(态度)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要特别注意标题中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描写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文章主旨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有些标题是以句子的形式呈现的,这种情况下标题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结构思路(包含线索)思考标题是

14、否表明文章的线索或暗示结构思路。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从手法和读者的角度思考标题是否运用双关、象征、借代、比喻等手法;以及标题给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激发读者想象,给读者留有回味余地等题型三体验式探究题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切中了阅读的本质。怎样

15、确定是体验式探究题题干示例(2015四川卷)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2015湖北卷)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其他设问方式:(1)题干明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请结合进行探究”等。(2)题干不明说,而表述为“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3)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你的看法”“你的观点”“你的思考”等字样(2)题干中一般列出某种观点或态

16、度怎样解答体验式探究题荷塘月色一文的情感浓淡的定调,有人认为是“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你怎样看?答案要点答案启示历来有人认为荷塘月色中情感浓淡的定调是“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其实应该是忧愁是浓的,喜悦是淡的。 一、从作者情感的实质层面上理解,荷塘月色中的忧愁是浓的,喜悦是淡的。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从全文的感情基调来看,作者“不平静”的心绪贯穿全文的始终。作者愁绪满怀的清病身影在这广袤的寂夜中显得那么孤独与寂寞。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追求的只是刹那间的暂时的忘却和暂时的淡淡的喜悦,他毕竟做不到真正的超然,一听到树

17、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又猛然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1.个人观点明确,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组织答案。二、从情感的表现形式层面上理解,文章内在蕴含的忧愁是浓的,外在表现的形式是淡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处在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社会现实的矛盾中。荷塘月色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所写的,可以说,他描写的荷塘月色只不过是自己构造的一个他心中渴望的与现实对立的陌生世界,是他“可以姑作安心过日子”的精神的

18、依靠和避难所。 基于以上理解和分析,在把握此文作者这种忧愁与喜悦的情感浓淡尺度时,不能一律理解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要看清楚实质上忧愁远远浓于喜悦,形式上内在的忧愁也远远浓于轻捷舒缓的表面上的文字2.结合文本内容从深层次上去分析。3(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头脑中的旅行彭程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

19、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

20、,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21、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

22、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

23、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本文有删改)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

24、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审题判断:题干“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提出了两种状况,针对这两种状况,“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个人看法,因此可以看出是“体验式探究类”题。借鉴思考:借鉴荷塘月色情感的体验。我的答案:详解精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本题观点有三:一是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二是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三是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其次,同意某种观点后再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说明理由;再次,要结合现实,根据个人体悟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参考答案(示例1)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

25、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示例2)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

26、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示例3)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看到,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

27、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体验式探究“三步骤”第一步,读懂原文,提炼主旨,然后把主旨升华为一种人生哲理;或者就原文中的形象、事件或某一部分等升华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感悟。第二步,明确观点,把总结的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充当答案的观点。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就是结合文本分析观点的体现之处。 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横岭苍茫李御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

28、外熟络。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上山斫柴,汗流浃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

29、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覆盖。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

30、既可调洪,又可发电。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在山寨的火塘边,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席话:“现在不缺想当官的,也不缺能当好官的。但还是缺能真心实意与百姓摸爬滚打,一起做点事的。我从山里出去,又回山里,也算是返璞归真吧。”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

31、我特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老。”“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我在橱窗前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横岭就是如此。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但在沉寂中孕育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神示吧。(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另一种神示”的意蕴。答: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探索作品蕴含

32、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前面的话“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却又心静如水”进行分析。答案:看淡功名利禄而造福社会;抛却喧嚣浮华而返璞归真;追求内心宁静而大有作为;历经人生磨难而绝不退却;尽力奉献而不事张扬。温馨提示此类探究类题主要是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设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设题注重实际。试题基本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考生作答。2设题讲求依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来进行探讨研究,虽有开放性,仍然有针对性,而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任意发挥。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

33、面或角度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主要依靠考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4答案有限制。由于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它不会像平时那样可以“见仁见智”。在设置试题时也确定了某个探究的角度,答案一般不会“百花齐放”。5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看题干是直接问的,还是暗问的。要做好这类题需要五注意: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2相互联系,力求有据。在个性化解读时既要联

34、系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3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4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

35、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遗失的寒冷张亚凌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

36、,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

37、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跟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

38、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地用。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

39、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人们对贫穷的应对”。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甚至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的。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

40、陌生,以致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儿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父亲赶忙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再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

41、,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是那场大雪不客气地冻掉我那脆弱的寒冷?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选自读者,有删改)1(标题式探究题)文章为何以“遗失的寒冷”为题目?(6分)答:解析:文章标题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情感、创作意图等有关,这就需要考生仔细剖析标题本身的特点、内涵及其与正文、作品主题等的联系。答案:“遗失”“寒冷”的事件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标题新颖,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遗失的寒冷”可以表现人物对艰难困苦的抗争,是文章主题的体现。2(

42、体验式探究题)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请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解析:本题属体验式探究题。解答本题,既要有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又要有适当的延伸与拓展。文本中的“我”经受了种种磨难,但“我”并没有因此消沉、颓废,而是用勇气和智慧战胜了苦难,“苦难”已变成“我”生活中的财富。然后结合自身经历谈对“苦难”的理解即可。答案:寒冷这样的苦难锻炼了“我”的意志,磨砺了“我”的心灵。在后来的生活中,“我”勇敢地接受苦难的挑战,甚至觉得“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这样的经历是人生的巨大财富。虽然回忆起来“泪流不止”,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感慨

43、与体悟。告别苦难后,我们就可以平静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人人都会不同程度地经历苦难,关键是用什么心态对待苦难。有人在苦难面前退缩,有人经历苦难后奋发。作为中学生,应该积极面对苦难,把苦难当作人生的一笔难得的财富和成长路上的垫脚石。二、综合练(2020绍兴市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20分)聆听寂静魏艳枫我们惧怕沉默,声音救赎。但沉默无限,它没有面相。美艾米莉狄金森有人说沉默是金,对我来说,沉默的确像黄金一样宝贵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可以沉默的所在。我周围到处都是声音,如果我想沉默,没入自己心灵一会儿,立即就会有人来要我发言或要我听他们发言。因为他们不能沉默,所以,他们也要来破坏别人

44、的沉默,沉默就像孤独,是这些躁动的人无法理解的领域,所以,他们要将其化为一种他们可以理解、可以控制的东西,如果他们不能,在他们看来,这种事物就是与他们敌对的。都市里到处充满了喧哗长满绿树的花园中,许多人在随着歌曲的节奏跳舞,从早到晚地跳,如果没有这种狂歌劲舞,他们就会觉得乏味。公交车中、出租车中、穿越原野的火车中、高空飞行的飞机中,总是有电视机在播放各种节目或有广播或有歌曲在播放。除睡觉的时间之外,旅客们的整个行程都被这些节目填满,似乎大家觉得这样才是生活,而如果没有这些声音,旅途就会变得令人无法忍受的无聊。都市里的许多餐厅都会播放乐曲伴随客人进食,而许多超市也会播放乐曲。都市里的生活似乎是永

45、远的躁动,这些人要一刻不停地活动,不活动他们的生命力就会搅得他们烦恼不安,为了把这生命力释放掉,他们就会去破坏,而当他们太累,没有力量活动时,他们就会像画上一个休止符一样猛然地睡去,沉入断灭。而断灭不是宁静,我曾经以为睡眠可以忘忧,可是,我入睡前有什么烦恼,睡醒之后就还有什么烦恼,短暂的丧失意识的状态没有给我带来我想要的愉悦。所以,无论在断灭中,还是在躁动中,都市都不是宁静的,就像无论是在绝食中,还是在暴饮暴食中,人都是被食欲控制的。宁静不是没有声音,相反,宁静是声音的最好的表达,它给你声音,又让你觉得没有声音,而当你感受不到声音的存在时,你才最好的接近了声音。我曾在一座山中居住了一个夏季,山

46、中从早到晚都是有声音的,可是,我却觉得没有声音,因为这些声音是与我融为一体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洞开的窗口就会鸟语盈耳;中午,是杨树林和槐树林中的蝉鸣;傍晚日落时,池塘边的蛙鸣响起;深夜里则是蟋蟀喁喁的低唱。时而,有一声野鸡的啼唤给这宁静的奏鸣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切都那样热闹又那样寂静,如果沉入其中,甚至可以听到草木生长的声音。宁静不是死寂,没有声音的静室中不是没有声音的。死寂是黑色的,宁静却是白色的,黑色是丧失了所有颜色之后剩下的空缺,白色却是所有颜色相加的和,包含所有颜色。静中声音在所有声音之上,因而无声。在冥想的静室中,心绪的变动创造了每一种声音,所有这些比光线还要快的变化的声音又

47、汇合成一支像水波上的万种色彩相混一样的乐曲,它就是灵魂的乐。在寂静中,这灵魂的乐才会显现,在喧闹中它就会消失,就像在机器的轰鸣和电车的轧轧声中蝉和蟋蟀的低唱、水面上浪花起落的声音、地上草生长的声音就听不到了那样。许多人为了逃避听这灵魂的乐就陷入了人造的乐中,他们实在是因为享受不了宁静才进入喧闹,就像因为没有能力孤独才去找伴侣那样。许多人偏爱滋味浓厚的食物,滋味浓厚的食物都是加了很多人工调味料的,这会破坏食物天然的味道,也会破坏人的味觉,而这些人总是喜爱这种食物是因为他们的味觉已经被破坏,不能尝出食物天然的味道了,于是,他们用人工调料刺激自己,而人工调料会让他们的味觉更进一步离开天然的味道。人的

48、心灵因为喧闹的破坏远离了宁静,人又借助进一步的喧闹逃避这远离,于是都市中就变得越来越喧闹。我曾短暂地居住在一个乡村,那里到处充溢着泥土清香般的静意,这静意饱含着蔬菜的新鲜、果实的甜蜜和牛羊的欢悦。当我整个投入其中,像干渴的人把头埋入清凉的泉水中时,我受损的生命和心灵又得到重生,好似大雨过后干裂的地面上又长出了青草。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拜速度与力量的时代,总想把柔软的事物淘汰,因而它充满了躁动,它只能给人止痛,却不能让人伤口愈合。有一位作家曾问:“你听见这群山的寂静了吗?”我也要问:“你听见自己原来的寂静了吗?”(有删改)3第五段中“他们实在是因为享受不了宁静才进入喧闹”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49、?请分条列举。(4分)答:解析:文本的第一、二、五段都在叙述人们因理解和享受不了沉默、宁静而进入喧闹的现状,只需把其中涉及这一方面的具体内容筛选出来,然后分条概括即可。答案:破坏别人的沉默;花园中狂歌劲舞;旅行中听广播看电视;在餐厅、超市播放音乐;活动到累得睡着;陷入了人造的乐中。4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答:解析:赏析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是先分析语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句的内容赏析手法的作用、表达效果等。该语句主要说的是人的心绪的变动创造出了灵魂的乐。“心绪的变动”是一种心理活动,作者却把这个过程称为“水波上的万种色彩相混一样的乐曲”,色彩是眼睛看见的,乐曲是耳朵听

50、到的,听觉付诸视觉,所以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其作用是直观形象地表现了人真正拥有宁静之后感受到声音的瞬息万变和丰富。答案: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使听觉与视觉相通,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真正拥有宁静之后感受到声音的瞬息万变与丰富。5第四段和第六段看似相像,但内容和写法上有细微差别,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题目明确指出“内容和写法上有细微差别”,答题时只需分别概括两段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即可。第四段主要是写“我”在山中感受到的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与自然和“我”融为了一体;第六段着重写“我”全身心投入乡村“静意”中获得的“重生”,说明自然之于人的重要意义。第四段用排比的手法,以时间为序,生动细致

51、地描写了从“早晨”到“深夜”听到的各种声音;第六段中“牛羊的欢悦”“它只能给人止痛”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我受损的生命又长出了青草”是比喻的手法,本段以议论抒情为主,阐述了人类需要回归自然,在自然的静意中使受损的生命和心灵得到重生。答案:(1)内容上:第四段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来解释宁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声音与自然和“我”融为了一体;第六段主要通过描写乡村生活的静意,表明人需要回归自然,在自然的静意中愈合受损的生命和心灵,并获得重生。(2)写法上:第四段主要以时间为序,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从“早晨”到“深夜”听到的各种声音。第六段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需要宁静的心灵需求。第四段

52、以环境描写为主,第六段以议论抒情为主。6谈谈你对标题“聆听寂静”的理解及读了文章后的感悟。(6分)答:解析:对标题的理解,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分析。谈读后感悟,其实是要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作品主旨的深层次理解。从文本的前四段来看,主要说的是人们害怕沉默和寂静,但寂静其实是宝贵的,所以“聆听寂静”的表层意思是静下心来聆听自然的声音。文本第段和第段,说“寂静”是“灵魂的乐”,我们需要“听见自己原来的寂静”,也就是说要聆听自己的内心。联系文本提到的社会现实以及对“宁静心灵”的追求,可知其中心主旨是倡导我们要放慢脚步,放松自己的心,多多享受寂静、聆听内心,不要盲从于时代的躁动。答案:理解:“聆

53、听寂静”既指去除都市的人为的喧闹,能够静下心来聆听自然的声音,也指听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感悟:正如文章所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拜速度与力量的时代”,大多数人在利益和欲望之心的驱使下,忙碌地奔波着,根本停不下来。躁动的城市孕育了一颗颗浮躁的心,都市的喧闹淹没了内心的宁静。文末作者问:“你听见自己原来的寂静了吗?”意在召唤我们不忘初心,多多聆听自己内心的呼唤,不要盲从于时代的躁动。散文专题综合提能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骑一头蟋蟀夜行宋长征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

54、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

55、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

56、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最近有消息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当蟋蟀

57、成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

58、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第4期,有删改)1赏析第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4分)答:答案:采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蟋蟀歌唱时的美妙形态;运用烘托映衬的写作手法,用田野、月光、树叶等阔大背景突出蟋蟀歌唱的自豪骄傲;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营造宁静又热闹的独特的乡村氛围。2本文第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答案:内容上,说明斗蟋蟀之风由来已久,表达了作者对不务正业的封建官

59、吏的嘲讽;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由斗蟋蟀引发的悲喜剧;表达上,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阅读趣味,激发读者联想。3“当蟋蟀成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6分)答:答案:“蟋蟀成了一种产业”揭示了斗蟋蟀之风蔓延全国的现状;“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预示着这种现象对乡村生活的严重危害;此句表明了作者对当前利益至上的城乡生活有着深深的忧患。4请探究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6分)答:答案:抒发作者愿与蟋蟀为伴,重返自然的心愿;劝告人们不要玩物丧志,而应淡泊处世,享受宁静之美;希望人类重情,热爱生灵,平等地对待生命;提醒人们时光流逝,珍惜光阴。二、阅读下面的

60、文字,完成58题。(20分)鼻子的轶事冯骥才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艺术创造有个重大疏漏,就是没有一种满足鼻子的艺术。在艺术中,有满足眼睛的,比如美术、雕塑和摄影;有满足耳朵的,比如音乐和歌唱;影视和戏曲是综合艺术,它们能同时满足眼睛和耳朵。唯独把鼻子排斥在“艺术爱好者”之外了。嘴呢?你会问。不要说也没有专供嘴巴来享受的艺术吧,千变万化的烹调艺术足能使嘴巴受用不尽了。聪明万能的人类为什么偏偏冷淡了、小瞧了甚至荒废了鼻子?这个位居脸的中心的高贵的鼻子难道是个“艺盲”?难道它迟钝、麻木、低层次、无感受、缺乏情感细胞?难道它只能分辨香臭、只是用来呼吸的吗?是啊,是啊,你想想看,流泪是一种感情的表露,那么流鼻

61、涕呢?那不是伤心而是伤风。然而,请你静下心再想一想每每早春初至,你是怎样感受到它的来临的?那时,大地没有绽露些许绿意,冰河尚无解冻时清脆的声响你显然不是依靠眼睛和耳朵,而是凭着灵敏的鼻子察觉出这大自然催生的气息春天最先是闻到的。你是从哪一种气息里闻到的?从融雪的气息、腐叶的气息、带着寒意的清晨的气息里,还是从一阵冷冷的疾雨里?世间雨的气息各种各样,这种种不同的雨的气味,比起雨的画面更能勾起你在同一种雨中经历的回忆。一次空空的等待或一次失去般的离别,一次义气的援救或是一次负疚的逃脱不管具体细节怎样,总是气味帮助你记忆,也帮助你回忆。再往深处想想,是不是世界上只有亲人的气味你记得最深最牢?母亲的、

62、恋人的、孩子的。这气味比形象和声音更不能模仿和复制。精确分辨又刻骨铭心记住的不全是依靠鼻子吗?我知道一个女人,一直保存着她逝去的丈夫的一件睡衣。她从来不洗这件睡衣,为了保留丈夫身体的气味,每当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时,就拿出这件睡衣,贴在脸上闻一闻,活生生的丈夫便在身边。由此我得知,鼻子并非呼吸的器官,而是心灵的器具。由于多愁善感的鼻子的存在,我们对这世界的感知便多了一倍。鼻子又是慷慨无私的。尽管人类不给它任何享受艺术的方式,它却积极地参与艺术的创造。对了!我说的是鼻音,想想看,当歌唱家们使用鼻音时,那声音就会变得何等的奇异与美妙!这叫我想起一件往事。很多年前,我有个邻居是位业余歌手,他相貌平平,身

63、材四肢都极普通,唯有那鼻子大得像只梨儿挂在脸的中央。如果你坐在他身旁,会觉得呼吸困难,好像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他说话,声音似乎不穿过喉咙而穿过鼻腔,那声音就像火车穿过隧道那样隆隆作响,唱起歌来根本听不清歌词,仿佛一百只大黄蜂在空中狂飞。据说他考过许多专业歌唱团,但谁会选取这种听不清歌词的鼻子叫呢?人们不过把他的歌唱当作一种有高低音变化的鼾声罢了。后来,他走运了。一个名叫“海河合唱团”的艺术团的团长以伯乐的眼光瞧上了他的大鼻子,把他请进合唱团。合唱团不管他咬字是否清晰,只要他的鼻音。谁料到他这闷雷般的轰鸣,像是给合唱加进去一架大风琴一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声音效果,开创了一个前所未闻

64、的神奇境界。很多观众为这鼻音而来,向台上寻找这奇妙声音的发源地。看吧,这梨儿似的鼻子,多像是给合唱团佩戴的一枚闪闪发光的勋章!“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艺团体受冲击,我这个邻居也遇到了麻烦。因为当时所唱的歌曲一律是革命歌曲,他吐字不清,被怀疑是故意不唱歌词。受怀疑比受指责更可怕,他必须赶快学会吐字。有生以来,声音一直从他鼻孔出来,现在竟改道走喉咙了;随着一个个字儿愈来愈清楚地蹦出嘴唇,那鼻音便一点点稀薄和消退,最终他唱起歌来和所有演员没有两样。一旦被统一了,他也就消失了;大家全一样,每个人便都可有可无。失去了鼻子的世界居然会变得如此乏味,你说究竟为什么?是因为那独特的鼻子,还是因为那鼻子的独特

65、?(选自冯骥才散文,有删改)5文章以“鼻子的轶事”为题有何作用?(4分)答:解析: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交代写作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文章主旨等。“鼻子的轶事”明显交代了写作对象鼻子,还能吸引读者探求文中写了哪些有关“鼻子”的“轶事”。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答案:交代写作对象鼻子,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轶事”表明文章介绍的是人们很少知道的事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文章第八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述那位业余歌手的鼻子?请简要分析。(4分)答: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按照“手法举例分析效果”的形式拟写答案。第八段中描写业余歌手的鼻子时使用了“像”“好像”“仿佛”等词,明显运用

66、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明显夸大了鼻子的作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再联系第八段的具体内容分析比喻、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答案:夸张。如“如果你坐在他身旁,会觉得呼吸困难,好像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极言他的鼻子大。比喻。如“鼻子大得像只梨儿挂在脸的中央”将鼻子比作梨,“仿佛一百只大黄蜂在空中狂飞”将他唱歌的声音比作大黄蜂狂飞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他鼻子的独特。7作者在文中叙写一个女人保留她逝去的丈夫的睡衣的故事有何用意?(6分)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故事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确定答题区间。女人的故事出现在文章第六段,第六段中讲完女人的故事后作者

67、就发表了议论,考生要重点把握作者的议论性话语。再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五段末尾说鼻子能精确分辨又刻骨铭心地记住一些气味,而第六段讲女人依靠鼻子记住了丈夫身上的气味,所以第六段中女人的故事证明了第五段中的观点。答案:故事中的女人保留她逝去的丈夫的睡衣为的是“保留丈夫身体的气味”,这充分说明了鼻子拥有特殊功能,能够精确分辨并刻骨铭心地记住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气味。女人“每当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时,就拿出这件睡衣,贴在脸上闻一闻”,这说明了鼻子是我们心灵的器具,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多了一倍。8文章第三段中说“春天最先是闻到的”,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解析:此类就文中观点谈理解的题

68、,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答案:当大地没有绽露绿意、冰河尚未解冻时,就会有一股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你的鼻子,灵敏的鼻子闻到这种春天的气息,使人察觉到春天的到来。而若是等到河边柳树泛出绿意,或是等到大地上钻出草芽时,春天实际上已到来很久了。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一、(2020舟山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树不会被夏天淹没李玫看见过两棵树。那两棵树直到清明过去一周才隐隐地露出些绿意来,清瘦的树干,稀疏的小枝,隐隐透着寒意,像留在春天深处的最后一抹雪,有倪瓒

69、画里的简净和淡泊。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跟人类的呼朋引伴相比,树的世界多少是有些疏离的。它们在季节里的变绿变红还是变黄,都有些各自为政的感觉。枫杨绿得早,水杉绿得晚,栾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醒来的,我们是直到初秋见到它满树都是成簇的黄色小碎花,才想起它在那里。但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到处都是绿,人在很多时候不会注意绿也有浓淡疏密,反正都是绿,连那些对节气物候异常敏感的人,也会在春天一次次新芽的惊喜之后渐渐习以为常。在人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开花结果,叶子颜色和果子的形状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会眉开眼笑怒气冲冲,树却没什么表情,它

70、们通常跟同一家族的其他树共用一个名字:马褂木、海棠或者紫叶李。但一个细心的人会知道,树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心情的。初夏时节,有人问起:那些在同一片土地上按相同节气生长的同一品种的树,结出来的果实味道为什么会差那么多呢?某博学人士回答说:这取决于树的心情。所以紫叶李的果实成熟的季节,我在校园里遇到每一棵果树时都会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来尝尝:这一棵的果子略显酸涩,下一棵树的是清甜的。情节无从知晓,但一棵树的心情是这样深埋在果子的味道里。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比心情更

71、让人深感震动的,是它们还会有深深埋藏着的故事。一棵树要是在夏天里有自己的故事,它说出它们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委婉和沉静。最早意识到这点,是在清理一只陶的花盆时。那只花盆在前一年的春天曾经长出过一棵小小的构树。这原本是应该惊喜的,但从第一天辨认出它是一棵树而不是普通的野草花时,我就开始时时生出些无力感来:除了像养花那样定期浇水施肥,我不知道该怎么在花盆里养活一棵树。这并不影响它在整个夏天的疯长。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无端的想着它可以一直这样长下去了,盆景不也是一棵树长在盆里吗,或者树都是可以随遇而安的也说不定呢,植物总是默默地呈现它的各种品质,给我们惊喜,不是吗?我于是在无所适从中退到一边盼望奇迹的出现

72、。但冬天之后,它没有再发芽。倒出盆土时发现,它居然长出过这么多的根,一圈一圈的,卷绕在花盆里,长成花盆的形状。一棵树曾经这样努力地寻找出路,用它自己的方式,但还是没有找到它怎么可能找到。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在泥土之下的黑暗中默默完成的,但那些根的形状说出了它的秘密,它曾经独自在黑暗中的惊心动魄,因为感知到困境而寻找出路但终于没能找到它沉默不语的一生里原来有过这样的努力和放弃。人类的秘密有时会如蚌腹之沙,层层磨砺之后化为一粒珍珠,打开时仅有温润可人,时光里的辗转隐痛都不复可见。而那些没能在时间的打磨中化蛹为蝶的部分,却是另一种形态。我生活的小区里,有个中风之后神志和手脚一并变得失控的老人,经常步履

73、蹒跚着在阳光下大声斥骂着谁,狞厉地宣泄着大约压抑很久了的秘密,情节具体,指名道姓。人类靠自己守口如瓶来守住一生的秘密原来并不可靠,那些秘不示人的爱恋和长久压抑的怨恨或许在某一天就这样在明亮的阳光下奔涌而出,那样的场景总是让人觉得异常惨烈。跟人相比,树的无声无息里有着不易察觉的智慧,它们像是用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的文字写下的记录那些能读懂的人是真的懂了,会因此生出些读懂之后的相惜和静默;读不懂的人即便是路过,也什么都看不见。那些从未被倾听的故事,会耐心地等在泥土里,然后一圈一圈地长成年轮,从树根到枝梢,每一圈都是记忆。很多年之后,一个专注的工匠会在锯末纷飞中看见深藏已久的它们,那些在时间里沉淀

74、出来的好看的纹。他会在反复比画之后挑一个最好的角度让那些木纹成为隐藏在木器中的画,然后,在某一天的晨光里,另一个晨起伏案读书的沉静之人,会看见它们。在盛夏的喧嚣之外,一棵树的沉默里可以有着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它们在时间里慢慢沉淀。跟它们的静默相比,人类转瞬即逝的雄辩滔滔很多时候真的是不值得一提。(有删改)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2分)答:(2)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2分)答:解析

75、:赏析语句要注重三个方面: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述的具体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或者体现的情感。第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主要为下文写树的心情和树深藏的故事做铺垫;第二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和对比的手法,主要表述人们不像鸟儿一样能够理解大树的心情。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将在绿意浓浓的春天较晚现绿的树人格化了,为下文写树的心情和深藏的故事做了铺垫。(2)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的心情深埋在果子里,唯有细心的人才会像鸟儿一样知道,而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此是忽略不见的。2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清理一只陶的花盆”的经历?(4分)答: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描写的内容以及体现的情感等。作者详细

76、地交代了一只陶盆中生长出的一棵树的内容,树扎了很多根,树面临困境而寻找出路但最终没有找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详细写“陶盆”,展示了“树”在黑暗中的努力,同时照应题目“树不会被夏天淹没”;树用沉默说出了自己的故事等。答案:展示了树的故事在困境和黑暗中的努力;突出了树说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委婉而沉静;照应题目“树不会被夏天淹没”。3第十段在文中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答: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文段表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第十段,首先把“人类的秘密”比作河蚌中的珍珠,温润可人,原先的隐痛都看不到了。接着写一位老人大声斥骂,宣泄很多秘密。这个段落,从写作的内容角度分析,写出了人类

77、秘密的复杂、脆弱,用人的秘密与大树的秘密对比,赞美大树的耐心和智慧;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引出下文对“人类秘密”的议论。答案:不能。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或人类的秘密之复杂与脆弱);与树表达自己故事的耐心和智慧形成鲜明对照;为第段的议论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例子,使其更真实、不突兀。4请从树的“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中概括出两点,并结合文意谈谈你的感悟和启发。(6分)答: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分析树的品质;第二步,分析树的品质给你的具体启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首先介绍的是树的品质,比如淡泊、从容;其次,以陶盆中的树为例,写树的韧性,在黑暗中的默默努力;最后,写树的耐心程度,

78、让时间来见证自己的价值等。然后,结合树的三种品质,阐释树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比如从容生活、有耐心等。答案:简净、淡泊、从容地生活;静默,黑暗中默默努力,有韧性;有耐心,让时间见证自己的价值。(答出两点即可)(感悟和启发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小满肖复兴立夏过后,小满就快要到了。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节气,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初认识小满,是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里面有个人物,名字叫小满,是个十九岁的姑娘,性格活泼,挺招人喜欢的,孙犁先生突出了她的纯洁和天真。小满和孙犁先生以前笔下的女人不一样,甚至有些另类。我猜想,孙犁先生给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让她在那

79、个变革的年代里,更充满对爱和新生活的渴望吧?只有这样年轻的年纪,才会有这样清新的朝气和天真的憧憬。最近,新上映的电影万物生长,男主人公秋水初恋情人的名字,也叫小满。这可是真有点儿“英雄所见略同”。我想,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爱用节气给自己的人物作名字,是因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真的适合给人起名字,这里暗含民俗中的文化密码。电影中的这个小满只有十七岁,和孙犁笔下的小满一样,也是对爱情和新生活充满渴望和憧憬,让人心存怜爱的纯真小姑娘。是的,只有年轻小姑娘的名字,只有初恋小姑娘的名字,才可以叫小满。年龄稍微再大一点,不要说熟女了,就是涉过初恋这条清澈小河的姑娘的名字,可以叫小雪,叫立秋,不会叫小满了。“小满

80、小满,小麦渐满。”民谣里这样说。说的是小满节气到来,小麦刚刚灌浆,青青的麦穗初露,还没有到一片金黄的成熟时节。节气和姑娘初恋的形象完全吻合,和那时节姑娘的身体与心理完全吻合,只是小满,远非丰满;只是灌浆初始的青涩初恋,远非血脉偾张的炽烈热恋;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小满,真是人生的一个好节气。如果说寒风料峭的立春和春分,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萧瑟的小雪和小寒,已是一头霜雪的老太太了;小满是立在这两者之间最富有生机和朝气的年轻姑娘。这个节气的姑娘,涉世未

81、深,清浅如水,却已经不再是一汪雨过地皮湿,没心没肺的小水泡,更不是一潭千尺幽深莫测深不见底的桃花水,也不是一道被外界排放、自身滋生污染得早已经混浊不堪却偏要修起漂亮的桥与堤的江河水。纵使如孙犁笔下的小满,是载不动许多愁的一泓池水;纵使如电影屏幕中的小满,是载着一叶扁舟驶向对岸的一湾湖水。她们都是清澈的还没有被污染的水。小满,之所以让人怜爱,正在于此。世界上还有比初恋更让人觉得美好而值得回忆的吗?而初恋之所以叫作初恋,正是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轻翰掠雨绡初剪”,因为“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那样的清浅可爱,那样的天真纯洁,那样的美好动人。小满,这个节气,如此和人生与情感交融,和心理与生

82、理契合,是二十四节气里少见的。“小满大风,树头要空。”这是另一句民谣。说的是在这样的节气里, 最忌讳刮大风。因为树的枝头上结出刚刚小满尚未长饱满结实的果实,禁不住大风,会被吹掉。小满时分,对待人生中同样节气的孩子们,特别是年轻的姑娘们,要格外仔细才是,切忌大风来袭。有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年轻的时代,讲究的是年轻人要到大风大雨中去锻炼,所谓经风雨,见世面。那时候,高尔基的一篇海燕格外风靡,号召年轻人像海燕一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自然,这一切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口号。人生和节气一样,不是口号,而是客观的过程,要有个自然的成长和自然的验证。小满时哪里经得住大风甚至暴风雨的洗礼呢?正如民谣所说的那

83、样,“小满大风,树头要空”。我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两手空空,就像林子里的过火木一样,徒留下历史大风掠过之后千疮百孔的痕迹斑斑。在北大荒,这个节气正是放蜂人来到林子和荒原里安营扎寨的时候。这时候,林中的各种花和草地上的野花相继盛开了。有民谣说,“小满时候置蜂箱,放蜂酿蜜好风光”。北大荒的椴树蜜和野花蜜,一直都很有名。大自然懂得,小满是蜜蜂采花酿蜜的好时候。我们人更应该懂得,这样的节气里,是年轻人花朵般开放的初恋好时候,少挑刺多栽花,少刮风多酿蜜,才是正经的事由。(选自黑龙江日报,有删改)5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4分)答:解析:赏析画波浪线句子,首先应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如比喻、 拟人

84、等,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的意思分析其表达效果。“羞涩”“说着情话”等词句将麦穗拟人化,突出了小满这一时节麦穗和人的特点。语句描写了麦穗在初夏和盛夏时不同的状态,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手法的使用是为了突出意象特点。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把麦穗人格化,并把小满时节和盛夏的麦穗进行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穗在小满时节未成熟的特征,进而突出这个时期的姑娘青涩、美好的特点。6文章的标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为什么要从一部小说和一部电影写起?请简要分析。(4分)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章中提到的小说和电影的内容,小说和电影中都有一个叫“小满”的年轻姑娘,纯洁、天真。联系下文可知,这和

85、小满的节气特征相吻合。其次要知道小说和电影的内容一般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最后,作者认识小满是从小说和电影开始的,这就照应了文章开头的“有几个节气,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就是其中的一个”。答案:小说和电影中的人物名字叫“小满”,她们的特征和小满的节气特征相吻合;照应前文作者对小满这一节气“不甚了了”这一内容,将小满这一节气的生机和年轻女孩的纯洁、活泼、朝气联系起来,引出下文的写作内容;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7文中写“我们年轻的时代”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我们年轻的时代”的特点,即号召年轻人经历人生风

86、雨,而年轻人经历风雨的结果是倍受摧残,两手空空。这验证了“小满大风,树头要空”这句话。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事实告诫现代人要爱护年轻人。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答案:写“我们年轻的时代”,大喊口号要在风雨中接受洗礼,结果备受时代风雨的摧残,落得两手空空;与“现代”进行对比,用事实告诫现代人,要对年轻人倍加爱护。8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横线句的意蕴。(6分)答:解析:理解画横线句的意蕴,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把握其含义。如“花朵般”“初恋好时候”突出了青春的美好,“少挑刺”说明要对年轻人宽容,“少刮风”说明要爱护年轻人。再联系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得出答案。答案:告诫人们对待年轻人要宽容,“少挑刺多栽花,少刮风多酿蜜”;年轻的姑娘如小满一样纯洁、天真,对爱和新生活充满渴望,要对她们倍加爱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