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时演练一、选择题1“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为此而采取的行动是()A做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B收徒授业,整理文化典籍C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D提出“正名”主张解析孔子为使自己的学说传于后世,专心于文化教育事业,并且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成“六经”。答案B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解析材料表明孔子重视、关心他人,体现了“仁”的思想,故选C项。答案C3下列孔子的言
2、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过犹不及”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及理解能力。A项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B项体现的是中庸的主张;D项是孔子的教育主张;C项主张贵贱有序,是礼这一主张的反映。答案C4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却被抓住其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仁”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解析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孔子政治思想的局限性。“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实质是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的斗争,带有保守性。答案C5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这表明孔子主张()A无为而治B中庸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解析从题干材料“过犹不及”可以判定是“中庸”的思想。答案B6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B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C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D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解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
4、主张“克己复礼”,“礼”是奴隶社会的统治规范,用来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孔子的“中庸”要求将几种原则或思想调和,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行“礼”时考虑到“仁”的制约,行“仁”时考虑到“礼”的制约。A、B、D表述正确,故选C。答案C7以下图片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关于其内涵说法正确的是()A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B推行平民教育C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D推行贵族教育解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答案C8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5、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材料反映了孔子()A以人为本B因材施教C启发引导D教学相长解析本题关键是理解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言论的意思,即冉有(求)平时胆小,故给他鼓励;子路胆大,所以要让他请示父母,三思而后行。由此可见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答案B9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_中()A论语B道德经C春秋D大学解析论语属语录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直接记录和传闻追记整理而成,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答案A10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
6、中。在中国焦点2006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A孔子“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C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解析注意题干中“中国的文化形象”这一限制语,A、C两项只是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内容,B项与题干无关。答案D11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忠恕之道AB CD解析“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
7、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排除,选A。答案A12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材料中的译本出现在1691年,是清朝前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A观点错误。从材料中欧洲多种译本的出现,可知B、D正确。中国的儒学在“西学东渐”时期有传教士介绍给西方,C正确。因此,符合题意的是
8、A。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观点中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特性。(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答案(1)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2)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材料二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
9、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三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解答时,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2)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的方法。(3)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