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1.03MB ,
资源ID:67541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54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题(二)(选修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题(二)(选修含解析).doc

1、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题(二)(选修,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表示细胞中几种化学元素与相应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其中代表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具有催化作用,则可与双缩脉试剂反应显紫色B. 若具有保温和保护作用,则比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C. 若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则中不含单糖D. 若是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则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C、H、O、N;糖类、脂肪的元素组成为C、H、O;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图示分析:是氨基酸,是核苷酸,是单糖。【详解】A、若具有催化作用,组成元素是C、H、O、

2、N,则是蛋白质,是氨基酸,不会与双缩脲试剂反应,A错误;B、若具有保温和保护作用,则是脂肪,则比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B正确;C、若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由C、H、O、N、P组成,则为DNA,为脱氧核苷酸,含有脱氧核糖,C错误;D、若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为纤维素或果胶,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D错误。故选B。【点睛】识记各种有机物的元素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物质,根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2.下列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实验中,常用蒸馏水洗去浮色,然后用显微镜观察B.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

3、壁分离C. 为避免材料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检测还原糖时一般需要用颜色较浅的材料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的流程是:取切好的最理想的子叶薄片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染液(染色3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用50酒精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切片。(2)具有中央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当其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进而引起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3)检测

4、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原理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为了避免生物组织本身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其实验材料应选择白色或接近白色的生物组织。(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详解】A、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实验,在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的过程中,常用50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让细胞失水,进而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C、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原理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为避免实验

5、材料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检测还原糖时一般需要用颜色较浅的材料,C正确;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D错误。故选C。3.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合成不一定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 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是因为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 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含量较多D. 人体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远高于其合成速率【答案】A【解析】【分析】酶的化学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ATP在生物体内含量非常低,但是机体可以通过ATP与AD

6、P的快速转化来满足机体的大量需求。【详解】A、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对于本质为RNA的酶,则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A正确;B、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且酶降低的活化能高于无机催化剂,所以酶具有高效性,B错误;C、ATP与ADP可进行快速转化,以此来满足机体大量需求,所以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ATP含量较少,C错误;D、运动时肌肉细胞消耗ATP的速率和合成速率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酶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制以及ATP的功能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等基础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4.下列关于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产生H

7、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 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C.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合成ATP最多D. 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ATP中【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6O2+C6H12O6+6H2O 6CO2+12H2O+能量。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详解】A、有氧呼吸在第

8、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H,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错误;B、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合成ATP最多,C正确; D、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小部分转移到ATP中,D错误。故选C。5.下图1和图2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两个不同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3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图2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组数目相同B. 若图2细胞来自图1细胞,则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C. 图3中BC的原因是DNA复制,EF的原因是膜向内凹陷缢裂D. 图l、图2分别处于图3中的DE段和FG段【答案】B

9、【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1所示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图2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图3中,BC段表示分裂间期DNA复制,DNA数量增加,染色体数量不变,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下降;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DNA数量不变,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上升。【详解】A、图1中有4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图2中有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图1、2所示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组数目也不同,A错误;B、已知图1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若图2来自图1细胞,可知图2细胞中的染色体分到的细胞质较多,则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

10、胞,B正确;C、图3中,BC的原因是DNA复制,EF的原因是着丝粒断裂,C错误;D、图1、2均位于图3的CE段,D错误;故选B。6.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植株,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一代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 )A. 4:1B. 5:1C. 8:1D. 9:1【答案】B【解析】【分析】豌豆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花闭花传粉,所以基因型为AA的豌豆后代都是AA,而基因型为Aa的豌豆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AA、Aa、aa的个体。【详解】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即AA占1/3,Aa占2/3,由于自然状态下豌豆只能自交,因此1

11、/3AA自交后代仍为AA,而2/3A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3(1/4AA、1/2Aa、1/4aa)。所以自然状态下,子一代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1/3+2/33/4)(2/31/4)=51,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或35S标记噬菌体并分别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但都含有32PB. 若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C. 若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D. 该实验说明DNA分子

12、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答案】A【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由于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32P标记的DNA进入大肠杆菌,且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部

13、分可含有32P,A错误;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如果搅拌不充分,蛋白质外壳与细菌不分开,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B正确;C、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会导致32P标记组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C正确;D、该实验结果说明DNA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A。8.下列关于DNA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的千变万化B.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总数相等C. DNA分子能准确复制的重要原因是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

14、DNA 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着两个磷酸基团【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分子多样性是由千变万化的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的,不同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一般是相同的,都是双螺旋结构,A错误;B、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总是与嘧啶碱基配对,因此双链DNA分子中的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等,但DNA分子的一条链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总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C、DNA分子能准确复制的重要原

15、因是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通常情况下,DNA分子中的大多数脱氧核糖连接着两个磷酸基团,但每条链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D错误。故选C。9.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21三体综合征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诊断B.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C. 抗维生素佝偻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其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 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缺失,表现为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答案】D【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6、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其形成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但镰刀型的红细胞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A正确;B、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C、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17、病,其在男性(XY)中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正确;D、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不是5号染色体缺失,D错误。故选D。10.关于生物的进化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地理隔离是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根本原因C. 动物的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无法交配D. 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型,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

18、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基因突变等可遗传变异是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根本原因,B错误;C、动物的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无法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C错误;D、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导致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故选A。11.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追踪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3H标记亮氨酸,可以知道基因是如何控制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B. 用l4C标记CO2,l4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5有机物C. 在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

19、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最终放射性主要出现细胞核D. 用15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答案】D【解析】【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详解】A、用3

20、H标记亮氨酸,可以知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但不能确定基因是如何控制分泌蛋白合成的,A错误;B、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C5结合形成C3,C3被还原形成有机物,故用l4C标记CO2,l4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有机物,B错误;C、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尿嘧啶是合成RNA的原料,所以在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最终放射性应主要出现在细胞质,C错误;D、用15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分子,可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其合成的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链,一条链为新合成的链,从而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正

21、确。故选D。1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B. 某林场中繁殖力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自身密度制约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

22、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0。【详解】A、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自身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A错误;B、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由于空间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B正确;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大时,种内斗争加剧,鱼体生长缓慢,每条鱼的质量小;养殖密度小时,种内斗争弱,鱼体生长快,每条鱼的质量大。因此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可能会出现鱼产量相同的情况,C正确;D、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呈现S型增长,D正确。故选A。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

23、系统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样方法既可调查种群密度也可调查群落丰富度B. 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C.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D. 某食物网中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则该食物网中至少有2条食物链【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详解】A、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正确;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

24、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而不是数量,C错误;D、食物链是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结构,某食物网中,如果某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则该食物网中至少有2条食物链,D正确。故选C。14.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 /(a+c)100%B. 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 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D. 若除去鱼种乙并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

25、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域的不同空间活动、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结构,而群落中不同种群在不同空间生长、活动或觅食等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不同种群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详解】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A错误;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若除去鱼种乙并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D

26、错误。【点睛】注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在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所占的百分率。15.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 )A. 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B. 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C. 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更易遭受虫害,主要是违背物种多样性原理D. 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工程依据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

27、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详解】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B、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的关键的措施,B正确;C、物种多样性原理是指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更容易遭受虫害主要就是

28、违背了物种多样性原理,C正确;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错误。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 16.生物膜上常存在某些物质或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结构相近,有利于蛋白质分子的转运B. 叶绿体内膜上附着ATP合成酶,有利于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C. 细胞膜上存在受体,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D. 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有利于进一步分解丙酮酸【答案】AC【解析】【分析】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小结构。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把细胞器类比为细

29、胞内繁忙的车间,则线粒体是“动力车间”、叶绿体是“养料制造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运输和脂质合成车间、溶酶体是消化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和分泌车间、其中线粒体和叶绿体还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站。【详解】A、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结构相近,二者通过囊泡运输,有利于蛋白质分子的转运,A正确;B、分布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可吸收光能,类囊体薄膜上还含有ATP合成酶,有利于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B错误;C、细胞膜上存在信号分子识别的特异性受体,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D、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是有利于H和O2结合生成水的酶,丙酮酸分

30、解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D错误。故选AC。17.某种植物(二倍体)叶缘的锯齿状与非锯齿状受叶缘细胞中T蛋白含量的影响。T蛋白的合成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T和t)控制,基因T表达的产物是T蛋白,基因A抑制基因T的表达。两锯齿状植株作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锯齿状植株与非锯齿状植株的比例是133。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叶缘细胞缺少T蛋白的植株,叶缘呈锯齿状B. 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TT和AAttC. F2叶缘非锯齿状的植株中,纯合子占1/3D. F1群体中,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2【答案】AC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T蛋白的合成由两

31、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T和t)控制,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Tt植株自交,一般情况下子代中有A_T_、A_tt、aaT_、aatt四种表现型,由于基因T表达的产物是T蛋白,基因A抑制基因T的表达,因此只有aaT_表现为非锯齿状,其余都是锯齿状。【详解】AB、由于基因A抑制基因T的表达,且F2中锯齿状植株与非锯齿状植株的比例是133,故可知aaT_为非锯齿状,其余都是锯齿状,F1基因型为AaTt,可推出双亲两锯齿状植株的基因型为AATT和aatt,从aaT_为非锯齿状可知细胞内有T蛋白为非锯齿状,则叶缘细胞缺少T蛋白,呈锯齿状,A正确;B错误;C、F2叶缘非锯齿状的植株的基因

32、型为aaTT、aaTt,纯合子占1/3,C正确;D、F1群体的基因型为AaTt,则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2,D正确。故选ACD。,18.如图表示某细胞内基因复制和表达的相关过程,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乳酸菌细胞内不能发生图示全部生理过程B. 过程和所需的原料、产物不同C. 过程中,mRNA在核糖体上从右到左移动D. 抑制过程,不会影响线粒体功能【答案】AB【解析】【分析】图中为DNA的复制过程,为转录过程,为翻译过程,为转录过程,为翻译过程。【详解】A、乳酸菌为原核细胞,不含细胞核和线粒体,细胞内不能发生图示全部生理过程,A正确;B、过程为DNA复制,过程为转录,DNA复制

33、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而转录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DNA复制的产物是DNA,转录的产物是RNA,B正确;C、根据肽链长短可知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从右向左移动,而不是mRNA在核糖体上从右向左移动,C错误;D、由图可知,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前体蛋白对线粒体内的基因转录起调控作用,所以抑制过程,会影响线粒体功能,D错误。故选AB。19.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均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C. 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

34、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答案】BD【解析】【分析】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2、孟德尔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详解】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能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可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B、孟德尔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不能解释质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B正确;C、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35、D正确。故选BD。三、非选择题: 20.草莓是一种阴生植物,适当遮光有利于提高草莓的光合效率。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遮光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二叶期草莓幼苗若干,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遮阳网(网内光强为自然光强1/3左右)进行处理。将两组草莓幼苗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至植株长出6片叶,测得其净光合速率在一天中的变化如图甲所示;测得草莓固定CO2的效率和CO2补偿点如图乙所示。请回答:(1)对照组草莓11时与9时相比,C5含量_。(2)实验组有机物累积总量显著_对照组,判断依据为_。该结果并不支持“遮光会提高草莓光合作用效率”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_(3)根据图乙结

36、果,实验组利用CO2的效率降低,可能的原因是遮阴使叶片温度降低,导致_。(4)某同学推测,适当遮光可能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以适应弱光环境。请设计实验验证该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_。【答案】 (1). 上升 (2). 低于 (3). 在实验时间内,实验组吸收的CO2总量少于对照组 (4). 实验中设定的遮光比例不恰当 (5). 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降低 (6). 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遮光和未遮光情况下的草莓等量叶片中的色素,观察并比较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解析】【分析】由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研究遮光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与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和柱形图为切入点,明辨实验的

37、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对比分析图1中两曲线的变化趋势、图2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固定CO2的效率和CO2的补偿点的差异,并围绕“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详解】(1)据图甲分析,对照组草莓11时与9时相比,光合速率下降,原因是光照增强导致气孔关闭,此时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叶绿体内五碳化合物消耗减少,所以C5含量上升。(2)据图甲分析可知,遮光组实验的时间段内二氧化碳的吸收总量低于对照组,说明其有机物积累总量小于对照组。该结果并不支持“遮光会提高草莓光合作用效率”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实验中设定的遮光比例不恰当,可对遮光比例进行调整进一步研究。

38、(3)由图乙可推测遮阴处理使叶片温度降低,导致(如催化CO2固定的相关)酶活性降低,所以遮阴可以显著提高其CO2补偿点,降低固定CO2的效率。(4)探究适当遮光可能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以适应弱光环境的实验,需要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遮光和未遮光情况下的草莓叶片中的色素,观察并比较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实验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21.下图1为某髙等动物细胞(2n)分裂部分时期的示意图,图2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图3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

39、请回答:(1)图1细胞分裂图最可能发生在动物体的_(填器官),该动物体内细胞染色体组数最多有_个。(2)图1中丙细胞含有_条染色单体,丁细胞名称是_。该动物某一细胞分裂后产生了如图2所示的子细胞,该细胞形成的原因可能有_。(3)图3中a表示_,图1中丙与图3中细胞类型_相对应。(4)图3中、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答案】 (1). 睾丸(或精巢) (2). 4 (3). 8 (4). 次级精母细胞 (5). 有丝分裂后期一条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分开 (6). 染色体 (7). (8). III和IV【解析】【分析】题图分析,

40、图1中,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乙图为体细胞或精原细胞(特殊体细胞),丙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图为次级精母细胞;图2为异常的精细胞,由于其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异常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的;图3中a表示染色体的数目,b表示染色单体的数目,c表示DNA分子数;对应细胞为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对应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的前中期,或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的前中期;为精细胞。【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1中细胞分裂图最可能发生在动物体的睾丸(或精巢)中,该动物体内细胞染色体组数最多有4个,即图1中甲细胞中的情形。(2)图1中

41、丙细胞含有8条染色单体,丁细胞是丙细胞经过均等分裂产生的,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推知丁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图2所示的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形成的可能为有丝分裂后期一条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进而产生了异常的精原细胞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分开导致的。(3)由分析可知,图3中a表示染色体,图1中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对应于图3中。(4)根据分析可知,图3的、中为次级精母细胞的前中期;为精细胞,因此其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点睛】熟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以及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别图示中的各个细

42、胞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22.人类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在男性中只要有一个秃顶基因(b)就表现为秃顶,女性在秃顶基因纯合状态时才表现出秃顶。眼白化病是一种眼部着色减少的遗传病,相关基因用D和d表示,如图为某家系中有关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已知3号个体不携带眼白化病基因。请回答:(1)从基因结构上分析,基因B和b的根本区别是_。眼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为_。(2)经检测发现9号个体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3)5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10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4)7号和8号婚配,所生女儿秃顶的概率为_。(5)从优生的角度分

43、析,11号和12号婚配建议生_(填“男孩”或“女孩”),他们生育一个秃顶且眼白化的男孩概率为_。【答案】 (1). 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 4号个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带d的X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分开来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到两个细胞中 (4). BbXDY (5). 5/6 (6). 1/6 (7). 女孩 (8). 1/8【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秃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在男性中只要有一个秃顶基因(b)就表现为秃顶,女性在基因纯合状态时才表现出秃顶症状;3号和4号个体都不患眼白化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44、,又3号个体不携带眼白化病致病基因,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基因B和b属于等位基因,从基因结构上分析其根本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据上分析可知,眼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9号个体的染色体组成为XXY型,且患眼白化病,则其基因型为XdXdY,由于父亲不患眼白化病,因此9号的两条X染色体均来自母方,而母方的基因型为XDXd,其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是4号个体的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d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分开来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到两个细胞中。(3)1号没有秃顶,其基因型是BB,5号为秃顶男性且不患眼白化病,故5号的基因型为BbXDY。就秃顶而言,3

45、号和4号的基因型均为Bb,则10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2/3Bb;就眼白化病而言,10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DXD、1/2XDXd,因此10号个体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31/2=1/6,是杂合子的概率=1-1/6=5/6。(4)1号基因型是BB ,2号基因型为Bb,故7号基因型为1/2BB,1/2Bb,3号和4号的基因型均为Bb,故8号基因型为2/3Bb,1/3bb,7号与8号婚配,所生女儿秃顶bb的概率=1/22/31/4+1/21/31/2=1/6。(5)11号基因型为1/2bbXDXD、1/2bbXDXd,12号基因型为BBXDY,从优生的角度分析,11号和12号所生后代女性都正

46、常,而男性一定为秃顶,且可能患眼白化病,因此应该生女孩,他们生育一个秃顶且眼白化的男孩BbXdY的概率=1/21/4=1/8。【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题干信息和系谱图推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23.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碱基对(代号为XY)插入大肠杆菌的DNA中,并未影响其生长和复制过程(如图)。请回答:(1)构成大肠杆菌DNA的基本骨架是_,转录场所主要是_。(2)经DNA分子改造所产生的变异类型是_。改造后的大肠杆菌DNA片段可能含有自然界基本碱基对和“X

47、Y”的人工碱基对,由1000个基本单位组成的双链人工DNA分子最多可能有_种;若这个由1000个基本单位组成的双链人工DNA分子上有腺嘌呤 150个、胞嘧啶 300个,则该 DNA片段中应有X_个。(3)在试管中对上述DNA片段进行复制时,需向试管中加入模板DNA、_、ATP、_ 酶等物质;经过5次复制得到的子代DNA片段中,不含亲代DNA链的有_个,第5次复制需要消耗含X碱基的基本单位_个。【答案】 (1).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 (2). 拟核(核区) (3). 基因突变 (4). 6500 (5). 50 (6). 6种脱氧核苷酸 (7). DNA聚合酶(和解旋酶) (8). 3

48、0 (9). 800【解析】【分析】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以及DNA的复制相关知识,计算时还需熟练运用碱基互补配对的知识。【详解】(1)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故转录的场所主要为拟核。(2)经DNA分子改造后相当于增加了碱基对的数目,故属于基因突变。由1000个基本单位组成的双链人工DNA分子,每条链有500个碱基,每个碱基有A、G、C、T、X、Y六种可能,因此,由1000个基本单位组成的双链人工DNA分子最多可能有6500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自然DNA分子任意不配对碱基之和等于DNA碱基总数的一半,有此推知该人工DNA分子中任意三个不能配

49、对的碱基之和等于DNA碱基总数的一半,则A+C+X=500,X=50。(3)双链人工DNA分子复制需要模板DNA、6种脱氧核苷酸、ATP、DNA聚合酶等物质;DNA不管复制多少次,含亲代链的DNA都只有2个,不含亲代DNA链的DNA分子数等于总DNA分子减去2。经5次复制共合成DNA分子32个,其中不含亲代DNA链的有30个。第5次复制时DNA的数量由16增加到32,而每个双链DNA分子含50个X,所以需要消耗800个含X碱基的基本单位。【点睛】本题的难点是计算部分,所以能熟练运用由DAN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出的计算公式是解题的一个关键。24.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

50、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下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请回答:(1)过程A表示_,需要RNA聚合酶、_等物质。(2)在过程B中能与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分子是_。与A相比,过程B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3)图中最终形成的上氨基酸序列_(填“相同”或“不同”)。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_。(4)微RNA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SC-miRNA复合物抑制_过程。研究表明,线虫体内不同微RNA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_性。【答案】 (1). 转录 (2). 核糖核苷酸、ATP (3). tRNA

51、 (4). U-A (5). 相同 (6). DNARNA、RNA蛋白质 (7). 翻译 (8). 组织特异性(选择性)【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中A是转录过程,B是翻译过程,物质为RNA,为翻译获得的多肽链。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详解】(1)图中A为转录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能量(ATP)等物质;(2)B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过程A为转录过程,由DNA为模板,过程B为转录

52、,由RNA为模板,RNA上特有的碱基为U,则过程B与过程A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U-A;(3)过程B是翻译过程,图中氨基酸序列相同,因为它们是由同一条mRNA为模板控制合成的;图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所以传递方向是DNARNA蛋白质。(4)由图可知,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局限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点睛】本题以微RNA为素材,结合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

53、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条件、过程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25.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两性花,自花传粉。小麦糯性对非糯性为隐性。我国科学家用两种非糯性麦培育稳定遗传的糯性小麦,过程如下图。请回答:(1)小麦与玉米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2)人工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的_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3)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一般有_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_,导致配子异常。(4)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六倍体小麦,其作用是_,

54、这种变异属于_。(5)单倍体胚培养7天后,科研人员将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统计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结果如图。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可_胚的萌发;就染色体加倍而言,浓度为_mgdL-1的秋水仙素效果最好。【答案】 (1). 生殖隔离 (2). 雄蕊 (3). 3 (4). 联会紊乱 (5). 抑制纺锤体形成 (6). 染色体数目变异 (7). 抑制 (8). 100【解析】【分析】1、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2、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

55、体组。【详解】(1)小麦与玉米不是同一物种,由于存在生殖隔离,自然条件下这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2)小麦为两性花,自然状态下自花传粉。人工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去除花内未成熟的雄蕊并套袋,避免其他花粉的干扰。(3)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其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单倍体小麦是由配子发育而来,所以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4)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会在细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丝形成使染色体加倍,产生六倍体小麦,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5)分析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的浓度,因变量为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

56、加倍率。由图看出,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大,胚的萌发率逐渐降低,秋水仙素可抑制胚的萌发;在秋水仙素浓度为100mgdL-1时染色体加倍率最大,即该浓度下的秋水仙素效果最好。【点睛】正常情况下联会时同源染色体配对,但三倍体的同源染色体是三条,即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在分裂后期平均分离同源染色体,即形成联会紊乱,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导致不育。异源二倍体也会发生联会紊乱。26.下图1是一个大型净水塘,塘的前部有吸附大颗粒的吸附基质,中部水面有固定化小球藻的圆柱浮床,小球藻可以吸收重金属离子。塘的后部生存着藻类、荷、芦苇、鱼、虾、蚌、水丝蚓(一种水中生活的蚯蚓),塘的底部为厚厚的河泥。图2是部分生物

57、形成的食物网。图3是该生态系统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请回答:(1)流入该净水塘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外,还包括_。河泥中主要分布的生态系统生物成分是_。(2)图2食物网中,虾与鲫鱼属于_的关系。(3)池塘后部生物的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结构。(4)春末夏初,芦苇丛中飞来了许多东亚飞蝗,其幼虫称为跳蝻,现欲测量跳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下列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特征的有_(填序号)。丰富度 出生率 集群分布 互利共生 演替(5)图3中甲的同化量为_,乙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值为_。【答案】 (1). 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 分解者 (3).

58、 捕食与竞争 (4). 垂直 (5). 样方 (6). (7). b1+a+d1 (8). a-b2【解析】【分析】分析图1,表示一个大型净水塘。分析图2,表示一个食物网,含有4条食物链,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失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析图3,甲和乙是两个相邻的营养级,其中C表示呼吸作用,b1、b2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d1、d2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表示乙的同化量。【详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流入该净水塘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外,还包括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河泥中主要分布的细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59、2)图2中虾捕食鲫鱼,为捕食关系,虾与鲫鱼都捕食植物,属于竞争关系,因此虾与鲫鱼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的关系。(3)观察图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池塘后部生物分布在垂直方向上,荷、芦苇属于挺水植物,小球藻属于浮游植物,还有沉水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生物的差异分布体现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4)跳蝻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测量跳蝻的种群密度。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东亚飞蝗种群特征的有出生率和集群分布,而丰富度和演替属于群落的特征。故选:。(5)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甲的同化量为b1 ad1。乙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值为乙的同化量乙的呼吸消耗量=ab2。【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识记种群的特征;理解生物的种间关系;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