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提升练(二十九)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见学生用书第341页)(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潍坊高三期末)右图是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B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C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D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天主教会把灵魂带向地狱,是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故A项错误,B项正确;16世纪,宗教改革只反对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不
2、是要摆脱宗教束缚,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B2(2015濮阳高三二模)中世纪的一本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解析】“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说明了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巨大,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故
3、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解决信仰问题,而不是消灭信仰问题,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看不出各国间的激烈冲突,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淄博高三抽检)“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A否定行为的重要B肯定信仰的权威C抨击教皇和教会 D强调“道”的重要【解析】“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可知材料强调“因信称义”也即肯定信仰的权威,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提及,故A项错误;C、D两项同材料强调的重心不一致,故C、D两项错误。【答案】B4(20
4、15蚌埠高三质检)“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的发生完全出于偶然B九十五条论纲没有达到预期目标C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势力D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析】宗教改革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其发生具有必然性,故A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封建势力的信息,故C项错误;从材料“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宗教改革顺应
5、了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答案】D5(2015漳州高三质检)“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此话最有可能出自()A薄伽丘 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 D孟德斯鸠【解析】材料反映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是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的思想,故C项正确;薄伽丘、莎士比亚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戏剧家,故A、B两项错误;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故D项错误。【答案】C6(2015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A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B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C好坏优劣取决于
6、个人的尺度D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解析】根据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可知,材料中“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信仰得救,即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信仰得救的含义,故排除。【答案】D7(2015合肥高三质检)“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材料体现了()A主权在民,提倡科学B法律至上,轮番而治C天赋人权,生而平等D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解析】题干信息主要强调的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体现的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精神,故D项正确;A、C两项是启蒙思
7、想家的具体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两项错误;B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题干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答案】D8(2015东莞高三调研)“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里的“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是指()A信仰得救 B限制王权C民主革命 D理性平等【解析】题中体现的“哲人们”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核心即是理性,故D项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故排除;启蒙思想批判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B项与C项分别代表了其中的一种观点,也不属于“普遍适用性
8、的法则”,故B、C两项错误。【答案】D9“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主张出现在()A古希腊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解析】题干是卢梭的言论,可以解读为“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故D项正确;A项古希腊民主实行集体领导,符合题中“集体力量”,但不存在“个人的自由,听从自己的意志”,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没有涉及政权建设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是否定天主教会,简化教会仪式,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答案】D10(2015石家庄高三质检)“每
9、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材料着重论述了()A人民主权说 B天赋人权说C社会契约论 D人生而平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因此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属于启蒙思想,但与题干不符,故排除。【答案】C11(2015成都二诊)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为了给信仰留出地盘,我只得废除知识理性需要用信仰和想象来补充艺术应当服务于道德A对教
10、权主义的眷恋B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D对理性主义的反思【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崇尚理性,追求思想自由,从材料来看体现了康德重视信仰和道德的价值,“对教权主义的眷恋”不符合康德的思想和材料意思,故 A项错误;“对浪漫主义的抵制”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对蒙昧主义的肯定”不符合康德的思想和材料意思,故C项错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正确。【答案】D12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中的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说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A用理性的方法
11、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B提倡用归纳或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解析】18世纪正值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所谓“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即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故“理性”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共同性格”。【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2015苏州一模)王阳明(14721529)和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
12、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学
13、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带来了什
14、么影响?(10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阳明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6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二中找出对应信息作答。第一问材料一中“良知” “皆能明德” “发明本心”等信息概括作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对孟子、程朱理学和陆九渊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来回答。第(2)题第一问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路德观点;第二问从人文主义思想和对教会影响角度思考作答。第(3)题比较相似点从修养途径和对权威挑战视角分析作答。【答案】(1)主张:性本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传承发展: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
15、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2)观点:“上帝之语”不在教会说教里,而在圣经里;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3)相似:强调人的心灵(思想)自由;反权威的平等思想;挑战正统思想(或具有叛逆思想)。14(2015苏北四市一模)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
16、会和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
17、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4分)(2)根据材料一、三,说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4分)其目的何在?(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美国立法实践中的体现?(8分)(4)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6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洛克政府论”和材料二中“英格兰的基本政体”可以概括出答案。第(2)题从材料一中“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说明洛克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立”,依据材
18、料三和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孟德斯鸠主张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目的从反对专制和维护民主的角度思考回答。第(3)题美国立法实践从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和中央政府实行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分权的角度分析作答。第(4)题评述要围绕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从启蒙运动核心主张、对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力的角度回答。【答案】(1)来源:洛克的分权思想;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政体实践。(2)发展:由洛克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立,发展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目的:限制个人独裁,维护民主政治。(3)体现: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其规定行政权赋予总统,立法权赋予国会,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4)评述:将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高度;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到来;为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构建描绘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