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情境导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反扑以及物资的匮乏,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等领导人制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右图为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参加义务劳动的图片)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为建设社会主义,苏联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和尝试?预习提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新经济政策及评价。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
2、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内容(1)农业:实行_制。(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商业:取消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劳动:强制劳动,实行“_”的原则。余粮征集商品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3评价(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思考探究1】如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1)从目的和结果看,目的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赢得战争胜利,结果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从做法来看
3、,过程中的某些措施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侵犯了农民利益,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成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训借鉴。1背景(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_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 3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_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_。4意义(1)理论意义:列宁找到了一条使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
4、途径。(2)现实意义: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粮食税 允许自由贸易【易混易错】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倒退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思考探究2】如何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质?提示:(1)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2)实质:该政策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
5、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1确立:斯大林时期,经过工业化和_,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1)实行单一的_,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_。(4)主要以_管理经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农业集体化 公有制 指令性计划经济 行政手段 3影响(1)积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
6、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受到压抑,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考探究3】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什么不同?提示:(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战时共产主
7、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材料二 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征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材料三 由于余粮征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
8、商品交换。列宁全集(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概括指出该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2)结合材料一、二,该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4)材料四中“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据材料三、四,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参考答案】(1)政策:余粮征集制。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需要巩固。(2)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3)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
9、,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原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4)地步: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特点: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不同点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普遍国有化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生活必需品国家集中分配按劳分配特点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影响集中财力、物力,
10、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背景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帝国主义武装干涉,面临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境况国内战争结束,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目的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018四川绵阳三模)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A全面实施新经
11、济政策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C正式确立苏联模式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的经济政策已经萌芽,苏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故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全面实施,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苏联模式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答案】D材料一 19131940年苏俄(联)经济发展情况表 苏联模式的特点、影响产品单位1913年1928年1940年生铁百万吨4.23.315.0钢百万吨4.24.318.3煤炭百万吨29.135.5166石油百万吨9.211.731电力十亿千瓦时2548谷物百万吨80827395.5毛织物百万米9587120皮鞋百万双
12、283670材料二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及世界所占地位(注:1913年数字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比较项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械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2(1)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工业发展的状况,这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苏联在1928年以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考答案】(1)状况: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取得伟大成就。(2)问题:基础工业与
13、重工业发展快,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的落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1原因:(1)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3)俄国社会政治传统;(4)斯大林个人因素。2确立:1924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全面认识苏联模式3表现:(1)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管理手段:排斥市场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评价:(1)
14、积极方面:集中全国力量,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方面: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节约消费为工业积累资金,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民付出太多;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地方企业缺乏活力。5历史启示:(1)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2)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3)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4)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知识延伸】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启示政策、模式启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政
15、策要考虑农民利益,政权巩固要巩固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制定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注意利用货币和市场的关系苏联模式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农、轻、重各行业的比例关系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材料中的“1928年”“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
16、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答案】B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上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强制劳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引起农民的不满和暴动,国家无力管理企业。3新经济政策:农业上,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上,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商业上允许自由贸易。4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使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苏联模式: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6苏联模式的影响: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导致一些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农业全盘集体化,农民被拿走的东西太多,影响生产积极性;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点击进入WORD链接点击进入WORD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