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78.50KB ,
资源ID:67430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430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自然的语言相关资料.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自然的语言相关资料.doc

1、目录竺可桢学习过度用功1竺可桢生平3竺可桢学习过度用功胡适说:“像他那样,一定活不过20岁。”1905年,竺可桢15岁,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同班同学胡适14岁。两人都喜爱读书,但竺可桢因为过度用功,身体极为虚弱,胡适指着竺可桢对人说:“像他那样,一定活不过20岁。”胡适想不到的是,竺可桢活得比他还长寿,而且成为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双科宗师”,创办中国第一个地质学系和气象研究所,培养出张其昀、胡焕庸等地理学界的“开山大师”,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十三年。离开澄衷学堂后,竺可桢进入上海复旦公学读书,胡适则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读书。1910年8月,二人同赴北京参加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选拔考试。当时有40

2、0多人应考,录取70人,竺可桢第28名,胡适第55名。在美国留学时,二人开始学的都是农学,竺可桢先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并于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应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在武昌高师,由于当时该校学生大多是湖北、湖南人,几乎都听不懂竺可桢的绍兴口音,只能通过讲义来学习竺可桢开设的课程。为此,竺可桢要花费大量宝贵时间刻印讲义。此外,当时武昌高师的教师以留日学生居多,而留美归来的竺可桢许多教育观点和主张得不到留日同事的理解和支持,让“孤家寡人”的竺可桢十分苦闷。此时,执掌南高师的郭秉文正大张旗鼓地招揽人才,力邀竺可桢加盟南高师。于

3、是,1920年夏天,竺可桢调入南高师。同年,他与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婚姻。在南高师,竺可桢被聘为文史地部教授,讲授气象学,同时还教授理化部的微积分和农科的地质学。当时的地理系虽号称系,但专门化课程不多,与传统意义上的“舆地科”相差无几。竺可桢分析世界形势后,认为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沙皇俄国以区区720万美元将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都是决策者缺乏地理知识所致。而当时,日本人对于中国地理的研究远远超过中国人,美国有头等测候所200多个,中国却只有上海、香港等两三处外国人办的测候所。为此,竺可桢深感耻辱,大呼“要组织机关,捐募巨款,调查全国之地形、气候、人种及动植

4、物、矿产”,而要完成此等使命,必须创办新型的地学系,培养中国自己的地学家。指导学生论文从不署上自己的名字1920年,东南大学以南高师为基础宣告成立,竺可桢主张以此为契机创办新型的大地学系,得到了校长郭秉文、教务主任陶行知等人的支持。于是,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正式在东南大学文理科下成立,竺可桢担任系主任。新地学系的一大特点是重视实习、实践,在校园六朝古松下建立了测候所,学生轮流观察、记录、分析气象情况。竺可桢对学生观测训练要求非常严格,并以身示范。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和学生一起准时观测,详细记载每个天气要素,毫无疏漏。当时,东大气象观测记录可靠性、仪器设备完好性居全国之首。身材瘦小的竺可桢

5、,还常常带领学生赴野外实习,指导学生采集标本。以学生采集的标本为基础,东大在科学馆建立了我国大学中第一个地质标本室。同时,竺可桢还特别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他和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合作,指导学生成立“史地研究会”,创办史地学报,刊登师生的著译作品。竺可桢指导学生论文从不居功,从不署上自己的名字。即使有学生“强行”署名,竺可桢也托词道:“老师怎么能与学生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呢?”至于考试,则常常由专题写作代替闭卷考试,让同学们感觉收益颇大。聘请器材保管员上台为学生讲课竺可桢原本可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但在1936年2月16日却走向了另一段人生轨迹。这一天蒋介石突然约见他,要他去浙江大学任校长

6、。蒋介石是听了陈布雷、翁文灏等人的意见,认为竺可桢既有声望资历,又是浙江人,乃浙大校长的不二人选,约见之后对他更是满意。竺可桢刚开始很不情愿担任校长,认为“大学校长,其职务繁重10倍于研究所所长”,自己很难也不愿意应付繁杂琐碎的官场应酬和千头万绪的行政工作,更不想放弃刚刚有起色的气象研究所的工作。然而妻子和朋友的鼓励,如陈布雷弟弟陈训慈来函劝他“浙省文化近来退化殊甚,需一大学为中流砥柱”,再加上竺的公心“余若不为浙大谋明哲保身主义,则浙大又必陷入党部之手,而党之被人操纵已无疑异”,最终使得竺可桢决定接受浙大校长职务,但竺可桢提出三个条件,“财政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干涉;而时间以

7、半年为限”。蒋介石在陈布雷的劝说下,勉强同意这三个条件。于是,1936年4月25日,46岁的竺可桢正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同时兼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一直到1946年)。竺可桢接手的浙大可以算是当时全国最破败的大学了,图书馆藏书稀少,只有六万余册;教师队伍更是堪忧,国文、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均没有教授任课,还不断有教授辞职。完成交接手续后,他求贤若渴,先后聘请了胡刚复、梅光迪、张荫麟、王淦昌等30多位著名学者前来浙江大学任教,而对于不称职的教授,即使是领导也要解聘。竺可桢刚来浙江大学时,工学院院长朱一成只领薪水却从来不上课,最终被竺可桢开除。在聘请教员时,竺可桢敢于打破学历限制,唯才是举。当年,

8、浙江大学化学系有个器材保管员叫查长生,因家庭困难,无力上大学,只有高中学历。在浙江大学做化学系器材保管员时,查长生常常旁听化学系的课程,学完了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部课程。抗战期间,伤员需要大量的磺胺药物,而此类药全部依赖进口。查长生翻阅大量外国相关文献,自己实验合成了磺胺药,合成后没有办法鉴定其疗效。恰在这时,他的小儿子得了痢疾,查长生便把自己合成的药给儿子吃,结果一吃就好。竺可桢听说此事后,亲自跑到查长生家里,反复动员,请得查长生上台为学生讲课。浙大的费巩教授颇有才气,在一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对竺可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听后,微笑不语。后来,竺

9、可桢不顾教育部“只有国民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为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依然请费巩做浙江大学训导处长。1944年3月5日凌晨,政治激进的费巩前往复旦大学授课,突然在重庆码头失踪。竺可桢知道消息后甚为吃惊,立即去找陈布雷、朱家骅等人打听费的下落,还带领浙大教授联名致电教育部和蒋介石,要求维护人权。而国民党特务机关咬定未逮捕费,费的下落始终未明。1950年,竺可桢还上书周恩来,建议查清真相,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文革之后,方才查证费确是被中美合作所特务绑架杀害。原只想做半年校长的竺可桢,后因抗战爆发,形势所迫,义不容辞地将担子一直挑了下去,率领全校师生四次迁校

10、,坚持办学,声誉日隆。1944年,李约瑟教授考察了中国诸多大学后,说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将其誉为“东方剑桥”。1946年,在经历了整整8年半的流亡之后,浙大在竺可桢带领下安然回到杭州。学校奇迹般地从原来的3个学院16个学系发展壮大为7个学院27个学系,教授由原先的70余名发展到200余名,在校学生由原来的500余人增至2000余人,成为中央大学之外当时全国又一所最完整的综合性大学。38年零37天的日记没有一天中断过可就在浙大蒸蒸日上时,竺可桢自己却倍感焦灼。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要求各大学校长、院长加入国民党,竺可桢是少数没有加入国民党的大学校长之一。1949年,竺可桢60岁大

11、寿时,浙大学生自发为校长举办祝寿晚会,并做了一面锦旗,上书“浙大保姆”四个大字,以表对校长的崇敬与感激。然而,竺可桢没有参加晚会,也没有接受锦旗。为了躲避蒋介石要求他去台湾的命令,他避走上海,以这样一种不辞而别的方式,离开了他精心耕耘了13年的浙江大学。最终,竺可桢留在了大陆。除了对国民政府失望外,还有专业上的考虑。“他是搞气象的,工作的环境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大自然,相对于大陆,台此后,竺可桢还陆续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并于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竺可桢仍然坚持挤出时间,亲自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科学研究

12、第一手资料。当年,竺可桢听完胡适说他活不过20岁的话后,心头一惊,开始默默锻炼身体,显示出其终生个性:表面温和、静默,内在执着、刚毅。从他的日记可见一斑。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总计38年零37天,竺可桢的日记没有一天中断过。此外,年轻时,竺可桢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但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学到终于能够阅读俄文资料。此事,也足见他的坚毅个性。能凭空建立中国首个地质学系和气象研究所,成为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双科宗师”,将浙江大学从中国最败破的大学建成“东方剑桥”,也都与他的这种个性相关。1910年,在赴美的轮船上,竺可桢和胡适再次相遇,胡适又说他

13、活不过六十,并打赌:如果活过六十,胡适就在竺可桢的寿宴上磕三个头;如果竺可桢活得比胡适长,就在他尸体的屁股上踢一脚。没有人想到的是,1949年之后,两人却隔海相望从此陌路,而竺可桢活得竟比胡适长。1962年,时任台湾中研院院长的胡适在台北去世。即使记得曾经的那个赌约,身在大陆的竺可桢也没有办法在胡适尸体屁股上踢一脚,他能做的最多是在内心叹一口气。这是两类知识分子的人生,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宿命。 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那些人和事儿竺可桢生平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

14、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被迫离开浙大,但决不去台湾广州1949年元旦,竺可桢日记写道:“今日元旦,见报载蒋总统之文告,谓共产党苟有诚意,中央政府愿意和平。渠之个人进退,可以不计云。此与过去之戡乱到底口吻不相同。一般老百姓

15、莫不希望和平,故闻者莫不喜形于色。”时局动荡,身为大学校长,竺可桢肩头的压力很重,他的内心一点也不乐观,更不会“喜形于色”。自接任浙江大学校长以来,十三年的光阴已无情地逝去,期间经历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4次西迁,颠沛流离,在广西宜山日寇飞机的轰炸下,竺可桢将“求是”确立为浙大的校训,他明确解释“求是”就是“冒百死排万难以求真知”,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遥远的西南边陲,这位成就非凡的科学家愣是把一所小小的地方大学办成了全国瞩目的一流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民主堡垒”,培养了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一代英才,他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一位足以与蔡元培相比的“伟大的大学校长”(苏步青语)。从1

16、936年到1949年,他在浙大的十三年确实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曲动人的乐章。竺可桢本来打算维持浙大到大变局的最后一小时,但4月29日他就被迫离开浙大到了上海。4月28日,即红旗插上南京城头的第四天,他接到杭州市政府转来的杭立武电报:“俞市长烦速转浙大竺校长,望早莅沪。教授愿离校者到沪后可设法。晓峰已到。杭立武。”杭立武时为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因为4月26日竺可桢听说军警闯入上海交大、逮捕80多名学生的消息,他为浙大师生的安全感到担忧,他曾于27日接连走访浙江省教育厅长、省政府秘书长、省保安司令,询问军队是否会进浙大捕人,并未得到确切的答复。他放心不下,所以当即给杭立武复电:“沪校疏散,浙大

17、师生震惊,此时暂难离杭。”同一天晚上,他得到了省主席和保安司令“决不入浙大捕人”的保证,加上杭立武4月29日又一次来电催他。所以他虽感为难,但还是决定暂时离开浙大,他的日记对当时的心态有详细的记录。因余觉部中既有电嘱余去沪,余虽复电谓师生见沪上报载疏散十五大学莫不震惧,但昨晚郑石君已谓省府决无来浙大捉人之意,故余已无留浙大之理由。兼之杭州谣传日多,谓余将出任维持会副主席,故余若再留浙大,极难剖白对于政治上有何关系,因之决计暂时避开。不料晨间又接杭立武电,谓有要事相商,速来沪云云,因此余之地位遂成untenable站不住脚,不可避免的要离杭了,否则只能辞职离校,但后一着亦须离杭遂行。于是再四思维

18、,不得不出之一走。当天下午大雨不止,他没有带家属一同离校。原定两点三十分开车,结果焦灼地等到晚上十一点十四分才开车,大批士兵蜂拥上车,一路上也都有士兵上车,而且一度因士兵抢车辆而停车。车厢人满为患,其中95%是兵,他在日记中说:“余闻一军官谈国民党与共产党之战,目前共军得势已无可挽回。又一军人谈在沈阳如何脱走情形,从不闻有同仇敌忾之意气,亦无愤恨复仇之心理,所谓军无斗志也。”直到4月30日中午十二点半,火车才到达上海西站,人满为患,他只能从车窗跳出,出站时军警要上海身份证,“颇有刁难”。等到达中央研究院安顿下来,他就安排陪他同来的姚维明回杭州,并请转告夫人陈汲(允敏)“决不去台湾或广州”。当天

19、下午三点,他见到杭立武,所谓“要事相商”果然是要他去台湾或厦门,他都拒绝了,并提出辞职。当晚,杭立武送来旅费二千万,他只是“当袁洋五元”了事。可以说从他到上海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想过要去台湾。5月2日早晨,他到街上买烧饼充饥,新闻报上有钮永建、竺可桢飞台湾的消息。“见之使我大为惊惶,不知此消息之何来。缘张默君确于三十日乘坐考试院专机赴台北,钮永建亦在内云。又遇晓峰,立武正在搬家,似日内即将出发者。渠仍劝余去台湾,且谓办护照须在广州云”国民党行政院及各部早在南京陷落前就已迁至广州,当时竺可桢应邀去巴黎参加科学与其社会关系委员会会议,也必须到广州才能办理护照。当天,他就给严仁赓、苏步青写信,告诉他们未

20、去台湾,“于狂风骤雨中仓皇出走,抛十余年共患难之友朋、生徒、妻子于不顾”,事出无奈,希望他们见谅,并表示自己已向教育部辞去浙大校长职务,回中央研究院。至于上海各报所谓他昨天已飞抵台湾的报道,他说:“近代物理学尚未发现分身之术,兄等置之一笑可耳。”实际上是辟谣。5月6日,竺可桢“途遇蒋经国”。据他事后告诉接近的人,蒋经国曾劝他去台湾,他婉言谢绝了。浙大学生谢觉民回忆,多年后去台湾,蒋经国单独邀请他午餐,亲口对他说:“当年我奉父命,邀请令师竺可桢先生前来台湾,可惜他未能前来。”5月17日中午,他接到傅斯年台北来电,邀他去台湾大学,他在日记中说:“得孟真自电,嘱赴台大。余将函复辞谢。因余十四年长浙大

21、,若欲重执教鞭,亦非有一年之温习静读不可也。”5月19日晨,竺可桢接到杭立武广州来电:“请上海医学院朱院长接洽,乘机飞穗,已为兄办护照,并闻,弟杭立武辰巧。”巧即十八日,杭立武说替他办好了护照,就是指去巴黎的事。之前5月9日,竺可桢曾打电话给Unesco(巴黎科学与其社会关系委员会)的施茂德,知Unesco尚未有回电。此时陈毅的大军离龙华机场已只有五里。5月20日,因为护照已办妥,竺可桢到中央银行,“拟提取所存六百余元美金以为万一赴法国出席科学会议可作为旅费,不料私人存款亦须在广州提取,故此款又落空矣”。他感叹:“凡奉公守法之人往往吃亏,此现政府之所以不能受人爱戴也。”从“万一赴法国出席科学会

22、议”中“万一”一词即可知,竺可桢实也并没有下决心去法国,至于广州、台湾则从来没打算去。无论时局如何演变,他已选择留下,不想再上国民党这条船了。5月27日,上海已解放,大公报报道了“竺可桢未去台湾”的消息。1949年,在去留之间,竺可桢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从他当年的日记和当事人的回忆来看,至少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他对国民党的腐败、暴戾十分不满,并深感绝望。二是他对浙大和学生的感情深厚,不愿离开。三是中共地下党对他积极争取,团结尊重他。 “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败” 当1949年来临的时候,竺可桢尚未最后意识到曲将终、人将散。但他对国民党的腐败、暴戾有着很深的反感,并深感绝望。上

23、海解放之后,他日记中的两段话基本上代表了他对国民党的评价,5月26日他和友人谈及政局,“以为国民党之失,乃国民党之所自取。在民国二十五六年蒋介石为国人众望所归,但十年来刚愎自私,包揽、放纵贪污,卒致身败名裂,不亦可惜乎?余谓唐明皇开元、天宝二个时期截然不同。有一杨国忠已足以偾事,何况如杨国忠者尚不止一人乎”。 5月27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民十六年国民党北伐,人民欢腾一如今日。但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卒致有今日之颠覆。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败。”他曾几次在日记中提到蒋介石心腹爱将汤恩伯的贪婪。3月23日,当他听说汤“在沪曾要求七千条金子为代

24、价,可以撤兵之说”后,感叹“目前买卖货物,价值较大者均值百抽一为保安捐,真可谓苛政猛于虎矣”。5月20日他又记下了汤向中央银行提取金子一万条及所有银元的传说,并进一步议论“空穴来风,非无根之谣乎?上海各校闻传将以关金发薪,依照底数每元关金作八十万金圆(市价二百四十万),而袁洋价已二千七百万一枚,则教授薪亦不过袁洋三数枚而已”竺可桢对国民党缺乏好感并非始于1949年,1961年12月30日他为申请加入共产党而写的思想自传中说:“对于一般的国民党党员我是瞧不起的,不但是我自以为做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清高,我从宋子文、孔祥熙的明目张胆贪污行为,更觉得官是做不得的。”宋是他在哈佛大学时的同学,“功课很平凡

25、”,做了财政部长,“数年之间顿成富翁”。他埋头科学研究,不太关心时事,可对宋、孔他们的贪污腐败,他是打心眼里蔑视。不过他对蒋有好感,认为他北伐消灭北洋军阀有很大功劳。“到了1941年以后,蒋介石不顾舆情,一天天地压迫学生,我才慢慢地对他失去幻想。”抗战胜利后,他曾在杭州和江问渔以及少数浙大同事说过:“为国家前途计,为蒋介石个人计,最好的办法是蒋通电下野。”可以说,他对国民党经历了从失望到绝望的一个过程,他曾数次拒绝加入国民党,因为他“素来对于政党毫无兴趣,而且深恶痛绝陈立夫的作风和宋子文、孔祥熙的贪污”,他公开主张“大学是超政治的,三青团不应进入大学”。到1943年,“那时大学校长几乎全已加入

26、国民党,只有他一个人不是党员。那一年教育部强迫各大学负责人到重庆入训练团,未经他的同意就公布他为三青团的监事,所以当他们要他填写入党志愿书时他就填了,反正入不入党也没有关系了(还领有党证)。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后,他居然被列名国民党中央委员。但他从未交过党费,从未参加过党员会议,更不用说中央委员会会议。抗战胜利后,陈布雷几次来信要他登记,他都复信拒绝了。 见证最后的白色恐怖 在1949年的名人抢夺战中,国民党方面虽然一再想拉竺可桢去台湾,但对他也是心存芥蒂,并早已将他列入所谓“和平分子”的黑名单。4月15日,竺可桢的朋友周普文告诉他,曾见到过特务人员的两张黑名单,一张是“反动分子”,不易见到。一

27、张是“和平分子”,很多知识界的朋友都榜上有名,竺可桢也名列其中。国民党特务的这张“黑名单”对于竺可桢最终下决心不去台湾,恐怕不会没有影响。他在思想自传中讲到1949年的选择时说到杭州解放前三天离开浙大到上海中央研究院的原因:“首先由于国民党特务视浙大为眼中钉,而且从他们看来我是站在学生方面,是他们的对立面,在他们撤走以前,有可能做些对我不利的事情。其次,我对共产党办学方针毫不了解,不如回中央研究院重理旧业为适当。”对于蒋介石排除国民党内的异己,将深得杭州市民拥护、对浙大多有照顾的浙江省主席陈仪免职、幽禁,竺可桢在日记中多次表示了不满。2月17日一早,他从大公报获知陈仪被免职。“公洽到杭后,对于

28、浙大备极爱护,如教职员工之给无价米、吴大信等五人之无条件释放。一旦换调,不知日后省府之是否更变政策也。”2月18日,“有人以为上月二十六吴大信等释放时浙大学生大贴标语,省府置之不问不闻,与此次之更调有关,因特务方面必扩大其辞以报告蒋也。余以此知余地位之危险。陈叔谅早有言,谓浙大学生应加取缔,不知校中教职员全不管事,而使余首当其冲也。季谷谓陈公洽星期一九点去上海。任显群则已先时离杭,因任之作风,非有陈公洽之雅量不能相容也”。2月21日,“省长陈公洽、市长任显群离杭去沪,市民送者极为拥挤,在太平洋影戏园开会”。陈仪临行前,竺可桢去送行,谈了十分钟。“余告以过去渠对于浙大同人给与无价米每月七斗,同人

29、极为感激,而对于学生之越轨行动保安司令部和特务机构均欲严办,总由渠个人加以宽容之办法尤为难得。据云渠此次之免职,重要原因之一为一月二十六吴大信等五人释放时沿途游行并贴标语,特务报告更夸大其词一事所致。余得此消息于公洽之口,心中极为不安,因公洽去浙是一极大损失,因其人确有理想,且具胆识也。” 陈仪与任显群离杭前夕还交代说浙大学生办的每日新闻千万不要向校外发行,“不然必起冲突”。203月3日,竺可桢在南京和翁文灏见面。“陈公洽之看管亦为事实。三点朱骝先来谈,知陈公洽免职命在十七日前一周已到,广州孙哲生亦不明底蕴,后在上海遇浙警察?长,知陈公洽确不见客,谓其曾函共产方面,愿单独媾和云”3月4日,竺可

30、桢回到杭州。“李季谷来,知陈公洽确被监视于衢州汤恩伯家中,因渠曾亲笔函某长君,劝采取个别与共产党取得和平之故云云”216月6日,他前天听说陈仪“已被押至台湾”,但告诉他的人“认为无性命之忧”。227月4日,“李季谷来,知外传陈公洽在台与张学良被一同枪毙之说不确”。23不过,陈仪最后还是被蒋下令杀害了。在上海最后的白色恐怖中,竺可桢更是见证了国民党的暴戾,他在日记中一一记下了国民党败退前的罪行。5月6日,他从上海医学院朱恒璧那里知道,国民党士兵4月26日曾进入复旦,校长章友三受到侮辱。“谓不许友三声张,且搜查其寓所至三次之多,而主持之者皆系学生也。复旦校舍亦受破坏。交大驻兵至万人,在校中搜出左派

31、宣传刊物至二卡车之多,使王之卓不能抗议驻兵云。”5月8日、9日,他听说陈鹤琴前日曾被上海警察局拘捕,因左翼的中小学教职员联谊会曾发帖请陈鹤琴为顾问。请柬尚未发出就遭检查,陈以此而被捕。“局中刑事科长适酒醉”,有人问如何发落,“科长乘醉狂言曰一律枪毙。其草菅人命如此”,“后经章友三、王之卓、朱恒璧等四校长向市长力保,由陈良面批交警察厅毛森释放。余闻之毛发为之森然”。5月22日,他在霞飞路看见“有黄牛党以高价买卖银元而枪毙”,不过他认为“昨日枪毙者计六人。但抬高银元黑市决非六人所能为力,亦冤哉枉也”。6月20日,蒋介石派飞机轰炸上海,竺可桢认为“此时轰炸上海,徒苦人民,实乏意义也”。 正是对国民党

32、的暴戾有清楚的认识,他才逐渐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从失望继而绝望。 “应该有独立之思想,不能人云亦云” 对浙大和学生的深厚感情,对竺可桢选择留下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长期以来国民党强硬势力总是指责他“放纵学生自由,甚至纵容共党”,甚至将浙大称为“共匪之租界”,其实是毫无根据的。他一贯信奉孟子、王阳明的性善说,在浙大,他就是以这样的观点看待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好的,除非他以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是坏人。他理解学生对现状的强烈不满,正如他在1948年6月22日的日记中说的:“学校为社会之缩影。因政治不安定,所以学生喜作政治活动。”但他向来不赞成学生从事政治活动,更不认同学生的左倾。到1948年7月5日

33、,他还对学生说:“目前苏联供给我们以马列主义,美国供给我们以白米面包,但吾人而有知,应该有独立之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食人唾余更属可鄙。”1949年1月2日晚,他观看了学生游艺会,其中有“讥讽政府”的逃、皇帝与太阳等话剧;4月5日晚,他带着孩子去参加浙大合唱团春季音乐会,合唱中有沈思岩的贵州谣及八月葵花等歌曲,他“均嫌政治气味太重”。此前1947年11月10日,他在浙大校务会议上曾说:“余同情于子三之惨死,但并不同情其政治活动。学生在校,尽可自由信仰,但不得有政治活动。”对浙大“民主墙”生活壁报,他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不同意政治气味过浓,但他认为只要学生以真实姓名发表批评意见,即属言论自由,没有理

34、由取消。浙大学生自治会出的每日新闻“全载共产党广播,为保安司令部所不满;且对外销售”,他也只是“嘱自治会将每日新闻出版负责人或机关印出(每日新闻只有出版地址)。若欲向外发售,必须向市府登记”,并没有加以干预。竺可桢主张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学术自由、“为学问而学问”,他为浙大确立的校训“求是”就是要求学生追求真理,一切以真理为依归。他本人不过问政治,也劝别人“不必过问政治”。但他担任浙大校长的十三年正是动荡不宁、学运风起云涌的十三年,特别是1942年以来,浙大多次发生学生、老师被捕事件(1942年、1945年、19471948年间),每一次他都是尽力营救,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地奔走,毫不畏缩,更不

35、推卸责任,法庭审判时他都是亲自到场。也因此这个大学校长身上才散发出一种灼人的光芒,大多数浙大师生对他的爱戴同样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对他而言爱护学生是他的本分、天职,国民党当局每次叫他开除学生,他的态度都很明确:“故吾人总须爱惜青年,不能以其喜批评政府而开除之。”他认为“办教育之基本信仰与警察厅长不同”。浙大学生领袖于子三被国民党杀害后,他以一个校长的身份挺身而出,公开自己的道义立场,这可歌可泣的一幕必将永远感动后世。1949年9月10日,他在北平六国饭店见到张元济和沙文汉(沙孟海弟,后改名张登,浙江新任教育厅长),“据言于子三并非共产党员。谓余在申报上发表了谈话,为于子三抱怨,因此酿成各方之

36、同情,国民党政府因之再不敢大肆搜捕虐杀云云”。 为师生的柴米油盐奔走 在浙大的最后时光,为了维护浙大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了保证浙大这架机器的正常运转,竺可桢几乎成了一架要款的机器,整天为师生的柴米油盐而烦恼,不断地给教育部、行政院发电写信,甚至到南京面见代总统李宗仁。尽管如此,1月14日,他在上海申报上看到一则“竺可桢挑重担”的消息,却深感不安,在他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分内之事,不该受额外的赞誉。1月7日,竺可桢写信给教育部代部长陈雪屏催款。“因目前已到公私两无办法之时候。私人方面目前一个月薪水只可购担米(昨白米860元),而公家方面每月经常费只一万二千元,不及电费八分之一而已,而一月份经费始

37、终未来,故今日拟请储润科及郑石君二人于星期日赴京。”1月8日,他派人到南京和教育部、行政院接洽。“告以浙大教员困苦情形及校中拮据状况”。又派人到中央银行借款,“以期于星期二可以加发一个月之薪水,因许多教员均将无法维持生活也”。1月9日,他在日记中抱怨:“又南京公务人员各发二个月之应变费及一千元,而杭州及他埠均未发,此又表示政府之不能公允也。”1月10日,浙大从中央银行借到二月份的经费款。他决定第二天发薪,300元以内的各发1000元,300元以上者发1500元,其余的等南京款到后再发足。晚饭后,他带着孩子松松到街上一走,才知道物价大涨,米近千元一担。1月28日是旧历年除夕。“今日年夜,杭城闹市

38、锣鼓喧天,而政府则和战未决、兵临城下,真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禁感慨系之。”33 1月29日是春节,“学生方面扮有旱船、狮子、龙灯、蚌壳精等,并有飞机等纸扎之彩。学生等颇热烈庆祝,而教员则忙于谋生,食不饱,衣不暖,故可谓毫无兴致也”34他本人也是忧心忡忡。1月31日,他批评“教育部对于各校之经费漫不经心,而任意分发职员,可谓不近情理矣”。2月12日,接到浙江省主席陈仪电话,拨给浙江大学米一百石,另将二月份每人七斗提早发给。对陈仪的雪中送炭,他一直心存感激。但杯水车薪,最多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过十多天后,陈仪就被免职离开了杭州。2月14日,竺可桢动身

39、去上海,请朱骝先转告陈雪屏,要求给浙大发三个月的“应变费用”。2月15日,他与复旦、交大、同济、上海医专、商校等校长商量的结果是,联名致电已迁到广州的陈雪屏,表示如不能给三个月的应变费,他们将全体飞往广州请愿。2月27日,他再度来到上海,第二天会同复旦、交大等校代表十四人夜车赴南京,准备分别上书行政院和李宗仁副总统,提出改善教职员待遇(以生活指数计算)、学生伙食费改为银元六元、经常费、临时费等要求。3月1日,竺可桢他们去见李宗仁,因为他们去了十六个人,客厅都坐不下,就站在外面谈。“李德邻比蒋介石要从容得多,而无架子可说,比较平民化。渠即说对于沪杭一带教职员之生活极为关心。”呈文交上后,他们就退

40、出了。3月3日,他和翁文灏见面。“据云目前中央意见不统一,是令人最伤心之事。余告以目前经费困难,各校长至须汇同集体包围教长、行政院长要钱,实太不堪,故余有不得不去职之势。”3月4日,他回到杭州,花了二百元黄包车费才到校。“知十倍之经常费九百余万昨已到,本可发薪水,但以中央银行无钞票,故不能发给。学生自治会新选出之代表包洪枢、杨锡龄来询经费情形。”3月19日,竺可桢在校务会议上报告校中近况及目前最严重问题及经济、校舍、毕业生失业问题,会计报告经济状况。类似的记载在竺可桢的日记中一直持续到5月3日杭州解放。 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即便是在整天为柴米油盐发愁的日子里,竺可桢也没有忘记被国民党关押在狱中

41、的学生。1月25日,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后,“报载政府将释政治犯,停止特务,并各大城市解严,恢复各种停刊之报纸”,浙大即以校方名义向特种刑庭要求保释吴大信、李雅卿、郦伯瑾、陈建新、黄世民等五个学生。午后,他亲自到监狱探望了吴大信他们五人,其时郦伯瑾等三人入狱已达一年之久,他和吴大信等谈了一会就出来了,“回途走归”。1月26日早晨,浙大自治会的学生包洪枢等告诉他,他们将集体前往迎接吴大信等出狱。他说特种法庭虽然答应交保,但是否今天就能释放并不知道。但学生性急,前一天晚上就已开会决定去迎接。因为担心学生安全,他请苏步青等三位教授前往特种法庭,并电话通知相熟识的监狱长,告诉他将有大批学生要去。浙大学生排

42、队前往监狱,一路在墙上大书“还我于子三来”、“严惩战犯”等标语。竺可桢很担忧,如果与退伍军官及前方撤下来的士兵相遇,将会发生冲突。“幸告无事”他才松了口气。当晚,他就接见了吴大信等五人。同时他也接到了保安司令部的公函,“谓贵校学生午后结队游行,公开散发污蔑政府之传单;在戒严时期急应制止此种行为云云”。第二天上午,他与苏步青召集学生自治会代表包洪枢、左大康等七八人开会,“责以昨日去第一监狱保释吴大信、李雅卿、郦伯瑾、黄世民、陈建新等五人,校中集队去之学生二百余人不应该以浙大名义在广济医院及各处墙上乱写标语,因墙各有主,不能乱涂;且前方退回中央军已云集杭州,一旦治安不稳,则此辈军队随时可以浙大为目

43、标而进攻,则浙大之安全不可保。学生集全力以筑围墙,轮流守夜,为的是安全,而到处标语,适足以召祸而已”。难得的是即使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日子里,竺可桢依然坚持办学的原则。2月7日,陈仪亲自出面向他说情,有两个学生要到浙大借读,其中一个是暨南大学外文系三年级的郁飞,即被日本人杀害于印尼的著名作家郁达夫之子,当时住在陈家。竺可桢表示:“余颇以为难,因欲来借读者人数甚多,且此二校均在上海南京继续开学,何必借读于浙大。” 2月10日,陈仪再次问及郁达夫儿子来浙大借读的事。“余以暨南在沪开学,目前暂难有办法,俟开学时有余额再说。” 哪怕有他的留美老朋友胡适亲笔信,也不能通融。3月25日上午,北大法律系二年级学

44、生华力带着胡适的信前来,竺可桢表示“浙大开学已六星期,此时不能再收借读生”,只有等暑假再参加入学考试。对1945年“失踪”的浙大教授费巩,竺可桢更是念念不忘,直到1949年还多次在日记中提及。1949年12月31日,竺可桢在北京接到费巩哥哥费盛伯来信,称费巩之死“系三青团康泽所为”,他马上写信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嘱追查其事”,并表示“日后当面询此事也”。竺可桢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对浙大和莘莘学子极为深厚的感情成为他毅然决然选择留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浙大师生才会一再吁请他重回浙大。当然,对于倾注了壮岁全部心血的浙大,即使在离开之后,他也是无时不在关心。他在上海等待变化期间,和杭州的联

45、系一直很频繁,浙大师生一直希望他能回校,他则以“一时难脱身”推辞。5月1日,他初到上海,就在日记中表示自己身为浙大校长,“故有部令不得不来沪”,王劲夫来电请他回杭,同时接到校中全体师生来电,要派代表到上海请他回去,他只是叹息“但余目前已无从去杭矣”。5月3日,他接到电话,知杭州已于下午三点半“失落”。打电话到杭州,已无人接电话。5月22日下午,他听说有人骑脚踏车到上海,称杭州有三处被炸,钱江大桥、城站与浙大,他很着急,“深望此说之不可靠也”。5月31日,他从来信及来人得知,“知杭州一切安好,并无轰炸城站及浙大之事;并知5月3日杭州之解放极为平安。学校尚未接收,但照常上课。每人曾由文教处发三千元

46、之人民币,教授与校工一律待遇。校务会议常务委员为蔡邦华、王劲夫及谭天锡三人云云。振公函则谓杭州市长谭震林已按中共当局令余回浙大主持。如此信确,乃其不幸之事,因余对浙大校长一职实已厌恶万分也”6月2日,他写信给蔡邦华、王国松、谭天锡及所有同事、学生,恳切地表示不回浙大。“十四年来,弟在浙大虽竭尽绵力而仍不免左支右绌,烂额焦头”,现在年达耳顺,精力日衰,更应“退让贤路”。长期的校长生涯已使他心力交瘁,他想回到科学研究的本行中去,这也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本来1936年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出任浙大校长只是临时性的,因为抗战一拖再拖。在时代巨变之后,他再也不想恋栈了,所以他才会说“厌恶万分”。6月10日,

47、竺可桢收到杭州来信,得知浙江军管会于6日起派军事代表二人,并派严仁赓、陈立、许良英、包洪枢等九人组成接管小组,召集临时校务会议。“指出嗣后浙江大学是人民的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材的重大任务。目前工作仍由临时校务会议执行,但一切措施,应有军事代表签署始能生效力。”6月27日,有人告诉他,大多数教员热切盼望他回校。当时盛传浙大法学院将与上海各校法学院合并,浙大有人希望他能向新政权进言,他表示自己既已辞了校长,自不便专门进言,“但如其咨询,自当尽忠以告”。7月5日,他听说“前天浙大同学会讨论事务,决计挽留余回校”,并派出多人到杭州,与浙大同人商量挽留办法。“余表示决绝不干,谓余在浙大十三四年,自四十六以

48、至六十岁,实为余之壮年时期。现已达衰老,应让余退休。因大学校长职务繁重,非老朽如余所能胜任也。”7月17日,在北平科学会议期间举行的浙大校友会上,王淦昌、蔡邦华、苏步青、贝时璋等参加,与会者纷纷发言请竺可桢回浙大。“余甚为感动,回答时余几不能发言。”裘克安甚至提议发起请他回校的签名运动。9月6日,蔡邦华告诉他,浙大接管后,停聘60多名教授,胡刚复等都在其中,还有些职员,他感叹“可知浙大接管情形与北大、清华、南开可谓全不相同也”。 三件事上看心态 与浙大风雨同舟十三年,竺可桢迎来了他的60岁生日,在中共浙大地下党的积极安排下,由学生普选产生,实际上掌握在地下党手里的学生自治会出面,一场庆祝他们敬

49、爱的校长60岁生日的活动2月间就拉开了序幕。学生以为2月25日是竺可桢的生日,师生自发举行庆祝活动,学生准备演戏,教职员纷纷送礼、写贺诗,祝廉先的贺诗中有“日下弦歌有替人”、“桃李花开千万树”等句子。实际上这一天离竺可桢真正的生日还有十来天,竺可桢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说:“而且今天阳历二月二十五、阴历正月二十八,和我的阳历和阴历的生日统如风马牛不相及,亦是可笑事也。但是亲友如此记挂我,我内心总是感激的。”早在2月21日,他就在浙江大学日刊刊登了一则感人的竺可桢启事,郑重表示,礼物一律不收,开会一概不到。近有同事同学发起为桢庆祝生日。现值海内鼎沸,同室操戈,民生凋敝,已至极点。学校经费拮据,赖举债以

50、度日,同人月所入不足以温饱,同学赖公费以维持菜根淡饭,以致老弱者疾病丛生,死亡相继;幼壮者营养不良,发育堪虞。值此时际,马齿加长,徒增悲悯,尚何庆祝之足云。3月7日才是竺可桢的生日,3月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举行盛大的祝寿晚会,他辞而不往;学生向他献上“浙大保姆”的锦旗,他坚辞不受。3月7日,学生代表提出建“可桢图书馆”作为纪念,他的回答是:“人尚健在,何必?”为了避免师生来祝寿,他带着家人外出,中午在小吃店里吃面条、馄饨,度过自己的60岁生日。3月8日,因为学生为他的生日大做广告,贺电、贺信不断,他将贺礼一律退还。3月12日,浙大教授夏承焘在日记中说:“学生贴出祝竺校长六十寿文字,记校长小节数

51、事,可见其人格,颇为感奋。”学生对他的爱戴确乎是诚挚的,否则光凭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也不会有这么热烈。那一刻,竺可桢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浙大校长生涯即将告终,他更不会想到的是这样大规模地庆祝他的生日并非完全是师生们自发的,而是有组织在推动。竺可桢选择留下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共地下党主动地做工作,表示对他的团结尊重。84岁的许良英先生(他是当时中共浙大党支部书记、中共杭州工委委员)告诉我:“1949年元旦,我们用中共杭州工委的名义给他和一批开明的教授发贺年信(用地下党组织名义发信,这在杭州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并发动学生为他60岁寿辰开展全校祝寿活动。”就在国民党风雨飘摇、大厦将倾,蒋介石发表“和平”

52、文告、黯然下野之时,竺可桢收到了这封盖有“中国共产党杭州工作委员会”印记的特殊新年贺信,信中希望他坚持工作,保卫人民财产,恳切地希望他留下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接着,他又接到了“中共杭州工委”翻印的新华社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对于他在去留之间的选择到底产生了多大的作用,诚然是很难判断,但有三件事大致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态。一是在竺可桢的支持下,1月3日,浙大学生普选成立了护校(实际上是迎接解放)的“应变委员会”。几天后,他专门抽时间约见“学生所推举之应变委员会来谈话”。531月19日,他接受学生“应变会”前一天提出的加固学校围墙的建议,决定“即日交包工估价,由学生担任填土等工作”。自从传来国民党政

53、府将迁往广州的消息以来,人心惶惶,许多大学都在考虑迁校,而浙大却忙于筑墙,其中深意尽在不言之中。1月20日,浙大校方也组织了“安全委员会”。4月24日,更名为“浙大应变执行会”,竺可桢为7人主席团成员之一,主席为浙大经济学教授严仁赓,副主席是数学教授苏步青。4月29日,竺可桢被迫离校赴沪时给严、苏二人留下一封诚挚感人的信,在申述了自己不得不离开浙大的苦衷后,还有一番加了着重号、意味深长的话。“所幸应变执行会得兄等主持,必能渡此苦海以创新局面,而发扬浙大。”写完信之后,他又在后面加了一番话。“又启者:执行会重要职员如警卫组主任等,必须住入校内,想兄等亦早见及,但急待实行耳。”这封信严仁赓一直保存

54、着,二十多年前复印了一份给许良英先生,我曾见过这一复印件。二是竺可桢多方了解共产党进城后的情况。1月8日,他在浙大的泼斯顿夫人那里看到陈达夫人北平来信。“知共军入清华时在十二月二十九。当时颇为惊慌,但仅数小时此惊涛即成过去云云。”2月13日,他听说“诸暨乡下几全在土共之手。但土共并不猖獗,与人民尚相安云”。4月6日,他请北平新来的朝阳大学教务长王镇远、北大政治学教授崔书琴吃晚饭,饭后请王镇远讲北平近况,王是3月8日离开北平的。“云北平情形,共军纪律佳;共党干部作集团生活,无贪污之事,是其佳点;惟缺乏干部,经济生活更不如前。”三是在等待时代巨变的日子里,竺可桢并没有焦躁不安,六神无主,除了工作之

55、外,依然是平静地读书、思考,似乎超越于当时急风暴雨的风浪之外。3月17日,他读Clarence Mill的气候与人生;3月21、23日读世界之罗盘关于地缘政治学等文;3月24日读洪北江诗文集,第二天他在日记中说:“其所著意言乃四十八岁在贵州为学使时著,时为1794年,中有治平生计二篇述人口问题,与马尔萨斯氏所说相类,但其书较马氏第一版人口论出版年月早四年(1798),此亦可谓巧矣。马尔萨斯谓人口增加速率是几何级数,而食物生产增加是数学级数,其言简而包含甚广;氏则比较笼统。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两者比较,竺可桢发出了“中国

56、科学之不能兴亦以此”的慨叹。3月28日,他读费正清1948年出版的美国与中国;3月30日,读阿诺德汤因比的文化在审判中;4月9日,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全文不过十页、四千余字而已;较之洪亮平治平、生计两篇一千二百字长约三倍余。但马文头三页约一千五百字全系空论,实际有关人口者不过三千字,而其中重复者有之。至于立论,马尔萨斯似较精辟,对于数字更为精密。马尔萨斯提及循环,其原因殊不近理也。近来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Lilley教授约余写文,为科学之社会关系史委员会之用,文字以三四千字为限,余拟作十八世纪末中国之人口压力及一位中国马尔萨斯所倡之学说。”4月11、12日,他接连读英年早逝的浙大教授张荫麟

57、留下的遗著中国史纲,感到“极为精彩”;4月16日,到浙大图书馆读耶鲁评论及元史元太祖本纪;4月19日,到浙大国文系图书馆读顾炎武日知录中关于天文与地理部分;4月20日,着手翻译洪亮吉意言中关于“治平”一章(至22日译完)。5月24日炮声可闻之际,竺可桢还在上海读Heapo的宇宙之构造。正因为他在去留之间已作出了抉择,所以他才会“泰山崩于前而不乱”,保持波澜不惊的心境,读书不辍。 “一切以真理为依归,决不指鹿为马” 无论如何,竺可桢在浙大的十三年始终没有摧眉折腰事权贵,也从未介入政治,他有自己的独立的追求,有他的人生理想,他对科学的兴趣从来没有消失过。国民党特务人员把他列入“和平分子”,浙大壁报

58、上左倾青年指责他“科学救国”、“第三条道路”不仅无损于他的人格,而且最好不过地说明了他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一个自由知识分子。1月16日,王淦昌从美国回来,杭州科学工作者协会举行欢迎会,同时讨论如何应付目前变局的问题。竺可桢发言时指出:“科学工作者在目前此种局势下,不但要在物质上应变,而且要在精神上应变,就是说,科学工作者应抱坚定之立场,追求真理。不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之下,一切以真理为依归,决不指鹿为马,抹杀真理。”2月14日,他去上海时目睹了金山卫及上海附近到处在修工事,听说要筑3500个碉堡,已筑成2000个。面对连天炮火,这位信仰和平的科学家,其心情可想而知。3月21日,严仁赓在浙大工学

59、院礼堂演讲有效需求,正义、平等与自由,反对胡适提出的“有政治自由始有经济自由”之说,主张先有经济自由而后始有政治自由。有学生提问何时才会有经济自由,严答怕要等到共产党当政始有经济自由。另一同学即起问:那么必须有一种政治而后才能有经济自由吗?对此,竺可桢的看法是,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恐不能分得如此清楚,“亦犹鸡蛋生鸡与鸡生鸡蛋之孰先孰后问题乎”。4月1日是浙大二十二周年纪念节,竺可桢在演讲中指出真金不怕火烧,他引用古希腊诗人“从困苦艰难中方可得到真学问和经验”及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格言,认为现在就是考验大家的时期。他强调“但问是非,不问利害”的精神,要求浙大学子恪守“求是”校训,并倡导“恕

60、”,认为“目前要世界和平,第一要做到恕字,要能消弭猜忌、嫉妒、仇恨的心理。吾人检讨自己,学校、整个社会及民族均如此。整天说人家的坏话,从不会产生世界和平。要复兴中国,须得和平。惟和平始能增进生产,安定民生,建设和教育才有办法。我们在大学亦应自己检讨,不要开口便骂政府的贪污无能。学校应当改良之处甚多,如公物之不知爱惜,房屋草地马路之不整洁,以及公共图书之失落破坏,即是吾人不顾公德之表示。借书而久假不归,亦非好道德。借书正应如手中得金圆券一样,随借随脱手,方可使要阅者遍受其利。惟有每公民能公而忘私,恕人责己,国家才会太平,民族才会复兴。”63这一点给夏承焘教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说:

61、“早往大学路开二十二年校庆纪念会,竺校长讲恕道,甚好。”这些言论大体上代表了竺可桢的真实思想,他只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一个科学家,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校长。难怪有些浙大的一些左倾学生一解放就表示对“和平分子”的不满。6月8日,他在上海收到夫人陈允敏杭州来信,得知浙大校内的壁报指责他“受英美教育之毒,做事不彻底,不能对恶势力争斗,只剩了些科学救国空谈。竺对于旧的固然厌恶,对于新的心存怀疑。但民主与反民主不容有中间道路的,而竺某偏偏走了中间毁灭之路”云云。65无论国民党特务将他列入“和平分子”的“黑名单”,还是浙大壁报说他走“中间道路”,其实都算得上是准确的。竺可桢虽然读过斯诺的西行漫记、赵

62、超构的延安一月,他心爱的女儿竺梅投奔了解放区,但如他自己所言他对共产党的认识毕竟是“一鳞半爪”,对解放区的情形也是“毫无所知”,“对于马列主义更是一窍不通”,他曾在浙大公开说:“世界上有两种势力最大,一个力量以恨为出发点,一个力量以爱为出发点。以恨为出发点,天天要讲斗争、打击、痛骂。”他认为“要拯救中国,要达到世界永久和平,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到”。在政治上他崇拜服膺的是孙中山、甘地。 对新时代开始有了感性认识 1945年他读过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日后以为“里德系共产党,故其言不免于偏”。1947年6月7日,他在太平洋船上读了白修德著的中国之震雷(现译中国的惊雷)后虽然相信共产党在抗战中,在

63、土地改革方面“统比国民党政府做的彻底而努力得多”,但也认为这本书“对于国民党政府攻击不遗余力。所叙多为事实,但对于共产党则赞扬备至,不免偏激”。竺可桢对共产党真正有了感性认识,而不是通过阅读、听说还是从亲历上海解放开始。从那以后,我们可以从他的日记中看到他对新政权、新时代的最初认识。5月26日,他一觉醒来,上海已经解放。“法界与河南之英界公共汽车已照常行驶。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在研究院门前亦有岗位,院中同人予以食物均不受。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地,亦绝不扰人,纪律之佳诚难得也。”5月27日午后,他出门只见沿途路上“均人山人海如上元、元旦假日状态。时有鼓吹之汽车疾驰而过,

64、喊口号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在大新公司有毛泽东、陈毅司令像高悬空际。南京路店铺均尚关闭,公共汽车亦不开。法租界则电车公共汽车照常行驶中。霞飞路店门均开,时有学生带锣鼓游行,且见女学生插鲜花于解放军衣襟上。霞飞路行人观者如睹” 5月30日下午,谢季华和钱临照一起来看他,谢季华刚从南京到丹阳,与陈毅同来,曾听陈毅说共产党将尽力宽大对待敌党,胡适、傅孟真、翁文灏“均无避去之需要”。陈毅曾看过中央研究院院士录,“见有郭沫若之名,知研究院之能兼收并蓄”。并曾提及竺可桢,说应当电告杭州市长谭震林到浙大访竺,可见陈毅此时还不知道他在上海。6月1日,“今日起时钟又拨迟一小时,因解放军来沪后,以北平未用夏令

65、时间,京沪与平不能有异,故又将时钟拨回一小时。不知城邑与乡村不同。农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夏季时间不必提早。城邑则惯有夜市,如不拨早,晨间日光浪费。或者以为夏令时间为英美办法,苏联并未颁行。不知道莫斯科、列宁格勒纬度已高,夏季拨早一小时不能节省电费,因夏日昼可自晨三四点到晚九点十点也。倒是北纬三四十度有夏令时间之需也。”70对此,气象学家竺可桢尤为敏感。6月12日,上海新政府的文教处副处长李亚农来。“余告以上海船舶往来甚众,不久台风时期将届,应未雨绸缪,先为之备。次谈及夏季时间改早问题。余以为大城邑如上海,改早时间可以省电,不妨由公用局之用电度数算出之。”6月17日,中央研究院被接收。18日院

66、中联谊会请民主人士施复亮来讲演知识分子的改造。他和李亚农等谈及8月将开的科学会议请了七八百人之多,他说:“如此众多,费款必多;将来招待,一切从简。”6月19日下午,中国技术协会举行全体会员大会,他因为担心“开会时间甚久(目前上海习惯开会,每达五六小时)”,所以不去参加。6月29日,新闻日报记者采访竺可桢,问他两个问题,一是人民政府对于国民党特务向来极宽大,但今日起沿户搜查,问他作何感想。二是中共28周年,问他有什么意见。他的回答是“均无意见可以发表”。6月30日,即中共28周年纪念前夜,华东局与人民政府邀请各界人士吃饭,近一千二三百人,来宾中宋庆龄、黄任之、陈叔通等及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均有演讲

67、,“一致向共产党致敬”。7月11日,他北上出席科学会议,路过济南,山东省教育厅长、济南市教育局长招待中餐,“菜颇丰,仍为中国旧习惯也”。 7月13日,他来到阔别十三年的北平,“今日重来,更觉北京之伟大”。7月23日,他随科学参观团到东北参观。31日,他们参观了抚顺一个制铝厂遗址,“现其机器为苏联移去,人民政府将向苏联索回云”。8月13日,他在大连参观时得知,“据中苏条约,苏军可驻军三十年云云”。 8月19日,他们在大连海滨公园,同行的王成组“因在海滨照苏联军营,致被押至公安局”,他们都“颇为惊恐”,不过当地交际处处长很快就将人保释出来了。9月18日,华北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等二十团体请吃晚

68、饭,到场的有500人以上。“此一席西菜加葡萄酒,费用当可观。如以每人六千元计,即三百万元,或三万斤小米也” 科学对于建设极为重要 尽管风雨飘摇,气象学界仍然为庆祝竺可桢60岁生日出专集、辟纪念室。6月14日,在上海的一次气象讨论会上,赵九章代表气象学会当面将5月间编印的竺可桢先生六旬寿辰纪念专刊交给他,其中收入文章17篇,报告一篇,印刷也很精致,表彰竺可桢在气象界的筚路蓝缕之功。竺可桢在致谢词时说,自己在浙大十三年,“对于本行已极落伍,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之渔父,因避秦乱而入异地,及其返家,则一切茫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以其如余今日之于气象学矣”82实际上,在他十三年的大学校长生涯中从未停止对科

69、学前沿的关注,从未放弃科学研究,不仅手不释卷,而且利用休息时间写了不少有见地、有科学价值的专业论文。如今告别了浙大,他能否全身心地回到正常的科学研究中,此后将会面临什么,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布满了问号。此前,他在5月27日的日记中说:“科学对于建设极为重要,希望共产党能重视之。”6月5日,在讨论中央研究院出路的会上,他提出联合政府成立后科学研究是否将着重于实际应用方面。“虽是俄国对于理论亦极注重,但以中国经济之支绌,将来难免不为专题而给款,而此等专题胥为应用的”6月9日,中央研究院召开成立21周年纪念大会,因等待市政府来宾,从八点半一直等到了九点,陈毅亲自来参加。先是竺可桢发言报告中央研究院的历史

70、,半个小时,提及蔡元培、丁文江,尤其是杨杏佛的筚路蓝缕之功。接着,陈毅讲了一小时,“述理论对于革命之重要。谓共产党之成功,由于知识高于国民党。述共产党之虚心采纳,谓批评不妨严,而希望不能过大。谓民主之要义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多数要尊重少数之意见。其言极为合理。”宣传部冯定“讲马列主义为世界理论最高原则。谓无产阶级主观的意见比资产阶级客观的意见更为客观,言颇费解”。几天以后中央研究院被接收。8月18日,竺可桢受命参观东北时,曾在大连作过一次说台风的演讲,发表在10月的科学大众上。9月16日,他与陶孟和、吴有训等联名写信给赵元任等旅居海外的学者,告诉他们上海解放四个月来,“于人民政府领导下,各方面

71、奋力建设均获相当进展”。 动员他们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0月16日,竺可桢得知自己被定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之一(院长是郭沫若),不可能再回到上海了。“在未与郭沫若接洽以前,不知院中之大政方针,故亦事事摸不着头脑。”87 10月20日,他到北大理学院和饶树人谈科学院事。“深以为大学教授所费于开会之时间太多,每周自三四小时至十小时不等。外间又谣传研究事将全归科学院办理,大学只是教书。以为从此中国科学将永无发展之余地云云。余谓科学院大政方针虽尚未定,但大概不至于如此极端。”陆定一等都劝他暂时不要南归,等科学院有了眉目再说。从10月起,竺可桢读的书开始悄悄发生变化。10月20日, “午后三点至东安市

72、场购列宁著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及斯大林著列宁主义问题”8910月31日,在北京回南京路上读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对于哲学科学颇为广博。书中对马赫学派攻击不遗余力。”90 11月5日,他借来一本关于苏联文教事业书,“其中述苏联科学院事颇详”。12月10日,他读科学与社会一书,有关于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批评,“系用唯物辩证法出发点者”。 从12月19日起,竺可桢开始学俄文。几天后他日记里也讲到,一早起来读半小时俄语。12月21日,他到三联书店买了联共党史。晚上,他到中南海参加中苏友好总会举办的晚会,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第二天,科学院中苏友好支会也举行了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会,当晚各民主党派在北京饭店联合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他没有去。60岁的竺可桢从头学俄文也好,阅读联共党史、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书也好,无非都是为了适应这个新的时代,一个他所陌生的时代。既然选择了留下,这一切便是很自然的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