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479.50KB ,
资源ID:6740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409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宁夏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遗传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 ACT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 B. 种tRNA可以转运多种氨基酸C. 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D. 有些密码子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遗传密码子”为主线,考查学生对与翻译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mRNA中不含T,其上3个相邻的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构成一个密码子,因此ACT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A、C正确;种tRNA可以转运一种氨基酸,B错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没有与终止密码子相对应的氨基酸,D正确。【

2、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忽略了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而导致对D选项的误判。RNA含有4种碱基,而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因此密码子有64 种,其中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不能编码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子有3种。2. 下列关于如图所示生理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1上能编码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B. AUG位于物质1上,编码甲硫氨酸C. 物质1上结合的多个结构1中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D. 物质2在结构1上移动,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与翻译相关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物质1为mRNA,mRNA上能编码

3、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A正确;AUG位于物质1上,属于起始密码子,同时也编码甲硫氨酸,B正确;结构1是核糖体,物质1上结合的多个结构1中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C正确;物质2为正在合成的肽链,结构1在物质1上移动,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D错误。【点睛】易错辨析:翻译的进程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但mRNA不移动。3. 下图表示中心法则,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B. 过程发生的时间和场所均不同C. 在人体细胞中可以发生的是过程D.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流向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涉

4、及到的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情况。【详解】分析图示可知:过程依次表示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RNA复制,这些过程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A正确;在原核细胞中,所示的转录与所示的翻译都是在细胞质中进行,边转录边翻译,B错误;在人体细胞中可以发生的是过程,过程发生在某些RNA病毒中,C错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流向相同,均发生过程所示的流向,D错误。【点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 关于等位基因A和a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 X射线的照射可能会提高基因A和

5、基因a的突变率B. 等位基因A和a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C. 在基因A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是基因突变D. 基因a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有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与自然突变相比,X射线的照射可能会提高基因A和基因a的突变率,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通过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因此等位基因A和a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B正确;在基因A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后,基因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因此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基因a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导

6、致的基因突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特点、类型,形成知识网络。5.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B. 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缺失,引起性状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C. 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D. 基因突变一旦发生,改变的性状就会遗传给后代【答案】A【解析】A、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替换,由于一个氨基酸可以由多个密码子决定,翻译形成相同的氨基酸,则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A正确B、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缺失,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错误C、有

7、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基因重组;C错误D、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D错误【考点定位】基因突变的特征【名师点睛】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1)基因突变改变生物性状:突变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的功能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若该亲代DNA上

8、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6. 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和、和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部分染色体转移造成的生物变异分别属于A. 图a和图b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图a和图b均为基因重组C. 图a为基因重组,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图a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图b为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基因重组和染色

9、体变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详解】图a是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而引发的基因重组;图b中所示的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所示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而引起变异,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点睛】易错点辨析,即“易位”与“交叉互换”比较:项目染色体易位交叉互换图解区别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7.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固定:在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B. 解离:盐酸和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C.

10、漂洗:解离后应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D. 染色: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将长出1cm左右不定根的洋葱放入4的低温环境中诱导培养36h,之后剪取0.51cm洋葱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形态,A正确;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与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B正确;材料固定后,残留的卡诺氏液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C错误;龙胆紫溶液和醋酸

11、洋红溶液都是碱性染料,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正确。【点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8. 如图是一个家族的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家系中患者都是男性,但是该遗传病一定不是伴Y遗传B. 分析系谱图,能够确定的是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C. 若-6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该病一定为伴X隐性遗传病D. 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则-7和-8婚后所生男孩的患病概率是1/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如果是伴Y遗传,则男传男,1和4一定患病,A正确。5和6都正常,9患病,为隐性遗传病,B正确

12、。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和6都是携带者,故若6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9致病基因来自5,则该病一定为伴X隐性遗传病,C正确。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a,则5和6都是Aa,8为AA(1/3)或Aa(2/3),7为aa,8 Aa(2/3)时和7结婚才能生下患病子代aa,概率为1/22/3=1/3,男女患病概率相等,故婚后所生男孩的患病概率是1 /3,D错。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病分析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9. 下列有关生物学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 杂交育种一定需要较

13、长时间B. 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属于染色体变异C. 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D. 诱变育种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该菌株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过程、原理等相关知识。熟记相关的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的联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详解】杂交育种,若选育的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则经过亲本杂交和F1自交后,在F2就能将其筛选出来,因此所需要的时间较短,A错误;无子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其原理属于染色体变异,B正确;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相

14、同,因此是单倍体,C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获得的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D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A选项的判断,究其原因是对杂交育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杂交育种,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经过杂交自交过程,在F2中选择。如果选取显性个体,则还需要连续自交,需要较长时间;如果选取隐性个体,则不需要连续自交,直接将其选出即可,需要时间较短。10. 已知水稻抗赤霉病与不抗赤霉病分别由基因A、a控制,高秆与矮秆分别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AABB、aabb的两个水稻品种,需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优良新品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

15、确的是A. 过程所得的后代中,AAbb个体约占后代总数的1/8B. 过程中,用秋仙素处理Ab个体的种子可得到AAbb个体C. 过程最大的优点是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 过程多倍体育种,通过染色体加倍培育新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过程、优缺点及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熟记相关的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的联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详解】过程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所得后代中,AAbb个体约占后代总数的1/4AA1/4bb1/16,A错误;过程是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用秋仙素处理基因型为Ab

16、的单倍体的幼苗可得到AAbb个体,B错误;过程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其最大的优点是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C正确;射线能诱发基因突变,所以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通过基因突变培育新性状,D错误。【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图中箭头两端的基因型和文字信息”这一解题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所学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过程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1. 烟草叶片腺毛能够产生分泌物,以阻止烟粉虱的侵害,而烟粉虱则能够依靠表皮特殊结构形成的物理障碍,以减弱烟草分泌物对自身的危害。这种现象说明A. 不同物种间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共同进化B. 烟草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能诱导烟粉

17、虱产生变异C. 两个种群都能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D. 个体能在生存斗争中形成新性状,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在生存斗争中,烟草与烟粉虱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使二者适应环境共同进化,A正确;烟草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不能诱导烟粉虱产生变异,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共同进化的内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其进行分析

18、和判断。12.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中约2/3体液存在中B. 图中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C. 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1-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是指【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详解】为淋巴,为毛细淋巴管壁,为红细胞,为血浆,是毛细血管壁,组织液,为组织细胞。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构成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A错误;毛细血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

19、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1-,C正确;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是指组织液,D错误。【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的知识脉络,据此明辨图中数字所示结构或体液的名称,进而分析各选项。13. 下列有关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寒冷环境中,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B. 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发烧,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已经被破坏C. 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D.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

20、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人体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发烧,说明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是机体抵御病毒侵入所发生的防卫反应,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已经被破坏,B错误;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C正确;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C选项的判断。明确如下图所示的血浆pH的调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H2CO3/NaHCO3为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

21、。14. 下列关于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 传入神经受损,机体表现有感觉无效应B.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导C. 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膜外电位变化由负正D. 神经纤维上电位的变化与膜对Na+、K+的通透性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传入神经受损,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和效应器,机体表现无感觉无效应,A错误;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B错误;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膜外电位变化由正负,C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K+外流,这是

22、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而受刺激时,Na的内流,这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可见,神经纤维上电位的变化与膜对Na+、K+的通透性有关,D正确。【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兴奋在反射弧中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15. 如图为人体发生某生理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edcba是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B. c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和呼吸酶等C. c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 刺激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图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

23、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详解】分析图示可知:a感受器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构成完整的反射弧,是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A错误;c为突触,其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等,但不含呼吸酶,呼吸酶分布于细胞内,B错误;在c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正确;刺激d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b传入神经,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以题图中的神经节(图中的“”)为切入点,神经节所在的b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的一端与感受器相连,另一端与神经中枢相连,至此反射弧的其它部分组成即能辨别清楚。16. 下列

24、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脑可控制人体有意识的排尿B. 学习和思维是人脑高级功能之一C. 人的大脑皮层与动物的区别是具有语言中枢D. 大脑皮层言语区H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人脑中的相应中枢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有调控作用,可控制人体有意识的排尿,A正确;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B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即人的大脑皮层与动物的区别是具有语言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H区为听觉性语

25、言中枢,该区受损的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能看懂文字,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混淆了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而导致对D选项的判断17.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53.16.8Pmol/L胰岛素1.75.020.0mIU/LA. 甲状腺激素经血液定向运输至神经细胞,使其兴奋增强B. 胰岛素可加速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C. 此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可能较正常人高D. 此人可能患有糖尿病,可通过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血液化验结果”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甲状腺

26、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甲状腺激素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A错误;胰高血糖素可加速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B错误;某人的血液化验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较正常人弱,所以此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可能较正常人高,C正确;此人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有可能患有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正常参考范围”与“测定值”这一解题的切入点,采取对比法,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8. 下图为正常

27、成年人血液中X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若X为甲状腺激素,则b点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 若X为血糖浓度,则d点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都增多C. 若X为抗利尿激素,则c点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D. 若X为CO2浓度,则c点时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兴奋性较高【答案】C【解析】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在b点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若X代表血糖浓度,在d点时胰岛素分泌都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错误;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在c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导致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C正确;CO2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c点CO2浓度较

28、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D错误。19. 如图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所示兴奋部位在A处B.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C. 图中兴奋在传导过程中逐渐递减D. 随着兴奋的传导,A、B、C部位最终会恢复静息电位【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未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据此可推知:图中所示兴奋部位在A处,未兴奋部位在B、C处,A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从兴奋部位向

29、未兴奋部位传导,而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所以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B正确;图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传导过程中不会逐渐递减,C错误;随着兴奋的传导,A、B、C部位最终会恢复静息电位,D正确。【点睛】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注:绿色的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红色的弯箭头表示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 20. 如图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冲动在与之间单向传递B. 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作用于神经元C. 胃泌素与胃黏膜壁细胞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D. 促

30、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胃酸分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在与两个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构成了突触,神经冲动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A正确;图中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所示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B错误;胃泌素与胃黏膜壁细胞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错误;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D错误。【点睛】以图示中的“文字信息和箭头指向”等为切入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即胃酸分泌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参与,也有胃

31、泌素参与,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胃泌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只有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参与,其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围绕“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21.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X、Y、Z表示相关器官,为促进或抑制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X表示下丘脑,可以间接促进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分泌B. 图中为促进作用,为抑制作用C. Y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ZD. 甲状腺激素对X和Y的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Z表示甲状腺,Y表示垂体,X表示下丘脑,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间接促进甲状腺激素(或性激素)的分泌,A正确

32、;图中为促进作用,为抑制作用,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是可以特异性的作用于甲状腺细胞,C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D正确。22.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激素甲的缺乏会导致肝糖原合成加强而引起血糖浓度上升B. 低血糖时激素乙分泌增多,可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恢复正常C. 激素甲和激素乙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起拮抗作用D. 若激素乙的含量正在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

33、解能力。以图示中的“箭头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详解】激素甲为胰岛素,胰岛素缺乏会导致肝糖原合成等组织细胞储存、利用葡萄糖的过程减弱,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上升,A错误;激素乙为胰高血糖素,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恢复正常,B错误;激素甲(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激素乙(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作用,二者相互拮抗,共同参与血糖调节,C正确;若激素乙的含量正在发生变化,这是由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引起,说明人体正在进行血糖平衡的调节,不能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D错误。【点睛】熟记并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图中的“

34、+”表示促进)23. 下图为人体的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a、b、c、d代表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下丘脑只能通过血液来与垂体之间进行信息联系B.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的分泌均会增加C. 大量饮水后d的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D. 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详解】下丘脑中一些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而且能分泌激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A错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

35、,通过神经体液调节,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正确;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d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C正确;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既有神经细胞的参与,又有激素进行信号传递,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24. 少数人对螨虫过敏,螨虫会引起鼻炎、哮喘和皮炎等过敏反应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不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B. 已免疫的

36、机体再次接触螨虫后会发生免疫更强的二次反应C.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螨虫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完全相同D. 螨虫引起的过敏反应具有遗传性和普遍性【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体液免疫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但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由于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所以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螨虫后会发生免疫更强的二次反应,B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与螨虫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不同,C错误;少数人对螨虫过敏,螨虫引起的过敏反应具有遗传性,不具有普遍性,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

37、关键是识记和理解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内涵及其致病机理、过敏反应的特点、体液免疫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25.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艾滋病日宣传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HIV主要攻击效应B淋巴细胞B.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C.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D. 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

38、,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因此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A错误,D正确;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所以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B、C正确。【点睛】识记和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26. 如图表示机体内功能蛋白A的形成过程,表示相应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为_,需要的酶是_。(2)过程的原料为_。一条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一般来说,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长度是_(填“相同”或“不同”)的。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_。(3)该图所示的遗传信息的

39、流动方向是_。(4)科研人员发现有些功能蛋白A的分子量变小了,经测序表明这些分子前端氨基酸序列是正确的,但从某个谷氨酸开始,以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全部丢失,因此推测转录该功能蛋白A基因的模板链上相应位置的碱基发生的变化是_(已知谷氨酸密码子:GAA、GAG,终止密码子:UAA、UAG、UGA)。【答案】 (1). 转录 (2). RNA聚合酶 (3). 氨基酸 (4). 提高合成蛋白质的速率 (5). 相同 (6). 从右往左 (7). DNAmRNA蛋白质 (8). CA(或CTTATT、CTCATC)【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表达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40、能力以及识图能力。【详解】(1) 过程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催化。(2) 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为氨基酸。一条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是提高合成蛋白质的速率。因模板mRNA相同,所以一般来说,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长度是相同的。图中正在合成的肽链中,最先与mRNA结合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肽链最长,据此可推知,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往左。(3) 该图涉及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因此所示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DNAmRNA蛋白质。(4) 分子量变小的有些功能蛋白A,从某个

41、谷氨酸开始,以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全部丢失,说明翻译该功能蛋白A时的模板mRNA上,该谷氨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比较二者的密码子可知,其原因是谷氨酸的密码子中的第1个碱基G被碱基U取代,成为终止密码子,所以转录该功能蛋白A基因的模板链上相应位置的碱基发生的变化是CA(或CTTATT、CTCAT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中的“箭头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明辨所示过程,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27. 研究抗旱性状的农作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育种人员发现一株具有较强抗旱性状的二倍体杂草,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M,其等位基因为m(

42、不抗旱)。M、m基因转录链上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基因m 基因Ma链:ATAAGCATGACATTA a链:ATAAGCAAGACATTA回答下列问题:(1)若野生杂草为不具抗旱性状的mm植株,则此抗旱性状杂草的出现是基因中的_所导致的。(2)育种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从该抗旱杂草中克隆得到抗旱基因,并转入水稻细胞获得转基因水稻植株。选取甲和乙两个抗旱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分别自交,结果见下表。亲本子一代抗旱性状(株)不抗旱性状(株)甲29198乙36926如果转入水稻的抗旱基因都能正常表达,乙的自交子一代中不抗旱植株的比例显著比甲的低,其可能的原因是甲细胞中_,乙细胞中_。(3)已知上述甲、乙抗旱水稻

43、同时具有多颗粒性状(其中多颗粒性状是显性,并且该对基因为杂合,两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并独立遗传)。为获得能稳定遗传、具抗旱性和多颗粒产量的优良水稻品种,育种人员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育种。A.以甲为材料设计育种方案,自交F1人工选择(汰劣留良)F1自交F2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该过程中的“汰劣留良”环节从F1代开始,这是因为F1出现了符合要求的类型,具体操作是将F1代的种子种植在_环境中。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该育种过程中水稻是否发生进化: _。B.以乙为材料设计育种方案,在最短时间内培育并获得含有抗旱基因的纯合植株。该方案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答案】 (1). 碱基对的替换 (2).

44、 有一个抗旱基因 (3). 有两个抗旱基因,且两个抗旱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4). 干旱(或缺水) (5). “汰劣留良”环节实际是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定向改变了水稻的基因频率,故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6). 单培体育种【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详解】(1) 对比分析基因M和m的碱基序列可知,若野生杂草为不具抗旱性状的mm植株,则抗旱性状杂草的出现是由于基因m中的碱基T被碱基A替换所致,即基因中的碱基对的替换所导致的。 (2)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甲的自交后代中,抗旱性状不抗旱性状2

45、919831,而乙的自交后代中,抗旱性状不抗旱性状36926151,据此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是甲细胞中有一个抗旱基因,而乙细胞中有两个抗旱基因,且这两个抗旱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 A依题意可知,甲的表现型为抗旱性和多颗粒,且为双杂合子,涉及到的两对等位基因能够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甲自交产生的F1发生了性状分离,因此该过程中的“汰劣留良”环节从F1代开始,具体操作是将F1代的种子种植在干旱环境中,从具有多颗粒性状的植株上收获种子。由于“汰劣留良”环节实际上是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定向改变了水稻的基因频率,所以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该育种过程中水稻种群发生了进化。B单倍体育种能明

46、显缩短育种年限。可见,以乙为材料设计育种方案,在最短时间内培育并获得含有抗旱基因的纯合植株,应采用的育种方案是单倍体育种。【点睛】解答(1)题,需对比分析基因M和m的碱基序列的差异,进而推知野生杂草突变为抗旱性状杂草所发生的基因突变类型。解答(2)题,应分析表中甲、乙自交子一代的性状分离比(分别约为31和151),据此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推知导入的抗旱基因的数目及其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正确解答(3)题的关键是熟知杂交育种过程、单倍体育种的优点,进而从题意中提取关键信息对各问题进行解答。28. 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一肌肉接头的结构和神经纤维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

47、1中的B为反射弧的_。体检抽取指血时,刚出生的孩子立即缩手,这属于_反射,而大人体检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后手指并未缩回,这说明低级中枢还可受_的控制。(2)兴奋在A处的传递是_(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_。在突触前膜的信号转换为_;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_。(3)造成图3膜外电位为负的原因是_。【答案】 (1). 传出神经 (2). 非条件 (3). 高级中枢(或大脑皮层) (4). 单向 (5).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6). 电信号化学信号 (7). 兴奋或抑制 (8). 膜外Na+大量内流

48、【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1) 图1中的B上没有神经节(图中的“”),说明B为反射弧的传出神经。体检时,刚出生的孩子抽取指血时立即缩手,这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发射,而大人针刺破手指的皮肤后手指并未缩回,这说明低级中枢还可受高级中枢(或大脑皮层)的控制。(2) A为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此时在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

49、学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3) 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大量内流,造成图3所示的膜外为负电位。【点睛】易混点辨析:兴奋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中的信号形式的转变(如下图)。29. 2 016年3月11日,济南市公安局侦破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作案者将12种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5.7亿元。图甲是寨卡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乙是某志愿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1)图甲中对抗原没有

50、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 _。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细胞_(填相关字母)有关。(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作为_,大多数要经过图甲中的A细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T细胞产生的_作用,才能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 _,进而发挥免疫效应。(3)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乙肝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_。(4)写出两种注射未用冷链保存的疫苗的危害:_。【答案】 (1). E浆细胞 (2). D、G (3). 抗原 (4). 淋巴因子 (5). e抗体 (6). (7). 疫苗失效、疫苗致病、使人死亡等【解析】【分析】本

51、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详解】(1) 分析图甲可知,A为吞噬细胞,B是T细胞,C为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浆细胞,F为效应T细胞,G是记忆T细胞,其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E浆细胞。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的D记忆B细胞和G记忆T细胞有关。(2)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大多数抗原要经过图甲中的A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才能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e抗体,进而发挥免疫效应。(3) 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52、,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乙肝病毒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与注射疫苗后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相比,感染乙肝病毒后引发的再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据此在乙图中画出一条从14天起与横坐标几乎平行的线段延伸至15天,在15天后改画为一段急剧上升的曲线,该段曲线的峰值及上升的幅度均高于或大于乙图中原有的曲线(曲线图见答案)。 (4)注射未用冷链保存的疫苗的危害有:疫苗失效、疫苗致病、使人死亡等。【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准确定位图甲中的大、小写字母所示细胞或有关物质或结构的名称。30. 如图为毒

53、品可卡因对人体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人在进行带有精神愉悦感的行为时,神经系统的细胞会释放出多巴胺,多巴胺与下一个神经元上的_(填名称)发生特异性结合,向神经元传达一个信号,产生愉悦感。由此可见,多巴胺是一种_(答物质名称)。(2)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一旦释放了信号,就会被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重吸收,此过程需要多巴胺_蛋白的协助。(3)由图可知,可卡因会_,导致中的多巴胺含量_,持续刺激,使可卡因吸食者感觉很愉悦。(4)吸食可卡因一段时间后,吸毒者会感到越来越不敏感,需要剂量更大的可卡因才能达到渴望的效果,从多巴胺作用机理看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多巴胺受体

54、 (2). 神经递质 (3). 载体(或转运体) (4). 阻止转运体运输多巴胺,影响多巴胺的重吸收 (5). 增多 (6). 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下降【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详解】(1) 题图显示:所示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多巴胺与下一个神经元上的所示的多巴胺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向神经元传达一个信号,产生愉悦感。由此可见,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2) 分析图示可知: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一旦释放了信号,就会在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蛋白的协助下,被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重吸收。(3) 题图显示: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转运体运输多巴胺,影响多巴胺的重吸收,导致所示的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持续刺激所示的多巴胺受体,使可卡因吸食者感觉很愉悦。(4) 吸食可卡因一段时间后,可能导致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下降,所以吸毒者会感到越来越不敏感,需要剂量更大的可卡因才能达到渴望的效果。【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辨所示结构的名称,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