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庖丁解牛赏析示例作家名片庄子(约前368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蒙(今河南商丘)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曾经做过漆园吏。学问渊博,善于辩论,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庄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背景探秘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之三,主旨是探究养生之要,总论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前者为庄子名言,大喊两个累(殆),慨叹人生苦短,内省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贪得。既然不能苦生,当然就不免碰到养生的问题。怎么养呢?庄子的妙诀却稀松平常:既不可太要强(为善无近名),也不可太混蛋(为恶无近刑),顺乎天理自然(缘督以为经),保身、全生、养亲(心)、尽年,全有了。小贴士庖丁解牛中的成语 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批郤导窾新硎初试 官止神行庖丁解牛善刀而藏 启迪智慧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于“
3、经首之会”?提示: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更加说明了庖丁的技艺出神入化。同时,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展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原因作了铺垫。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并将其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无
4、非牛者”)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3庄子是怎样刻画庖丁这个人物形象的?提示:庄子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场面描写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在庄子的笔下,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4梁惠王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提示: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梁惠王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子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