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在孟德尔发现的两大遗传规律中,基因分离规律是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它解释了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性等一系列连续的遗传行为,涉及了一系列遗传概念,是学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石。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假说演绎法的教学,使学生走近科研,认识科研,了解科研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有较高的价值。本堂课就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入手,侧重阐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二、 学情分析通过对必修一学习,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是学生在该教学前只是初步了解了核酸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一概念,
2、对于遗传规律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能力。三、教学目标1.了解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2.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分离定律的内容、实质3.通过孟德尔研究过程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理性思维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分析、提出假说及验证过程。难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应用五、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教师以谜语“八年耕耘为解密,小小豌豆藏真理,实验开创新思路,归纳统计出定律”作为课堂引入,明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同时提出疑问:是什么科创
3、的新思路使得孟德尔能够功?学生猜谜,得出本堂课的教学对象是孟德尔,并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堂的学习。2.豌豆特点的阐述教师提问:你们所知道的豌豆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个人对豌豆的认知。教师提问:孟德尔眼中的豌豆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知和科学家的认知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展示豌豆的图片和flash,讲解豌豆的遗传特点: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保证了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学生学习思考豌豆特点对遗传的作用。3.孟德尔一对相对杂交实验的介绍动画展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操作过程。并提问:操作步骤的流程?去雄操作中的去雄对象?去雄目的?去雄时间?去雄后的操作?学生学习动画,提取知识点
4、并回答教师问题。通过学习对杂交实验有了初步认识。4.实验观察、发现问题教师提问紫花和白花杂产生的F1花的颜色是什么?F1自交后产生的F2会出现什么情况?双亲性状转换后的杂交实验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引起学生的疑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回答问题,引出不同的答案,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分析问题的原因。5.分析问题、提出假说通过展示正交和反交得出后代3:1分离比的必然性,暗示学生其中必然隐含着某种规律。结合问题链的教学形式,已领学生重温孟德尔基于现象提出假说的研究历程。问1:紫花和白花由谁在控制?问2:遗传因子在哪里?一个个体的遗传因子从哪里来的?这决定了它有什么特点?问3:遗传因子怎么传给后代?问
5、4:不同的来源的遗传因子在同一个个体中会相互干扰吗?问5:F1个体中的遗传因子又是如何传给后代的呢?学生通过对问题链的解答,初步认识到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会分离的特点。6.根据假说、演绎推理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活动,模拟演绎过程教师一同与学生分析模拟实验的结果得出:雄配子中红弹珠:蓝弹珠1:1雌配子中红弹珠:蓝弹珠1:1弹珠组合类型:蓝蓝:蓝红:红红1:2:1并结合假设蓝球控制紫色C,红球控制白色c,得出紫花:白花3:1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弹珠的抽取模拟F1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通过抽取后的弹珠的组合类型记录,模拟后代个体中的遗传因子的组合类型及比例。7.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假
6、说成立的验证关键是F1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配子,且比例是1:1。提出测交的验证方法。并最终得出结论: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随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一半的配子带有等位基因中的一种,另一半的配子带有等位基因中的另一种。学生明确测交的特点,分析测交的意义,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8.假说演绎法的模型建立。通过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研究程序分析归纳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学生基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学习假说演绎法,加深理性思维,增加实验研究素养。9.课堂练习六、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假说演绎法教学的完整性,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包括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等基本遗传概念的教学,旨在通过本堂课的学习,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帮助学习更清晰的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不断推进教学进程。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上还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