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起用王安石1原因(1)_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设想。(3)宋神宗希望改变_的局面。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庆历新政积贫积弱二、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1)目的:改变_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_关系,发展生产。(2)内容: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_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_和兴修水利工程。积贫农民贷款开垦荒地免役法:又称_。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_,雇人服役。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_,出钱收购滞销货物
2、,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_,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_和肥瘠收取赋税,_、_也不例外。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_,依照“_”的原则采购物资。募役法免役钱市易务土地多少官僚地主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2强兵之法(1)目的:改变_局面,巩固_秩序。(2)内容:保甲法:把农民编为_,闲时练兵,战时作战。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养官马,可减免部分赋税。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_一人专管训练。设军器监:监督制造_,提高武器质量。积弱封建统治保甲正将兵器3取士之法(1)目的: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_。(2)内容: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_和_;设
3、_,专考律令和断案等。整顿_: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设置_,培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改革的中下级官员。人才经义时务策明法科太学专门学校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及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2不同点(1)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解除北宋统治危机,部分
4、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4)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3认识(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特别提醒】对两场改革进行比较,要注意从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典例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
5、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B缓和了阶级矛盾C遭到了大地主的强烈反对D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解析: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虽分别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两个不同时期,但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都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A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目的解决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特点在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具有曲折性、复杂性结果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理财)强兵改革程度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
6、响更大内在联系 庆历新政虽然夭折,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特别提醒】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对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在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在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典例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给北宋的统治带来了转机 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B C D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但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答案:B探究主题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探究目的(1)知识层面: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
7、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所积钱别置常平市易司令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则市物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以上材料均引自续资治通
8、鉴长编探究讨论(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探究思路第(1)问,从材料一中“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可知,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第(2)问,从材料一最后一句话和材料二可知,政府设市易务,平抑物价。第(3)问,从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囤积居奇的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也增加了政府收入。探究结论(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2)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的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点击进入WORD链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