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04.50KB ,
资源ID:672815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281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1届高三历史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1届高三历史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1、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1届高三历史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是A. 朝觐述职B. 镇守疆土C. 随从作战D. 交纳贡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体现了诸侯有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和勤王的军事义务。故答案为C项;其余AB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

2、实网络化和体系化。2.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除材料所述地区外,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所采取的措施还有A.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B.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C. 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D. 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的地区有西域和吐蕃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也属于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措施,故答案为C项;元朝中书省属于中枢政治制度,而材料信息仅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问题要求,排除A项

3、;行省制度重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的题目要求,排除B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辖地区,与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的问题要求不符,排除D项。3. “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的这场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A.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B. 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C.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

4、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答案为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加重人民负担是列强侵华的共性,难以辨识具体战争,排除D项。4. 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A. 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B. 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5、C. 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D. 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可知,材料肯定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赞颂辛亥革命民主革命的一面,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封建等级制度,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5. 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上述信息可知五四运动A. 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B

6、. 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C. 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D.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可知五四运动不是一时的血气之勇,而是中国民族主义日益觉醒的表现,故选C项;出于个人立场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五四运动的影响,故排除D项。6. 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 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

7、产物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 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D. 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可知,材料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是随着中国革命不断深入,工人阶级不断觉醒而诞生的,故A正确;而BCD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故BCD不选。【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采用排除法比较简单,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而BCD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所以排除。7. 2019年9月13日,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已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香山革命纪念馆正在展出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

8、下列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与此地有关的是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吹响“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项说法出自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据此判断,其地点是延安,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项说法涉及渡江战役,符合史实,保留;项说法涉及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项说法符合展览内容和史实,保留;项说法涉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符合史实和展览内容,保留。故答案为B项;其他ACD三项不符合要求,排除。8. 在

9、各级人大召开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A. 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 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C. 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 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和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新政权建立于1949年,与材料“1953年”不

10、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97年中共十五大,我国才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故B项错误;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9. 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 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 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党制度,再依据材料中“核子”“小”而重,“电子”“轻

11、”而“自由”,且“环绕”“核子”的相互关系可知,毛泽东这是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比喻为了“核子”与“电子”的关系,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应该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项,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主要应该依靠“一国两制”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D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不能体现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排除。10.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A.

12、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故D正确;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是1981年提出,与材料不符,A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与材料不符,B错误;1992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与材料不符,C错误。11. 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拥有

13、“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的美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 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建立C. 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D 湘赣边秋收起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江西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被誉为“人民军队的摇篮”;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

14、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而享誉海内外;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形态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锥形,被称为“共和国的摇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八七会议召开于湖北汉口,不是江西;C选项错误,井冈山会师时人民军队已经创建;D选项错误,遵义会议召开于贵州,不是江西。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 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須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A.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 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 重

15、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 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体现的是家庭经济模式的存在,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经济结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重农抑商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是典型的家庭经济模式。13. 1987年日本那霸开辟为自贸区、1989年泰国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举措从时间、规模上都与我国层次相同,意味着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A. 设立珠江三角洲

16、为经济开放区B. 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C. 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D. 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决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意味着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并结合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我国为了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D正确;ABC项都在材料的时间之前已经设立了,排除。14. 在梭伦改革期间,对财产的限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土地财富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这种现象A. 违背梭伦改革初衷B. 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C. 使民主范围扩大D. 导致雅典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

17、【详解】材料“最初受土地财富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反映了梭伦改革削弱贵族势力,有利于平民工商业阶层的权力扩大,从而使民主主体范围扩大,故C项正确;梭伦改革初衷是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材料内容并没有违背其改革初衷,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并没有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D项错误。【点睛】“最初受土地财富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是关键信息。15. 以下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航海线路图,其中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进行航海探险的目的地是A. B. C. D.

1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先人开辟的航路,越过非洲最南端,沿着非洲东海岸北行,越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故选C。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是迪亚士到达好望角;是环球航行。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名师点睛】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1)迪亚士:14871488到达好望角;(2)达伽马:1497-1498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3)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二、非选择题16. 中国

19、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

20、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答案】(

21、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 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2)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3)儒家道德权威、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在商周时期是指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士”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第三小问结合春秋战国

22、的时代背景可以归纳出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阶层的活跃。(2)第一小问主张可以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归纳出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第二小问结合统治者的出发点和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来分析其目的,可归纳出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3)第一小问制约皇权的力量从材料一中“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归纳出儒家道德权威,从材料三中“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可以概括出祖宗家法、士大夫阶层;第一小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

23、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

24、。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改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毛泽东高屋建瓴地从乒乓外交和斯诺传话开始,逐步实现对美、日外交正常化的战略性转变。这是一个出乎当时国人预料的重大转变,如何统一全党与全国人民的认知,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对统一全党全国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看法实行了强有力的“核心领导”,稳妥有序地解决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较好地统一了全国意志,顺利实现了外交

25、战略的重大转变。以上材料摘编自石源华应对重大外交问题需要统一国家意志(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对中美、中日关系做出的战略性转变,并概括党和国家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4)通过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说明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船坚炮利;中外联系的加强;内忧外患(或: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外需和戎: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需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2)改变:由谋求与日本合作到联合英美制衡日本;由不抵抗政策到对日政策趋向强硬。原因:日本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美英的支持;南京国民

26、政府稳固统治的需要;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3)战略性转变:由敌视转向外交正常化。主要措施:统一了全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的思想;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等。【解析】【详解】(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西学东渐、国际联系和统治危机等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其中,西学东渐方面的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船坚炮利;国际联系方面的原因是中外联系的加强;统治危机方面的原因是内忧外患(或: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外需和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清政府与列强勾结的史实主要

27、体现在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需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的变法主要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2)改变:根据材料“1927年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可知,其改变是由谋求与日本合作到联合英美制衡日本;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可知,其改变是由不抵抗政策到对日政策趋向强硬。原因:根据材料“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935年后,日本提出

28、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可知,其原因是日本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中共政策、人民态度和外因等角度来补充分析其原因,其中,外因是美英的支持;国民政府方面的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稳固统治的需要;人民态度方面的原因是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中共方面的原因是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3)战略性转变:根据材料“毛泽东高屋建瓴地从乒乓外交和斯诺传话开始,逐步实现对美、日外交正常化的战略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转变是由敌视转向外交正常化。主要措施:根据材料“稳妥有序地解决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较好地统一了全国意志,顺利实现

29、了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可知,其措施是统一了全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例如,尼克松访华和田中角荣访华,可知其措施是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还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等。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被动附庸型对外开放状态。洋货泛滥是当时中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特征。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使得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等失掉了价格主动权。-陈争平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

30、市场的影响材料二 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热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三 1931年到1945 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此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但是,日本帝国主

31、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答

32、案】(1)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传统手工业破产)(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深入发展,对近代科技的认识加深。表现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法,保护科技专利。(3)抗战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4)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解析】【详解】(1)根据“洋货泛滥是当时中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特征。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

33、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使得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等失掉了价格主动权”得出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2)甲午战后清政府之所以重视近代科技,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深入发展,对近代科技的认识加深。表现根据“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得出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根据“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热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得出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法,保护科技专利。(3)抗战时期:根据“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根据“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得出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