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春市第二十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高一历史 (2020、11)(满分100分,时间50分钟) 一、单选题1.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2.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A
2、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3.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 武王克商B. 平王东迁C. 诸侯争霸D. 王室衰微4.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5.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 承认土地私有B. 打击旧的贵族C. 革除陈规陋习D. 强化社
3、会控制6.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 B. C. D. 7. 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实行招揽人才的政策“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打击匈奴势力,稳固后方A. B. C. D. 8.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 秦朝B. 隋朝C. 宋朝D. 明朝9.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采取的不同于秦朝的制度是A. 设置郡县 B. 三公九卿 C. 皇帝制度 D. 休养生息10.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
4、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诸侯特权 B. 削弱王国力量 C. 保证国家收入 D. 加强地区交流11.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12.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3.汉武帝时期,设立中
5、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14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B.由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C.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15. 西汉初年,“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针对这种现象,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是A重农抑商B朝贡贸易C实行“海禁”D官营专卖16.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
6、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A.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 加强中央集权C.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 打击贵族势力17.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A. 民族交融的作用B. 察举制的积极作用C. 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 有效打击士族势力18.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
7、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B.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C.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D.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19.贞观之初,唐太宗曾说过“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他A.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 戒奢从简,轻徭薄赋D.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20.东晋时期,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民间的这一说法反映了A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B相权严重威胁皇权C南方政治文明仍落后于北方D皇权逐步走向衰落21
8、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B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22.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23.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人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隋朝的工程最
9、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槽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24.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人民对统一的渴望ABCD25.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
10、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26.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2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28.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
11、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2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0.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2、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
13、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4分)(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6分)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
14、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今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三 秦时少府(官职)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制。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杜佑通典尚书省(1)指出材料一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是什么制度?简述这两个制度的作用。(6分)(2)“大帝”是对历史上一些政绩斐然的伟大君王的赞美称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要说明嬴政被称为“大帝”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汉武帝与汉成帝的做法及其目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