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25MB ,
资源ID:672378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23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1讲宋元时期的政治1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2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措施A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b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c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A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b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宋初

2、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1)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不强,在抵抗外族入侵时居于弱势。(2)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造成“冗官”“冗费”现象。 (2)元代:行省制度目的:为了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内容A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3、,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b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制的特点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核心论点:元代行省不只是地方政府,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影响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4、制的开端。链接选修王安石变法(选修1)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5、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知识点拨】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将领的领兵权,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图说历史】宋代“二府三司制”信息提取:宋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权;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教材补遗】

6、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图解历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信息提取:(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

7、: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教材补遗】元代行省划分的特点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各个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重点一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解读】(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

8、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2)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多个宰相职位,又

9、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史料宋朝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试手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唐朝登科总数为6 603人,两宋达到45 640人。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任法而不任人。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阶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宋朝皇子都不直接封亲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封为亲王,亲王上朝时位列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防范外戚、宦官预政。皇帝定时学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表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

10、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史料解读】史料为总分结构,先整体说明了宋朝实行文官政治,后分点阐释了文官政治的表现,因此解读时应重点抓住的信息进行概括。【问题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试答:【提示】官员选拔的程序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数量多;官员考核和管理严格、公正;宗室、外戚、宦官等非理性的政治因素受到抑制;士大夫集团与皇权形成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史论归纳】宋代文官制度的表现及评价(1)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

11、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2)评价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1由于国家对文人的重视,士人的道德伦理观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以天下为己任”和“忠君”的意识逐渐成为士人修身的重要内容。2“修齐治平”成为文人入仕的终生追求。范仲淹等文官士大夫最终将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

12、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王安石则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付诸实践;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所言所行无疑是这种国策和文官政治长远影响的结果,更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重点二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行政机制秦汉郡县东汉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或州县史料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

13、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史料解读】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体现的是其区域划分,体现的是其行政管理。【问题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试答:【提示】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以消除割据隐患;实行集体负责制度,防止大臣擅权;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管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史论归纳】1元代行省制的特点(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14、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有利于中央集权。(4)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2秦汉以来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

15、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9高考全国卷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命题点:北宋实行募兵制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北宋实行募兵制,士兵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2(2017高考全国卷T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

16、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命题点:对宋太宗的不同史料记载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选B。由于时代、世界观、立场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载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形式之一,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A项错误。C、D两项表述绝对,排除。3(2018高考全国卷T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

17、)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命题点:宋代的选官制度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4(2016高考全国卷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

18、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命题点:统治者重视官修史书功用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5(2018高考天津卷T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

19、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命题点:元朝对地方的管理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选A。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在元朝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项正确。结合“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B项与之矛盾,排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C项错误;行省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排除。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北宋的行政机

20、构)北宋时,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这说明北宋()A社会秩序不稳定B官吏腐败很严重C司法与行政不分D行政效率的低下解析:选C。根据材料“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可知,行政和司法没有区分开来,故选C项。2(命题点:宋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解析:选B。据

21、题干从唐代“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到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的变化可知,这一变化扩大了招生来源,有利于优秀的平民进入统治集团,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选B项。3(命题点:宋代对地方的管理)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这一变化促使()A中央集权加强B君权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提高D地方势力膨胀解析:选A。“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形成个人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4(命题点:元代行省制)元(

22、朝)二品以上官员“选自特旨”,即由皇帝亲自选任;正三品至正七品则由中书省“自除”。这反映出元代()A宰相权力的削弱B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C科举制度被废止D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解析:选B。据材料“二品以上官员选自特旨,即由皇帝亲自选任;正三品至正七品则由中书省自除”可知,行省没有人事权,只能按照朝廷的号令办事,实际权力受到限制,故选B项。5(命题点:宋代对地方的管理)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

23、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解析:选D。根据材料“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可知,宋代通过大官僚为主导的宗族建设实现对乡村的控制,巩固和加强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统治,故D项正确。6(命题点:元代行省制的影响)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解析:选B。元朝行省为统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并不是地方统治核心,故A项

24、错误;元朝疆域空前扩大,相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地方的稳定更具有迫切性,故B项正确;“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南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的调整在于解除

25、武将的军权,故选D项。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C项错误。2(2020山东师大附中月考)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解析:选C。据材料“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可知,重视规矩,武勇次之;据材料“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

26、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信息可知,以儒家思想要求将领,但不主张将领自己果敢用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宋初对兵权的制衡管控过度,故C项正确。3(2020百校联盟质量监测)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选B。在州郡之上设置相互平行、互相监督的路一级的派出机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4北宋建立后,中枢体

27、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选D。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5(2020西南名校联盟适应性考试)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

2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如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D是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机构解析:选A。根据材料“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照磨一员”可知,元朝时期继承唐制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故选A项。6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的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

29、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A坚持文治方针又注重社会实际B兼顾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利益C坚持多元选任不看重家世出身D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解析:选A。材料“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萌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体现了照顾现实情况的一面,材料“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体现了注重科举文臣治世的一面,故选A项。7. (2020湖南衡阳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

30、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解析:选B。材料信息说明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8. (2020江苏南京二模)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

31、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解析:选D。材料“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表明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故选D项;材料的内容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没有涉及打击贵族特权利益,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是科举制的改革,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没有涉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排除B项;“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反映的是科举制的改革,推进了科举的制度化,但这不是主旨

32、所在,主旨是防止结党营私,排除C项。9. (2020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选D。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10. (2020广东广州二模)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

33、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解析:选A。据材料“宋初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可知,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宗室的政策,体现了理性的施政精神,故选A项。11. 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

34、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据此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12. 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

35、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解析:选A。由“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不难看出,行省制是郡县制发展的高级形式,相对于先前单纯的中央集权可以在保持地方一定积极性的前提下更好地集权于中央,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2020江苏南京三模)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

36、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元史卷91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范

37、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三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解析:第(1)问,“职能”,由材料一信息“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38、”概括得出;“变化”,由材料一信息“国初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得出。第(2)问,“原则”,由材料二信息“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得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政治等角度分析。第(3)问,“关系”,依据以上材料得出: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由材料信息“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概括得出;“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角度分析。答案:(1)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变化: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

39、职。(2)原则:犬牙交错。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3)关系: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

40、依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例本题可确定“重文轻武”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和“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两个主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所学中搜寻历史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

41、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