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196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

2、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

3、,排除。【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2.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现代化”的内涵,B

4、项正确。A选项只涉及表象,不是内涵的体现,排除。秦帝国统治也不是法治的体现,排除C。D项说法不符史实,且材料强调政治形态的“现代化”是指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排除。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区别,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理解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即可知道答案。3. 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A.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

5、权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天下特征,故选A;我国古代并没有实行官员任期制,B错误;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排除D。4.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 郡国

6、并行制度B. 分封制C. 刺史制度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这符合西汉初期郡国并行的分布状态。故选A。B项错误,西汉初年,并未完全实行分封制;C项错误,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实行;D项错误,西汉初期并未完全实行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5.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 颁布附益之法B. 设置转运使C. 推行募兵制度D. 实施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北宋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故

7、选B。6. 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 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 是中央决策的重大进步C. 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 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地方军镇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抵御周边少数民族入侵,后为缓解经济压力又赋予地方节度使以募兵权和屯田的权力,这说明当时唐朝的节度使出现是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D正确;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A排除;唐朝最后亡于地方藩镇割

8、据,这说明不是英明的中央决策,B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7. 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这种做法A. 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B. 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D.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我国古代大部分地区并不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故排除A项;唐代以后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动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元代的行省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威胁说法过于绝

9、对,排除C项;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了地域相对隔绝的状态,有利于地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故选D项。 【点睛】元代的行省设置上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虽然从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认同感,从而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服务。8. 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当时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A. 三司B. 宣政院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故B项正确;ACD项与西藏和四川、青海等地区无关,排除。9.

10、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 中书省B. 尚书省C. 兵部D. 门下省【答案】D【解析】【详解】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D。 A和B项

11、错误,兵部属于六部,属于尚书省下属机构,故C项错误。【点睛】10. 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 军政B. 民政C. 行政D. 财政【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说明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行政 归宰相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因此A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11.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12、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B. 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C. 考试人仕的选才标准D. 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汉代选官标准是“孝廉”和才学,故B正确;选项A、D表述片面,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才出现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故C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的解读,即汉代的选拔方式既考察德行,又考查才学。12.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

13、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淸比例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 实行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 促使部分杜会阶层的变动C.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两宋至明清时期科举进士来源近一半来自于平民阶层,反映了科举制推动了下层社会阶层向上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平民及贫寒家庭并不是地主阶层,排除A项;“扭转”“完全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两项。故选B。13.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

14、点A. 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 经常巡游天下C. 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 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14. 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

15、,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 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D. 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鸦片战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不是鸦片战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没有意识到传播平等观念,C错误。15.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

16、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晚于太平天国运动,A错误;洪仁玕的主张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依然是农民阶级领导的,C项错误;资政新篇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一致,D正确。16.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

17、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剪我最亲之藩属(朝鲜)”“威海”可知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C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鸦片战争,A与题意无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与题意无关;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

18、约签订后,D与题意无关。17. 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记形現中A. 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C. 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D.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B【解析】本题以漫画为切入考查学生阅读漫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词“1907年”“政治寓意”。由材料时间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常带有讽刺意义,题干中漫画寓意为提壶(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C项与题干中“政治寓意”无关,D

19、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8.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提倡“剪辫蓄发”是把辫子当做了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剪掉辫子是脱离清朝统治的象征,故选B。ACD与题意相关,但是关系不大,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20、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19. 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 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B. 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C. 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D.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号召建立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主联合战线,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故

21、选A。材料体现的是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进行国共合作,并不唯一指向工人运动,排除B;全民族抗战路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并联系所学中共二大的历史背景。20.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台!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段选自民国某时期的军歌歌词,反映了A.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开始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 新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旗帜D. 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已受到重创【答案】C【解析

22、】【详解】材料中“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此时革命的目标是列强和军阀,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歌曲,此时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是新三民主义,故C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开始是五四运动,排除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1937年,主要是抗日日本侵略,排除B;国民革命是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不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已受到重创,排除D。故选C。21. 1929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这表明周恩来A. 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B. 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C. 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D.

23、 党内普遍认可毛泽东的做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湘鄂西前委要注意在乡村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可知这些均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故A正确;党内“左”倾错误泛滥是在20世纪 30年代初,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表明当时党内存在城市革命道路和农村革命道路之争,D项错误。22. 八路军老兵回忆,当时的口号是“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不留一根电杆”/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大炮”。下列战役中明显体现出口号所蕴含战略意图的是A. 平型关大捷B. 台儿庄战役C. 百团大战D. 淞沪会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

24、和所学知识可以,材料中所提到的战争应该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通过大规模的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通信设备,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C选项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A选项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B选项排除。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D选项排除。23.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1921年中共成立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持续增强,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削弱,1927年底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力量开始回升,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力量

25、又削弱,1936年长征结束后革命力量持续上升,除了1941年皖南事变有短暂削弱外,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持续增强,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因此力量曲线应该从1921年起上升,到1927年下降之后开始回升,1934年下降,到1936年后上升,除了1941年短暂下降之外,持续上升至1949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项中的趋势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24. 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B. 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C 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D. 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答案】B【解析】出现这一现象的

26、原因是城邦强调个人的荣誉,把个人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即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提及流放生活痛苦不堪,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希腊拥有民主法治精神,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希腊商品经济是否发达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5. 古罗马民法大全:“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 主张重罪轻罚B. 强调证据第一C. 纵容包庇犯罪D. 维护贵族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古罗马的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人,不随意判处无罪的人,这就是强调证据至上原则,答案为B;AC属于歪

27、曲材料本意,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6. 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为此制定的一系列的法令统称为A. 铜表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罗马公民之间,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3世纪时,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故本题答案选C项;

28、材料中屋大维所处的年代是公元前后,而十二铜表法是公元五世纪中期,公民法主要是公元前3世纪前为主,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B两项;自然法是法律理念和法律思想,不是一般具体的法律,故D项排除。27.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答案】D【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

29、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28. 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由多数党领袖组阁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英国国王王有权解散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首相上台组阁,首相是由议会选举中多数党的首领担任,因此项正确;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因此项正

30、确;首相领导的内阁掌握行政权,并且首相可以通过领导的多数党在议会中获得立法创意的权力,因此项正确,故选C。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因此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29. 在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小州声称:“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威胁要与外国结盟。”而大州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A. 提出了黑人按五分之三计算原则B.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 规定了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办法D. 通过了实行联邦制议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小州声称:“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威胁要与外国结盟。”而大州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

31、题”可知美国大小州矛盾突出,1787年宪法中规定参议院议员各州两名代表,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选举代表,使双方利益得以妥协,故C项正确。A项,对黑人选举权的限制反映了南北方利益的妥协,排除。B项,三权分立体制反映了中央机构间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联邦制方案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各州的权力矛盾,排除。30.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A. 英国权利法案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美国1787年宪法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共和主义与

32、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承认了共和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这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排除;材料“君主制的阴影随处可见”不符合B项,排除;美国从来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根本不存在君主制,故C项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许海山欧洲

33、历史材料三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材料四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观点。(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

34、式上的不同。(3)依据材料四,概括德国代议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古代中国、古希腊以及近代西方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民主形式:古希腊的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不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民主)共和制。(3)特点:议会选举体现民主性,但未能组成政府;议会拥有立法权,但不能监督政府;议会立法受行政权力控制。认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体制的模式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要解决好制度的继承和创新。【解析】【详解】(1)史实,根据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措施的角度分析可知,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军

35、机处。(2)民主形式,根据材料二“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可知,古希腊的是直接民主,根据材料三“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可知,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3)特点,依据材料四“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可知,议会选举体现民主性,但未能组成政府;依据材料四“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可知,议会拥有立法权,但不能监督政府;依据材料四“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可知,议会立法受行政权力控制。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世界近

36、代化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可知,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三“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可知,政治体制的模式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根据所学知识,从继承创新的角度分析可知,要解决好制度的继承和创新。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荚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

37、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

38、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全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的变化,并简单评价.【答案】(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

39、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买办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列强对华贸易逐渐膨胀,半殖民地色彩严重。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变化:关税基本实现自主,进口税率逐步提高;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贸易额锐减;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评价:增加了关税收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变;但加速了官僚资本膨胀,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解析】【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再次降低税率19

40、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可知,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可知,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买办发挥重要作用;依据材料一“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可知,中国逐渐出现入超;依据材料一“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可知,列强对华贸易逐渐膨胀,半殖民地色彩严重。原因,依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95年甲午战争时”可知,列强侵华;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可知,清政府腐败无

41、能;依据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的角度分析可知,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依据所学知识,从近代经济的结构的角度分析可知,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变化,依据材料二“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关税自主运动”可知,关税基本实现自主,进口税率逐步提高;依据材料二“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可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依据材料二“贸易额锐减”可知,贸易额锐减;依据材料二“全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可知,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评价,依据材料二“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可知

42、,增加了关税收入;依据材料二“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变;依据材料二“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及所学知识,结合民国政府的国家性质可知,加速了官僚资本膨胀,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33.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

43、,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

44、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天地”的打开带来的主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是如何推动“真正的新中国国家”走向形成的?【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浅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表现:兴起救亡图存运动

45、,进行政治变革(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2)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影响:促进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创造条件。(3)抗战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中国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浅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分析。表现

46、:依据“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可知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爱国活动主要包括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2)特点:根据材料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可以总结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影响:根据材料“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给历史带来的影响,主要从促进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创造条件进行分析。(3)根据材料“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要解决的民族危亡的重大事件,是抗日战争促进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从而增进了民族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推动了“真正的新中国国家”走向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