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量检测(十六)(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秦国于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建立县制,至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这一进程体现了()A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B国家对中央政权的改造C贵族力量逐步得到强化D秦国首先设置县级政区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国设立县制后不断推广县制,加速了贵族政治的衰落,促进封建官僚政治的兴起,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
2、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解析:选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3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反映了()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解析:选A。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官
3、方哲学,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其背后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强调政治实力比重增强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社会结构变动,排除D项。4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解析:选A。1902年清政府的士兵还有很多“优秀分子”,到了1905年“优秀分子”已经很少,说明科举制让部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绝望,开始倾向革命,
4、故A项正确。5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草定章程”,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实行。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对,有军机大臣扬言:“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这反映了()A维新变法运动顺利发展B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C军机处权力被彻底废除D机构重叠加剧财政负担解析:选B。据材料“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可知,维新变法运动阻力重重,故A项错误;据材料“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对”可知,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故B项正确;据材料“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可知
5、,军机处的权力并未废除,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增设新机构引起守旧势力的不满,而不是强调机构重叠,故D项错误。6下表反映的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据此判断当时()1月兵部尚书荣禄请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祚折严复拟上皇帝书2月清政府官员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3月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5月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A变法呼声高涨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C改革措施密集推行D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解析:选A。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据题干“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
6、及措施”及表格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社会各界不断提出了各种变法方案及措施,逐步推进变法的呼声高涨,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7(2020北京海淀区期中)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材料一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
7、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战国时期 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
8、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底,孙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电文中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族统治其他各族,“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
9、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材料一表格中,应位于序号( )和序号( )之间,说明理由。(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3)依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谈谈你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华夏认同、商鞅变法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知识。第(1)问由材料“孝公迁都至咸阳”和“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分别提供了商鞅
10、变法的背景和结果,故“商鞅变法”应该补充在序号之间。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信息,从秦人活动空间变化、秦人融入华夏民族历程归纳;第二小问历程及历史意义,据材料一“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民族观,据材料二信息,从各民族组成统一的共和国,各民族平等与团结,各民族共同推进国家的进步等层次归纳。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材料中孙中山的民族观念,从民族观的形成、内容和对中国革命及历史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答案:(1)序号:。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
11、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2)特点:空间变化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为中原华夏诸国所接受和认同。历史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3)民族观:主张中国是由各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共和国;各民族平等与团结;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认识:略。(言之成理即可)8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却昙花一现,归于失败,然戊戌变法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推
12、行了百日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康广仁曾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张元济编戊戌六君子遗集第六册 材料三历史研究时期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观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变法主张没有得到贯彻,光绪皇帝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约,手中无权,如果光绪有权,变法定会成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0世
13、纪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观流行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李嘉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史观流行 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客观因素: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主观因素:即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变法者操作艺术和采取行为的不成熟与缺乏灵活性。(摘编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与光绪帝急于变法的原因,据此判定变法的性质。(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的措施与
14、不足之处。(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指出;第二小问性质,结合第一小问可得其性质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光绪推行了百日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概括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措施;第二小问不足之处,据材料二“同志太孤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分析说明。(3)结合材料三“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原因:
15、民族危机加深。性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2)措施:政治改革,裁汰冗员;经济改革,成立农工商总局;考试制度改革,废除八股文。不足: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力量薄弱。(3)原因: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9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
16、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期间文明开化
17、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政治、交通条件、西方技术等方面归纳。第(2)问,据材料从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从教育上、生活习俗上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改革的深入发展。答案:(1)背景:明治维新推翻幕府政权,开启近代化改革;交通条件落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的技术支持。(2)积极作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产生了新型的人际关系;改变社会生活,加快文明开化。(任答三点即可)(3)内容: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思想;进行教
18、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影响:促进了改革的深入发展。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战,与夫今日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等连成一气,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一言以蔽之,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
19、,我们不仅要“布新”,我们还要“除旧”,这项除旧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实是孙中山先生。所以他说:“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莫易于建设。”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从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或近代化)运动。论证: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之下,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力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的现代化国家,突破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局限。变法思想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
20、临时约法,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推动社会向现代转型。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运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愿望,追求民族的独立与近代化的发展。总之,为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这些主张和方案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示例二观点:中国的现代
21、化运动过程十分艰难。论证: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发生的,西方的侵略虽然直接导致中国被迫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但同时西方侵略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政治上,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与中国反动政治势力勾结,如晚清时期列强与清政府勾结,辛亥革命后支持专制独裁的袁世凯,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这些都成为中国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的障碍。在经济上,列强在华取得了经济特权,不利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列强垄断了中国重要的工业资源,导致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中国传统势力顽固,现代化不光要“布新”,还要“除旧”,西方国家现代化改革往往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下进行的,而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封建势力强大,小农经济、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理性化科学化等转型的过程自然十分艰难。总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中国的社会转型之路十分艰辛。(“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